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美国科幻片特点及中国科幻电影缺失的原因我们可以把“科幻片”定义为包含着某种因素的电 影 :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而通俗文学科大多贴近生活,为多数人理解领悟。幻文学与其他通俗文学最显著的共同点便在于他们的外在形式,他们都可以通过这一部影片来抒发作者心中所想,或是散发某一种思想。科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便远离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题材,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矛盾和人性悖论。但当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们在高度紧张的生存竞争中,也需要一些超现实的梦境来寄托遐思。科幻无疑取代了过去神话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电影已然成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创造的幻象
2、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获得片刻的超脱和升华。 科幻电影对于现实关注的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转移民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崇尚科技立国的美国,科幻是一种非常热门的电视流派,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大批忠实观众。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流行知名科幻剧集都来自美国。美国的科幻电视剧集节奏明快,主要以情节和视觉效果为看点,同时也强调环境、氛围、人物的互动性等要素。美 国 科 幻 片 的 基 本 模 式1、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十分严格。虽然好莱坞科幻片在想象上天马行空,但它在逻辑规则上却最为严格,讲求一个内部真实性统一连贯而不矛盾的虚幻世界。 2
3、、人物塑造比较简单。好莱坞科幻片大多希望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特效和情节,因此其人物塑造相比于其它类型片来说是较为简单。3.推崇的仍然是生命至上、追求正 义 、珍惜人生这样传统而永恒的价值美国科幻电视近年来发展的特点:1、 美国的科幻电影注重技术美国的科幻电影导演,以及科幻电影的编剧,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和美国的国情、美国的教育体制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在美国的教育中更看重的是一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美国的大环境也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环境,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由各种外来人口组成的国家,有着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诞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的科幻电影导演和科幻电影编剧是不足为奇的。虽
4、然现在的中国科学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向前迈进,但几千年积累下来农耕文化,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再有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提倡一种防守的精神,提倡归隐,提倡修身。这种内省式的文化,我在这里无法仅仅用好或者不好去评判,但因为这种文化,缺少一种对外界的关注,也就导致了这种文化缺少一种想象力,也正是因为这种想象力的缺失导致了科幻电影在中国的缺失。提及中国的科幻电影,就不能不提中国的科幻小说。虽然中国的科幻电影处于一个冷淡的阶段,或者说中国科幻电影一直处于一个冷淡的阶段。但中国的科幻小说几十年来却一直是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状态。虽为什么中
5、国的科幻小说与中国的科幻电影的发展有如此的不同呢?一是中国没有好的科幻片导演。其实,中国有许多非常优秀的电影导演,但为什么他们从来没有涉猎过科幻领域呢?在中国,由于大的人文环境,文化导向的影响,中国虽然有优秀的科幻小说,但这些小说是很难进入到中国的这些导演的视野之内的。二是在中国缺少一个支持中国导演去拍科幻电影的市场。这种市场的缺少,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现状与中国现行的电影审查制度有关。科幻电影本身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就是一个另类的东西,很多导演都没有勇气去触碰,再加上审批制度的不完善,更使得中国的科幻电影成为一个高流产率的电影题材了。2、美国电影的末日情结“末日情结 ”溯源 ,美国好莱坞
6、一向擅于把握观众心理 ,多数末日主题电影票房、口碑上佳,这些电影的广泛流行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 ,西方宗教观念和文明循环论是最主要两个方面。 1.宗教原因。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现今社会的精神活动,尽管这种制约的发展趋势日益复杂化、微妙化。现今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 末日情结” 就带有明显的宗教意味。此外, 令人感到恐惧的还有人类社会的异化和堕落。几乎所有宗教都强调以精神的力量达到某种程度的净化,这基本上又是以节制世俗欢愉及各种人欲为前提条件的。而现今东西方社会所盛行的经济、文化制度,俱以发现、满足人各种欲望为突破口以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 ,工具理性又使得发现、满足人各种欲
7、望变得轻而易举。2.文明循环论。我们的地球曾经存在过高度文明,因为各种原因 (大洪水或其它灾难) 被毁灭 ;现今的文明是重新发展出来的,也会随着灾难的来临而毁灭。文明循环论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和宗教中都有反应,如何应对世界末日的来临成为无数的普罗大众所关心的内容,并由此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末日主题意义 ,末日电影以冲击性的视觉呈现方式宣泄出人们平日被压抑的欲望和焦虑,释放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恐惧,片中的超级英雄以超能力和人性对抗异形与灾难,拯救地球及人类,让观众虚幻地获得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对自己的生存境遇进行反思。而东方国家比如中国也卷入了这场末日风波,近年来也有关于末日主题的电影播出,但
8、是还是倾向于现实,涉及科幻内容偏少。著名电影黑暗天使讲述2009年一群恐怖分子在美国上空引爆了电磁脉冲武器,摧毁了绝大部分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系统,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与此同时,12名被当作超级士兵来培养的儿童从秘密基地逃脱,女主人公 Max 就是其中之一。十年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 Max 开始了寻找同伴之旅。这部剧集描述了一个非常奇异的近未来世界,有当代的感觉,却全无当代的样貌。也许正是这种劫后余生的末日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剧迷。2009年因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被气象专家定为“厄尔尼诺年”,这使电影2012的上映显得意味深长,而发行方将影片定在 12月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期
9、间全球放映,显然用心良苦。2012以史前玛雅人的末日预言作引题展开叙述,而全片的心理基础却是人类对当今世界自然环境的认识 ,当片中洪水、地震、海啸、飓风、岩浆来袭,所有标志着地球文明的建筑物如豆腐一般被轻易地摧毁,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不言而喻。 3、家庭科幻方兴未艾家庭科幻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即这个节目没有成人内容,也没有过激的暴力行为,适合全家人一起坐下来欣赏。这种节目多安排在晚上8点到9点之间的黄金档期播出,那时老人和孩子都还没有休息。4、魔幻奇幻佳作频出正如前文所说,美国始终把魔幻、奇幻、灵异和恐怖等类型视为广义科幻的范畴。虽然我们对这种分类方法存有异议,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类型佳
10、作频出,深受电视观众喜爱。从90年代末,已涌现出武神传说 、 武神公主茜娜 、 探索者传说 、 鬼语者 、 邪恶力量 、 血色月光 、 刀锋战士 、野兽之王 、 恶魔猎人等一大批灵异作品。现在又有冰与火之歌。冰与火之歌为近年来史诗奇幻文类扛鼎之作,短短五年间以三巨册两百余万字叱咤文坛,不仅销量斐然,更连获大奖。第一部权力的游戏入围星云奖和世界奇幻文学奖;第二部诸王的纷争再次得到星云奖提名;第三部冰雨的风暴除了蝉联星云奖提名外,更入选为科幻类小说所设之雨果奖角逐。书名“冰与火” ,是因为,主要角色立场,分别是代表北国的“冰”与代表龙王一族的“火” 。书中塑造了无数的人物,但其着眼点,却并非孤立地
11、凸现英雄主义,奉献精神或奸猾阴谋,而是将书中人物放在一个“真人”的角度,写出他或她在时代和社会的旋涡中不同的境遇与选择。小说宏大、壮丽而真实,从中,读者便能与之产生呼应,仿佛身临其境,共同经历这冰与火的洗礼。5、翻拍剧目屡败屡试科幻电视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些改编(翻拍)剧目出现,遗憾的是,这些节目虽然投资不菲,但大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很难难解释为什么改编(翻拍)剧目难以受到观众认可。是故事情节不好吗?显然不是。以上述两部剧集为例,70年代的原版无敌女金刚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剧集,它首次把科幻小说中才有的电子改造人理念搬上银屏,首次提出高超的电子技术和医术可以改造人体坏死器官的构想,将1959年由科学
12、家们创造的原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原版霹雳游侠更是红得发紫,被誉为八十年代最伟大的剧集之一。即使是大洋彼岸的中国,在当年传媒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 霹雳游侠依然家喻户晓,丝毫不逊色于侠胆雄狮或加里森敢死队 。尽管改编和翻拍风险重重,但美国的制片人们从来就没放弃过努力。在20092010年的新剧当中,ABC 电视网的V 星入侵将翻拍上面所提到的那部80年代同名经典, 东镇女巫则改编自90 年代一部著名电影。至于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影片或者说中国为什么少有科幻影片,根据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归结起来无非是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缺乏幻想精神和幻想氛围。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中国
13、电影的从业人员创作艺术风格的单一,缺乏科学的基础训练,对科幻电影(甚至对所有带有幻想的电影)视为畏途。认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没有高科技技术的支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美国科幻电影成功给我们造成巨大的压力、科幻电影不是电影的主流等等。从个人的“口味”来说,我很喜欢偏高技术含量的片子,所以,在所有电影题材的影片中,科幻片成为我的首选和最爱。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么多科幻片里,美国产的影片几乎占到了100%。因为我对美国的科幻片更倾向于像“钢铁侠”这样真实科技的影片,而非“阿凡达”太过虚幻的3D 动画。这就是我中意的“口味”。美国人创造的影片绝不会脱离现实和实际,甚至会做到把时下世界的一个个重要的格局“植入”到影片中去。虽然说中国的科幻事业不太发达,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期待国内的科幻事业也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参考文献: 1 英弗兰克 富里迪著.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恐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斌.从好莱坞电影看现代人的末日恐惧.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VOL21,(2). 3江晓原 .2012:“科学神秘主义”提供的娱乐 .新民周刊,20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