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新课程现实存在的几个“负担”问题安徽省是自 2006 年秋季在普通高中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在此之前,省教育厅主持并部署了全省教师分期分批的培训工作,可谓庞大而细致,全面而到位。但声势浩大之后遭遇的却是“波澜不惊” ,反应平平。说实在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推进计划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实验两年多来,笔者嗅闻不到多少“新课程”的气息;相反,感受到方方面面的“新负担”却不少! 负担一:教育理念冲突尖锐化。大家都知道,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就是本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运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和能力的显著提高,塑造创造性的人才;而我们的不少老师还在受传统
2、的“教书育人”思想左右着:教书,就是捧着书滔滔不绝传授知识;育人,就是要学生听话、循规蹈矩。不过更多的是表现在这两种思想、两种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上。时下有很多老师面对这两种泾渭分明的教育理念难以抉择,甚至处境艰难:接受前者,与实际显然有很多不合;固守后者,难免要遭“落后”之骂名。因而教师精神负担普遍比较沉重,有的甚至到了精神折磨的地步,一提“课改”心里就发怵。当然,另有不少老师是退而求其“稳” ,以保守心态寻求平衡心理,进而想达到“自救”的目的;有的老师还引鲁迅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加以“自嘲” 。新课程难以推进,由此可见一斑。笔者曾经根据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3、式”2提出语文“随时教学”法,在江苏新语文学习杂志发表后,遭遇无人喝彩的尴尬。当然,我对此也只能抱以理解。 负担二:教学方法陈旧、作茧自缚。有什么思想就决定什么行为。由于新课程理念一时还不能占领教育者脑海,于是就出现了谁也不愿看到的似曾相识的局面:教,还是那么教;学,还是那么学;考,还是那么考。应该承认,我们的老师都是天底下最善良最诚恳最勤劳的老师,他们生怕学生少听一点,提着他们脑袋一句句地灌知识;生怕学生漏掉一题,督促他们早也做作业晚也做作业;生怕学生丢掉一分,设法出卷学期考月末考周末考;好多老师抢着上课挤着占堂忙着补课,表面不知疲倦,背后却不停地喊“累” 。不能不说,这是时下我们的教育一道
4、独特的风景线。然而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用新课程的眼光审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而且是在作茧自缚,劳而无功或者说劳而少效,犹如老牛拉破车。一面背负着重担,一面又被指责“自作自受” ,这是何等的一种悲哀啊!因此,老师们所遭遇的尴尬是很值得人同情的;究其责任也不能全怪他们。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一些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没有跟得上,难辞其咎;比如一些地方还沿用老办法检查教师备课和学生作业情况;还用老眼光看待教师的上课和教师的工作。另外,让人爱恨交加的高考制度也可以说是新课程前进的拦路虎。笔者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何聪先生访谈时很坦率地讲到这一点,访谈文章应试教育不变,试卷教学难改在该报“文化新闻”栏目头条
5、发表后引起了较强烈反响。负担三:学生时空紧张凝重。之所以拿学生说事,是因为他们都是3教育对象,教师们的负担不可能不反映在他们身上。看看当前中学生们的面貌就知道:起早摸黑地上下学、书包越来越沉重、戴眼镜的越来越多;套句名言就是,做孩子苦,做学生的孩子更苦。本以为新课程会给他们带来轻松,其实不然!仅以语文课本为例,高一原来每学期一本书,现在变成两本书(必修一和必修二) ;加上各地都编辑了与之配套的“读本”和相关“训练册” (当然是双份) ,这样单分量每学期就增加了一倍。语文课程标准还开列一大堆篇目,建议学生朗读和课外阅读。我曾指着这些篇目问学生看不看,十之八九回答是“没时间” 。我们不能武断地指责
6、学生不用功,去看看他们的课表就知道:每周除了要上语、数、外三门主课外,还要上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信(息)等十门课。除了后四门课,其他科目一般都留课外作业学生每天上八节课后,至少还要花 3 个小时写作业。这样一来,学生还有多少时空可以打发?用“紧张” 、用“凝重”一点也不过分!值得警醒的是,社会和家长在这里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家长关注孩子的分数。学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剧烈的旋涡中生存,其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可想而知!笔者曾请部分家长像孩子一样上学一天,结果没有一个能坚持到底(见拙作请家长上学 ;班主任杂志 2006 年第 1 期)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基础教育需要的是借此东风,有个根本改观,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这些“新负担”又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笔者因工作需要,也考察了周边省市,发现的情况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能不希望有关方面高度重视。不4是笔者危言耸听,新负担问题解决不好,新课程就有可能夭折,以失败告终!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责编 / 齐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