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念佛》.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02735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相念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无相念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无相念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无相念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无相念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 序 对一般佛弟子而言,所谓念佛,系指称念佛菩萨圣号。因虔诚地不断唱念或默念,至心信赖归向,而获得佛菩萨之冥感或显相之感应。其普遍而主要的目的在求将来舍此报身时,得蒙佛菩萨接引往生极乐净土。而十方诸佛净土,包括本师释迦世尊的净土,其实无量无数,不可称许,非仅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而已。此外,净土亦有唯心净土与诸佛化土之别。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

2、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工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佛弟子若能以禅定心要修行净土法门,以净土法门之助益成就动中工夫,则无论修学禅或净土,皆能得力,连获成绩。末学不揣谫陋,提出以上看法,欲以浅薄之经验,粗鄙之文笔,效野人之献

3、曝。但求利益众生,不计个人毁誉,执笔为文,渐积篇幅,终于成书。除提出前开浅见之外,并略述本书之缘起于后,以明始末。末学于一九八七年初,因执行业务极为繁忙,无时间打坐,每晚课诵金刚经时,总是一面课诵、一面打哈欠,课诵完毕即礼拜佛菩萨。是年夏天的某一晚上,课诵完毕拜佛时,忽然想及应该试着摒除佛号佛相,而以专一忆念佛菩萨之念来礼佛,当下付诸实行。次日起,便都使用无相忆念的礼佛方法。日积月累,细法渐成,竟然熟习无相念佛之法,法喜充满,浑然不觉世俗生活之忙与累。后来,拜得欢喜,索性停了晚课,专一无相忆念拜佛。日常生活中则专心地无相念佛。一九八八年底,偶然思及应与大众分享法喜,乃一方面思索、回忆,将过程逐

4、一记载,一方面阅读经论以为依据。即将完稿前,翻阅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读至忆佛念佛四字,无限欢喜:而后看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恍然得知此一法门即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随于一九八九年四月整理记录,写成短文,名为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完稿后因阅读虚云老和尚之开示录,始真正摸清了看话头的理路。方知以前自己以为的参话头,其实都是在念话语、看话尾,居然还大言不惭地回答同修道友们,说自己在参话头。为何以前不能参话头,而后来可以呢?原因在于初学时没有动中的功夫,后来修成无相念佛工夫以后,便有能力参话头了。一九八九年八月六日下午,与同参们共修时,两次进入见山不是山的境界,初尝黑漆桶的滋味。

5、此后即常常进出疑团。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从印度尼泊尔朝圣回国后,索性歇业,专一在家参禅,直到一九九 0 年十一月初二下午四时许,黑漆桶兜底粉碎,才结束参禅的历程。检视这一段过程,发觉一般人修习佛法而不得力者,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动中的工夫。因此,写作此书,希望帮助念佛人迅速修成一心不乱的念佛工夫;并使参禅人早日获得参话头、参公案的能力。末学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应共修同参之要求,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杜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之共修禅堂,连续三周讲述无相念佛之修持方法(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入门方便),共分三次讲完。此二道场同修共约三十人,多数为持名念佛者。他们一面听闻,一面练习,不过六周,

6、即有二人修成。三个月届满时有六个人修成,至今日(1992228)止,未满六个月,已有十三人修成。目前仍陆续有人加入,并迅速进步中。比例之高,速度之快,令人鼓舞。而尚无进步消息者,除个人因缘不能拜佛外,主要系因不喜无相忆念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之善巧方便法门,不肯练习所致。及至彼等发觉有不少人陆续修成,并能看话头参禅时,再急起直追,已迟了三、四个月。此项实际讲述观察的结果,令末学极为振奋。证实此种法门只要有方便善巧的辅助,和精勤的练习,必能修得。于是再起悲愿,所谓不忍圣教衰、不愿众生苦,因此,于寒假中奋笔急书,匆匆写就。文笔实非典雅,但求信达。平铺直叙,反复解说。尽量使用白话语句,求其易解。祈愿一

7、切有缘的佛弟子,皆可修成无相念佛,普沾法喜,递相流传,利益无量无数众生,同入毗卢性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宝弟子 萧平实 谨识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八日第二章 禅净互通,禅净双修 第一节 禅净互通末法时期,常有佛弟子因为修行法门之不同而相互评论高下,尤其是净土与禅的修行者。某些修禅的人认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萨,只知念佛,不知内摄,不知开发自己本具的佛性。某些念佛人则认为修禅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门可以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凡此皆因末曾深入禅与净土的各种法门,而生误会。以致教内互动干戈,或者言语批评,或者写文章,打笔仗,让教外人士看笑话,也使某些即将

8、学佛的人,因而退心,转入外教去了。这便是断人慧命,罪过极大。弘一大师说得好: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末学以为:在末深入了解对方所修法门之前,不应随意以自己的主观来批评教界人士。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禅净双修,说禅与净土可以互通。便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惑。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一门深入,将发觉门门相通,最后都无差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

9、,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佛法虽然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每一法门到最后都汇归于定,因定而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第一义谛等发禅,亲见佛性或断除烦恼。 念佛人于此世界,修念佛法门而悟入佛性者是如此,带业往生至极乐世界者,于花开见佛后,闻法而入无生忍(注二),亦复如此。是故一切修行法门皆当汇归于禅定。因此,广义的说,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净土的各种法门在内,都属于禅定的范围,而八万四千法门之修持,只要是有修有证者,多少证得唯心净土。若到无学(注三)之阶位,则安住涅盘,真是净土。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

10、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三宝弟子在此世界修学禅定,是难行道,也是速成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若以证得究竟解脱境界而言,则往生极乐净土者所需时间超过在此世界之修行者十百千万倍。此非本书所欲叙述之范围,不拟详细解说。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第二节 禅净双修之事例凡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皆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谓念佛、念法、念僧

11、、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为念佛,念佛则通于净土。其余五念亦皆通于净土。而究竟解脱之大乘禅者,明见佛性,几乎无余,乃能证入佛之知见,因此证得唯心净土。是故,禅与净土可以互通。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着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月是同。可谓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户透长安。最著名者莫如明末云栖株宏禅师,即是念佛人所尊称之莲池大师。依莲池大师塔铭所载:单飘支杖,游诸

12、方,偏参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魔。入京师,参笑岭德宝。笑岭道:咄!汝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什么开示?便辞向东昌,途中闻樵楼鼓声,忽然大悟,乃有颂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乘悟并销,归无所得。初、师发足操方,从参究念佛得力。至是遂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乃着弥陀疏抄十万言,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又亿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师之纯钢铸就者,向怀之行脚。唯时师意,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吃紧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并刻之,以示参究之诀,盖显禅净双修,不出一心。由以上记录,可知莲池大师是从最初之参究念佛得力

13、,再由参禅入理,因此而提倡禅净双修,着有弥陀疏钞十万言,为净土行者所津津乐道;而其另一巨着禅关策进,则于其一生之中,行则携囊,居则置案,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终其一生,依禅关策进一书鞭策自己,迈向究竟解脱之境界。而此巨着亦在后代禅者之间倍受尊崇。云栖株宏以禅师之见地,而提倡禅净双修;不但鼓吹持名念佛,称为事持,亦提倡体究念佛,称为理持,而教人参念佛是谁?此即禅净双修。而为净土行者尊为净土宗之重要祖师。其前之永明延寿禅师亦复如是,以禅师所修所证,深知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之道理,便知禅净可以互通。第三节 禅净双修略述一般念佛人大多执持佛号,散心念佛。虽然

14、称为念佛,但大约是打妄想的时候居多。较精进者,发觉妄想时,便赶紧回到佛号。真正精进的人,是念佛时不但心中默念佛号,也同时忆念着佛。最后是念佛时,佛号不起,心中仍是念佛,进入无相的境地;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念佛念到无佛可念,行住坐卧皆在无相念佛之境界中,这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入门。此时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无佛形、无佛号。仍念佛不舍;得尝法乐,无比轻安。念佛人到此地步已经通于禅法,自然能看话头,参话头、参公案,岂非禅净互通?若念佛人,从拜佛、称名念佛,进入无相念佛之境地,欲修楞严大定,当摄取修定之知见,并详阅楞严经;每天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无相念佛,并在每天固定时段打坐之时无相念佛。待

15、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舍,并于每日固定时段打坐一至二小时,坐中合掌或作手印,专念佛号或咒语;起初是高唱耳闻,心心不离佛号或咒语,不急不徐,专念专称;散乱之心,渐渐统一,安适自在,无牵无挂。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之声音,渐渐就会进入定中(入时不知入,出时始知方才入定),失却时间与空间。此时虽然口中犹在唱念佛号或咒语,其实心已入定。亦有持名念佛者,于止静时,心念心听,渐次统一,佛号不起,安住于忆佛之一念相续,终于泯然入定。这种境界亦是定力足够而又具备修定知见的人方

16、能做到。到此地步,则净土通于禅定。以上所述,尚只是事一心及定的层次;若理一心,则与理相应。也就是亲见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谓西方不离方寸,弥陀即是自性,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自然现前,这是禅的悟境,若非禅净双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论是参话头、公案、机锋,抑或是因参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质莫非是禅。虽然发禅方式各各不同,而见道之后所得境界其实相同;参究入理之过程亦无差别。是故主张禅与净土互补互助,不需分别彼此。兹抄录云栖株宏禅师(即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卷三之部份原文于后,行者可于此一窥全貌:体究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令返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若言其有,则能念之

17、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其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眠。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非双亦,非双非,则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绝,无可名状,故唯一心。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又道:参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则参之别名,总是体究追审之意。但看念佛是谁,以悟为则而已。又古人云:看话头,不得卜度穿凿,亦不得抛向无事甲里。但只恁么看。此要言也。以上所录莲池大师之参究念佛、体究念佛,从初参念佛是谁,到悟境现前,在在显示禅与净土之间,是何等亲密。不管是从念

18、佛悟入,或者由参禅悟入,其本质都一样是禅。不论是在此世界念佛悟入,或往生极乐世界后闻佛菩萨说法悟入,其本质亦莫非是禅。而两者悟后之境界亦无二无别。注四、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种类繁多,欲知其详,可参阅大正藏经第十三卷大集部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三、念佛三昧品。或菩萨念佛三昧经,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分。一般所说念佛三昧大多是指:念化身佛、念报身佛、念法身佛之三昧。无相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属于念法身佛诸种三昧之一种。因此种无相念佛工夫而入之三摩地亦是念佛三昧。第三章 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应有之知见 第一节 本法门是修定之法门,非持名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修定的法门,借着修定的方法修净土,

19、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注五)一般人修净土法门,大多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或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的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佛之名号,名事一心。持咒的人亦大多如此。然而,楞严经中二十五位菩萨所说的各自修行圆通法门,无一不是修定的法门。每一种法门都可以使人亲见佛性,证得理一心,乃至五蕴皆空的究竟解脱境界,所以叫做圆通法门。其中第二十四种法门,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叙述的念佛圆通法门,此一念佛圆通章的全文,无一处说到持名念佛。自始至终,皆说忆说念,而不说持佛名号,念佛洪名。乃至于文末说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地而入三摩地。何以故?忆者无名字、无形相。念者无名号、无声音

20、。若有名号及声音,便成了念佛号、唱佛号。所以念佛圆通章全文不曾说到持名念佛,而说忆佛念佛。譬如念佛时,口中唱念佛号,舌根必动;胸腹则因唱念佛号,必须控制出气及紧急吸气,是身根动,鼻根亦受牵动;口念时凝心倾听,是耳根动;诸根既动,意根不得不动。如此,即不能算是都摄六根,更谈不上是净念相继。若在心中默念佛号,同时忆念于佛,则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虽然不动,却仍有意根在动。当心中佛号不停地在唱念时,心中其实是在重复简单的妄念。如果是念阿弥陀佛,则一句佛号是四个念、四个声音;既然有四个念和四个声音在心中不停地重复着,可知意根尚未摄于不动。既然意根尚未摄于一念而保持不断,便不能称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净念

21、相继,乃指心中的那一念是清净之念;苦思世俗事即非净念。即使是思惟善事善法,甚至思惟佛法,都不能称为净念。从修定的知见而言,凡是一切的语言文字形相,都是妄念,不名净念。必须是离却语言文字形相来忆佛念佛,这个念头才叫做净念。这样忆佛念佛的净念相继不断,才是净念相继。如果这个净念有时被打断,然后再继续,也不能称为净念相继,只能称为净念断续。即使只是中断一秒钟、半秒钟,也只能称为净念断续。欲入三摩地(定)者,不但要都摄六根,还得要净念相继才成。所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离相的、是无相的。兹另引大宝积经里面的一段经文来说明: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凡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务

22、请将此知见融会贯通,深入领会。 依字面解释,所谓无相,就是没有色身,没有因色身而有的一切思惟法则的施设,没有语言、文字、名句,没有意思表示可以让人得知得见。详细一点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物质世间,有人、各种傍生、一切无情生命和介乎有情生与无情生之间的生命(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道暂且不论),有种种分别,乃至人与人间的外表相貌互相差别,各类有情生与无情生,于其同类之间的相貌互相差别,皆因有色身的缘故。若无色身,便无此表相:既无表相即是无相。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表相、行为、符号、思惟、法则之施设,皆因色身而来。若无色身存在物质世间,则一切表相皆不存在;既无色身与表相,便无行为、符号、语言、思惟、法则等

23、存在于世间。欲界天(注六)即多数外教所谓的天堂、天国等,亦复如是。此物质世间的一切言语,包括傍生类的声音讯号,皆因色身之存在而施设,以便与同类及异类互相沟通和表示完整意思。因有文句、便有思惟;因于思惟而有法则;发展到后来便有文学、神学、科学、艺术、形而上学等等一切世间学问施设。因为有色身,便有争执、爱恋,于是世间便为解决因争执贪爱所起的纷争而制定法则,这些法则的演进,渐渐成为法律。是故世间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等法相之所以生成、存在、演化,皆植因于身的施设。这一切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之存在,只有一个目的表示意思。而意思表示之存在,便是因为有色身的缘故。物质世间是如此,欲界六

24、天亦复如是。所以诸佛世尊多在人间成佛。若不在人间成佛,而在欲界天成佛,则只能度化欲界天的众生天人、天神、天主。不能显示于人间,则难以度化人间众生。而欲界天众生贪着五欲之乐,度化甚难。若在人间成佛,度人较易,以众生得亲见恭闻故;而欲界及色界诸天之有缘者,亦得于人间奉觐。是故诸佛世尊皆在人间成佛,以人间有色身及有语言、文句、名相、思惟、法则等身施设可以示现之故。由以上经文略释即知:若离色身、身施设、语言、文句及意思表示,便是无相。而此念佛圆通法门,所谓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境界,没有色身、语言、文句、符号、色身施设等,亦无法示现予他人知悉。除非这位无相念佛的人,借着色身及语言文句等色身施设

25、之思惟和法则,向他人示现这种念佛的方法和境界,否则他人无从得知。而此种无相念佛之境界,才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真趣。注五、一般持名念佛者,若闻修定,往往退避三舍。殊不知持名念佛亦是修定法门之一。如观经四帖疏卷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修定极为重要,历来祖师们已多所说明。兹再举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典故为例,以证净土行者修定之重要。据慧远法师文钞排印流通序载: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慧远)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社念佛,求生西方。此诸人等、于临终时皆有瑞应,皆得往生。良由诸人蒙远公开导、及诸友切磋琢磨之力,故获此益。此系最初结社之人,若终公之世三

26、十余年之内,蒙其法化而修净业、得三昧而登莲邦者,何可胜数。又慧远法师文钞附编载: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唯以净土克勤于念。初十一年,澄心系想,三睹圣相,沈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观乎右载,可知莲宗初祖结莲社之一百二十三人,其所以能全部往生极乐世界,乃由慧远大师之教导及互相切磋,努力勤习所致。而慧远大师念佛之法是专思寂想,乃能三睹圣相,并于往生前七天复蒙弥陀示现预知。当时也是在定中忆佛之后,从定而起所见。由此

27、可知持名固然亦可生西,主要则是藉此排遣妄想攀缘。末学以为净土行者可藉持名为前方便,修持一段时间后,转学远公之专思寂想。欲学专思寂想,可藉无相念佛法门之助益,迅速得入。将来必定往生,并可莲品高升,莫以下品中品往生为足。又如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此等境界,若非定力何能成办?又道: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行也。凡此种种,莫非与定相应。是故行者若欲往生极乐,并求莲品高升者,切宜增强定力,以助净土之修持。注六、欲界天:世间分为三类、或称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括物质世间及四天王天以上至他化自在天等六天,以此界中众生尚有男女相及

28、淫欲故称欲界。色界共有十八天,是修得初禅至四禅的众生及三果圣人所居住之处,仅有形像而无男女之别,亦无淫行。无色界是修得四空定的众生所住之处,共有四天,纯为精神状态,已无形像。第二节 一点声明和一些鼓励此法门修成所需时间之长短,端视行者对于本书内容体会之深浅,以及是否如法修行而定。若能完全体会本书所说,并如说修行,一般而言,约在二至六个月间可以学会无相念佛。若利根人或已有动中工夫者,一闻便会。根据末学于民国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起,分别于台北市某金融机构佛学社之禅修道场及石牌陈居士伉俪所设之禅堂,对三十位共修者所讲述之经验:于六周内修成者有二位。其后陆续有人修成,而以石牌共修者为多,其故在于如实修行

29、。虽然他们学佛较晚、体会较慢,而以信心充满,虚心修持,亦于三个月期间修成。其后复有数人因听闻此念佛圆通法门解说之录音带和阅读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一文,亦以三个月时间勤修成功。截至年底的四个月内,共有九个人修成。询以曾上课听闻此法而尚未习熟者,多因不喜拜佛及持名念佛等初期方便法,而未如实修行,致未能熟习。末学曾于民国一九八九年夏天,在某寺院以谈无相拜佛与无相念佛短文赠与数位修禅的居士。部份人因不喜拜佛,便弃置寺中。有一善根极厚之人,于接获该寺发行之月刊时,欣见刊物中夹有此一短文,阅后极生欢喜,如文修持,早已习熟。自能参话头,常住禅疑之中,此乃第一位仅凭一篇短文修行成就无相念佛的人。至于一般念佛人

30、,请务必耐下性子、仔细阅读本书。勿因前述无相念佛之境界难以想象,而以为极难修持,便生退心。当知前述修成无相念佛法门者,多是念佛人。可见念佛人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之因缘颇深。若行者已有持名念佛工夫,正好修此法门,较诸未曾念佛者更能得力。一旦修成了持续护念,则临命终时,欲生极乐世界,便有把握。走笔至此,时值民国一九九二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初二)共修的三十人中,已有十二人成就无相念佛工夫。其中六人已进入参话头之阶段(常起疑情者有四人),此参禅之六人中仅有一位原本学禅,余五人原本皆是持名念佛者。另六人尚未参禅而继续无相念佛者,原本也都是持名念佛人。有人打算终生无相念佛,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后

31、,于舍报时求生极乐净土。有人拟继续以无相拜佛念佛增强动中工夫以后再参禅,有人则选择参究念佛。此六人大多会有时发起疑情,成为参究念佛,因而有时进入禅观的层次。可见无相念佛之动中工夫对于参禅人、念佛人皆极受用,请行者务必正视。其余未修成者也因后来建立信心而开始练习,目前正在陆续进步之中。是故,不论是修禅定者或念佛修净土的人,若肯详细阅读本书,体会修持方法和知见,精进而且持之以恒地天天练习,即可于二至六个月内学会。若是一日捕鱼、三日晒网,欲求收获,恐无是处。第三节 念佛圆通之精义(续谈知见之一)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无相的念佛法门?末学将于谈过知见之后,再来叙述如何修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

32、的各种方便善巧,使行者能如法进入此一法门所述之境界。在此之前,则希望行者务必耐心详细体会知见。以免错用功,枉费精神和气力。凡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者,都应以想念之念来念佛,而不是嘴说口念。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奉世尊之命,叙述他的修行圆通法门时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亿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

33、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由以上经文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经文不长,但自前至后皆用忆与念,而不说执持名号,可见不是持名念佛,此其一。佛说楞严经,目的在教人们修楞严大定而证五蕴空,得究竟解脱,是故先说究明心性的知见,七度征心,了不可得。然后令二十五位菩萨各自叙述修持楞严大定的圆通法门,再命文殊师

34、利菩萨评论。最后世尊再说明五蕴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若是持名念佛,但凭修行者一心不乱的信愿行力,往生净土即可,不必从究明心性开始,不厌其烦地说到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之区宇及证空之境界。而世尊不但殷勤述说,并且叮咛菩萨们如何辨明诸魔境界。可见此法是由定而入之净土法门,非持名净土法门。此其二。又文中说: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可知是直接以念佛之心,制心一处,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地步,因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入无生法忍,此则恐非持名念佛所能到,除非持名念佛者转入此法。此其三。兹分别说明于下:一、大势至菩萨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35、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一段经文不断地使用忆字,并举母子相忆之情形来说明。行者若是少年离家,别母十数年,常忆念慈母,当知忆时没有姓名,亦不会从早到晚在心中称念妈妈,而只知时时刻刻牵挂着慈母,唯有一念牵肠挂肚。行者若是为人父母,忆念留学外国或移民国外之子女时,亦只是时时一念牵挂,心中并未不停地唱念子女名字。若是年青男女,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浸浴在爱河之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日夜怀思,无暂时息;彼时亦未曾在心中不停地唱念对方之名字,而只是不停地想念他、忆念他。乃至忆到入神之时,浑然忘我,也忘了外在的世界和声音。此一忆念想念之法,即是念佛圆通章之主要精义。当我们忆念一佛或一菩萨时,心中没

36、有名号声音形像,忆一佛、想一佛,而无他念,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此简单而又清净,何乐不修;反而垒床架屋,头上安头,非要执持名号才能忆佛念佛?所以念佛圆通章自始至终,不说持佛名号,而一再说忆说念。若是持名法门,必定如佛说阿弥陀佛经等,倡明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若干日即得往生;或临命终时执持名号若干念而能一心不乱者得生净土。是故忆念二字乃是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所在。若善知识以持名念佛而解说念佛圆通者,必属权巧方便接引众生。将来必会斟酌因缘,续说无相念佛,引导众生进入念佛圆通章之根本旨趣。若已有持名念佛基础者能采行此法,可以迅速调伏六根,充满法喜,做个快乐的无相念佛人。二、楞严经以极大篇幅来叙述世尊

37、如何为阿难尊者等人究明心性,所谓七处征心,了不可得。使诸弟子们解知自性本空以后,再令二十五位无学菩萨各自叙述修习楞严大定之圆通法门,复由智慧第一、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评论此二十五种法门之中,那些是最适合此世界众生修习的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评论之后,认为最适合此世界众生的法门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耳根圆通法门。评论完后,世尊再说四种清净明诲,又细说修学此定之过程中,应当明了如何是色蕴区宇,如何是证得色蕴空;乃至如何是受想行识区宇、如何是证得受想行识空。再为诸弟子们分辨魔事。若楞严经所说是持名往生诸佛净土之法门,世尊只需述说彼净土之殊胜及持名发愿,一心不乱求生彼土即可。不必大费周章,苦口婆心,用那么多

38、的时间来说那么多的知见。可见楞严经所说的二十五种法门皆是修楞严大定的法门,而念佛圆通正是仅次于耳根圆通的修定发禅法门,所以这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来修究竟的、唯心的净土法门。产业革命之前的社会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农忙之外的休闲时间多,人口也少。离城三里、放牧声绝,不闻市廛喧杂之音。水边林下难得受打扰,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再好不过了。时至今日,社会型态变化很大;往往日未出就得出门,紧张繁忙地工作了一天,太阳西沉了,还不能回家。现在别说离城三里、放牧声绝,即便躲到深山里都难得不受打扰。再要像以前的人那样地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已经没有那种时间和环境了。若深入体究,二种法门其实没有高下,到最后都一

39、样。依末学个人的看法,反而觉得念佛圆通比耳根圆通法门要来得直接。尤其是失去了不受打扰的潺潺水声及吹树的和风天籁的现代人。耳根圆通法门是以耳根听闻声音入手。先是坐中细听,使心安住而不攀缘他境,后来随听随流,不留于耳。接着心境转寂,从入流到亡所,也就是说:声从何来,已经与我不相干;声是声,我是我,安住于自心内境,这时便已经由耳根回归意根了。听闻声音之目的,只是用它做为排除散乱的方法罢了。换言之,一切修行的方法(指佛法内明及修定之学)皆需归结到意根入手。耳根法门适合以前农业社会的人们修持。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居住在拥挤吵杂的环境中,潺潺水声、和风天籁,难可得闻。星期假日才有空闲,兴冲冲地来到水边林下

40、,不料到处是人。大人呼唤、小孩叫闹,无一处可以安心打坐。一路堵车、乌烟瘴气,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又常是电铃声、电话声、邻居狗叫声、小贩扩音器贩卖声、汽车喇叭声、机车呼啸而过、以及消防车、救护车撕裂人心之声、警笛尖锐之声。今天张三来访,明日回访李四。才刚坐上蒲团,电话铃声又响。人们普遍生活在紧张繁忙的状态下,每日能有一小时的时间打坐,就算很好了,那能奢求四、五个小时,乃至八、九个小时呢?若无连续的长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如何修习耳根圆通法门呢?所以如果有一个法门能让我们不论是在活动中或在静坐中都能修持的话,那就正是现代修定学禅和修净土的人所梦寐以求的法门了。而无相念佛正是这样的一个法门。而且它是直接从

41、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皆能忆佛念佛。尽管是不停地在一切声音和形色之中活动,这忆佛之净念相继不断,不受妨碍。这便是禅师们所说的骑声盖色。到这地步,要继续修楞严大定也可以,发愿求生诸佛净土也可以,要在日常生活中参禅也可以,因为已经具备了动中工夫的缘故。三、此念佛圆通章的经文里面说以心忆佛念佛,最后则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可见不是持名念佛:如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如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是直接以心念起修。第一段是以忆佛念佛,不由称名。第二段则是大势至菩萨说自已是以念佛之心而证入无生法忍。若人心中佛号不断,欲入三摩地,相当困难;因为每一

42、句佛号是由很多妄念或声音组成的。心中记挂着佛号不断,便不能入定。若此人烦恼极少,而有正确知见,懂得在最后妄想不起时,也让佛号不在心中出现,维持或安住在忆佛之一念中,心不执着于佛,渐渐便能入定。但终究是比较间接,何如直接以心念忆佛呢。又如有人坐中出声专心念佛号,更难以入定。若此人烦恼甚少,在唱念佛号到妄想不起时,使心不执着佛号;任由口中不急不徐地继续唱念佛号,心不挂念佛号,一心忆佛而不执着于佛,亦能在口中不断佛号之状态下入定。但是这种情况必须有更强的工夫,欲想到此境界更为困难;反不如直接以心念忆佛念佛,更易入定而又轻安,且不伤气,成就更快。因为此法是直接由意根心念入手,非由舌根耳根转入意根,所谓

43、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可知此一念佛法门是无相的、是修定而入的净土法门。也就是去除形像、语言、文字、名号,而直接以忆佛之心来念佛。必须是以此忆佛之净念相继不断,才能称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若有其它任何念头乃至佛号出现,都不能算是净念相继。以此忆佛之净念相继不断故,最后能入三摩地,若上上根人,乃至证得五蕴空的究竟解脱境地,这是唯心的净土,究竟的净土;此即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念佛圆通法门。 综上所述,可知此一法门是无相念佛,由定而入的净土法门。行者勿因过去善知识以持名念佛为方便接引,尚未叙述到无相念佛之境界,便以为多数善知识皆认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是持名念佛,因而以先入为主的观念而

44、排斥无相念佛。末学深信诸善知识于观察因缘成熟时,必将继续叙述忆佛念佛,无相念佛等念佛圆通之深妙理趣,以圆满其弘扬念佛圆通法门之广大功德。第四节 学佛人应远离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续谈知见之二)以下由浅入深,略谈觉观,俾行者建立正确知见,在修学过程中,自知抉择,行者务请详阅思惟。念佛人困希求感应,则时时观察念佛之时有无异状,心起觉观。若见光、闻声、嗅香、身心轻安,便起心攀缘,浮动不定。欲得一心不乱,极为困难。间或有人持念佛名,待至妄想不起,彼时心中欲定,不欲念佛名号;而以不闻定法,知见不具故,心中挣扎,为佛号之持念或舍除而烦恼,以致不得一心不乱。若具知见善根,此时即知放舍佛号,安住无相念佛之境界。若得佛感应,放光、闻香、身心轻安,能不以为喜,心不浮动者,久久练习,日日不断,终至日常生活中,动静二时亦能无相念佛,得见介尔初心,乃至渐渐获得念佛诸种三昧,何庆如之。凡此皆因能离粗劣觉观,是故能得。综上所述,即知三毒心、攀缘心、觉观心,乃是念佛人之大忌,当远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