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50049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时代的先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李德成,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各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都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那么,经过近百年的沉淀和反思,时至今日,当今思想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些什么争论和观点呢?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呢?,概念的阐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两个问题、两件事情,一个是爱国运动(或政治运动),它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一个是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对民族文化的批判与创新运动。怎么糅合到一起了呢?实际上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

2、一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觉得中国太弱了,觉得中国已经暮气沉沉了,需要振兴这个民族、振兴中华,而要振兴中华,当然就需要改革,改革的时候就遇到一个问题(民国建立后袁氏复辟、尊孔复古等),,而且阻力大得不得了,这个阻力就来自各种各样的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政治文化,所以他们才会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这个传统文化里头到底有哪些东西是非常阻碍我们革新的,因此才提出来要批判这些个旧的东西。在批判传统文化之时,则需要吸收新的、外来文化的精髓,以达到革新中国文化的目标。而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是人权、民主与科学,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3、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后续发展,又将民主与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更为广泛和深远。也就是说,新文化运动给五四爱国运动提供了新的思想基础,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向。而五四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横广方面发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陈独秀,胡 适,李大钊,鲁迅,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起止时间:前期:1915-1917; 后期:1919-1923。,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请思考: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鼓励各科学观点自由

4、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在东城区沙滩五四大街。1953年前为北京大学校舍之一。建于1916年,1918年8月完工。楼呈工字形,4层。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l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北大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时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创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许多名教授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都曾在此任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

5、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后续发展,又将民主与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

6、更为广泛和深远。,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前期内容:,2、后期内容:,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Science,Democracy,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德先生) (赛先生),新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 科学,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等。,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以自由、人权、平等、法治、民主、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新人生论。陈独秀于

7、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的目的在于协助中国青年重建思想和陶冶人格,其根本宗旨在于以转变人的道德信念、确立一新的人生论来促进思想或文化的变革,尤其是道德的变革,所以他反复申说“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在他看来,没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或道德革命,其他一切的变革都将无济于事,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即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久。因此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为需要的,也是最为迫切、最根本的变革不是政治制度的变革,也不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是“根本思想”的转变。因此他的结论便是,要真正使腐败落后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首要的只能是彻底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完全重建中国人的意识世界。这就是思想革命、道德革命优先

8、的思想。只有完成了这一思想革命,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才有望获得快速的发展。陈独秀正确地认识到中国到底应该向西方文化学习什么的根本问题,所以由他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的宗旨就是提倡和确立一种新人生论。,如何才能确立一种新人生论,陈独秀在新青年说,那就是要办四件事,或者说坚持四个主义,这就是:改造国民思想、讨论女子问题、改革伦理问题、提倡文学革命。,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思想,晚清的梁启超、孙中山他们一路提倡下来。陈独秀他们继承了这个内容,继续提倡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思想是个总纲,改造的依据是法国大革命和卢梭的“天赋人权说”。在政治上就是要反对君主专制。他们最初打的大旗就是“人权平等说”,

9、当时还没有直接打出民主这个旗号来,后来因为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张勋复辟,感觉到政治上的民主与君主的对立是当时的中心问题,所以就把口号改成了民主。现在有的学者认为,我们传播的卢梭的人权观念是伪民主,真正的民主是在英国、美国。卢梭的人权学说是提倡用公众的意志来压迫个人自由,让个人自由必须服从公意,因而引起了一连串的法国大革命中的暴力革命。这说法如何,尽可以讨论。但是在民国初年,在新文化运动初期,卢梭的学说绝对是一种启蒙的思想原则。今天看来,仍然如此。当时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学说,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观点,实现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呼吁,所有这些内容,不管怎么说都是法国大革命传来的。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很

10、深入地研究卢梭的学说,但基本点是明确的,旗帜是鲜明的,这是总纲。,讨论女子问题,为什么要突出讨论女子问题呢?女子在当时的确是个很尖锐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从下一个问题即改革伦理问题里面抽出来的,把它突出化了。辛亥革命后,传统文化三纲五常的观念受到严重批判,人应独立自由的基本观念得到传播。当时有一个震动社会的例子,就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广西籍女学生李超因病去世,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女子不能继承财产和有女不为有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经过胡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等社会名流的关注,这一个人悲剧进而演变为全社会探讨男女平等和妇女问题的公共事件。,可以说“改造国民思想”这个关键问

11、题之下,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伦理问题,一个是文学革命问题。首先是提倡人权平等学说,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提倡民主与科学,接下来就是是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改革伦理问题,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抓住伦理革命这个问题入手,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道德革命最早的提出者仍然是梁启超,他在东京办报的时候就提出来要进行“道德革命”。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从孔子以来的政治,就是伦理政治,即政治伦理化。皇上是君父,老百姓是子民,好像是一种血缘关系;反过来,也把伦理政治化了,父亲就是一家之主,就是一家的小皇帝,其他人都是奴隶。总体上说,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伦理政治。中国跟欧洲不同,欧洲长期政

12、教合一,很长时间宗教直接把持政权,但中国没有,不管皇帝、政府怎么样信佛,怎么样崇道,都没有把政权交给宗教来掌握,而经常用的统治思想是强调伦理纲常,就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所谓“纲”就是“主”,就是绝对的领导,绝对的权力。以“三纲”学说为中心的伦理纲常,是我们几千年来专制统治一直推崇的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纲领。要改变老百姓的思想状况,把“三纲”破除,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辛亥革命以后,有的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就说,现在皇帝退位了,可是人们思想和头脑里的皇帝还没有退位,很容易接受专制的思想。这个不奇怪。老百姓头脑里边自发地、多少年来养成的宗法的习惯,被“三纲”的伦理纲常束缚着,

13、这个观念不改变,谁也不敢“犯上作乱”。,这样一来,新的社会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没办法建立,民主平等的体制就很难形成。所以在当时提倡伦理革命是很有必要的,是抓住了一个根本性的要点。所以,陈独秀才说,“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是伦理革命”。他说的这个伦理革命,内容比较宽泛,就是要把旧的一套伦理纲常的观念和秩序彻底改变。 进行伦理革命,把旧道德打倒,是不是旧道德就都没有用了呢?陈独秀很冷静,他认为,“温、良、恭、俭、让、信、义、廉、耻”,这些是公认的道德,什么时候都能用,中外古今都能用,这些不在要打倒的旧道德的范围之内,可见他不是简单地反对一切道德的虚无主义者。而且他还主张建设新道德,新道德还是用了旧的概

14、念,比如“勤、俭、廉、洁、诚、信”,当然他对这六项的每一项都进行了新解释。有人说陈独秀主张的“伦理革命”不对,是反对一切道德的伦理虚无主义。显然这个指责是不公正的。伦理革命起的效果很大,但是它需要长时间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因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的。,旧道德 新道德(“打倒孔家店”),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发表我之节烈观一文,对贞节观念批判,提倡文学革命,说到“文学革命”的口号,最早提出的也是

15、梁启超,但是他没有实践。梁启超的文字是非常浅显的白话文,很多人都能读懂,但他没有写出什么重要的新文学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清末民初,在上海、安徽、四川各地都有白话报出现,那都是文学革命的一种初步试验。真正把文学革命造成气候的,最主要的发起人是胡适。有人说胡适是主张文学改良的,陈独秀才是提倡文学革命的,这是个误解。最早提出文学革命口号而且造成声势的,是胡适在美国做的,而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他把文学革命的八条主张列出来,写成文章,寄给陈独秀;陈独秀要发表的时候,胡适改了改题目,改成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他放低姿态,没有把口号说得那么尖锐,但内容一点都没变,还是他的文学革命的主张。随后,他又写了

16、关于文学革命的文章,在新青年上发表。所以在胡适那里,其实没有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的区别。,文学革命的内容实际上包括两项,一项是文体的改革,即“白话文运动”,一项是文学内容的改革。最初,胡适是提倡从白话文入手进行文学革命,他说白话文“实在是新文学的唯一利器”,语言文字会牵扯到内容,新的文体的改革太重要了。当时一部分人坚持文言文,说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能动,胡适则坚持采用白话文。他的支持者有陈独秀等人。白话文运动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新青年当时就用了白话文,不但用白话文,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文体改革,比如说分段落、用标点;以前的文字是竖排从右到左写,现在改成横排从左到右写;还提倡注音,提倡用

17、通俗的话,口语可以直接写到文章里面去,反对用典故等等。当然把文言文贬得一文不值,那也不行,文言文毕竟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传承了下来,很多文言文的内容也融汇到我们现在的语言和白话文当中去了,割断历史是不行的。但是这一文体的改革,在中国文化史上引起的变化是非常重大的。以白话文作为中国文体的主要表述方式,胡适、陈独秀他们的开创之功实在是很大。,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原因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

18、派人士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小说,蘭花草曲 : 佚名,詞 : 胡適,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開 能將夙愿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返 回,返 回,梅光迪,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期以白话诗八首

19、为题,发表了胡适的朋友,后收入尝试集时改名为蝴蝶。,蝴蝶 胡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当今思想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点争论:,一、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化发生断裂,有人觉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反传统反得太厉害了,把中国的文化都搞断裂了,使中国人已经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有人提出要全盘西化(取消汉字等),这就使中国变成文化殖民地了,虽然这个外国没有在土地上征服中国,现在中国已经变成外国的文化殖民地了。说中国文化的断裂,应该由“五四”时候的批孔来负责,因为“五四”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其实打倒孔家店并不是五四运动提出的,甚

20、至于是什么人提出的,现在都不可考,据说也就是一个不知名的人在一个很激动的情况之下,喊出了这样的一个口号)。,新文化运动对于孔子的态度,并非“打倒孔家店”这么简单。上文也曾经提到过,新文化运动事实上并没有提出过全盘否定孔子思想的“打倒孔家店”的号召,而是集中和尖锐的批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与道德观已不适用于现代生活,需要在现代生活中树立一个新的道德观和思想来代替。同样的,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亦没有将之全盘否定。陈独秀在其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道,“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

21、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本人并非认为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只是觉得传统文化过于狭隘,需要加以扩充。,新文化运动的这个反传统,它反的是什么东西?方向是什么?人们对传统往往只有极笼统的概念,殊不知传统不是单一的,任何一个民族总有自己的长处,否则不足以自立于世界,不足以缔造千百年历史。但也都会有短处,所以总不免走曲折的道路。所以,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民族有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传统;有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也有只居次要地位,甚至长时间被埋没的传统。新文化运动它反的是从政治上的极端专制的这样的一种制度,从文化上讲就是以孔孟之道,以三纲五常为口号

22、的,就是把人的思想完全禁锢起来那种礼教,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的礼教,反对这样的一种极端顽固的传统,旧的这种,把人的思想全禁锢起来的这样一种习俗,一种习惯,习惯的势力,这个势力一方面是有政权的势力在支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渗透在整个的社会里头,然后以家族为基础。,这个传统是应该反的。因为人“生而平等”,但是封建礼教里面,根本就没有平等,只有等级,只有对权力、对上位者的尊崇。这种权力的傲慢至今依然存在。在反传统中,或者人的解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女子的解放。倡言男女平等,鼓励女子教育,保护男女的婚姻自主权等等,这些主张也只是舶来品,在中国历史中毫无根据吗?其实,中国历史上只是宋代理学鼎盛之后,女子的地

23、位才变得特别凄惨。这以前,颇不乏宣扬女子的个性、女子的才华和歌颂男女坚贞爱情的记载。理学家宣扬“存天理、灭人欲”,把女子视为不洁和罪恶之源,重重加以牢笼,居然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条灌输人间。据考,女子缠足亦是宋代始大兴。这种极不人道的“刑罚”,竟被当作一种美,为无聊文人所描摹,真是近乎变态心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极端不合人道的男尊女卑的社会偏见表示极大的义愤。提倡女子解放,鼓励女子受教育和走出家庭四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不过是要求回复人类社会应有的面目,并非只是照搬哪个西方国家的模式。如果再注意一下,俞理初早在西方敲开中国大门之前,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倡男女平等之说, 辛亥时期,已

24、有女子留学,女子参加革命之事,那么,岂不是可以说,新文化运动正是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吗? 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中国新一代女杰。他们在政治界、学术界、文艺界都曾发挥了重大作用。谁也不能说她们因此就不再是中国的女子。谁也没有理由指责她们完全背叛了中国的传统。事实上,她们恰恰具有中国人所敬慕的某些优秀美德,这正是她们确立自己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只要注意到邓颖超这个典型例子就足够了。,假如说它是造成了文化断裂,那么它,应该看得出来它的后果是造成了文化断裂了,但是它的后果,文化一点儿没断裂,为什么怎么说呢?19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中国的文化情况吧,那个时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些老学者,如冯友兰、

25、张岱等一批老教授、名教授,包括自然科学的,现在的我们的科学院院士,大概八九十岁,或者已经刚去世的,这一代科学院院士,他们都是这个五四的新文化运动的受益者。他们跟传统文化完全断裂了吗?没有。在民国时期的小学和中学学生古文是念得很多的,那个时候国民党的政府,教育局所审定的课本里头,选的古文是选的分量相当多的,有的时候还加上读经课,就是说“四书五经”选读也有的,就是说那个时候我们的文化是没有断裂的,这个断裂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断裂的?从1949年以后才慢慢开始断裂,所以我觉得这个断裂,不是从五四运动开始断裂的。,所以有人把所谓的文化断裂算在“五四”头上,是不符合客观现实。所以我认为,“五四新文化”的精髓

26、,反而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最优秀的精髓的,精华的这个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便这个更新我们的古老的传统文化。一个古老的文明,如果没有革新的话,是不可能进入现代化的,这个革新,又必须要吸收外来的文化,这个要有所吸收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的时候,你不吸收外来的文化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可能完全西化的,我觉得所谓全盘西化,是一个伪命题,没有全盘西化之说,只有你吸收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你把那个坏的吸收了,好东西不要,吸收的都是糟粕,那是你自己的事情,然后你也不能怪在西化身上,所以我觉得恰好五四精神应该学习的是吸收外来的精华,扬弃自己的糟粕,继承自己的精华,自然而然自己的精华就会继

27、承下来。,二、将“文革”看成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这是没有道理的,有人认为陈独秀、李大钊等离开文化阵营投身政治,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主义”之争蕴含的是一种阶级斗争的观念,提倡阶级斗争就是提倡将文化领域的争论发展到政治领域。无论是民主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当时接受教育较少的中国老百姓来说,都是超前的,他们之中能够真正理解这两种思想的人并不多。这个时候贸然将他们发展到政治领域,只会造成社会动乱。还有人说“五四”这一代人,特别是以陈独秀他们这些人为代表,太崇拜法国大革命了,这个法国大革命代表什么东西呢,代表激进的暴力革命,所以他们就由于对法国大革命的接触,从那时开始,他们就是培养出了一大批激进派,激

28、进派后来就接受了十月革命的这个暴力,然后以至于以后的各种各样的坏事,从强制性的思想改造到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一直到文革,都要“五四”这批人负责,这是牵强附会,荒谬的。,五四的新文化运动,最大的成果在于解放思想,解放了思想以后,就各种各样的思想都可以进来了,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说,什么都是可以想象的,原来的中国除了孔孟之道,就是什么也不能想象,其他的全是歪门邪道,全是异端邪说,而新文化运动它打破了这个迷信之后,就是什么东西都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实际上20年代初一直到30年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思潮都在中国有反映,从无政府主义到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到法西斯主义,各种各样的就是所谓国家社会主义,在中国都

29、有代表人物,都在那里争鸣,所以五四实际上它造成了一个可以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它并不能够为后来取哪一派这个学说,或者哪一派思潮占上风,甚至于变成了哪一种政治革命。只能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思潮,而不只引进了一个激进思潮。它只是将大门打开了,使得各种思潮都能进来,至于后来怎么选择,那是后来的事。,至于陈独秀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转向马克思主义阵营,这是由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运动领袖们自觉承担起以新思想教育青年,唤醒国人。他们都认为,在国家衰敝已极,实业不兴,教育落后,政治腐败,思想混沌的状态下,直接谋政治的改革,没有希望。所以才选定一条首先谋思想文化革新之路

30、,用心血哺育青年一代,把国家的革新,国家的现代化寄托于他们身上。但随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内忧外患的不断出现,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识到,现阶段救亡比启蒙的要求更急切,转而投入到救亡运动中。但要救亡需要寻找一种较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和思想来指导。马克思主义被一批勇敢的人看中。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中,穿着十月革命的彩衣被介绍到中国来,并较快地吸引了一批思想最激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是勇敢的先锋。但是,非常明显,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主要是被当作一种救国的武器,而不是当作一般文化思想加以接受的(能够从思想文化意义上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并非绝对没有,但是极少数,

31、且理解甚有限)。最初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些人,当他们谈论具体的文化问题时,特别是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时,实际上仍大体运用资产阶级现成的理论和思想资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一样,都具有现代的意识取向,都是进步主义的,都是启蒙运动的产儿。所以很快被一些启蒙运动的倡导者所接受。而马克思主义终成为主流思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A、具有儒家文化“天人合一”,可以整合一切的功能;儒家衰弱以后,文化整合功能消失,所以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引进,并能为很多人所接受。B、新文化运动开始时所倡导的西方自由主义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

32、,自由主义只管世俗的事情,终极关怀由宗教管,面对小农社会的中国,不具有文化、社会整合的功能。也就是说,不具有小农社会的强大的动员能力。自由主义动员能力弱,象胡适派只议政,不干政。(孙中山就说:“中国农民不需要自由”。其“三民主义”模式的共产是“共未来”。因为其地产增殖部分归国家。)。而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解决中国一系列问题。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模式,通过划分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动员农村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C、中国传统转向马克思主义时具有亲和性、联系性。“天人合一”、“政教合一”、“君师合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央集权结合起来,对动员、整合中国社会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救亡图

33、存具有其他任何主义所部具有的优势。,三、是应该去改变制度,还是改变文化。,有人认为,一个社会的前进,一个民族的发展,制度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是空的,就是说不起作用,所以“五四”这一代人用很大的精力去改造文化,这个是选错了重点。他们认为,五四这些个仁人志士要改造中国的人,要革新中国的人,应该做的事情是改变制度,而不是去革新文化,你把文化作为重点,本身就错了,你不用去讲这个文化呀,启蒙啊这些东西,这个比如说严复说开启民智,这个梁启超说要创造一个新的国民(新民论),他的新民说,就是也是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这些都是不必要的,你就是要做的事情是改造制度。,我觉得,中国在皇权制度下,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了,

34、这个制度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就形成了大多数人的所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一种很习惯的思维方式,这个就叫做文化,就已经形成了一种这样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反过来,它会维护这个制度,是使得任何改造都非常困难,这很难冲破的,因为你一要搞一个新的事,马上就很多的人都来反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老百姓觉得没有皇帝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忍无可忍了,起来造反了,揭竿而起,然后呢取得了,那就是成王败寇,然后成了王之后呢,他所能够,他的记忆里头有的方式,还是当皇帝,还是照样搞一个朝廷,还是实行他的这个皇权专制,中国整个的历史不就这么周而复始,都是这样的吗。造反的时候,革命性非常强,而且都是很值得同情的,然后好

35、像都是讲平等,他要的是,就是蔑视这些个权力,他是要平等的,等到他造完反之后,他一上台,他变了,他能够建立的,他还是一个皇朝,他想不起别的东西来,因为他的记忆里头,他在文化里头就没别的东西。中国只有在外来的这些影响冲破了以后,才忽然发现,原来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这个就是一种文化的改造,没有这种文化的改造,它促进不了制度的改造,否则的话,人们根本不能想象,除了皇帝之外,还有别的方式可以建立一个政府,而且这种无形中的文化的束缚,文化的习惯势力,还是有很大的韧性的,制度是刚性的,所以你不管名义上头,你叫共和也好,叫民主也好,叫这个也好,但是自然而然的,一个不小心,又滑到了皇权专制里头去了。,另外,中

36、国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也是寄托在明君身上,另外中国的统治者,一旦掌握了最高权力之后,他认为自己是奉天承运,他自然就是应该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这就造成了即使是刚性的制度改了的话,但行为方式却没有变。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这潜规则就是文化,就是大家所习惯的一种做法,你不管是明文规定的条例是什么,法律是什么,但是自然而然就有那么一种习惯势力,我就还是按原来的思维做。时至今日,制度与观念还在交错互动,传统与现代、未死与方生也是纠缠不清。直至90年代,既有“依法治国”重新写入宪法;也有“开明专制”旧调重弹;蔑视公民权利、反民主、践踏法治、奴才与主子两副面孔变幻莫测等现象俯拾皆是。思维变革的历史任

37、务尚未完成,它必然以适应环境的新的形式,顽强地走完自己的道路。这个习惯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他可以做非常好的事情,也可以起非常坏的作用,但是这个东西是可以改的,并不是不可以改。这个改造在什么地方,我觉得就是需要启蒙。那么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就是起了一个启蒙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启蒙,就是说当时也就撕开了一点头,使得好多各种各种各样的思想都能够进来了。,所以说文化和制度的关系,是一种这样的关系,思想不改变的话,没有人来做这个制度的改造,但是你如果制度已经改了,并且明文规定应该这样,应该这样,但是如果大部分人的思想,都还没变的话,慢慢又滑到原来去,就是所说的新瓶装旧酒。袁世凯不就如此吗?也是说,文化需要

38、改造,需要一步一步的,改造它原来的一些旧的东西,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但是这些都离不开它原来的这个文化的土壤,你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文化和制度,我觉得这个就说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无论是主张先改造制度也好,还是主张先改造文化也好,有一个前提是必须的,就是言论自由,就是你要改造制度,你也得让大家说出来,你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然后你才能够改;你要是改造文化,你更加要大家来讨论,所以这个归纳起来的话,就是说自由地讨论一些问题,不能这个不能够说,那个不许讲,你只许讲主流的话,其实有些话(当然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话)今天讲多了,明天也会成为主流。所以,文化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它的精髓是继承了传统的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便达到复兴或者是说革新中国文化的目标,希望造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