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文明與台灣課程文化資產的維護與再生:以新竹市眷村為例,潘國正2009.11.24,一、從新竹這個城市說起,竹塹名稱由來:音譯自最早居住在新竹平原的原住民平埔族竹塹社的道卡斯語(Taokas)而來,竹塹社屬平埔族道卡斯族的一支部落。新竹名稱的由來:新竹平原原屬淡水廳治地,光緒元年(1875)廢淡水廳,設台北府,下設淡水和新竹二縣,正式實施於1879年。新竹兩字沿用至今。竹塹社歸順漢化,清廷賜竹塹七姓:潘、廖、金、錢、衛、黎、三。,竹塹社和目前的竹塹社,二、新竹七波移民潮,第一波:1711年間閩南人(福建泉州人王世傑為首)移入竹塹暗街仔(東前街一帶),第二波:1725年客家人(代表人廣東陸豐人
2、徐立 鵬)移入竹北新庄子,第三波:1949年大陸省籍軍民移入竹市東大路、延平路和光復路一帶、竹縣湖口營區,第四波:1960年間因為工業化(香山、湖口工業區)吸引鄉村人口產生的城鄉移民,第五波:1980年科技人(科學園區成立)移入新竹,第六波:1986年台東阿美族移入新竹香山的那魯灣村,第七波:1990年間東南亞和大陸配偶移入,三、話說眷村,光陰的故事寶島一村連續劇,說的是1949年國民政府帶著60大軍撤退來台,安置龐大的軍人和眷屬而在各部隊駐地附近設立眷村生活的故事。眷村社群是台灣現代史集體移民的參與者與見證者。眷村是台灣第三波移民的代表性聚落。眷村文化無論從社會、文學、空間、人類學等領域,都
3、是台灣不可忽視的社群。只是眷村正在快速消失,眷村文化瀕臨被涵化在主流文化之中。,戰爭與眷村,歷史上人類集體性的大遷移,必然有個大時代巨變的背景,其中“戰爭”是最殘酷且具暴力性的非志願性移動因素。龍應台書寫的“大江大海”說的是他們的故事今天臺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十三,屬於1949年遷移來台的大陸省籍居民及其後代,他們因為國共戰爭失利,隨著國民黨政府跨過,被迫集體遷移到臺灣。從1949年落地迄今2009年,整整一甲子。經歷六十個年頭,當年風度翩翩的慘綠少年,如今已成為年過八十歲的白髮老人。他們是海峽兩岸巨變年代的見證者,更是戰爭的參與者。目前臺灣居住或曾經居住在眷村者,大多數已有第三代,
4、甚至第四代都已經出生。,120萬軍民和60萬大軍,1956年臺灣全島的戶口普查資料顯示,外省籍人口有928279人(不包括未設籍軍人),到年底人口增為9390.381,加上無戶籍的外省籍軍人27萬人,當年年底外省籍人口共為121萬人。總計來台外省籍軍人共有582.086人,1987年底統計有573.060人退伍,這組人口就是所謂的來台六十萬大軍。,美軍二戰期間轟炸台灣島看眷村的分布,眷村的設立,村民的安置,1949年初期,國民黨政府如何安置龐大的六十萬大軍和眷屬?初期以日本殖民政府在二戰後遷出的場域,包括軍事空間、政府機關所屬的宿舍、倉庫、廠房等屬於公部門的公共空間,以及安置在學校、寺廟或向民
5、間租屋等作為臨時性的居所。日本人被遣返後所移出的空間容量不敷安置,各軍種或部隊因而在駐軍附近自行以竹籬笆或木制材料興建居住空間,稱之為“竹籬笆的世界”。由於建築空間安置軍人和眷屬為主,簡稱為“眷村”,當時國民黨政策上隨時要反攻大陸,均屬臨時性的安置,居住環境相當簡陋克難。在國府轉進到臺灣之前,尚未發現眷村這個名詞出現。在臺灣政治情勢和民主化的演進下,眷村的名稱帶有特定的意義和價值,不利於社群的和諧發展,人類學者和社會學者皆以較中性化的名稱“新住民”定義這組社群。,台灣新竹市眷村興建年代,3445年老眷村時期:接收日軍各軍事設施、要塞、倉庫、廠房等日遺房舍設施,以及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部隊自行興建
6、房舍安置軍眷的眷村為主,新竹市大半眷村屬此時期成立。4668年(新眷村時期):新竹市此時期興建的眷村有:公學新村(45年)、貿易二村(48年)、貿易八村(48年)、文教新村(48年,後於84年改建成文教新城)、實踐新村(空軍二十村)(52年)、大鵬二村(空軍二十二村)(54年)。6985年(舊制眷村改建,私有化):一、二期克難興建的房舍,經二、三十年使用消耗及颱風破壞,且眷舍多為連棟平房,缺乏公共安全設施(如消防設備),加上巷道窄小,發生火警不易灌救,且原屬都市邊緣地帶漸次成為市中心區因而改建。面積與分配對象為:士官兵(24坪)、少尉至中校(26坪)、上校(30坪)、將官(34坪)。如復國新村
7、(原復興新村,43年成立,70年改建)、懷德新城 (原空軍二村,39年成立、70年改建)、文教新城(原文教新村48年成立,84年改建)。86年迄今(新制眷村改建時期):目前眷村改建均屬此類,如新竹第一村(以空軍一村為改建基地,94年11月安置空軍第一、四、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村、國防、陸光和湳雅新村等十二個眷村1307戶),以及86年完工的空軍三村國宅(原空軍三村)及公學新城(原公學新村)。,空軍20村空軍22村,眷村與外省籍人口比例,臺灣婦聯會於1982年統計資料顯示,全台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467.316人。1988年對台灣各縣市外省籍人口的統計摘要顯示,外省籍人口
8、佔全台人口之13.35%。新竹市的外省籍人口比例明顯偏高,佔人口的19.4%(人口數61300人),排行全台第四。2000年普查,大陸省籍前四名城市:台北市(25.3%)、基隆市(19.7),桃園縣與新竹市外省籍人口(17.7%)並列第三。可看出大陸省籍人口移入及眷村數顯著相關。,四、眷村文化的形成,1.有相同的生命情調,有共同的未來目標,2.克難環境:相濡以沫的革命感情,克難環境下的巧思:F100戰鬥機,目前成為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標誌,3.政治力的全面覆蓋,移入臺灣的部隊,因為兵源來自各省,聚合大陸不同省籍形成的族群聚落,屬於軍事行政系統管轄,不同于一般行政社區系統,致使眷村和本地社會形成隔離
9、式的”族群分區”。眷村居民都是忠誠的國民黨員,在各種選舉投票中,眷村是國民黨的鐵票區,百分之百投票支持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成為勞不可破的一致性政治立場。,被眷村村民視為“神明”的蔣公,4.族群分區,職業的同質化影響後代,5.公權力介入婚姻,產生普遍老夫少妻,6.大陸故鄉與台灣家鄉的抉擇,1987年“想家運動”,讓政府開放探親政府,也讓在台大陸省籍人士回到故鄉,解了鄉愁。推力:故鄉人事全非、價值觀差異太大、台胞現象。拉力:在台家居樂業、子孫滿堂、物質與精神的適應和滿足。返回故鄉定居者多為單身,有眷者多半回到台灣新故鄉終老。,五、眷村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利用,普查具有文化性資產保存價值之眷村及其相關之
10、建築、文獻、文物等資料,並編纂眷村村史和居民生活史。指認出具保存再利用的潛力眷村,以利眷村文化資產之傳承,並作為未來規畫文化旅遊據點及居民生活場域之基礎。文建會將依據本調查研究指認的眷村聚落景觀,進行活化再利用的規畫和實踐。,歷史建物空間保存與利用,眷村保存再利用四個方向,新竹市調查範圍和對象,忠貞新村大煙囟鳥瞰,忠貞新村大煙囟,大煙囟倉庫透空:屋中有屋,原動罐和儲炭廠設備猶存,竹市建功國小蒸餾槽再利用案例,六,眷村豐富了多元文化,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最可貴的文化不只是在於這些不同的文化融合出什麼新的文化型式,更是他們各自呈現了那些不同的文化特色。這些差異使台灣呈現了活潑、多元的文化現象。眷村的故事宣示了台灣文化多元的可能性。眷村居民的逐漸在地化,也逐漸土著化,成為台灣混血的一部分。,七,結語:城市文明的形成,城市的文明是經由時間和生活長期累積而成。包含:過去:時間和生活累積出來的文化、產業經營堆積的能量、引以為榮的價值和應該記取的教訓。現在:多元的、豐富的、熱情的和成熟的未來:有明確的方向和可期待的願景過去+現在+未來始能成就一個立體的、優質的、文明的城市,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