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下的物理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培训刘炳升,使用新教材时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改变仅以“双基”为目标的观念,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观;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认识加强科学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改变封闭式的学科体系,关注提供开放式的科技与人文社会背景;改变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对教材功能和性质的认识,教材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指导 教材应当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工具 教材应当成为开拓学生视野的窗口 教材应当成为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的桥梁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教材不应是束缚教师的枷锁,而应是教师再
2、创造的基石,对教材结构的认识,学科的逻辑结构并非天经地义的教材结构体系,教材设计的三维模型,改变学科本位,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物理教材的结构以学科体系最为简捷、严密,逻辑性强新教材的设计要求不拘泥于学科知识的逻辑线索,关注三个维度的整合,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关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整体设计的三条思路,1. 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 量三大主题构成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逻辑结构体系,能量贯穿始终;2. 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在宽广的人文背景中展开;3. 展现自主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过程。,四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一册: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能(声;
3、热;光;物体的运动)第二册:物质属性与结构;力和运动第三册:简单机械与功,机械能与内能;电路与欧姆定律;电能与内能第四册:电能与机械能;电磁波与现代通信;能源与社会(含能量转化与守恒),光反射,两种结构的比较,传统教材(一种)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苏科版式新教材光的直线传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折射,两种结构的比较,传统教材(一种)标题:光的折射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成像照相机,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幻灯机、放大镜,凸透镜成放大实像、虚像的条件,苏科版新教材标题:拓展视力的神镜透镜及其应用观察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
4、正望远镜与显微镜光的折射 探究透镜的奥秘,物体的运动,两种结构的比较,传统教材(一种)标题:简单的运动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速度和平均速度什么运动最简单,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路程和时间的计算,苏科版新教材标题:千里江陵一日还物体的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速度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探究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两种结构的比较,力物体与物体的作用重力弹力摩擦力,弹力,形变物体间的作用重力,地球对地球上物体的作用摩擦力,接触表面间运动和将要运动时的作用力,物体与物体的作用,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体现探究的本质特征,
5、,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体现主体性原则;努力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体现“做中学”的原则;关注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体现“社会性”原则;激发认知冲突,启发积极思维,体现意义建构原则;课内课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原则;灵活多样,防止探究模式僵化,体现多样性原则。,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的建议,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环境)情境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 提倡小型的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 关注情境中“协商”过程的设计,介绍一种非常规的物理实验,类型:自制教具实验;随手取材组装实验;体感与徒手实验;玩
6、具实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可以使学生体验成就感 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行为,案例,一、铝棒(或铝型材)的发声(参与性演示)问题1 采用何种方法可使铝棒发出声音?2 有哪些不同的方式?3 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探索提示: 激发方式? 手持位置?,案例,二、酒杯发声(学生实验)问题:请尝试用摩擦的方法,使酒杯发出“回旋的颤音”探索提示: 手指沾水? 摩擦何处?,案例,三、纸的发声(学生实验)问题:除了敲击、摩擦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激发物体发声吗?例如一张白纸,能否让它发出响亮的声音?探索提示:吹!,案例,四、洗衣机排水管的发声
7、探索提示:不要用嘴吹,如何让气流从排水管内快速流过?,案例,五、胶卷盒音笛,案例,六、饮料吸管笛,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天籁只惠实验人 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有所发现,案例:身边的水透镜,1.在透明的可乐瓶中装水近满,盖紧瓶盖后,倒下呈水平状态放在一行字的上方,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光的反射折 射现象,气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案例:身边的水透镜,2请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其他同学看到的现象是否与你有不同的现象或是更详细的记录?3交流后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对问题的答案有什么猜想? 4可否用实验来证实一下你们的猜想?实验中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对科学人文教育的认识,科学课程从本质上看是
8、科学文化课程,重新认识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长期来,人们把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课程看成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自然科学是以“物”为研究对象,人文课程以“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就有自然科学不会因人而易,是中性的科学的认识。科学家作为活生生的人,在活生生的社会中进行创造,探究过程充满艰辛、曲折、创造性,以及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科学既创造了科学理论成果,又创造了人文精神的成果。,重新认识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传统课程中,科学作为一种创造的探究过程,丰富的科学教育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科学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应当从更高的层面上、设计科学课程,让科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的美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
9、内容,发挥科学的人文教育功能。科学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不应是附带的功能。,以“水循环”(漫游世界的小水滴)为主线,从云、雨、雾、露、雪等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引入课题,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初步认识有关自然现象形成的原理,再回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终于水资源的保护。,案例:比热,生活背景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检验猜想建立概念定义比热解释评价类似案例:密度;速度;电阻,物体的运动,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液氮冷冻的应用,对知识技能的认识,不是轻视知识而是重在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把握概念教学要求,不求一次到位,能量的概念是科学中重要的概念,对能源和社会有重要的
10、影响,但在教材中,我们是逐渐去认识它的。第一阶段,从个别的事例中来认识能量,不要求回答什么是能量,如,物体发出声音时,能使我们的耳膜发生振动听到声音,有的声音还能用来粉碎人身体内的胆结石等,因此我们说,声音具有能量;风能使树摇晃,我们就说,风具有能量。,对能量的认识,第二个阶段,对各种能量作进一步的认识,如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第三个阶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能量及有关知识,例如,从机械能与内能转化的角度认识内能改变的一种形式及热机;从电能与内能转化的角度认识电热器及其规律;从电能与机械能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等问题。,对能
11、量的认识,第四个阶段,从整个自然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问题,能量转化的方向性问题,并认识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过于追究概念的严密性,处理好逻辑呈现与跳跃呈现的关系。,某些重要的技能,给学生反复训练和逐步提高的机会,数方格的方法,不同乐器的波形,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观察液体的沸腾,熔化和凝固温度,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对应用数学公式教材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要求。,数学公式的应用,用公式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数学工具在物理中的重要应用,如速度的概念,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密度的概念,质量与密度的关系;压强的概念,压力与压强、面积的关系等等,要了解公式中的物理意义,是针对什么样的对象、过程和条件等,它们之间的单位应符合什么样的关系等,都应有清楚的了解。,数学公式的应用,在较高年级,同学们还要学习物理公式的变形、应用物理公式进行推导,并用公式列方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这些技能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而探究式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运用一些栏目,如知识梳理、方法技巧、信息快递,处理好过程方法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梳理知识,提纲式梳理第十章开始:介绍知识梳理的方法:提纲式;树形结构式;表格式,介绍梳理知识的一般过程介绍概念图的方法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