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古城保护现状及建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孙睿宏指导教师 杨旺生摘要: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变化是城市的规 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 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这一巨大推 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古城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古城保 护不可避免的压力。 苏州古城一方面作 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古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 护古城,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有 现实意义的。本文就 针对苏 州古城保护的现状
2、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关键词:苏州古城;保护;现状;对策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dvice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Suzhou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N RuihongTutor YANG WangshengAbstract:Urban development is an evolving process, changes in the laws of the city.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since the city to
3、 release enormous energy, urban development faster than any time in history. This huge impetus to urban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istory and reality,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more prominently reveal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is in the
4、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a threshold, however, urban development is inevitable to protect the ancient city of the pressure. On the one hand, the most ancient city of Suzhou as on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faced with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i
5、mpact, how to protect the ancient city, how to protect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on the basis of balancing the city as a modern city functions, it i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is basis and make
6、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Suzhou city;protection;status;the proposed苏州古城一方面作为最具历史意义的古城之一,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如何保护古城,如何在保护古城的基础上同时兼顾苏州城作为的现代化城市的职能,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就针对苏州古城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一、古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变化是城市的规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促使城市释放出巨大能量,使城市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这一巨大推动力使城市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继承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等矛盾更加
7、突出地显露出来。古城保护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越不过的一道坎,城市发展又是古城保护不可避免的压力。1986 年,国务院批复苏州总体规划时明确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方针。至今,苏州古城保护的探索和实践已进行了 20 多年。这 20 多年,特别是近几年,是苏州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古城保护力度最大的时期。每次掀起城市发展的高潮,苏州市委、市政府都同步认真思索,谨慎处理古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而且这种认识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深化:苏州不仅是苏州人的苏州,也是中国的苏州、世界的苏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的情况更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紧迫,古城保护的任务更繁重。 3
8、(一)保护古城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一座伟大的令人尊敬的城市一定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城市,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往往是这种城市特色和风格的集中表现。古城不仅包括城市原有的物质形态,还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健康的民俗风情以及独特的城市精神。这些是先民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古城既标志着一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赢得城市综合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温家宝同志指出: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隔离,更不是相互对立,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
9、志。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们总是力图保持、恢复、传扬古城的历史风貌。二战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将华沙从地图上抹去,英勇的华沙人民却将古建筑的构件从废墟中捡起来藏在家中。战后又有人曾预言:“华沙不会重现在人间,至少 100 年内是没希望的。 ”也许正是这句话激励了华沙人,战后不久,人们便重建了城市,并充分保留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苏州来看,城市的定性第一位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拥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同样,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为古城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告诉我们,保护古城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题中之
10、义,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将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古城保护和城市发展互动并进,使古城伴随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保持永恒的魅力。(二)保护古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条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的繁荣,还包括环境的不断改善、文化的持久传承。古城是历史的见证,是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其内涵丰富精深,价值弥足珍贵,只要得以充分挖掘和运用,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持久的推动作用。保护好古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目的就是要将历史文化传之后世、永续利用,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丰厚、创造力绵延不绝的发展条件。苏州古城历史悠久,遗存丰富,
11、在促进城市发展过程中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如何保持古城的传统风貌,在保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以不断满足新的竞争、新的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如果说城市发展是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的话,那么每一个时代的建设者只能在这幅长卷上添画增彩,而不能撕毁涂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保护古城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对古城采取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做法。1980 年,简雅各布在国际城市会议上批评说:“大规模改造计划只能使建筑师们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们血液澎湃,而广大群众则往往成为牺牲品。 ”而梁思成先生则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形象地以自
12、己的假牙作比喻,说人老了,牙齿掉了,镶牙的时候,因为年纪大了,牙医就选择了黄白色的,而不是雪白的,排列不是很齐整的假牙,这就叫整旧如旧。基于各个方面的启发,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在保护古城时应做到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由此出发,在古城保护的方式上,应主张小规模、分阶段,适时的、谨慎渐进的改善,特别是对古城形态和布局有影响的建设计划更要慎之又慎。这个时代不能解决的,就留给下一代去解决;有些问题一时解决不好的,就等到找到最佳方案时再去解决,决不可盲目草率行事,损害或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在古城保护的内容上,既要着眼于整体,保护古城的物化形态、古城所蕴涵的文化财富以及人文精神,也要保护单体文
13、化遗迹,并统筹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景观和周边环境,使之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载体。 5(三)保护古城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城市发展要满足这些变化就必须不断地改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的物质形态。但是这种改善和改变必须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心理需求为前提,以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人与环境的协调为目标,也就是说,城市的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苏州古城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典范,如至今仍保持着完好的水陆并行格局,既方便行船,又利于车马,还利于泄洪排污;现代化城市交通人车系统分开的原理,就是美国人斯坦因从苏州得到启迪后,在纽约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首先
14、实现的;错落有致的空间,除了采光和分泄雨水,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由此不难理解,保护古城,就是对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建设观念的认同。城市科学发展的要求不仅限于此,还需要有历史精神。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创造历史的过程,只有尊重历史,才能使历史尊重我们。现在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建设发展、不断完善起来的。一些城市在历史上还遭兵燹人祸。之后,城市建设者们总是千方百计在断墙残垣间寻找历史遗存,重修优秀历史建筑,努力恢复城市的布局旧貌,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丰厚的历史遗存才得以保留至今。今天对照苏州著名的平江图 ,重新审视曾经粗暴占用珍贵历史建筑建工厂做
15、仓库、大规模拆除城墙炼钢造砖、全民动员填塞河道等行为,我们不得不惊讶当时的愚蠢并为此感到沉重。历史的教训昭示我们:对古城历史文化遗存应保持敬畏和尊重,在建设城市时要努力为未来留下良好的示范,使古城这一宝贵财富传之后世,这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14二、 苏州古城保护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 4苏州建城于公元前 514 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 2500 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
16、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 589 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 ,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
17、间天堂” 。 16苏州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经历 25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苏州的城址基本未变,仍保留了“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特有风貌。 颇负盛名的“园林之都” 、 “丝绸之府” 、 “工艺之市” ,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蜚声海内外的吴文化以及质朴典雅的古建筑,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苏州古城最早由子胥按照四方八卦的方位设计,由吴王阖闾支持筹建。众所周知,苏州古城有 2500 多年历史,公元前 514 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大城,即现在的苏州古城。城址在原来的位置上一直没有变动过,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现在国务院有明文规定,苏州古城内不能建高层建筑,特别
18、是在有古塔的旁边;古城道路拓宽以不影响旁边民居为主。保持苏州古色古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所以苏州古城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八个字:道路窄窄,房屋矮矮!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苏州古城呈现棋盘型,棋盘内街道河道交错,水网系统新罗密布,处处相交。 2101苏州古城的建筑以造型轻巧、粉墙黛瓦,清、雅、淡、素的艺术特色与小桥流水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城市的风貌并因而闻名于世。除列入保护的文物建筑遗存外,传统古民居面广量大,住房成套率仅为 10,户均居住面积只有 40 平方米,人均 15 平方米;一般一处古民居居住 20 多户,最多的住了 78 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 13.3平方米。住房大都为砖木结构
19、,建筑高度一般为 12 层,采光较差,阴暗潮湿,保温隔热以及隔音性能很不理想。房屋设施落后,无单独厨卫设备,自来水大都不能进户,更无污水管道,居民生活基本上采用原始的“三桶一炉” (马桶、水桶、浴桶和煤球炉),更别谈使用现代化的空调和热水器了。不少住房年久失修,40左右已经破旧不堪,危房比例高,最多时达 24 万平方米,承重结构有部分腐烂及倒塌的危险,人民群众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古城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适合于解放前大家族居住,从功能看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以致于老百姓都讲:“古城保护好是好,就是居住在里面的人受不了” 。大量的传统建筑是古城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拆除旧民居翻建新型住宅,
20、必将破坏传统格局,铸成破坏性建设的恶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传统民居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6(一)古城承担的职能与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苏州古城目前还承担着大量工业生产和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职能。工业企业方面:上世纪 90 年代初,古城区工业企业最多时有 286 个,用地共达 172 公顷,占古城总用地 12.2,工业门类齐全,涉及纺织、医药、工艺美术、电子、机械、丝绸、轻工、设备制造八个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这些工业企业多数因陋就简,就地改造发展,与住宅、园林、文物古迹等犬牙交错,布点混乱,带来了工业三废和噪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古城
21、的环境质量和居住质量,也给古城保护与更新及文物保护带来障碍。教育方面:古城区共有小学 40 所,在校学生 26122 人;用地面积17 公顷,生均用地 6.5 平方米,有限的用地却承担着全市小学教育总份额的 30。古城内共有中学 19 所,在校学生 22000 人,用地面积 43.6 公顷,生均用地 14 平方米,承担着全市 28的中学教育量。古城内中小学数量偏多,规模偏小,用地紧张,距国家生均 20 平方米用地标准差距较大,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医疗卫生方面:古城区共有医院 5 座,占全市医院的 40。医院总体布局不合理,两座市级医院相距仅 1公里,区级平江医院和市级第四人民医院相距不到
22、800 米。市级医院历史悠久,医疗质量高,居民信任感强,70的居民就医还集中在古城区。古城承担的为全市服务的工业、教育、医疗卫生等职能,给古城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影响了古城居住和旅游质量,降低了古城的品质。 12(二)容量需求与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从交通方面看:苏州古城路网的特点是街巷窄(一般宽 23 米) 、密度高(巷与巷间距平均 100 米左右) 、桥梁多(古有 390 桥之称) ,多弯道、卡口,行车视距普遍不足。停车场缺口达 11000 个车位,占地须 40 公顷左右。为了保持传统的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和空间尺度,古城内道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提升古城交通通行能力。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机
23、动车正以每天 130 多辆的速度迅速增加,其中私家车日增 100多辆。目前古城承担的交通量是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的 56 倍,交通拥挤、停车难问题相当突出。从旅游方面看: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旅游业发展很快,2003 年接待国内游客 2270 万人次、境外游客 80 多万人次,分别为1990 年的 4 倍和 18 倍。在众多境内外游客中,相当一部分是到古城来游览园林的,而古典园林同时又是文物古迹,已被列为古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古典园林原来多为民间私家花园,容量不大,调查表明,全年有三分之一天数处于超负荷状态,客流量最高时超过饱和容量 10 倍以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园
24、林和名胜古迹的建筑、设施、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利影响,景观效果也大为下降。从古城人口方面看:古城是苏州市的商业、文化、旅游中心,目前古城内生活着近 29 万居民,人流、车流、物流日益频繁,给古城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按照现行地下管线埋设最小须 6 米宽,消防通道最低为 3.5 米的国家技术规范,古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困难,消防上也存在不少隐患。总之,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高度集中突破了古城的承受能力。 10(三)古城外围建设与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历史上的苏州城处在优良的水乡泽国大环境中,至今仍有河湖水系环抱的特征。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宽阔的护城河紧匝城周。太湖山水明丽淡雅。
25、城外树木重重,绿满郊原,城内引水入城,棋盘式水网系统纵横交错。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诗“绿杨白鸳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形象地勾划出古城内外互为流通的空间环境和耐人寻味的城市意境。水是苏州的灵魂,水在调节改善城市小气候、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消防、蓄排水和防涝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乡镇经济粗放型发展,污水直接入河,还有不少河道被填埋,使古城外围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工业的大量建设,以及城市用地的扩展,古城水系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如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望亭电厂抽取大运河水作冷却水,截留了大运河较多水量,导致古城水网流速降低一半;
26、90 年代初,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工程完成后,古城水道进水量锐减 47,加之因防汛需要建立许多泵闸,古城河水几乎变成死水,大大削弱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外部水量受限、水质下降对古城水质和水循环都带来了负面影响,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代价很大,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形成了制约古城保护的一大“瓶颈” 。 15三、苏州古城保护的对策我们要充分理解吴文化的现实意义,尊崇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的指导和引领。(一)保护古城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1保护古城是苏州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古城是苏州最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古城是源,经济是流,只有保护好源泉,经
27、济之流才会永不枯竭。2保护古城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是人工作、生活的场所,是人口密集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的主要场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古城保护的成果惠及人民,使古城真正成为苏州人民乃至人类的宝贵财富。3保护古城需要政府理性地协调平衡好各种突出矛盾始终把握住古城保护三个最核心的问题。第一是严格控制层高,一般都在 24 米之下,极个别的民居也没有超过七层,商厦也不超过八层,最近更是严格控制不超过三层。因为苏州最高的古建筑是北寺塔,八面九层,高 76 米。古城内所有建筑都必须低于宝塔。所以现在在苏州登
28、高,依旧可以看到虎丘塔、北寺塔、双塔、瑞光塔、方塔遥相呼应,空间轮廓线还是十分优美的。在苏州古城区 142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幢高层建筑,这在整个中国,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为后人保护古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注意控制建筑色彩。以前苏州城里的房子都是粉墙黛瓦,体量轻巧,色调柔和。在新的建设中,我们尊重这种传统,城市的主体色彩也仍然保持黑、白、灰三种基调,使城市显得素雅宁静。三是严格掌握不在历史街区里进行民居拆迁和道路拓宽。所以,在苏州现有的平江、山塘、阊门等几个历史街区以及将近 40 处历史地段区域内,历史的信息、古城的肌理和街巷古朴的风貌都保存完好,为保护古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保护
29、古城必须树立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人类文明是一条长河,中间不能中断,而我们每一届政府,就好比是历史链条上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苏州为官,都会萌生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古城保护工作只能做好,否则就会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古城保护没有现成的路子好走,也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处理全部问题,必须时时研究新情况,处理新问题,根据各种具体对象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几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从文物古迹、园林名胜的保护,到古民居建筑群落的修缮使用,然后又从街坊成片改造、注意风貌环境协调到注重历史街区的修复和利用,最后又统一思想,进而提出了将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以此为动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这座千古名城。我们的
30、每一步行动都将古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而每一步行动也使我们更加接近崇高的目标。苏州先贤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保护古城工作中,我们认真向先贤学习,做到比别人更多一些忧患,比别人更多一份责任,比别人更多一份努力,做出比别人更多一点的成绩。 3(二)保护古城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1 “全面保护 古城风貌,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 1986 年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依托古城又跳出古城,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先后跨出了三大步:第一步是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在古城以西开发建设苏州高新区。第二步是从 1994 年起,与新加坡合作在
31、古城以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新区已建成 35 平方公里,园区完成开发建设面积 70 平方公里。两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精密机械等新兴主导产业。第三步是从 2002 年起,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要求加快建设国际教育园、研究生城(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平江、沧浪、金阊三个新城区。当前问题是,我们落实国务院 1986 年关于批复同意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精神的力度还不够,路子已经找到了,但是走的不够好。其中包括交通,人流量及古城,新城连接设施和配套设施还不够完整,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建设。我建议可以在园区建立国际教育园,
32、以培养面向苏州经济建设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整合市区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本地教育资源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重点发展本科高校、民办二级学院,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和技术为主要目标。我建议苏州要更加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优质教育和科技资源,重点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建成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基地,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科研开发基地。同时,就目前的城市规划而言, “三新城区”已经是苏州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了有助于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我建议城市规划者和苏州政府要依据规划,将“三新城区”功能定位为:(
33、1)平江新城区(苏州中央商务区)以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为主要功能。 (2)沧浪新城区(苏州科技创业社区)建成集创业、居住、商务、高科技研发和中试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 (3)金阊新城区(苏州综合物流园)建成以服务于中心城区生产生活的物流配送、仓储市场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副中心。我建议目前可以制定如下发展规划:一是面向国际国内,优选一流的规划设计队伍,编制最优规划设计方案。二是全覆盖地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法定图则。三是全面引入色彩设计和景观设计。四是全面引入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整体建设框架已全面拉开。2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 针针对古典住宅进行单体改造,
34、按照“保持传统外貌,完善现代设施”的要求,对一些质量尚可、有传统特色的旧宅进行改造。选择十梓街 50 号为试点,结合传统的天井、庭院,重新划分原有平面布置,扩大实用面积,增加独立厨房、卫生间,使每户能独立成套,功能完善。改造后的住宅条件得到改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这里面也发生了问题,比如有些年代久远的民居就没得到保留,虽然环境是好了,条件是改善了,但是历史的空白就是没办法再次弥补,很是可惜。我建议可以将街坊分为“保留、更新、改造”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不同的设计研究,维护原有街巷格局,改善居住条件,繁荣地段经济,完善公用设施。结合解危安居工程,对古城街坊进行保护性更新。根据古城河道、街巷
35、的走向和组合,将古城划分为合理数目个街坊,并以街坊为单位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统计、计算工作。我建议可以编制街坊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并且可以在对现有建筑质量和风貌进行认真评定的基础上,结合其景观价值,合理确定了保护、保留、改善、改造的对象,具体明确到每一栋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株古树、每一口古井。对于需要保护、保留的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需要改善、改造的对象,做到外观保持传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在整个街坊改造过程中,基础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排污排水、路灯照明等管线铺设一步到位。(三)保护古城要明确法律地位古城保护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
36、依法开展。我建议苏州应该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用此确定古城保护的原则、内容和范围,以“全面保护”为总的指导思想和控制原则,强调古城保护的整体性、综合性,明确了一城(古城) 、二线(上塘线、山塘线) 、三片(虎丘片、枫桥镇寒山寺片和留园、西园片)的综合保护框架。我认为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需要重申这些要求,并且要详细划定“一城二线三片”的范围,重点划出四个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平江、拙政园、怡园、山塘街历史街区)和三个传统风貌地段保护区(盘门地区、观前街地区、十全街地区) ,并要在古城街坊控规中确定 45 个大小不等的历史地段作为古城风貌保护的重点。为了保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我
37、市有必要制定出台一系列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需要明确“苏州市区应当保护古城风貌。保护范围为护城河内的苏州古城,山塘街、山塘河和枫桥路、上塘河、枫桥古镇、虎丘和留园、西园地区。 ”针对古建筑遗存而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项地方性法规。 11虽然苏州地方就古城保护进行了某些法规上的保证,但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我建议可以上升到立法层面,进行法律同法规方面的双重保护。一旦上升到法律层面,我相信对于古城保护将有深远意义。同时,对破化古城和某些破化古城,危害古城保护的行为可以进行法律上的制裁,包括罚款,警告,行为过甚的,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可以追求其形式责任。(四)保护古城要确立为全民责任1树立全民保护古城的意
38、识我认为当前古城保护只靠政府意志还不够,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全民保护意识。我建议文物部门每年应该开展“文物宣传周”活动,编印各类文物宣传资料,举办各种专题陈列、报告会、座谈会,宣传文物知识。此外,我们可以借助报刊、电台和电视等媒体,以举办苏州历史文物知识问答和电视大奖赛等形式,普及苏州历史文物知识。这样做不仅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说明,还对一批著名古街坊(巷)和文物点进行立牌标志说明。只要做到保护古城意识深入人心,并且设计人员从规划设计开始就有对古井、古树、古屋进行保护的意识,我相信,古城保护的明天肯定会很美好。 122正确处理居民意愿、专家意见、政府意志三者关系在古城保护中,有一个
39、有趣的现象,就是专家呼吁保护,居民赞成改造, “专家的善意和居民的愿望存在着很大差距” 。居民是每日每夜生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他们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方便,而专家则是从可持续发展与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两者的立足点不同。我建议可以突出体现专家和居民的共同愿望,就是都以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准为根本出发点。这样就能改变长期以来在建设和保护工作中忽视公众权利,公众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古城保护意识淡薄等状况,使古城保护更具广泛的社会基础。另外,我建议可以建立了重大项目规划公布制度,一些古城整治、改造项目规划在网上公布,认真听取市民意见,并将市民的建设性意见吸收到规划中去。
40、诸如此类的做法可以充分调动了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在古城保护中,专家学者的规划意见和市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往往会产生矛盾,和政府部门的实施考虑也常常会有差距。如何协调这些矛盾,密切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系,这在古城保护中是至关重要的。我建议,首先要尊重专家意见,请专家把关,负起专业的责任,但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还要采取几方面结合的办法,及时沟通,讲透道理,寻找共同点,使规划和建设方案更为完备、更具可操作性。这样对于专家学者来说,也提高了他们所提建议的命中率,政府也尽到行政的责任。这样的话,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就能够密切配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作必然成功。就目前苏州而言,应该再吸收一批专家学
41、者成为政府工作的智囊团和参与者,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工作避免出现大的失误。3探索全社会保护的路子我们应该扩大保护范围和寻找与改进利用的新路子,努力做到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国家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国家使用与社会利用相结合。在实行政府财政支持、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尝试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解决部分资金来源和古建筑的合理使用问题。我建议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先关政策,鼓励各方人士参与保护修复控保建筑。致谢本课题在选题及写作过程中得到杨旺生老师的悉心指导。杨老师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杨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给予我
42、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此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有许多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参考文献:1 张进军打造气韵生动个性鲜明的现代城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7(3) 2 汪长根,蒋忠友苏州文化与文化苏州M 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20053 朱永新吴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苏州现代化建设J 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14(2) 4 王颖洁,许京怀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J 铁道师院学报, 2000,17(1) 5 徐婷论近代吴文化中的开放意识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6,26(4) 6 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
43、文化J 南京大学学报, 1998(4) 7 喻学才苏锡常都市圈区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4(3) 8 蔡丽新吴文化与苏州政治文明建设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 9 徐建伟吴文化与无锡旅游业发展初探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4(1) 10 马森材,马砾江苏区域文化研究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11 朱年文化太湖 苏州参与长三角旅游竞争的优势资源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1(3) 12 汪长根,王明国论吴文化的特征兼论吴文化与苏州文化的关系 J学海,2002(3) 13 何东亮吴地
44、居民人格特征成因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4 肖向东吴文化的理论定位与关系研究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5 赵建中吴文化的源头辨析J 江海学刊,2006(6)16 陈光照对当前我国人造景观现状的描述与思考J 中国园林, 1996,12(4)17 相秉军吴文化与苏州城市特色分析J 城市研究, 1999,2(5)18 欧人论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与吴文化之关系J 现代财经, 2004,24 (12)19 戴先杰,王丽娟吴文化与江苏经济J 人文地理, 2001,16(4)20 Linton RThe Study of ManMNew YorkAppleton ,193621 Kardiner AThe Individual and His SocietyM New York,Colutnbia University Press,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