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后现代主义式的娱乐摘要:2000 年以来,一类名为“真人秀”的新型电视节目样式风靡全球,以老大哥 、 幸存者 、 学徒等为典型代表。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样式, “真人秀”诞生于后现代语境下的社会,满足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众化、无中心、消费主义、多元化的需求,取得巨大成功;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业界对此类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较少,其背后存在现实问题却是一直为社会学家所诟病,也是电视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本文旨在后现代这个大的社会语境下,探讨在现实空间中“真人秀”的诞生及风靡的原因,以及所需我们电视人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真人秀;真实;娱乐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2、纵观当今的电视荧屏,一类名为“真人秀”的电视娱乐节目正迅速波及全球,从荷兰的老大哥 ,到 CBS 的幸存者 ,到 FOX 的美国偶像 ,再到现在 NBC 推出的目前最为盛行的学徒 。同样,国内的电视制作人也不甘寂寞, 超级女声 、 快乐男声 、 我型我秀 、 创智赢家等等,层出不穷。自 2000 年以来,这一新鲜电视节目样式的兴起和风行,给人们全新的视觉奇观,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繁荣只会是昙花一现,然而,2003 年美国最权威的电视奖项“艾美奖”为这类新兴的电视节目样式开设了专门的“真人秀”奖类别,国内著名的电视学者尹鸿也将中2国的真人秀浪潮称作是中国娱乐节目的“第四个阶段” 。我们的电视业界不得
3、不承认,如今真人秀电视节目无论是从节目的质量和数量,或者是从电视观众收视反映来看,都已经跻身全球电视节目的主流形态之中。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真人秀” 尽管“真人秀”电视节目风靡全球,但是至今对于“真人秀”都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有的人将其称作是“真人实境的电视节目” ,Kilborn 将其称作是“真实生活事件的活跃和自发性”注: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0 页。;较普遍的说法是“真实电视(Reality TV) ”,这种“真实”在一部名为楚门的世界美国影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点从该片的英文名称 Trueman Show 便可明了主人公楚门从出生的那
4、一刻起,就生活在无数摄像头和观众的视线下,其日常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就都被摄像机如实记录下来,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然而,楚门自己却对此并不知情,浑然不知自己正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公众明星:“True man”。如今,Trueman Show 电影中的这种描写已绝非想象,在我们现实的电视节目当中已经屡见不鲜。 “真人秀”节目对其参与者在节目中的所有行为和生活空间实行完全的监视,也就是将他们不加任何掩饰地、完全赤裸地展现在所有电视观众面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类共有的窥探与猎奇欲望。 “真人秀”节目自 2000 年从荷兰兴起,迅速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娱乐狂潮” 。溯其本源,这种节目形态并非是
5、横空出世,其实3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出现一些“真人秀”电视节目雏形, 观众点播便是其中的一个;再如 1973 年公共广播公司电视台制作的一个美国家庭 (An American Family)追踪拍摄了一个家庭一年内的真实生活;以及后来被大众广泛熟知的美国家庭滑稽录像都属这个范畴。但是他们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波及全球,直到大型的真实电视节目老大哥和幸存者的收视率和广告额的飙升才使得“真实电视”真正风行。深入思考,不难发现, “真人秀”的兴起以及它在收视率和广告额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它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类节目诞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
6、社会。 后现代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媒介建立的社会,而电视媒体正是后现代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所谓后现代主义,确切地说,是一种心态,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哲学注: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 页。其根本核心是“解构” ,也就是拼贴组合、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在后现代社会中,后现代文化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注:弗?杰姆迹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大学,1997年版,第 158 页。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嘲弄传统和权威,追求通俗、平凡、直观和感性,体现为浅近的平面模式的文化消费,一切追求都变得
7、零散化、非中心化,甚至是连“自我”意识也不复存在。后现代主义其多元化、平面化、大众化的精神正符合了当下精神消费的现实需要,于是通过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和网络载体,后现代思4维得以漫步于现代社会空间中,后现代主义下的平民文化冲击了现代主义文化中的精英模式。 “真人秀”的兴起,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正是在当下世界的这种后现代社会文化潮流下诞生的。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波德里亚曾经提出一个关于“仿真”世界的著名观点:“电视就是世界” 。媒体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注: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第 7 页。 “真人
8、秀”的出现,可谓是这一观点最贴切的证明。在这里电视和现实世界的空间界限已经模糊并消亡,人们所有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不加设计和剪辑被搬上电视荧幕,在后现代语境下的现实空间中, “真实”成为最大的卖点和消费品。在没有权威、没有中心、没有深度的世俗化的社会中,人们在自由地、尽情地享受着感观的刺激、审美的快感、情感的愉悦,举办梦想与欲望的狂欢盛宴。 二、娱乐狂潮:“真人秀”解密 不可否认, “真人秀”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娱乐狂潮,而且有着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因此它的节目样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至今,我们可以将全球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真人秀节目分为 4 个大类,分别为“生存冒险型” 、 “窥视隐
9、私型” 、 “表演选秀型” 、 “商业竞争型” ;此外还有益智闯关、身份置换、异性约会等等其他新兴的种类。生存冒险型的“真人秀” ,制片人往往将参与者带到自然环境虽秀丽但生存环境却5恶劣的荒无人烟之处,考验选手的生存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分组对抗的方式,逐步淘汰不合格者并决出最终胜利者。此类节目以幸存者为典型代表。 阁楼故事则是窥视隐私型“真人秀”的代表,此外还有老大哥 、 诱惑岛等,节目中出现不同背景陌生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带着特定任务共同相处生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被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下来,剪辑成节目。情商与耐力,明争暗斗成为赢取最后胜利的关键。 美国偶像(
10、AmericanIdol)是表演选秀型“真人秀”的最成功的案例,它的中国翻版超级女声在中国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批来自普通人群,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参与者站在星光舞台上一展自我风采,专家和观众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商业竞争型这类新派“真人秀” ,以近年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制作的风靡世界的学徒为典型代表;学徒播出第二集时就创下了全美真人秀节目收视率最高纪录:观众 2000 万。 学徒的每一集都有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要能成功完成这些任务则必须具备一个成功商业人士所具备各项职业素质,包括领导才能、团队合作、创新与智慧、销售技巧、压力承受等等
11、。 通过这些的典型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尽管这些“真人秀”节目的形态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如记录式的表现方式,平民参与,真实、竞争行为、规定情景等,这些特征在后现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看到的“真人秀”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分析出这场“娱乐狂潮”的盛行, “真人秀”流行及成功,大致得益于6以下因素: (一)便携式摄像与 DV 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发展 “真人秀”这类娱乐节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这项新科技产物的不断发展与成熟。 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是“真人秀”的主要重要的表现手法,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出于真实的需要,摄像机镜头真实地记录下参与者的一举一动
12、,一言一行。 事实上,人们对于这种“真实记录”的方式并不陌生,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将作用于人类所生存的社会。在后现代社会中,电子媒介不仅仅只是在传递信息,而是已经遍布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当中,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影视监控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快节奏、瞬息万变的后现代社会,尤其是那些大都市中,固定摄像头、监控电视、DV 摄像、手机摄像等已经成为在后现代社会中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源于电视领域的“多功能增值技术”的服务已经大面积普及公共和私人平台。 “在媒体工作者和观众之间曾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这个界限已经开始泯灭:家庭摄像机,大众媒体学位,在全国性
13、电视台上播放家庭制作的私人录像带所有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消除上面所说的界限”注: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72 页。这正符合了波德里亚关于后现代媒介理论的观点,不仅仅是鸿沟的泯灭,在各种电子媒介“窥视”下的城市也越来越向着适合真人“秀”的方向发展。以英国为例, “市区内的交通主干线,大小街道、超市、商场、写字楼、7办公区、酒店、电梯、宾馆,甚至饭店后厨,公寓住宅均已遍布监控录像设备。英国的摄像头有近 300 万个,伦敦一个上班族平均每天要被近300 个摄像头记录下行踪”注:资料来源于http:/wwwmedialeadercomcn 。我们的管理
14、者为了更好地控制治安和营造稳定公共秩序,借助一切电子媒介,将我们身处的都市变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真人秀剧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都暴露在传媒中,成为正在现场直播的电视娱乐节目。所以有人说“后现代城市更多的是影像的城市”注: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45 页。 “真人秀”正是将这种后现代生活方式直接引入到自己的节目当中,在诸如阁楼故事和老大哥等真人秀节目中,节目制作者在各个房间里都装上了摄像机,甚至连浴室和厕所也不放过。在新技术的帮助下,电视节目制作人对参与者的“生活”进行全天 24 小时纪录,多角度、全方位的真实展示,将其充分地暴露在摄像机镜头前,
15、从而完成记录与被记录,看与被看的互动过程。 (二)电视的民主 传媒社会学一书中指出:“这种节目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电视节目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关系的性质。技术的实用性与广播公司使用这些材料的意愿相结合便产生了被某些人称作是电视的民主的情形。还有人指出这些节目表现了将民主包含在传媒之中的新的形式。因此,人们认为真实电视标志着传媒力量的民主化或是重大修正。 ”注: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0 页。在传播学中,关于媒介“场”的理论认为,8在传统意义上电视媒介以及精英阶层占据了这个“场”的中心位置,他们拥有最多的话语权,离中心越近,具有
16、的话语权越多;而普通大众则处在这个“场”的边缘位置,信息由“场”的中心向外呈发散状扩散,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而后现代环境下,电视媒介与精英阶层的话语中心地位正逐渐受到边缘力量的侵蚀,普通大众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声音,这种精英化的消解,大众化的兴起,正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一个“民主”的时代,这里的“民主”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民主” ,简单说来,就是草根化、大众化。在如今这个物资充沛的消费社会,也许有物质贵族,但是不再有,或是越来越少有“精神贵族” 。人们不再需要那些教条的“艺术”理论,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场狂欢,高雅与唯美在这场狂欢中并不受欢迎,为了获得“民主”
17、 ,人们甚至能够容忍粗糙和不成熟。 “真人秀”正是切合了这种大众“民主”的心理,成为一场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并愉悦自我及他人的狂欢。艺术在这里从自我表现转向了自我娱乐,改变了原来的自恋状态,进入了大众的现实生活空间。 以在国内被大众广泛熟悉的超级女生为例,作为一档“真人秀”它所具有的“民主”要素正是许多其他真人秀节目所具备的共同特征。第一,零门槛的自我展现。后现代社会是“崇尚个人”的时代,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阶层出身,人们都有自我提高、表达自我的权利,这正印证了超级女声的宣传口号:“想唱就唱” 。完全无门槛的海选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电视前所未有的一个先例,倡导全民参与,使节目成为真正的大众化娱乐节
18、目。这里的舞台不再有“门槛” ,在传统的电视领域9不少选手属于“门槛”外面的人,在这里只要你有意愿便可一步跨入”门槛”之内,走上舞台,表现自己。第二,边缘中心化,传受互动的新模式。 “真人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受众与传媒之间的单向传播关系,受众的地位由边缘转向主体,并实现了传受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又借助于后现代信息社会特有的新媒体,如互联网和手机等为依托,使普通大众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每个人都有权决定选手的去留。这不仅使受众满足了自身价值的认同,更是在受众自我感觉受尊重的同时产生了另外一种期待:想方设法将自己喜欢的选手留在节目中。约翰?费斯克曾经说过:“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体验,是一切群体狂欢的
19、艺术基础。 ”超级女声就是在最后运用短信投票的方式制造了一场全国疯狂拉票的惊人场面,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互动;电视的民主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体现。第三, “草根 Idol(偶像)”的崛起。有别于我们传统的电视节目,选秀型“真人秀”的真正突破还是在于将镜头还给大众这一普通群体,采用绝对的平民视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光芒万丈的明星或是大腕已失去兴趣,他们不在需要那些公式化的偶像,一个反常规的偶像的出现,恰恰切合了浮华的后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心理。于是站在台上的主角不再是那些主流明星或大腕,而是普通人,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普通朋友、同学或是邻居,这就使得受众产生一种身份上的
20、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无形间拉近了受众与传媒间的距离。 (三)消费“真实” “真人秀”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价值10观念,即将“真实”作为一种商品来制造和消费。而“消费”正是后现代社会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让?波德里亚从马克思的资产阶级商品经济理论出发,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状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将资产阶级商品经济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核心是生产,消费则是生产的附属产物;而波德里亚认为,在后工业化社会物资极大丰富,都市中到处充斥着物欲。玻璃橱窗里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商品,灯红酒绿的消费场所随处可见,在这样一个后工业
21、化的社会中, “生产”的属性已退居其次,进而“消费”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这里的“消费”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商品的占有和享受,它的内涵更加广泛,购物、旅游、看电视、上网冲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可被认作是“消费” 。波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我们整个的文化体系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注: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前言第 1 页。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消费文化” 。虽然现代社会物质丰盛,但精神状况却截然相反,呈现一种白色。 “这是一个充斥着预防性白色的饱和了的社会,一个没有眩晕没有历史深度的社会,一个除了自身神话或者不断神话之外,没有其他神话可以立足点的消费社会。注: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231 页。”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人们产生了一种“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心理。 后现代社会是大众传媒的时代,电视媒介是一个用蒙太奇手法建立的虚拟世界,电视创造的“超级真实”已经让我们忘了现实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