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乐声:中国音乐的一种历史摘要:乐声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声波,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形态,具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属性。通过对乐声的今存、历史、特色及传存规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乐声记录着人心、人情、人性、人间,也记录着社会、民族、意识、天地,是人类最动听的历史。乐声的历程标示着音乐的发展。不断地倾听中国的乐声,就如同感受与倾听着中国音乐的历史:它的内涵、它的美好,它不断变化着的发展和总是前进的脚步。对于今存的乐声,作为历史的遗响,本文从录制的音乐、现存的乐种、乐谱与文献、传存乐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证分析;考察历代乐声的顺向的发展,本文依照了远古、上古、中古、近古、现代的历史分期,
2、依次承传;对于时代乐声的传存规律,本文从中外各国共同的历史现象即乐声信息的存贮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方式,当代乐声及其后代传存有异有同,乐声传存与时代的科技、文化相关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艺术;乐声;中国音乐;历史;发展;时代;文献;传存规律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乐声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形态,是人声的至美,是地球上最具艺术与智慧的声音。在 2 世纪的今天来认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的乐2声,从其今存、历史、特色、时代的角度人手,应能有所助益。 1、今存的乐声:历史的遗晌 具有 9000 年左右音乐历史(以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骨笛距今的时间计)的中国。其乐声现在还
3、有多少?存在何处?这是中外各界人们所关心的。依乐声信息及其存贮的不同,可以作出:历代乐声,现存甚众;信息类型,多种多样;遗产丰富,十分宝贵:拨开迷雾,其在“四方”的认识。 1.1 录制的音乐 录制的音乐是今存乐声的第一方面,也是对音乐作品信息最完整记录的形式。自 1877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后,乐声可以记录在唱片上并用机器予以重现。唱片及其后的发展形态(各种音带、磁盘、音像制品等)记录了中国与世界的许多乐声。在中国,记录乐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的 1897 年。戏班鑫福班灌录了取成都(现存天津唱片收藏家李恩璞处),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种单面圆盘唱片。更早的录制音乐是以世界最早的录音
4、形式之一录音蜡简录制的。 “京剧名伶汪桂芬灌录过朱砂痣中的二簧原板一段和捉放曹西皮慢板中的二句、梅雨田灌录过各种胡琴牌子曲。 ”百余年来,中国与外国的各种唱片公司、机构、个人录制了数以万种唱片,数以十万计的作品。中国唱片社 20 世纪 50 年代整理其前百代唱片公司遗物,就有 34300 面唱片模板。而 203世纪前 50 年,中国土地上的唱片公司还有高亭、蓓开、长城、胜利、国乐、新月、歌林、开明、宝利、大中华等,其生产分别与欧美国家联系。有人认为,20 世纪上半叶(根据现有的材料粗略估计)在中国灌音而生产的模板至少有 5 万面,生产的唱片约 500 万张。这是一个数量巨大、作品众多、遗存丰厚
5、的音乐宝库。现存的数万张唱片模板、数量更大的磁带和各类录音制品所录制的音乐是中国音乐及其历史研究最重要的一类文献。 这些录制的作品,其数量以戏曲为多,曲艺次之。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歌曲乐曲也有一定数量。这些唱片存贮的古代乐声以元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以来的演艺音乐为主,包括时调小曲、乐曲、歌曲等。录制之乐虽只百余年,却有着惊人的数量。20 世纪前 50 年,中国的圆盘唱片模板若为 5 万,后五十年的各种音乐制品(大、小的木质塑料唱片,磁带、CD、VCD、DVD、LD 等)则都数以百倍,生产公司亦为民国时期的百倍以上。这是中国乐声的巨大宝库,也是各类乐声中历史信息最为可靠,音乐、艺术信息量
6、最大,重现前代音乐的效果最周全和方便的一类。 1.2 现存的乐种 现存的乐种是今存乐声的第二个方面。从对历史上的音乐信息保存而言,具有近详远略的特点;从与唱片等制品形式的音乐信息保存相比较,具有更加鲜活、生动的个性。 中国现今仍然活动着的乐社、流派、表演团体等,根据其独有的音乐文献和先人所传,奏唱和表演着许多前代遗乐和他们特有的音乐、歌4舞、曲艺、戏曲等;形成了主要在城镇、街市、乡村流传的特色乐艺。这些乐社、表演团体所展示的音乐有较多的传统作品,从而受到传统艺术保护、研究部门与学者的注意。其演奏演唱的作品多出自清代以来,亦有更早的时调、乐曲。由于海青拿天鹅的曲谱为元代所遗,今存琵琶乐可以上溯元
7、代。戏曲则以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文献著称。现在,一些地方戏(如莆仙戏等)还能演出宋代古本戏曲, 西厢记 、 牡丹亭等元明清名戏至今也有上演者。名戏的古代折子与晚近新翻都成为戏坛上的佳作,例如明代昆曲代表作牡丹亭的当代版本沪本、青春版等都十分火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占琴,以丰厚的历代琴曲和古代乐谱而可以让人欣赏到南朝的碣石调-幽兰(其时间约在公元 493590,距今约 1500 年)、唐代的离骚等名曲。闽南语系人群中流行的弦管(亦称南乐、南管、南音),有些学者认为可以远溯宋代乃至晋唐。维吾尔族的木卡姆、云南的纳西古乐、陕西的长安古乐等也是历史悠久的乐种。随着乐史研究的
8、进展,这些乐种的历史会更清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各乐种奏唱的各类音乐将继续主要面对 21 世纪、表演近二个世纪的音乐,又不时反顾于唐宋以来的千余年历史。 现存乐种、乐人的音乐以其自有的传承、鲜明的个性和较多传统成分等成为十分可贵的存活之乐。因传承、奏唱方法与追求不同,同名同谱之曲,也会奏唱出风格迥异、结构有别、形式不同的音乐来,从而展现出与录制之乐的不同。录制之乐的展示是再现、重复,是机械所为、录放之乐;而乐种之乐的展示则是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演绎,每一个5班社或个人的演绎都各有风韵,每一次的音乐都可能与上一次有些许不同,从而反映了乐种之乐人为的智慧,心乐的灵巧。当然,口传心授,人与人异,乐种中
9、传承的前代作品在保留昔时信息方面,不如录制之乐完整、可靠。在看到录制之乐元代之前的作品极少,而现存乐种中却有不少宋元(或更早)的作品信息的同时,要注意以人相传的音乐在保持历史信息方面的特点。 1.3 乐谱与文献 乐谱与文献是今存乐声的第三个方面。把音乐记录在文献上是中国人漫长历史中的一种追求、一种创造。追声记声、寻乐奏乐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年代,如战国时期的卫灵公(至今约 2250 年之前)时。据战国名士韩非子十述 ,卫灵公出访晋国的途中闻奏新声而悦之,就召乐师涓来,命其听而写之。师涓“因静坐抚琴而写之” , “复一宿习之” ,(并在见晋平公之际奉灵公之命)“援琴鼓之” 。可惜师涓记
10、乐声只遗其事不见其写,不知他是怎样把所闻新声记录下来。此外,又有以符号记录节奏的成相篇(一般认为是说唱作品)等。可见,战国时期的 中国人已在记录音乐的长短、乐声,以及应用乐器记录乐声等方面有了实践和经验。随后,对汉代诗乐的记录是值得注重的。南朝大学者沈约(公元 441513)的宋书?乐志是列入 24 史的官修史书。其中对诗乐之记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对其后的音乐记录文献形式与乐谱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 清调 6晨上 秋胡行 武帝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飞,在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述烦。 歌以言志,晨上关山。一解。 (第 2、3、4 解略) 这是一首具
11、有多解(一般认为解是器乐演奏)的诗,可以歌唱、合乐。上面所记的“清调”为汉魏最常用的一种乐调名,以调类歌而不是如汉书作房中乐、祭祀歌等从应用角度分类,是一种创造。 晨上是汉武帝所作此歌之名, 秋胡行则是晨上这首歌所用的旧曲之名。秋胡行是汉代人们熟知的曲子, “故只记其曲名即可。这种标记形式的上源,尚待详考。但是,这种形式却是此后依曲牌、词牌填词、填曲的音乐文学创作形式和音乐历史著述中的音乐作品和戏剧、戏曲表演文学记录唱腔的一种共用的形式。可见,是一种源远流长、应用极广的音乐简记方法。 ” 与上述不同的是,沈约为了让人们了解汉代记录诗歌的又一种形式,特意在宋书?乐志中收录了汉代多首:声辞(即歌声
12、与歌词)混杂、皆以字记的作品。这些作品涉及铎舞与鼓吹铙歌二种体裁。如铎舞歌词二篇,中的圣人制礼乐篇如下: 铎舞歌词二篇 圣人制礼乐扩篇 昔皇文武邪 弥弥舍善 谁吾时吾 行许帝道 7衔来治路万邪 治路万邪 赫赫 意黄运道吾 治路万邪 善道明邪金邪 善道 明邪金邪帝邪 近帝武武邪邪 圣皇八音 偶邪尊来 圣皇八音 及来义邪同邪 乌及来义邪 善草供图吾 咄等邪乌 近帝邪武邪 近帝邪武邪 应节合用 武邪尊邪应节合用 酒期义邪同邪 酒期义邪 善草供国吾 咄等邪鸟 近帝邪武邪 近帝武武邪邪 下音足木 上为鼓义邪 应众义邪 乐邪邪延否 已邪足木 礼祥 咄等邪乌 素女有绝其圣乌乌武邪 声辞混杂之记是汉代人一种颇
13、具智慧的歌乐记录。以字记录诗歌,至汉代已经有千年之上的历史,而与声辞相应或相续的乐声如何记录呢?用字记,用字声记乐声,这就是圣人制礼乐 、 上邪曲等汉代声辞杂记的作品记录乐声的办法。此法为沈约所注重,以致虽然作品中哪些字为诗歌之辞,哪些字为歌乐之声已经分不清楚了,他仍然要收录多首记人乐志。或许汉代人认为这些歌的乐声他们都熟悉,就没有把歌辞的字与专门记声的字用某种办法标记,区分开来,以致到宋时沈约等饱学之士也无法分清这二者了。但是,汉代人用汉字之声记录歌乐之声的智慧仍然在识乐识宝的沈约宋书?乐志中保留了下来,这是十分珍贵的汉魏诗乐记录的文献,其记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否则,后人怎能具体了解汉魏中国
14、人记录乐声的这些独特创造、汉代铎舞之乐和铙歌之乐的这些珍贵乐声信息,以及乐谱出现之前记录诗乐之声的这些艰难而充满创造的探索。 8当然,汉魏对诗乐之声的记录不止以上这几种。 宋书?乐志还记录了汉代人以符号记诗乐的又一种创造:记在字下的短横线。如: 愿登 秋胡行 武帝词 五解 明 明 日 月 光,所 不 光 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明光。三解 (以上诗作的第 1、2、4、5 解略) 上记诗作第 1、2 句每字底下的双横线,是对标横线的字怎样歌吟呛诵的提示。一般认为,字下标短横线的这二句应重复,其唱法或可称叠,即唱一遍后再唱一遍;其余各句字
15、下无短横则只唱一遍。这样,诗句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唱法得到了区别,这二句因唱二遍而得到了强调。对这双横线的又一解释是,下标线为重音字。因为沈约未注明字下横线之意,十几世纪之前字下符号的真实意义如何,现在已难作确断。但是,这二种对符号的解释都增加了歌词文学所未有的乐艺内涵,是值的进一步研究的。 传自南朝时代(公元 493590)的琴曲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古老的琴乐记录。此种唐人抄件,以文字记叙了演奏者左右手触弦的位置与方法,成为系统记录整首乐曲的珍贵文献。它相对于前述几种乐声记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即从只记一部分乐声信息,到记录整首乐曲各音的演奏信息;从而使人们可以依照这种演奏文献再现整首作品乐
16、声。从此,开始记录乐曲演奏的左右手信息,成为中国古代众多乐器谱记录9乐曲的方法。以琴乐记录为例,此后唐代陈康士对琴乐记录的创造,就是以汉字偏旁(现成和减化的)构成琴乐记录等专用字符,用以记录琴乐的系统。这就在记录乐曲演奏的左右手信息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把文字记叙简化为符号系统记录演奏动作,前者的方法主要是叙述,后者的方法主要是指代,以一个字符指代演奏一个音的两手动作比用文字叙述更加简捷。以专用符号系统记录演奏位置与动作的原理,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琴谱(即减字谱)、筝谱、埙谱、箫谱、瑟谱等一系列器乐专用谱的基础。这些乐谱与记录乐声高低为主的律吕谱、宫商谱及其后的工尺谱,与记录锣鼓乐(非乐音的打击乐
17、器合奏音乐)的锣鼓谱等构成了乐声记录原理不同、符号体系不同的庞大记乐体系。 记录乐器演奏、记录乐音高低、记录乐声音质的这三种不同原理的音乐记录系统,构成了中国古代乐谱异彩纷呈的洋洋大观。它们不仅表现了中国人对乐声记录长期执着的探索、采用不同记录方法的多样智慧,还表现了注重采用文化成果的独特创造。上述三种不同原理的乐声记录系统都是基于汉字,以汉字作为符号(或符号创造的基础)记录乐声,或用汉语记叙演奏。在古今中外各国的乐声记录系统里,中国古代乐谱由此有了特别丰富的文字和语言文化意蕴。多种原理的乐声记录系统记录了十分丰厚的历代音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多专用乐谱的国度,20 世纪以来,又产生了中西合壁
18、的音乐记录形式和引进、采用了欧洲音乐记录系统(以数字简谱与五、六线谱为主)。至今,人们可以从各种乐谱所记录的作品中,了解已逝的前代音乐,尤其是南朝以来的千余年音乐;可以从这些乐谱援琴发声展现琴乐的清幽淡远,琵琶乐中的金戈铁马,10琴箫合奏的和谐天成,宫廷合奏的雅俗之音,以及窦娥之鸣冤、西厢之缠绵、筝乐中的渔舟唱晚、古埙呜咽中的远古回声。 当然,乐谱记录无法记全乐曲的所有信息。乐的信息之于录制,可以不遗;之于心记,可以传神。乐谱记录却只能记其大要,记骨干音;记其框架、略存全曲。而乐的风貌色泽,旋律的润饰,单音的过程,则只能由唱奏者理解与表现。这种依据乐谱的再现作品之声,不可能与消失的乐声形态完全
19、一致,也不可能与作曲者心中所想完全一致。但是,以乐谱记录过去 作品的音乐却是中国十几个世纪中记录音乐的最主要方法(也是欧洲中世纪以来音乐记录的主要方法)。正是有了这些数量巨大的历代乐谱,往时音乐才能为今人所了解,音乐教育才能广泛普及,音乐传承才能相续不断而且如此丰富,前代乐声才能以比无乐谱之乐更可靠地接近往昔形态的面貌传世,音乐的历史才能乐声悠扬地宣示着昨日的情怀。 1.4 传存乐器 传存乐器是今存乐声的第四方面。今存乐谱的上限约至南朝(以琴曲幽兰为据)。 南朝(梁)代隐士“丘明”(494590),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随开皇十年(590)卒于丹阳,年九十七。 ” 距今约 24 个世纪,这与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迄今约 90 个世纪相比太短了。那么,无今存乐谱数千年间的中国古乐有今存的信息吗?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