1、1对老火汤、虾饺和牛河一向偏心30 年三城记 ? 广州 有一套讲述一间粤菜老字号发迹史的港剧,片头充满了如编年史一般的创意:女主角一人分饰四角,演绎该食肆不同时代的四位主人。每一个角色都手端一盘当时的招牌菜,一个转身,已经把菜肴交给了她的下一个时代。身后的背景也随着她的转身,变得愈发高档、时尚。 改革开放 30 年,广州的变化天翻地覆。那些见证着广州饮食历史的人和被记忆尘封的事,在今天被一点一点地挖出,犹如一粒已经形如固体的金宝鸡汤,被丢进滚烫的开水,慢慢扩散,渐渐熬出了老火汤的味道。 政府接待客人要喝早茶 在“生在苏州” 、 “玩在杭州” 、 “死在柳州”等说法逐渐式微的今天,“食在广州”言
2、犹在耳,被老广们津津乐道。 广州的酒家饭店总是不遗余力地创新菜式。有近 20 年粤菜经验的行政总厨陆庭斌师傅告诉记者,由于竞争激烈,广州的酒楼几乎每个月都要创出数十款新菜式。 “得闲饮茶!”是老广州们的口头禅。一壶茶、一支烟、一份报纸,2国事、家事、天下事尽在眼前,再与诸位茶客神侃一番,神清目明,逍遥自在。 广州人喝早茶的习惯从清朝就已经兴起,已经持续了一两百年。 “广州人对喝早茶,有一种深埋在骨子里的兴趣, ”广州酒家董事总经理林杏绮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已经进入了饮食行业,当时她只不过是一个青春的酒楼服务员。 “当时天刚亮就有一群群的人围在茶楼门口等开门。茶楼大门一开,茶客们都争先恐后地冲
3、进去占位。很多人挤得连鞋子被踩掉都顾不上,宁愿先开了茶位再回头去捡鞋。部长让我们把落下的鞋子都收到一个箩筐里,放在大堂,好让茶客们在里面找回自己的鞋子。 ” 80 年代初,茶市还没有出现点心推车,热腾腾的点心被放在大圆盘里由几位服务生端着,在茶楼大厅里转悠着。茶客并不会像现在的人动辄就拿上十笼八笼点心,他们只开一壶茶,两份点心,一个人 4 元钱就可以埋单。 那时候喝早茶,有点像现在吃回转寿司,埋单的时候也是数碟结账。“我们常常在桌底、水池底找到被茶客藏起来的空盘子, ”林杏绮说道,“所以后来看到香港茶楼的点心卡和印章,觉得是一个好办法,就毫不犹豫地搬过来用了。 ”这种卖一碟,盖一个章的结算方法
4、,一直沿用至今。事实上,广州人喝早茶不是单纯为了果腹,更多是为了交流,广州茶楼实际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广东省政府还曾经提倡过“接待客人要喝早茶” ,避免大吃大喝,因为喝早茶节约,不3铺张浪费,符合广州人的务实精神。 如今广州的茶市有越走越高端的趋势。1956 年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广式点心有 815 个品种,今天已发展到 2000 多种。 路边的大排档曾经与高消费有染 50 多年前,甚至在解放前,在广州已经能吃到夜宵。不过如今这种经济实惠的大排挡夜宵,在 80 年代是种绝对的高消费,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广州人才吃。 改革开放之初的广州,除了白天鹅、东方宾馆等“朝九
5、晚九”的大酒店之外,广州市民根本没有吃好东西的去处。于是,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在长堤边上搭起竹棚,现炒现卖一些精美小炒, “锅气够、分量足” ,很受一些社交活跃的年轻人欢迎。 “广州的大排档其实都是舶来品 ,学香港的。当时最早出名的大排档是坐落于长堤大马路的胜记 。 ”某美食频道总监 Tommy 是本地人,近 40 岁的他是广州大排档发展的见证人之一。 “1983 年的胜记只有 6 张简陋的折叠桌和板凳,但每晚都门庭若市。” “到了 90 年代,物质变得丰富,大排档开始加入了野味、海鲜等食材,出品比酒店更为地道,价格比酒楼更加便宜,所以就赢得了更多食客的青睐。 ”于是,90 年代开始,大排档逐渐
6、沦为大众级的消费。 近一两年,随着广州创建卫生城市深入开展,作为广州传统夜生活4标志的大排档呈减少之势。 像花地湾、革新路这些名声在外的露天大排档据点纷纷被取缔,那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大排档,要么像“炳胜” 、 “明记”山鸡变凤凰,成为颇具规模的海鲜酒家登堂入室;要么就结业关门,仅在广州饮食史上留下芳名。 而曾经新奇的野味也被蘸芥末吃的芥兰刺身、牛肉叉烧或者是咖喱大闸蟹等新式菜肴替代。 在虾饺、干蒸烧卖、粉果、泮塘马蹄糕、蜂巢香芋角、鸡仔饼、糯米鸡、家乡咸水角等等传统点心以外,出现了效法港式点心的燕窝蛋挞、芝士海鲜卷、鱼翅灌汤饺等高级点心。 盅茶、功夫茶的出现,也令早茶的规格上了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