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89917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书的学习,结合调查实践,对农村婚礼中的馈赠原则、礼物交换、互惠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当代农村婚礼中的人情互惠现象。 关键词: 农村;婚礼;人情互惠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29-01 莫斯的礼物以原始社会或古代社会中礼物交换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礼物回报的内在逻辑“礼物之灵”理论。他认为“礼物之灵”下的礼物交换就必须遵循“任何社会及其分支群体和个体的进步在于懂得稳定社会关系靠馈赠给予、接受和回赠之道” 。在莫斯看来,礼物交换中潜伏着规则。而阎云翔礼物的流动,在总结

2、了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礼物馈赠为研究对象,在书中写到,“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人情是又一个核心性的重要概念。 ”点出了礼物交换的原则。他认为,人情包括四种不同然而相关的含义。第一,它意味着人的感情个人在面对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时基本的情感反应。在这第一种含义中,人情是社会性的,要求一个人根据他或她自己的情感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反应;第二,人情是指一套社会规范和道德义务。这些规范和义务要求一个人与关系网中的其他人保持联系,介入礼物、问候、访问和帮助的互换;第三,人2情可被看作一种资源,比如一种恩惠或一个礼物,可被用作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第四,在特定的情境中,人情被用作关系的同义词。 阎云

3、翔通过对黑龙江省双城县下岬村进行的深入田野调查,运用人情互惠的原则分析了人情中的道德和情感,为我们研究礼物互惠及交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在当代农村,尤其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在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下,农村社会结构与文化发展迅速,村民们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人情消费的逐年增长,已经成为当下农村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前期农村的调查实践,针对农村婚礼中的人情消费做简单分析。 一、 礼金的社会规则 阎云翔在书中提出了四个馈赠规则。一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二是无论在亲属意义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系;三是地方上称为“礼尚往来”,或“

4、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四是回礼的方式。在这一点上,下岬村的村民们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这四个规则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生活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礼金不是永恒不变的,一个地方的礼金数额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经济与消费能力。现在农村青年在乡镇酒楼结婚的也越来越多,酒楼婚宴消费高于农村自家操办喜宴的消费,所以礼金的馈送也不同。 2.遵循等级体系,以互惠为原则。当下农村还是多以生产队,朋友圈,男女双方亲戚等亲属意义或社会意义划分为等级,共同馈赠。一般而言,3各等级内部之间礼金差距小于各等级之间礼金差距。而且,各等级圈内部之间公开化,以互惠为原则。

5、当然,这等级的划分也体现了内在的一个潜规则。如地方官员与村干部,地方政府官员之间。 3.礼金薄功能的突出。家庭中使用的礼金薄一般是使用较好的,易保存的纸质品。由于现在社会关系网络的不断扩大化,人们对礼金的馈赠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村民们保留好自己礼金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馈赠别人礼金时做一个参考。 二、礼物的交换 在农村,送礼现象十分的频繁。礼物交换也就成为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一项内容。阎云翔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提出“礼物交换的不均衡”。一般情况是村民送出的礼比收到的礼多。所以,直到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都有不少人抱怨自家在送礼方面的开销很多。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儿呢? 阎云翔总结了两点,

6、一是家庭发展的周期,一是社会地位等级。这两点并不难理解。首先,农村分家习俗十分普遍,新家庭的建立在得到一些资助或帮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一些义务和责任。至于社会地位等级,阎云翔的书中主要是以当地村干部为参照,说明礼物交换的不均衡。而现在的农村中,笔者认为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还有贫富差距存在,以及人口流动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农村贫富差距大。一部分农村家庭通过自我努力,勤奋已经脱贫致富。楼房、洋房各式各样。而大多数村民生活还比较贫困。因为双方赠与回是自愿的,也是情感关系的一种表现,但是由于贫富差距,而4达不到一个均衡。当然,现在农村中也时常出现为了撑面子借钱回礼的现象,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农村的人口

7、流动问题是近年来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的流动,造成了当地社会关系网络的不稳定,亲密程度降低,同时,对于礼物交换的频率也就有所减少。在笔者调查时,曾有位村民告诉,他们当地最近有的家庭搬迁到镇上住楼房了,有的外出务工了,村里办宴席就没过去热闹了。而且这些出去的人,如果联系不上,他们也就很少会知道有什么事儿,就更别说送礼了;有的外出务工的联系上了,也无法回来,就请人代送。 三、另一种互惠关系 读了礼物的流动这本书,联系自己所做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现在婚礼中的相互帮忙往往被看作是另一种互惠。也有人将这种互惠比作农村中的“换工” 。村民们认为婚礼中的帮忙就是“互助互惠”的行为。近些年,由于农村中家庭结构的

8、变化,也促使血亲、姻亲、干亲关系更加紧密,但是“远亲不如近邻” 。由于婚礼筹办人手需求大,所以男女老少都不限制。这种互惠关系,遵循互惠原则,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完成。如果李家结婚,张家的没有去帮忙,那么张家办婚礼,李家可以不参加帮忙,也不会受到周围人的责备。互惠关系也与礼物交换类似,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婚礼中,男女分工不同,同一工作也存在诸多环节,这都由当地有权威、受人尊敬的人来统一安排。 四、总结 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在最后从社会、关系与人情三个角度总结了礼物与社会、礼物与商品和礼物与人情三者的关系。这也为笔者研究5农村中婚礼的人情互惠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此书对于农村研究的诸多内容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是一本值得反复参阅和学习的人类学著作。 参考文献: 法马塞尔?莫斯.卢汇,译.礼物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 119 页. 阎云翔.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 14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