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51171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 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二、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毛泽东:“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说来,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

2、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我们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现代化,更必须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 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使社会主义道德有更丰富的内容,有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能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

3、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社会在思想上的主旋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

4、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 帕斯卡(1623-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思想集是他晚年的散文著作。 思想集: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在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北大校园内的苏格拉底像 (唐)吴道子 孔子像,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

5、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宗法社会:实行宗法制度的社会。亦以泛称封建社会。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

6、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亲亲”原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孝经:“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告子语类:“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 孔子赞赏周制的“世卿世禄”的“亲亲”原则。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首先亲近自己的亲族,而后才施仁爱于众民。的思想,既继承了之前的宗法思想,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三者之中,官级、年龄辈份是外在的既定的,惟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

7、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莫如德。”,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爵、齿、德。,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 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

8、向的文化人格。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六体现出颜回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二、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 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和评价个人行为道德价值的准绳。中国传统道德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

9、中,形成了规模宏大、经世致用、体系比较严整的道德规范群,不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特色,而且蕴藏着使道德理想要求由虚变实的道德建设经验。 “规范”是较晚的用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规”可作权、正解;“范”可作模、常解。规范也称规模、规矩、准绳。近似的用语还有道法、规度、德礼、纪律等。概括地说,道德规范就是调解伦理关系和个人道德行为的规度和范式。这种规度和范式表现为若干特殊的品德和行为方式规定,即所谓礼仪。 相对于规范的总体而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范也称为“德目”。,尚书:九德孔子:三达德及一系列德目传统道德规范孟子:五伦十教董仲舒:三纲五常管仲:四维七体孙中山:四维八德,中山装以孙文的名字命

10、名。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中山装。西方人称为“毛装”;日本人称 “人民服”。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前身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的三个纽扣: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11、,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 知、仁、勇为三达德, 在此基础上 , 提出: 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 、 中庸 等一系列德目。,中庸说:“仁、知、勇”三者,是人生三达德,“达德”:最重要的“德”。 孟子说,“德”从人心“四端”发育而来。“仁”从恻隐之心而来,“知”从是非之心而来。至于“勇”,孟子里面没有说, 中庸说“知耻近乎勇”,“耻”可以理解为“羞恶之心”。 从三者的关系上来看,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从人生价值观看,“仁”统领着“知”和“勇”,所“知”,所“勇”不能离开“仁”的范畴,否则就走上了“邪路”。 从修为方法上

12、来看,“知”应该是所有“德”的前提。没有“知”,焉能识“仁”,所“勇”又为何事?知,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理论认识”。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知”的目的是实践“仁”,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产生对“仁”更直接的体认,从而反诸己心,内化成德。所以“勇”,相当于“认识论”中的“实验认识”。 “知”指导着“勇”,使其围绕“仁”,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角度讲,“择不处仁,焉得知”,必先“知仁”,而后以不能“处仁”为“羞耻”,故能“勇”于行,奋于学。由此可见,“知”是圣贤修行的起点。,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 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 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13、,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 “四维”为:礼、义、廉、耻。 “七体”为:孝俤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六行、四维、八德” “六行”为: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为:孝、友、睦、婣、任、恤 “四维”为:礼、义、廉、耻 “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婣,同姻:婿之父为姻。又,婿之党为姻兄弟。尔雅从女,从因,因亦声。说文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董仲舒以后,“三纲”“五常”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4、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三字经认为: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三纲”,就是君臣之间要仁义,父子之间要亲爱,夫妇之间要和顺。 易经.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仁:仁爱之心,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 义:正义之气,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气节。 礼:礼仪之规,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 智:智谋之力,辨是非、明善恶和知人知己的能力。 信:诚信之品,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的品行。,传统美德是指 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基本道德

15、规范、文明礼仪规范有关德目,基本道德规范公忠: 祛邪胜私 循法而行 尽己为人 献身国家正义: 义即中正 义以治世 君子尚义 以义建利 义益天下仁爱: 仁为人道 仁礼相合,爱民抚众 兴利除害 尊己爱人 成人以仁中和: 中和为道 君子尚中 行不偏激 团结和谐 因事制宜孝慈: 孝为公理 以孝事亲 以慈育儿 孝助教化,诚信: 无信不立 言行一致 心诚是本 信为政基 诚生德业宽恕: 恕为人则 推己及人 以直报怨 平心容人谦敬: 谦敬必诚 尊人卑己 自厚宽人 敬以进德 克骄防矜,礼让: 礼以定伦 礼以正身 恭敬谦让 以和为贵自强: 人应自强 自胜自立 穷则思变 革旧图强持节: 立操以仁 守志持身 重在大节

16、 穷达持节 成仁取义,知耻: 耻为大节 守仁行义 慎言检行 不义则辱 君子有耻 明智: 智在知道 利人利国 自知知人 智必审慎 见微达变勇毅: 勇必仁慈 行义循礼 明见善断 无畏敢为,知耻改过 勇不妄为节制: 遵从礼义 守正不流 行为有度 取用有节 自主自制廉洁: 见利思义 守法循礼 仕应守廉 廉废国毁勤俭: 勤俭立德 敬业节用,不奢不吝 勤俭国富爱物: 取物以时 节用有度文明礼仪规范尊老敬贤: 待老以敬 敬老以礼 养老以周 礼贤以诚 用贤以信待人接物: 待人尚礼 心敬体恭,平等相待 宽人严己 成人之美 礼尚往来仪态言谈: 君子重仪 仪态贵庄 从容中节 服饰合宜 言必诚信 非理勿言 应对恰当交

17、友择朋: 信义为本 择善避恶 相互责善 患难共济,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爱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正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一、仁爱孝悌 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

18、,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仁爱孝悌 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 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 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仁孝悌忠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19、人乎哉?”颜渊 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二樊迟问仁,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一三一九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忍。”曰:“其言也忍,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 难,言之得

20、无忍乎?”颜渊第一二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一三二七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二八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第一五九,“仁” 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仁” 不仅在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仁” 与 “人、“道” 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仁” 发

21、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 “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 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之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不衰,与这种孝悌之德的宏扬及其所形成的稳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论语学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 孔子把 “恕” 作为 “终身行

22、之” 的道德准则,认为 “忠恕之道” 是 “为仁之方”。 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 “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一五,“亲亲”原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 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孝经:“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

23、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告子语类:“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首先亲近自己的亲族,而后才施仁爱于众民。的思想,既继承了之前的宗法思想,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仁兄贤弟,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二、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

24、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谦和好礼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的重要美德,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治国安邦的根本、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就说是 “礼仪文化”。,礼是人与动物相

25、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 冠义 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 隐公十五年 礼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诗经言:“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作为道德规范,它的内容比较复杂: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作为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象征,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 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出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礼之运

26、作,包含有“谦和”之德。谦者,谦虚也,谦让也。 谦德亦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中国人自古就懂得 “满遭损,谦受益” 的道理。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 “自矜”、“自伐”、“自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和德 体现在待人接物中为 “和气”, 在人际关系中为 “和睦”, 在价值取向上为 “和谐”, 作为一种德性为 “中和”。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也把 “致中和” 作为极高的道德境界。 论语学而 : 有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 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

27、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子路由此和睦家族、邻里,最终协和万邦。“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三、诚信知报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诚信知报 由于性善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别重视“诚” 与 “信” 的品德。 “诚” 即真实无妄,

28、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孔子把信作为做人的根本。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把 “信” 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 “报” 即知恩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大学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 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正如中庸所说,“不诚无物”。,“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信”之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 “信”可以训练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

29、任的前提。 “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的美德。 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语论为政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作为自己的志向;在为政中,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作为三个要领。三者之中,“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的道德教训。 孔子把“孝”的准则诉诸回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等。 与此相反,“忘恩”与“忘

30、本”“负义”是同义的,必然会受到严厉的道德谴责。 在漫长的文化积淀中,“知报”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臣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征。,四、精忠报国 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这种爱国主义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它是爱亲爱家爱

31、乡之情的直接扩充。 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家乡国家是直接贯通的,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情感之源,对其具有强烈的依恋意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爱祖国、爱民族历来被看作是 “大节”。 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它与忠君联系在一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它在本质上是把君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 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 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各族人民都起来反对外来的侵略和压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不惜以身殉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没有亡国,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

32、着直接的联系。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苏武,屈原,陆游,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不辱使节的苏武,前赴后继抵御外族入侵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钗头凤,又名折红英。六十字,上下片各七仄韵,两叠韵,两部递换。声情凄紧。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人,都以此曲调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关天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邓世昌都是中华民族爱国美德的杰出代表。,五、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个

33、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礼” 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克己奉公 中华民族由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礼教文化的传统,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 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由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关乎每个家族成员,因此要求把维护家族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的价值取向。“礼” 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中国伦理道德历来强调公私之辨,把 “公义胜私欲” 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 “公” 作为道德的最后标准。 朱熹曾说:“凡事便有两端,

34、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 朱子语类卷一三,“公”之核心是去私意,“背私之谓公”。因而奉公就必须克己,克尽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已” 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从整体。当然,传统伦理中的公私观具有整体至上主义的倾向,它被统治阶级利用后便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工具。 但中国道德并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它是否合乎道德。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 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以 “廓然大公”、“天下为公” 作为价值理想。 中国文化中的大同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公”字。 礼记礼运“大

35、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这种“公”的精神培育是强化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和历史责任感。,六、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这种集中体现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

36、操的君子人格。,修己慎独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论的传统,使得中国伦理道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建立在对人性尊严的强调与期待上。 中国传统伦理深信,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而“为仁由己”,只要安伦尽份,反躬内求,便是道德的完成。 由此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修养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 “求诸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儒家把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大学第一章:“自天

37、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中庸第二十二章:“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 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最有代表性。,此外: 内省 自讼 主敬 集义 养气,内省: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 自讼:对自己的过错进行自我责备。论语公冶长:“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主敬:主敬存诚:指恪守诚敬,宋儒以此为律身之本。 集义:行事合乎道义。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 集注:“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於义也。” 养气培养品德;

38、涵养意志。修养心中的正气。,中国传统道德历来有 “慎独” 的告诫: 中庸第一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修已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节操的君子人格。,七、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

39、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见利思义 对义利关系的处理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传统义利观的内容十分复杂,重义轻利的倾向也曾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应当说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才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也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美德,孔子:“见利思义”,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 孟子:“先义而后利”,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 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宋明理学:一方面强调“正其义不谋其利”,另一方面又认为“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

40、得出 “利在义中” “义中有利” 的结论,基调和主流是先义后利。 明清思想家: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义利观,提出 “正义谋利”,“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的仍然是 “义中之利”,实际上还是遵循 “先义后利” 的原则。 以义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精髓,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升华为中华民族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的表述,集中体现了 “以身任天下” 的坚贞之志,“宠不惊而辱不屈”,“生死当前

41、而不变” 的精神境界。 这种道德观念是鼓舞志士仁人为民族大业义无反顾地献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辉写照。,八、勤俭廉政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俭节约、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质品质。 “俭以养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为政者说则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因为无“廉”则不“洁”,无“廉”则不“明”。 “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间,取道义,舍邪心,严格自我约束。 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俭廉政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人共有的美德。,勤俭廉正 中国人民历来就以勤劳节俭、廉明正直著称于世。他们以劳动自立自强,形成了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勤奋的优秀品质。 与此相联系,中华民族又有尚俭的传统。对劳动者来说,“俭” 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诗句就反映了 “俭” 与 “勤” 的天然联系。,孔子把 “温、良、恭、俭、让” 作为重要的德目,强调勤俭戒奢。 老子提出为人处世的 “三宝” 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要求“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二十九章)。 墨家主张“节用”、“节葬”。 三国时,诸葛亮提出 “俭以养德” 的思想,要求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