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摘 要: 现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虽难以涵盖其全部精髓,但学校不妨通过对其有限选文的悉心阅读与评析,品味出蕴藉于文字中的各种典型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过程中不受已有的对鲁迅作品的分析和定论的束缚,多视角地阐释鲁迅作品本身显示出来的有价值的内涵,扩大对鲁迅作品的认知范围。 关键词: 鲁迅作品 平民意识 是非意?R 独立意识 担当意识 中学语文教学对于鲁迅作品(小说、散文和杂文等)的分析,或许是选文类型相对集中的缘故,往往带有标签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笼罩在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评价光环下的鲁迅,其实是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思考和不断实践的与时俱进的理想主义者
2、。虽然现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难以涵盖鲁迅作品的全部精髓,但不妨通过对其有限选文的悉心阅读与评析,品味出蕴藉于文字中的各种典型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过程中,不受已有的对鲁迅作品的分析和定论的束缚(虽然很多分析和定论是有道理的) ,多视角地阐释鲁迅作品本身显示出来的有价值的内涵,扩大对鲁迅作品的认知范围。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可以从教材已有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寻找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力量。 例一,鲁迅作品中的平民意识。鲁迅小说塑造的人物,以农民(城市贫民)和知识分子为多。比如故乡 (呐喊 )里的中年闰土,便2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苛税、饥荒、多子、疾病与兵、匪、官、绅折
3、磨的印痕,清晰地展现在那张凝固许多皱纹的脸上: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药 (呐喊 )中的华老栓,则是一个愚昧麻木的城市贫民。为了治愈儿子的痨病,拿出历年的辛苦积蓄,委托集流氓和刽子手一身的康大叔去买特效药“人血馒头” ,最后落得人财两空的悲惨结局;孔乙己 (呐喊 )里的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依靠替人抄书谋生,终因窃书断了腿,在人们的嘲笑声中默默死去。闰土、华老栓、孔乙己,以及一件小事 (呐喊 )中的人力车夫、 祝福 (彷徨 )中的最终沦为乞丐的祥林嫂, 阿 Q 正传 (呐喊 )中至死都不知道为何而死的雇工阿 Q,无一不是受欺凌和受侮辱的“小人物”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底层平民。作者对他们
4、的不幸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对他们的愚昧麻木感到无比痛心,对他们的可贵品行表示由衷的敬意。 这种平民意识不只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描写出了穷苦大众的生活(虽然这本身就有伟大的意义,因为当时的很多文学作品,描绘的都是才子佳人、公侯贵人、老爷太太或少爷小姐的生活,为的是供贵族特殊阶级的享受,所以极少写工人、人力车夫、船夫、庄稼汉、囚犯和叫花子的生活。所以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大声疾呼,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更是因为平民意识是文学革命的主旨之一,而文学革命是
5、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曾经讥讽鲁迅的作品只会发表一些不满于现状的杂感,而不是3更进一步诚诚恳恳地求一个积极医治现状的药方,对此鲁迅反讽道:杂感之无穷无尽,正因为这样的“现状”太多的缘故,进而指出:“在现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中,最容易希望出现的,是反叛的小资产阶级的反抗的,或暴露的作品。因为他生长在这正在灭亡着的阶级中,所以他有甚深的了解,甚大的憎恶,而向这刺下去的刀也最为致命与有力。但是,虽是仅仅攻击旧社会的作品,倘若知不清缺点,看不透病根,也就于革命有害。但可惜的是,现在的作家,连革命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往往不能,或不敢正视现实社会,知道它的底细,尤其是认为敌人的底细。惟有明白旧的,看到新
6、的,了解过去,推断将来,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才有希望。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且不说这些贬低或抹杀鲁迅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的言论,有不可告人的企图,鲁迅认为在有药方之前,先要揭示病状,这样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且鲁迅也一直在寻找改变现状的路径,更是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改变现状的活动,比如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投身于自由大同盟,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鲁迅作品中的平民意识源于鲁迅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经历,虽然鲁迅本人不是底层平民,但能始终如一地站在底层平民的立场上,为他们张目呐喊。对比有些文人,一旦有了钱,有了地位,就背离了原先人道主义的平民文学的创作宗旨,或成了官方的帮闲,或成了牟利的书商,或
7、成了冷漠的隐士,而鲁迅的文学创作却是一步步向劳苦阶级靠近。鲁迅在评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时说:“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什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什4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主张人道主义的,要想替穷人想想法子,改变改变现状,在政治家眼里,倒还不如个人主义的好;所以人道主义者和政治家就有冲突。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讲人道主义,反对战争,写过三册很厚的小说那部战争与和平 ,他自己是个贵族,却是经过战场的生活,他感到战争是怎么一个惨痛。尤其是他一临到长官的铁板前(战场
8、上重要军官都有铁板挡住枪弹) ,更有刺心的痛楚。而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战争的结果,也可以变成两种态度:一种是英雄,他见别人死的死伤的伤,只有他健存,自己就觉得怎样了不得,这么那么夸耀战场上的威雄。一种是变成反对战争的,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打仗了。托尔斯泰便是后一种,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他这么主张,政府自然讨厌他;反对战争,和俄皇的侵掠欲望冲突;主张无抵抗主义,叫兵士不替皇帝打仗,警察不替皇帝执法,审判官不替皇帝裁判,大家都不去捧皇帝;皇帝是全要人捧的,没有人捧,还成什么皇帝,更和政治相冲突。这种文学家出来,对于社会现状不满意,这样批评,那样批评,弄得社会上个个都自己觉到
9、,都不安起来,自然非杀头不可。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对托尔斯泰从贵族到文学家转变的剖析,特别是托尔斯泰由于自身的经历转而批评贵族的庇护者俄国皇帝,何尝不是鲁迅与之相似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平民意识在展现人道主义情怀的同时,其实也在寻求解答他早年就已苦思如何拯救麻木不仁的中国大众的问题: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鲁迅在准风月谈?我谈“堕民” 中讲到家乡绍兴的堕民5(解放了的奴才)时说:“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 ”而且“中国的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嗔 叩氖郑?使他
10、又变成洁净的人物的” 。(且介亭杂文末编及附集?我要骗人 )为此,鲁迅自觉承担起一个启蒙者的责任,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旧文化:“中国的文化,我可是实在不知道在那里。所谓文化之类,和现在的民众有甚么关系,甚么益处呢?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这就是说: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 ”(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 ) 值得指出的是,鲁迅的平民意识还不满足于自己的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更期望底层民众能够自己拿起笔,写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 “在现在,有人以平民工人农民为材料,做小说做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
11、平民还没有开口。这是另外的人从旁看见平民的生活,假托平民的口吻而说的。现在的文学家都是读书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 ) 为民请命是中国优秀士人的优良传统,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的屈原,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的杜甫,再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的张养浩,直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的鲁迅,绵绵不绝,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6例二,鲁迅作品中的是非意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
12、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药 )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他(阿 Q)想。他迎上去,大声地吐一口唾沫:咳,呸!小尼姑全不理睬,低了头只是走。阿 Q 走进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
13、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这断子绝孙的阿 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 Q 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阿 Q 正传 ) 两个小说片段,前者是围观革命者被杀的看客,后者是欣赏恃强凌弱的观众,如果说这些看客和观众只属愚昧麻木所以可悲可恨的话,那么,更有一些学者文人的混淆是非就属为虎作伥因而卑劣无耻了,已经丧失了作为知识阶级应有的良知与正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流言家的
14、下劣表演便是在“三月十八日(1926 年)的惨杀事件,在事后看来,分明是政府布成的罗网,7纯洁的青年们竟不幸而陷下去了,死伤至于三百多人。这罗网之所以布成,其关键就全在于流言的奏了功效” 。 (华盖集续编?可惨与可笑)也许不明是非源于一般百姓的中庸性情总喜欢调和、折中。不过混淆是非的学者文人当不属此列,这不仅仅是怯弱,就如对于秦理斋夫人自杀一事的评论, “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 。 (花边文学?论秦理斋夫人事 )而且是阴险了,他们的所谓调和折中,就有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的,就如对于
15、三月十八日的惨杀事件,有论客就认为学生本不应当自蹈死地,前去送死的,而且造谣学生和市民的请愿是受人利用,原本曾声明不管闲事,现在却要主持公道,叭儿狗的性质昭然若揭。 “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因此也就为阔人,太监,太太,小姐们所钟爱,种子绵绵不绝。它的事业,只是以伶俐的皮毛获得贵人豢养,或者中外的娘儿们上街的时候,脖子上栓了细链子跟在脚后跟。 ”(坟?论“费厄泼来”应该缓行 ) “这些就应该先行打它落水,又从而打之;如果它自坠入水,其实也不妨又从而打之,但若是自己过于要好,自然不打亦可,然而也不必为之叹息。
16、”(坟?论“费厄泼来”应该缓行 )不知者以为鲁迅愤世嫉俗,了解者则会感觉鲁迅的是非分明。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中说论“费厄泼来”应该缓行一文,虽然不是自己的血所写,却是见了自己的同辈和比自己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 “假使此后光明和黑暗还不能作彻底的战斗,老实人误8将纵恶当作宽容,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坟?论“费厄泼来”应该缓行 ) 作为知识阶级的学者文人本应成为民众的代言人。鲁迅在分析俄国知识阶级曾经受到平民的欢迎后来却成为平民的敌人时说,因为他们先前确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他们为什么能把平民的苦痛说出来?因为他们与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所以
17、同样能感受到平民的苦痛,当然能痛痛快快写出来为平民说话,因此平民以为知识阶级对于自身是有益的,于是赞成知识阶级,到处欢迎他们。但是知识阶级受此荣誉,地位提高之后,却把平民忘记了,变成了一种特别的阶级,到阔人家里去宴会,钱也多了,房子东西都要好的,终于与平民远远地离开了。他们享受了高贵的生活,就记不起从前一切的贫苦生活,不但不同情平民或许还要压迫平民,以致变成了平民的敌人。失去了是非观念,文人就会走向民众的反面。 那么“知识阶级将怎样呢?还是在指挥刀下听令行动,还是发表倾向民众的思想呢?要是发表意见,就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
18、知识阶级的寿命倒比较长一点。像今天发表这个主张,明天发表那个意见的人,思想似乎天天在进步;只是真的知识阶级的进步,决不能如此快的。不过他们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苦痛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 )9也许这就是秉持是非意识的文人的宿命,抑或是追求真理的人们的宿命:他们不应该随和,也不会随和,会随和的,就是和事佬。 例三,鲁迅作品中的独立意识。有人曾经请教鲁迅关于“创作要怎样才会好”的问题,鲁迅谈了八条意见,其中第五条是“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
19、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 。 (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 )早先鲁迅应京报副刊的征求,说到青年必读书的时候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 (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非议鲁迅的人认为鲁迅偏激,其实鲁迅这样说是有着自己的深切体会并且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华盖集?青年必读书 )何况中国的不少书籍宣扬的都是封建糟粕,比如二十四孝中的有些故事:“老莱娱亲”显得做作, “郭巨埋儿”则是残忍了
20、;另有鼓吹读书的故事:“凿壁偷光” ,用破坏别人家的房室借光读书,这种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囊萤映雪”似乎也不太符合常理。更有一些号称是罗列了所有菁华的选本,如果信以为真,那就是大大地上当了。 “现存的最通行的文选 ,听说如果青年作家要丰富词汇,或描写建筑,是总得看它的,但我们倘一调查里面的作家,却至少有一半不得好死,当然,就因为心不好。经昭明太子一挑选,固然好像变成词汇祖师了,但在那时,恐怕还有个人的主张,偏激的文字。否则,这人是不传的,试翻唐以前的史上的文苑传,大抵是禀承意旨,草檄作颂的人,然而那些作者的文章,流传至今10者偏偏少得很” 。 (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 )由于“选本可以借古人
21、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读者的读选本,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即以文选为例罢,没有嵇康家诫 ,使读者只觉得他是一个愤世嫉俗,好像无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潜闲情赋 ,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 。 (集外集?选本 ) 因此,读书做人,不可失去独立意识,对事物应有自己的观察了解,这样就不会偏听偏信;同样对事物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会附和盲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中谈到继承文化遗产时,用一个穷青年得到了大宅子作比喻,讲到了三种态度:一是徘徊不敢进门的逃避主义;二是放一把火烧光的虚无主义;三是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三种态度有一
22、个共同点,便是缺乏自己的观察、了解、分析和判断,因此就没有独立的见解,只能成为“孱头” 、 “昏蛋”和“废物” 。 当然,鲁迅的少读中国书,甚至不读中国书,是针对当时的青年人而言,因为他们缺乏独立的眼光,无法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有所增益的书籍。就鲁迅本人而言,是读了大量中国书的:“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我主张青年少读,或者简直不读中国书,乃是用许多苦痛换来的真话,决不是聊且快意,或什么玩笑,愤激之辞。 ”(坟?写在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