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40102)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宽厚专业基础知识,有创新意识,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并胜任普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型高级人才。具体培养规格如下: 1深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3掌握基本的 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
2、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论文撰写、文献检索。 7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物理教学论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半,至少修满 35 学分;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一年半。外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与本校全日制研究生相同。本校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为三年至四年,每年应完成 1/3 的教学工作量,其余时 间进行学习。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硕士生的培养,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采用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
3、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硕士生的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在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导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组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是:( 1)参与制定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研究生个人培养计 划;( 2)审核学位课程的命题及评分结果;( 3)负责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对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4)协助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五、课程设置 硕士生试行学分制,必须取得规定的 35 学分以上,方可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合格(考试 75 分以上
4、,考查合格),给予学生规定学分;考试不合格,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研究生应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规定学分。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非课程类教学环节和中期考核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 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主管院长批准,其中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教学实践 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
5、是协助教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上实验课、主持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或项目研究与开发。教学实践安排在第三学期较为合适。 各系要积极配合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实践岗位。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教学实践经考核合格者,计 2 学分。效果不好的,不给学分,但允许重新安排一次教学实践。 七、中期考核 学院将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教学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综合测评。考核工作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研究生导师、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参加。考核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学习成绩优良,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进入
6、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未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分管研 究生的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考核组将考核意见及有关材料送院办公室,由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考核不合格处理。 八、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工作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 课程与教学论(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表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码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开课学期及周学时 备注 公共基础课 11_00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8 学 分 09_000003 英语 216 5 6 6 1
7、1_0000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2 2 学科基础课 09_002001 教育学原理 54 3 3 6 学 分 09_002003 教育心理学 54 3 3 专业 主干课 09_10020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6 2 2 8 学 分 17_022021 物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54 3 3 09_002002 教学论 54 3 3 专 业 选 修 课 12_100124 专业英语 36 2 2 至 少 修 13 学 分 09_100103 教育哲学 54 3 3 09_102005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54 3 3 09_022002 物理学习心理学 54 3 3 09_022
8、003 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54 3 3 17_022008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54 3 3 09_022009 基础物理教学研究 54 3 3 17_022007 物理学 发展 史 54 3 3 教学 实践 09_029001 2 * 2学分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 09-022001 课程名称: 物理教学论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学位主干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系统、全面、 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体系,树立科学的物理教育理念,具备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开展物理教学研
9、究的能力,认识物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物理教学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物理课程论、物理学习论、物理教学过程论、物理实验论、物理教材分析、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物理教师教学工作、物理教学测量与评价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封小超,王力邦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2查有梁等著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3胡炳元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4孟昭辉主编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5廖伯琴等编著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6陈刚主编高中物理
10、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海南出版社, 2004 年。 课程编号: 09-022002 课程名称: 物理学习心理学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II 教学要求: 物理学习心理学是研究物理教育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的科学。它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对学生物理学习做全方位的研究,为研究生解决物理教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物理教育目的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 1)掌握物理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 2)理解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理论、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3)理解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实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心理机制;( 4)理解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
11、、非智力因素特点和培养策略;( 5)具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解决物理学习和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物理学习心理理论 与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包括物理感知的作用和特点,中学生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心理基础;第三部分包括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思维等多种学习能力的培养;第四部分是对中学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差异与群体差异研究。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乔际平,邢红军著物理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 2梁树森著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 3段金梅,武建时主编物理教学心
12、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 4蒋以倡,朱敏文著物理教学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课程编号: 09_022003 课程名称: 物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设学期 :II 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课程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中学物理课程的特点,具有课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了解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思想,了解我国物理教材的编写特点,并能够细致地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改造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设
13、计的基本理论;关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方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与设计思想。 教材编写、教材分析、教材使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思想;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物理教材的编写特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黄光雄、蔡清田等著课程设计:理论与实际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艾伦 C奥恩斯坦 等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丹尼尔坦纳 等著,崔允漷 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14、版社, 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课程编号 : 09_022006 课程名称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课 时 : 54 学 分 :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 II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物理实验教学理论、物理实验基本仪器分析、物理实验测量与数 据处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并配合实验操作及穿插实例或实物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使用。 (2)
15、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使其在中学重要分组实验进 行操 作及对演示实验进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验技能,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操作。 (3)通过物理实验设计、自制教具与学具基本原理、课外实验与教学技能训 练等内容教学,使学生具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制作和组合有关仪器设备的能力。 (4)通过对物理教学评价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掌 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并能依据课程标准全面科学地实施实验教学评价。 教学内容 :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物理实验教学理论、物理实验方法。包括物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目 的与 内容,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
16、内容,物理实验仪器的基本知识及分析,物理实验测量与数据处理的方法等。 (2)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训练。包括基本仪器使用训练,中学重要分组实验的操作,演示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3)中学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包括物理实验设计,自制教具与学具基本原理,课外实验与教学技能训练等内容。 (4)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包括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类型、方式、方法及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命题要求和改革等。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1. 张德启、李新乡等著,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 2. 安忠,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3. 李桂福,段金梅,霍立林编中
17、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 4. 刘炳升,冯容士主编中学生物理实验教学与自制教具上海教育出版 社, 2000 年。 课程编号: 09_022009 课程名称: 基础物理教学研究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课学期: I 教学要求: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基本技能训练、交流与讨论、课题研究设计实施与 反思等形式,旨在使学生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课题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能力;了解基础物理教育领域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位论文方向、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教学内容: 主
18、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通过案例教学分类介绍不同研究类型的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2、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评析、讨论与交流等形式来了解当前关于基础物理教育与物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基本理念、实践经验等。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 1、裴娣娜 . 教育 研究方法导论 .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2、 美 C. M. Charles 著 . 张莉莉、张学文等译 . 教育研究导论 .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朱德全、宋乃庆 . 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19、.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 课程编号: 09-022007 课程 名称: 物理学发展史 课 时: 54 学 分: 3 开课单位: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开设学期: II 教学要求: 1.通过对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律、原理、和理论的酝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变革,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的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物理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趋势。 2.通过对物理学发展过程的具体了解,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和理论的实质、物理学思想、物
20、理学方法、物理学发 展动力和矛盾运动的理解和掌握;感受科学创造精神和激励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和创造素质。 3.通过对物理学家科学创造过程的阐述,使学生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关系,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和科学认识的动态性,了解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从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继承和发扬优良的科学传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着重阐述物理学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发展 , 物理学世界图景和物理学 研究方法的演变 , 物理学历次重大突破的实现过程、历史动因和重大意义;重点介绍重要物理学家的科学创造过程,分析他们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 给学生以科学创造的启迪。 本课程教学注意联系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尤其是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进展,通过对物理学史素质教育功能的揭示和物理学发展史料的掌握,提高学生实现中学物理教学“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自觉性,增强物理教学的思想性和启迪性,培养学生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2.陈毓芳 , 邹延肃 ,物理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3.吴宗汉,周雨青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思想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