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呼图壁岩画中的正面造型特点摘要:呼图壁石刻岩画遗存中人物正面角度的造型方式,与国内北方地区岩画中普遍采用的侧影式人物造型有着较大的区别。该处岩画体现了早期部族,对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完整性的重视与要求。本文指出正是原始的宗教因素影响,使得早期的部族在造型时格外注重形象的完整性;同时,正由于呼图壁石刻岩画中的人物造型始终遵循或因袭正面的造型方式,所以岩画中的人物造型呈基本相同姿势。 关键词:正面律;宗教信仰;因袭性;造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侧面和正面角度相结合,组成二维的“侧面正面律”造型方式,在古代埃及的造型艺术中运用的较为普遍。由于古代埃及的人物造型,受到严格的
2、宗教程式化要求和限制,并一直保持着这种侧面和正面相结合的雕刻造型形式达几千年之久,所以“侧面正面律”造型特点成为古埃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埃及艺术之外的一些早期文化遗存中,能够发现另一种造型方式从正面角度对人物各部位进行塑造的正面造型造型特点。如在新疆境内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石刻岩画(以下称呼图壁岩画)中,就具有这种正面造型的造型特点。2目前对此处岩画的研究,大都从考古或历史学的考证,关注于对其民族及内容的解释,并一致倾向于生殖崇拜主题的观点。本文将从造型角度,对岩画中的正面造型造型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此处岩画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 从呼图壁岩画的分布和范围看,其人
3、物造型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离地面 1.95 米至 9 米高、最宽为约 13 米的岩面上,现存实际岩画面积约 90 平米左右。在目前已知的国内北方岩画中,人物形象的造型角度普遍都是采用侧影式来表现,而呼图壁岩画中人物的造型,则全部采用的是较为独特的正面角度的浅浮雕式造型方式。根据石刻造型相近的特点,把此处岩画的造型同古埃及和中、西亚等地的造型艺术进行造型对比考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在雕刻的技术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呼图壁岩画中的正面造型方式,不仅体现了原始宗教对于人物特定形象完整性的表现思想,还将多维度的造型方式结合到岩刻之中。同古代埃及艺术中的“侧面正面律”造型相比,呼图壁岩画中人物身体各
4、部位的正面阴刻特点,还结合了面部的正面阳刻特点,形成了把二维和三维空间组合在一起的正面造型造型。而相同之处,在于二者所雕刻人物的上半身都呈明显的“倒三角”形,并且躯干均呈正面的造型。并且古代埃及和西亚的壁画雕刻技术同呼图壁岩画中运用的方式,都同样是以嵌入式为主要特征的阴刻手法,尽管呼图壁岩画上有明显的研磨痕迹,但并不3影响二者造型思维上的近似性。上述二者的造型相同之处,在于都使形象凹陷且轮廓边缘清晰整齐,并向形体的中部平整过渡。 此外,呼图壁岩画造型上较明显的红色和白色残留痕迹,说明此处石刻岩画为彩绘石刻。而古代埃及及其艺术影响的地区,在石刻形象上也有敷色特点。在希腊艺术手册中这样提到古埃及:
5、“所有的石头雕刻,不论石灰石还是大理石的全部或部分地被施以彩绘,尽管大量的原作色彩已经剥落,但遗留的痕迹足还以使我们做出上述的断语;在埃及,过去的情况的确如此(即使有色的石头也涂颜色)” ,上述事实,说明为雕浅浮雕敷色的方式,并非为古代埃及和中西亚等地的雕刻艺术所独有。 需要指出的是,呼图壁岩画的雕刻造型之所以采取正面的造型形式,应当和刻制此处岩画的民族所信奉的宗教与习俗有着直接的关系。按林梅村先生的研究,呼图壁岩画是吐火罗人(有专家认为就是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月氏人)所作。根据笔者对岩画中部分人物造型的实地考察,岩画中人物的面部敷有白色物质(颜料),结合面部眼眶深凹及鼻梁较高等造型特点,也可以对
6、林梅村的观点予以进一步肯定。然而林梅村先生进进一步指出:“吐火罗人祭祀的双马神就是天山中部康家石门子岩画、巴里坤草原八墙子岩画以及内蒙古阴山岩画上的双马神图像。 ”此外,又因为“康家石门子正处于公元前 1800 年克尔木齐人南下楼兰的必经之路,而天山北路彩陶巫师像的创作年代也在这个时期。由此表明,这幅吐火罗宗教艺术岩画的创作的时代应该在公元前 1800 年左右。 ”(同2)这个结论下的有点过于仓促。因为,上述观点虽然指出了呼图壁岩画和其它地4区岩画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但是却忽视了一点,就是呼图壁岩匦即使真的是公元前 1800 年左右南下楼兰时的吐火罗人所作,那么岩画的制作时间也不会是在公元前
7、1800 左右,而应该更晚于这个时间。从目前考证的呼图壁岩画的造型技巧、技术熟练程度、形象大小和高低分布来看,此处岩画的制作过程应当不是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完成。因为这个迁移中的部族,在较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雕刻技术如此熟练的大面积石刻岩画。可见,岩画造型一定由长期定居此地的早期游牧民族所刻,岩画的制作技艺显然经过了较长时期的造型积累,而且是由部族中有造型能力的专人负责制作才能完成。 由此推断,呼图壁岩画的造型技术,采用的是不同于“侧面正面律”造型的正面造型造型形式。根据呼图壁岩画上的人物面部所敷白色和面部造型特征分析,雕刻呼图壁岩画的这个古代民族,在外形具有欧罗巴人种(白种人)的特点。此外,呼图壁
8、岩画的造型特点,如人物呼图壁岩画中人物面部五官的阳刻手法,和身体躯干部位的阴刻手法以及人物颈部较长等特点,使呼图壁岩画与其它地区岩画在造型上有着重大的区别。因此,此处岩画的始作者,应当属于一个已经掌握了用正面造型和阴刻与阳刻技术结合使用的雕刻技术,来表现人物造型的早期游牧民族。 二 呼图壁岩画的造型目的,一直被认为是在表现原始生殖崇拜的活动。首先,岩画造型中的正面造型特点,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早期部族宗教活5动的场景,更体现了早期部族对自身形象完整性的重视与要求。在平面的二维空间里, “侧面正面律”是保持形象完整体现的最佳方式,尽管人物造型的角度和位置在这种表现方式下发生了改变,但是也的确避免了因
9、为产生透视而对形象的“损坏”或者是不完整的表现。可以看出,呼图壁岩画中的正面造型特点,不但符合了“侧面正面律”造型对形象二维空间的塑造,同时还在人物面部采用了介于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阳刻(浅浮雕)方式,较好地解决了正面造型下的完整性问题,比古埃及“侧面正面律”的造型要丰富多变。(图一)正是早期的宗教信仰和活动,使得当地的游牧部族在对待岩石上具有特定意义的造型,在制作时格外慎重并尽力写实。 尽管目前仍没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明当时的部族为什么选择了较高的位置来刻制岩画,但选择这种正面角度的表现形式,在岩画中所体现出的生殖崇拜主题,已在人物造型中明确表达出来。关于岩画造型所采取的较为一致的正面姿势,汤
10、惠生先生在其青海岩画一书中,认为呼图壁岩画中这种造型的一致性特点属于连臂舞的范畴。本文认为虽然岩画在造型上采用的是较为相似的、独立式的形象,而不是联臂式 造型,这一点也是其与史前联臂式绘画遗存在造型上较为主要的区别之一。根据岩画人物姿势相一致,而且同样造型不断重复出现的特点,可以初步推断岩画造型的刻制,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要求和造型的形式,具有因袭性特点。朱狄先生也谈到原始艺术的特征,在传承中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指出:“一种神物假定它的形式(造型)被稍作改动,其神秘作用也就可能丧失,所以原始艺术不可能不是一种凝固化了的惯例系统,这6对于文化的发展虽然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对于我们作发生学的考察却是极有
11、利的因素,因为这可以保证它的原始性质的经久不变。 ”由此看来,保持某种造型姿势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是出于能够传达宗教神秘的“力” 。而固定的造型姿势能够对传达明确的意义或目的,任意的改动将失去原有的宗教含义,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义,并非舞蹈的姿势。因此,呼图壁岩画中人物的造型姿势,真正要表达的不是舞蹈,也没有其它的艺术目的。由于这种带有特定宗教目的的动作,具有一种固定的象征意义和内容,成为了不能随意改动且带有特定的符号,所以岩画中的人物造型不是各居姿态,而是相互一致,整齐划一。这种在人物造型上的因袭性,不仅反映了岩画造型在风格和形式上的一致性特点,同样也反映了在保持原始的宗教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稳定性
12、特点。 其次,宗教思维导致正面造型特点在呼图壁岩画造型上的出现,还体现在岩画中人物的手、脚的正面处理方式上。呼图壁岩画中人物手掌呈正面张开状,也能够用正面造型来解释:张开的手掌恰好完整地体现出了每个手指,从而避免出现“造型缺失”的现象;而在岩画中,每个人物的双脚也都是按正面角度刻画。上述呼图壁岩画中的正面造型形式,是早期文化遗存中较为独特的造型方式,所以对其造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按宗教对呼图壁岩画影响的造型思路分析,可以的出以下结论:1以前的对呼图壁的研究中,把岩画定为是原始舞蹈的象征,似乎过于简单和直观,缺乏一定的依据;2岩画中人物动作相对一致的造型姿势,是在遵循着某种特定的宗教目的,而
13、不是连臂舞或其它非宗教的活动。 7那么,在宗教思维影响下的呼图壁岩画里,到表现了什么样的宗教活动内容呢?经过的形象区分,岩画中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头戴鹰羽的妩媚的女性和带有明显性特征的男子形象,以及象征后代繁衍的多个小人形象。从造型上看,这些形象中的女性造型主要为长颈、细腰,男性面部较圆,腰部略粗,但雕刻技术同样工细、轮廓清晰流畅;2具有族徽意义对马图。从视觉所感受到的效果来分析,对马图是尚马民族所特有的标志,代表着部族的吉祥和兴旺,也是早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3狩猎场面。岩画中有三只弓箭,均从不同方向指着处于中心位置的老虎形象。老虎的动态呈双腿前倾,似已受伤躺在地上,与较
14、为常见的狩猎岩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别。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表达了早期的部族对女性的崇拜、生育及性的祈愿和狩猎丰产的内容。 ”由此可知,其实呼图壁岩画所刻画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同类岩画所关注的基本范围,只是呼图壁岩画最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宗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不同的是呼图壁岩画中的人物造型形象,遵循了符合正面造型的造型特点,这表明刻制岩画的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有着和其它地区(采用“侧面正面律”的中亚和西亚等地)的民族,存在着信仰和造型观念上的差异。 此外,在岩画上部人物之间分别有两组对马图形,也能给进一步研究岩画人物造型的内容提供有力佐证。根据外部造型比较,呼图壁岩画中这种形式的对马图和阴山岩画
15、中的对马图形如出一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明显的造型联系。有专家认为:“在原始艺术中,凡是以“对兽”形式出现的纹样,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生殖繁衍的宗教与巫术的用8意。它们或是对雄性生殖伟力的高扬,或是对雌雄两性交合繁衍的巫术企盼。从这个意义上讲,见于带饰和岩画中的对兽式形式是一种具有巫术法力的符咒式的艺术符号。 ”这说明在呼图壁岩画中的对马图是和石刻人物图形一样属于原始的巫术内容的一部分,并且对马图的存在更加证明了岩画的巫术活动内容和崇拜图像。也有学者分析:“呼图壁岩画中的对马图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童年篇中的十车国王马祠求子的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是以马祠求子的活动,应当不会是具有普片性的一
16、种习俗。如对于处在呼图壁天山深处的游牧部族来说就不适合,因为马是当时游牧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把古印度十车国王杀马用于祭祀的习俗和呼图壁岩画的对马图相联系的推论,显然缺乏有力的证据。可以认为对马图是尚马民族特有的族徽或图腾,而非马祠的目的。 最后,就岩画的大小和高低分布来看,最高处的人物造型最大,也是雕刻的较为精细的一组。这些造型自上而下,由细腻的研磨发开始转变成粗犷的雕凿法,并且雕刻痕迹也更加明显,不但没有上面岩画的人物造型完整、深入,同时也失去了与以前岩画造型的一致性特点。可能是该部族后期对原有的信仰或宗教的活动有了改变,所导致的结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呼图壁岩画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其它古代民族的人像造型有相似性,但在局部造型方式的刻画上,仍然存在各自的信仰差异和民族特点。呼图壁岩画中的正面造型造型方式,体现了原9始宗教对于人物特定形象完整性的表现思想。同古代埃及艺术中的“侧面正面律”造型相比,呼图壁岩画中人物身体各部位的正面阴刻特点,结合了面部的正面阳刻特点,形成了介于二维和三维空间组合在一起的正面造型造型。在其手法上甚至要比古埃及艺术丰富多变,而且同样造型精美。这种造型特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