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491858 上传时间:2019-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黄帝祭祀和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2005 年 4 月 4 日至 8 日,由黄帝陵基金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和延安举行,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 50 多人,开幕式由研讨会组委会副主任、黄帝陵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保华主持,研讨会组委会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文彬致开幕词。到会学者多是学有专精的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思维方式和方法,展开讨论,就黄帝祭祀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这次会议和 1998 年由黄帝陵基金会和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相比,议题较为集中。 一、 “心祭”和

2、“形祭”问题。清华大学、西北大学教授张岂之在心祭重于形祭的发言中指出,在对黄帝祭祀问题上应当沿袭旧制,维持公祭。在祭祀人文初祖的礼仪上,也应该有因苹损益,不可以完全照搬或照抄古代的礼仪。当前黄帝祭祀活动中的不足就在于举行黄帝祭祀礼仪时, “形祭”大于“心祭” 。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 “形祭”指的是黄帝陵祭礼中有形的礼仪,如人们在陵墓、庙堂等处的行礼仪式、排列组合、先后程序等。而无形的礼仪,如以黄帝为契机,反思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从而增强爱国心和民族凝聚力等都属于“心祭” 。对黄帝的祭祀在形式上应当是人文的,而不是神道的。如何使“心祭”做的更好?第一,将祭祀礼仪活动明确看成是一次中国

3、历史文化知识的普2及活动,看成是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陶冶活动。第二,最好不要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古代祭祀礼制或礼仪上,而应放在建设符合新时期的新礼仪上。第三,在祭祀人文初祖的新礼中,一定要配合乐曲。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德华在关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现代传承的探讨的发言中提出,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由于不断受到各种社会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仪式往往变得宗教化和带有神秘色彩,所以曾一度被误认为是属于迷信一类的活动。他提出今天继承传统祭祀文化,应该达到纪念先人、承前启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论祭祀黄帝大典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目前的祭祀黄帝仪式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名不副实。整

4、个祭祀仪式没有祭品,却冠之于”祭祀”的名称,祭文中“尚飨”一词,逻辑上非常混乱。第二是作为祭祀重器的“九鼎八簋”陈放的位置有错误。第三是祭祀者所穿的服装不对。第四是乐舞的设计太现代化。第五是主祭者念祭文时背对享堂,这是极大的不敬,也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在继承发展祭祀文化的发言中认为,祭祀的意义在于表达、寄托人们对先祖、先圣、先贤的缅怀敬畏之情,又起着化民成俗、敦厚民风的作用。传统祭祀的精神在哀与敬,当前出现了礼的精神败坏的现象,流于商业化和功利化。在祭祀中要改革祭祀的形式, “礼以义起,贵乎因时宜而兴革” 。炎帝陵基金会曾雨农在对祭祖文化的遐想的发言中,谈到祭祖要

5、有基本的形式和内容,祭祖要体现民族精神,祭祖要体现出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对祭祖的传统形式也要用现代化的东西进行包装,使之体现出有时代感的祭祀3礼仪和文化精神。 二、黄帝祭祀是否属于宗教活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俊义教授在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兼论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中,认为有的学者提出的祭祀黄帝是宗教活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对祭祀文化的轻率否定,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态度。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谆在黄帝祭祀与现代文明的发言中认为,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黄帝祭祀正是这种祖先崇拜的突出例证,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明共祖、人文始祖发自内心的敬

6、仰与纪念,使黄帝祭祀早已超越血缘、种族、宗教和党派的局限,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心理和一致愿望。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李桂民在论崇拜黄帝的传统和现代祭祀黄帝问题的发言中,回顾了历史上和现代祭祀黄帝的情况后提出历史上对黄帝的祭祀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对始祖黄帝的祭祀;二是对天神黄帝的祭祀;三是对作为帝王的黄帝的祭祀。明太祖时期,对天神黄帝的祭祀正式退出祀典,祭祀活动本身表达的是对去者的追思和生者的希冀,祭祀黄帝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同时建立和完善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祭祀礼仪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郝本性研究员在祭祀、会盟与民族认同的发言中认为,

7、黄帝祭祀是由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仪式,经过战争、会盟、祭祀,民族间形成了逐步扩大的彼此认同。北京市文史研究所陈4平研究员在黄帝祭祀的起源与发展的发言中,着重批评了疑古学派盲目疑古的做法,并对有关国家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三、黄帝与中国文明的起源。河南省博物院许顺湛研究员在三论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的发言中认为,黄帝是部族的名称,也是一个时代的名称,黄帝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的文化,黄帝族团活动的地域主要在陕西、晋南和豫南,黄帝时代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研究员的黄帝与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形成的发言中,提出原史时代即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

8、(相当于传说上的五帝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大小不同的部落方国和诸侯,形成了几个大的集团和文化共同体,黄帝部族是这个部落方国中最先进和最有势力的一支,这时出现了城邑,进入了文明前夕。他还结合陶寺遗址发掘中的问题谈了考古上应注意的问题。 河南省博物院马世之研究员在黄帝与中华文明之源的发言中也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开端。由河南省考古所曹桂岑和陕西省考古所韩伟研究员共同提交的论文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始 ,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应该从“黄帝文化”开始, “黄帝文化”的特征是筑城、青铜、文字和鼎文化,应从龙山文化中寻找黄帝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晖教授在

9、黄帝祭祀名号与黄帝部族考中认为,战国中期齐威王以有虞氏之后的身份“碲所自出”之帝黄帝,且称其为“高祖黄帝” ,是合乎周代祭礼规定的。先周文5化的青铜器铭文中多见“天鼋”部族的族徽,即古文献中所说的黄帝名号“轩辕” 。 四、黄帝祭祀的现代意义及相关问题。西北大学思想所教授刘宝才和陕西省社科院古籍所何炳武研究员在黄帝文化刍议的发言中,从黄帝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黄帝文化与五千年中国文明史、黄帝文化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黄帝文化与祭祀四个方面谈到了对黄帝文化的认识,认为重视科学技术和与祭祀密切关联是黄帝文化的突出特点。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韩星在黄帝祭祀与中华人文精神的发言中提出,黄帝祭祀本质 上是一种

10、文化活动,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人文精神,这样的人文精神所具有的特性主要是兼容性、中道性、伦理性和德业性。首都师范大学洪成玉教授在祭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言中,对“祭”和“祀”从形体结构和造字理据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祭”其字形虽只是直观地表示祭祀的行为方式;但也隐含着“祭无己”的意思,祭祀的对象是先从祭祀祖先开始的,由于祭祀是国家大典,必然会对其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影响所及包括礼仪、器皿、建筑、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黄帝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象征,又是中华灿烂文化的象征。 吉林省社科院历史所李治亭研究员在从满族的祭祀看民族的内向凝聚的发言中,谈到满族祭祀文化多种多样,集中表现在祭天神和

11、祭祖先,满族先民祭天祭祖的文化丰富多样,与中原华夏“敬天法祖”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满族入主中原以后,从清世祖福临到清宣统溥仪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曾多次祭祀黄帝,特别是“康乾盛世”之际,祭祀仪式6更加隆重,规模也更加宏大,它对中华各民族的统一和融合无疑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柏明在当代公祭轩辕黄帝的思考的发言中认为,黄帝祭祀中新的祭祀大殿的使用、高规格祭器的展现、祭祀仪程的规范,构成了划时代的升华。他认为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代表人物,颂扬黄帝功德时不要扩大化,黄帝陵庙的多元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应当正确看待不同时代、地点的祭祖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在清代的黄帝祭祀

12、与文化认同的发言中认为,清代的黄帝祭祀主要有历代帝王庙祭、传心殿祭、先医庙祭、先蚕坛祭和黄帝陵祭等几种形式。清代的祭祀黄帝,强调的是治统的接续和道统的传承,其目的是要昭示继统的合法性,从更深层次上看,则反映了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 日本早稻田大学稻 耕一郎教授在彼岸日本传统祭坟习俗的发言中,把日本和中国的祭祀习俗进行了比较。北京西城区政府许伟、北京历代帝王庙保护促进会秘书长吉晓平在发言中对北京西城区恢复、修缮历代帝王庙的情况作了介绍。 这次会议与会代表面广,议题较为集中,各位代表讨论热烈,会议在革命圣地延安圆满闭幕,黄帝陵基金会理事长孙天义教授致闭幕词,大会提交论文将结集出版。这次会议不仅对于黄帝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还对今后的黄帝公祭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和方法上的指导。(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520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