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定格的年味 时代的印记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过年染上了喜庆的红色;买年货、穿新衣、包饺子、团圆饭,过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过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中国人的年就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一路走来。 多年来,我收藏了 40 多幅规格不一的反映春节习俗的黑白老照片,它们默默无声地记录下春节传统习俗。每每欣赏这些老照片,一缕缕年的味道便从记忆中飘溢而出,萦绕在我的心头,洒下阵阵暖意。 逛庙会、赶年集,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现在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人们成群结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叫卖声
2、、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的场面,像一股浩浩荡荡的春潮汹涌而来,蔚为壮观。 买年货是过年的重头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副食品商店纷纷出动流动售货车送货上门,为民服务暖人心。货摊上水果任人选购,买卖公平,好不热闹,成为那个年代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在改革开放前商品供应匮乏,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油、蛋、肉、菜、布、棉等各种票证。瞧,这张照片(图一)是 1978 年春节,市民排着长队,凭证购买定量供应花生、瓜子的情景,它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缩影,也是几代人抹不去的春节记忆。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商品物资大为丰富,年货的品种增多了,年货的结构变化了,有些日用2品由?票供应到
3、敞开供应。这张照片(图二)就记述了 1980 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争相购买热水瓶、搪瓷脸盆、铝制品餐具等日用品的情景。 记得儿时,过年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穿上一件新衣服,而过年时最高兴的事当数放鞭炮。照片上,小姑娘正在试穿妈妈刚做的新衣(图三) ,母女俩脸上堆满了笑容!放鞭炮的照片(图四) ,几个憨态可掬的男孩,或战战兢兢地用双手捂着耳朵远远地观望,或小心谨慎去点捻,其情其景,那种天真活泼,纯朴可爱,表情自然的神态跃然于“片”上,童趣盎然。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时,家家户户买年画、贴对联、剪窗花。在广阔的农村“文化下乡”是春节一大亮点。许多县供销合作社的流动推销小组把大
4、批书籍、年画及文具用品送到村庄。书摊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财神、灶王、关帝、年年有鱼、连生贵子、五谷丰登等吉祥图案年画最受农民的欢迎,大人们还为小孩挑上几件喜爱的文具用品。在城市新华书店内外墙壁四周和天棚上都拉满了铁线,挂满了编了号的年画样品,让人眼花缭乱。领袖和英雄人物以及八个样板戏是那个年代最为时尚的年画。 写对联的照片(图五) ,炕上放着一张方桌,一位老人和三个孙子正观看“秀才”儿子写春联。来年的美好祈愿,被饱蘸浓墨书写在红纸上,撇捺之间抑制不住喜悦之情。红红的春联贴在大门上,花花绿绿的年画贴在墙上,简陋的小屋在吉祥年画的映衬下,变得满屋生辉,年的味道也被渲染得醇厚香甜! 剪个窗花过大年
5、,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在那些清贫3而寂寞的冬天里,窗花就这样带着蓬勃的春天气息,开遍千家万户,点亮人们心中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希冀。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无论你是春风得意,还是有载不动的许多愁;不管那个家是华堂,还是茅舍,人们都匆匆赶回家,只为享受除夕夜团聚时的那份欢乐。除夕之夜,热腾腾、香喷喷的年菜摆满桌上,一家三代人团聚在炕上围坐,老少同席,一起吃盛满醇香的团圆饭,唠唠家常,谈谈工作,回顾一年来的得与失,温情四溢,其乐融融,饱含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必不可少的美味。年三十晚上 12 点以前要包好饺子,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
6、取“更岁交子”之意, “子”为“子时” ,交与“饺”谐音,寓意“喜庆团圆” “吉祥如意” 。照片上全家人围着小桌子包饺子,那原汁原味的温馨感扑面而来。它弥漫在寒冬腊月的空气里,散发在城乡每个角落里。 过年,家家户户都悬挂大红灯笼,象征着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大人们带着孩子挑选喜爱的小花灯,小孩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春节期间,农村到处可以听到喜庆而欢快的秧歌、锣鼓、唢呐声,到处可以看到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热闹而火红的景象。玩龙灯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先人用舞龙祈祷龙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它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之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瞧, 扭秧歌照片(图六)上老太太们腰系红红的绸子,扭起秧歌跳起舞,个个喜笑颜开,传递大家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憧憬。 4这浓郁的年味,从远古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飞歌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来,从欣喜的笑容中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飘散在每一个人的心间,让人们永难忘怀 现如今,当我们日日忙碌没有时间写诗,也没有钱去远方。希望这些照片中的独特记忆,能成为人们眼中的诗和远方。 (责编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