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唯物主义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成为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和理论定位有关,是历史唯物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从未间断的争论的延续,是后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理论方向,更是当下中国问题的理论反映。讨论实质上是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的,其积极成果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共识。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1000811 一、历史唯物主义:一个热点问题 近年来,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道靓丽
2、风景。之所以用“靓丽”这样的字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在自说自话流行的当下,这样的争论显得尤为可贵。 此次争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 2005 年。那年,俞吾金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 ,对马克思哲学,对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他只用过“实2践唯物主义者”概念,因而,把他的学说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才是合理的。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此意义上,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同年 7 月, “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吉林大学召开。在论坛上,段忠桥对俞吾金的观点提出了质
3、疑。在给大会提交的论文对俞吾金教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三点质疑中,段忠桥指出,俞吾金近些年来倡导的“重新理解马克思”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令人不能不产生三个疑问: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排斥恩格斯。还是要排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应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还是应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依据?三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是要恢复马克思的本真面目,还是要随意描绘马克思?后来,这篇文章连同俞吾金的回应文章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兼答段忠桥教授发表在学术月刊2006 年第 4 期上,争论大幕由此拉开。俞吾金指出:在深入开展对马克思哲学的研
4、究中,必定会遭遇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尽管恩格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但他和马克思在哲学思想上仍然存在着差异。第二是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不应该把这两个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截然分割开来并对立起来。第三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的唯一性与解读这一本质的视角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则可以从本体论、诠释学、人本主义哲学史等不同的视角来进行。针对俞吾金的“答疑” ,段忠桥于 2007 年底发表了回应性文章“广义的历3史唯物主义”辨析兼答俞吾金教授(河北学刊2007 年第 6
5、 期),围绕俞吾金提出的“广义唯物主义”这个概念进一步展开了两人观点的分歧。后来,段忠桥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马克思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问题上的观点。 单纯从上述两位教授的争论,我们当然无法得出历史唯物主义已成为学界热点的结论。在段忠桥与俞吾金“论战”的同时,另一场讨论也逐渐展开。2007 年 3 月,孙正聿在哲学研究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而且是以“历史”为解释原则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 ,这种“新世界观”的实质内容是“新历史观” ,而“新历史观”的真实意义是“新世界观” 。2007 年 8 月,李
6、荣海在哲学研究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与孙正聿先生商榷 ,文章主要围绕“历史”是研究对象还是解释原则的问题与孙正聿展开争论。李荣海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的唯物主义,把“历史”这样一种主观性很强的东西作为解释原则就不仅使马克思与黑格尔无法区别,而且极易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用“历史”作为解释原则远不如马克思强调的辩证法更为科学。对于李荣海的质疑,孙正聿很快做出了回应,他在哲学研究2007 年第 9 期上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一文,正面回答了李荣海的问题,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他把他们的分歧概括这样一个根
7、本性问题:是否存在一种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4还是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他认为,并没有什么超越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当然是“历史观” ,但它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真正意义的哲学革命,它在唯物主义的历史上实现了从“直观”的唯物主义到“历史”的唯物主义的革命,从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革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哲学研究编辑部在刊发孙正聿文章的前面加了编者按,在肯定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意义的同时,主要讲了两点: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8、础和核心,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二是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必须面向生活实践。这隐含着对那些把历史唯物主义学院化的学者的批评。 正是在哲学研究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来。从 2008 年开始, 哲学研究又发表了一系列讨论历史唯物主义问题的文章。不仅哲学研究 ,其他很多期刊,如江海学刊、 学习与探索 、 河北学刊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学术月刊 、 东岳论丛等,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使得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哲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会在近年“热”起来?一方面,从前述学者们的观点看,此次讨论并没有局限于传统
9、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所涵盖的那些内容,而是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大问题”展开的。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模式难以为继,这就需要另5辟蹊径,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则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向度。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把此次讨论放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长河中、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来考量,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次争论 在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缘由、文本依据和方法一文中,段忠桥曾经分析了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缘由。他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我们留下一
10、个现成的概念清晰、逻辑严谨、完整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其二,我们对现有的国内外学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感到不满意。他说:“正是上述两个原因。使得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新的阐释。 ”我以为这两点的确是我们今天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也许我们还应该把今天的历史唯物主义讨论 置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长河”中、置于时代的巨大变迁中来考量。 其实。自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讨论的一个热点。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而言,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其他理论)从来就不是什么“学问” ,或者说,他们首先不是把它看作一种“
11、学问” ,而是作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理论武器。有了这样一种理论定位,有了这样一种与现实、与革命实践的紧密联系,那些致力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后来者就不能无视、越过6这样一种理论,必须根据时代的进步“发展”之,根据形势的变化“修正”之。不同的人囿于不同的“前见” 、 “偏见” ,必然会有不同的认识,争论势所难免。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就提到过几次这样的争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批判,列宁与考茨基的论战,葛兰西同布哈林的论战等等,并指出:“这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列宁在谈到历史唯物主义时,反复重申了这个观点)。 ” 虽然阿尔都塞这里“刻画”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史”是非常粗线条
12、的,但他提到的这几次争论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后来争论的“基调” 。 的确,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己的唯物史观之后,他们就与其理论的曲解者展开了“争论” ,或者说,对那些曲解者进行了批判。早在共产党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醒读者,虽然宣言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他们的一些“读者”果然曲解了他们的理论。把他们的理论一般化、简单化、 “哲学化”了。这在对俄国道路的看法上突出地表现出来。 19 世纪
13、的俄国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比较落后和“反动”的国家。用马克思的话说, “在 18481849 年革命期间,不仅欧洲的君主,而且连欧洲的资产者,都把俄国的干涉看作是帮助他们对付刚刚开始觉醒的无产阶级的唯一救星。沙皇被宣布为欧洲反动势力的首领。 ”1861 年7俄国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农奴成为自由人,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在 19 世纪,与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高,无产阶级人数比较少,
14、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然而。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巴枯宁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第 1 版于 1860 年代初出版)和西欧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就摆在俄国无产者和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面前:俄国到底是否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现阶段的革命目标和策略是什么?是首先帮助资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进无产阶级革命,还是直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共产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之后再进
15、行无产阶级革命。在当时,的确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有俄国的,也有其他国家的,马克思把这些人称为“我的批评家”)就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批评家” ,所以才有了马克思 1877 年写的那封著名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 。马克思在信中指出:“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 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针对那些把他的理论一般化、 “哲学化”的人,马克思说到:“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8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
16、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在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再一次重申了他们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争论”虽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唯一的一次,但却是比较著名和典型的一次,因为它不仅仅涉及俄国革命道路的问题,而且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所以最为后人所津津
17、乐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讨论的一个热点。之所以会如此,如前文所言,就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种“纯学术”理论,而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武器。 按照大致的历史顺序。从 19 世纪末到今天,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发生了四次大的争论:第一次是列宁和葛兰西、卢卡奇、柯尔施等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与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之间的争论;第二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三代的代表人物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教科书派或“斯大林主义者”的争论;第三次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萨特为代表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9学马克思
18、主义和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第四次是在中国发生的,在主张改革的“反教条主义者”与反对改革的“教条主义者”之间展开。 第一次大争论发生在 19 末 20 世纪初,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用“混战”来形容那次的争论比较合适,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参与”了争论,争论各方的观点也有强弱或温和、极端之别,我们这里的归类只能是粗线条的。 伯恩施坦和考茨基被恩格斯“指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接班人,但伯恩斯坦与考茨基的观点并不一样:伯恩斯坦是修正主义,考茨基是教条主义。列宁曾这样写道:“不要忘记,考茨基是一个几乎能把马克思著作背得出来的人;从考茨基的一切著作来看,在他的书桌或脑袋里一定有许多
19、小抽屉,把马克思所写的一切东西放得井井有条,引用起来极其方便。 ”在 1889 年成立的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形成了三派:修正主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列宁、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衷态度的中间派,以考茨基为代表。尽管考茨基主义和伯恩斯坦主义在是否修正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道路等问题上有分歧,但它们实际都是教条主义,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经济决定论,理解为一种“经验科学。 ”同时,考茨基和伯恩斯坦在方法论上也是一致的,即都把理论和实践割裂,只不过前者用理论排斥实践,无视实践的发展:后者用实践吞噬理论,否认理论的指
20、导作用。 列宁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组成另外一个“阵营” ,这个阵营的10人都反对经济决定论,都反对 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都反对用自然进化论和庸俗唯物主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但是,列宁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又存在很大差别。列宁不仅批判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而且批判考茨基的教条主义,同时还批判普列汉诺夫的庸俗唯物主义、罗莎?卢森堡等人的“左派”幼稚病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青年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等)等人的“唯心主义” 。也正是由于面对这么多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所以列宁在 1915 年写的哲学笔记中“由衷”地感叹:“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
21、,特别是它的第一章。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列宁用唯物辩证法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张用历史的态度来考察革命问题,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的环境来谈论实践问题,反对一切抽象的公式和教条。具体到俄国革命问题上,就是要根据俄国的情况来制定具体的革命策略,也反对把俄国革命的方法和形式照搬到西欧其他国家。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列宁才能够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列宁一样,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者在革命问题上的消极态度。但他们却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无产阶级的集体意志可以使得经济事实适应于他们的意志,历史规律不是自动的自然过程,而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人的活动为转移。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这样一种认识实际是对十月革命的一种“理论反映”(他们认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