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源县循环国土资源开发初议-以饰面用花岗岩开采为例郑炳霖,2008所谓循环国土资源开发就是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使国土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资源等)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循环开发利用,并使开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其实质是一种生态资源开发模式,集中体现为“三个要素、一个目标”:即土地资源合理再开发,让地尽其力;矿业废弃物再利用,使物尽其用;地质环境再协调,将环境优美;实现“资源循环型”的社会目标。 罗源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拥有丰富的饰面用花岗岩矿产资源。蕴藏花岗岩矿的丹阳岩体为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第二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580km2,罗源县约占 2/3。根据
2、罗源县花岗岩资源调查报告,全县已探明饰面用花岗岩储量 8163 万立方米,远景储量大于两亿立方米,居福建省首位。饰面用花岗岩根据国家标准天然石材统一编号统一编为 G3563(罗源樱花红)、G3564(罗源紫罗兰)和 G3565(罗源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全县十一个乡镇中有八个乡镇兴起石材加工业。据罗源县国土资源局统计,截止 2007 年底,全县持证开采饰面用花岗岩的矿山 126 个。据罗源县乡镇企业局统计,截止 2007 年底,全县的石材加工企业 491 家。年生产加工石材 6000 多万平方米;年产值达 26.5 亿元;年创税收近 6000 万元;全县石材产业
3、就业人数约 5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一。饰面用花岗岩石材业已经成为罗源县富民强乡的主要产业之一。不仅成为大部分乡镇的主要财政来源,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而且辐射带动了电力、运输、机械、商贸、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罗源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罗源县石材产业在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仅饰面用花岗岩开采就导致较严重的矿山环境问题:次生地灾害、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貌自然景观。饰面用花岗岩都是露天开采,许多矿山切坡过高、过陡,易产生崩塌、滑坡。大多数矿山的弃土石就近顺坡堆放,不仅侵占土地、破坏森林植被,在一定的降雨和地形条件下还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
4、流灾害。2005年 10 月 2 日洪阳乡官村、穴里村发生的两处降雨型矿渣泥石流各造成 5 人死亡和较大经济损失,教训惨痛。开采花岗岩的八个乡镇“青山挂白”无处不在,严重影响人们对秀丽山河观瞻的美感。推行“循环国土资源开发”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促进饰面用花岗岩矿山可持续开采。 1、 循环开发岐余山采区 站在凤山镇政府大楼上北望,现代化的“体育中心”与岐余山采区“青山挂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尽收眼底。岐余山呈近东西走向横卧在罗源县城关东北郊。自罗(源)-宁(德)高速公路连接线以东面积约 1 km2,其最高海拔 134.8m,最低海拔约 1m,相对高差133.8m。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多人在东
5、麓开采饰面用花岗岩,产出的花岗石是罗源全县最好的 G3563 花色,素称“ 正矿”。据踏勘:现采区总面积约0.29km2,其中采场面积约占 1/4,弃渣堆面积约占 3/4。采场最低标高约20m,最高标高约 115 m,有的采坑深约 40 m。有的堆渣坡面已形成切沟和冲沟,进一步就会崩滑。 岐余山采区存在地貌景观破坏、开采边坡和弃渣堆滑塌、坡面型碎屑流等生态环境问题,亟需治理应是没有异议的。笔者建议:加快花岗岩开采至0m-10m 标高,估计可产荒料约 100 万 m3,产值逾 5 亿元人民币。综合处理废土石(利用作建筑用条石、块石、碎石、铺道石、工艺石,填方用料,外运等),整理出海拔 8m10m
6、 的平地约 435 亩(0.29 km2 或 29 公顷)与现城区相连接,作为城区建设开发用地,纳入罗源县城区扩展建设总体规划。 循环开发岐余山采区,可增产优质的 G3563“正矿”荒料;消除了采区弃土石沿坡堆放而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弃土石都得到“再利用,资源化”;为多山的罗源县新增城区建设用地;该区域经科学地规划可以使环境比开发前更优美。循环开发岐余山采区其资金来源可多源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可以共赢且显著。该区建设用地暂按每亩 60 万元估算,出让 435 亩(29 公顷或 0.29 km2)建设用地财政就可收入 2.61 亿元。更重要的是,罗源县“一字形”
7、 城区很自然地与起步镇连成“马蹄形”,再往北发展为笔架“山”字形,城区扩展的增殖后劲明朗。 2、 洪洋乡樟溪村岩坛面山宜削顶法开采 岩坛面山平面呈长轴近东西向的椭圆形位于县境洪洋乡樟溪村南侧,其最高海拔 565.7m,北坡脚海拔约 250m,相对高差 315.7 m,现有多家矿山切坡、削壁开采花岗岩,弃土石就近堆放在采场下方山坡,易引发崩塌、滑坡、碎屑流等地质灾害。2008 年“罗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时已列为地质灾害(隐患)点 2 个,弃土石总体积约 17.55 万 m3,威胁樟溪村 12 户 51 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均为中型险情的地质灾害点。 依据岩坛面山花岗岩资源及地形等条件,建议以
8、海拔 300m 为采矿终了标高,则闭坑时可产生平地面积约 0.85km2(85 公顷或 1275 亩)。同时在岩坛面山北侧沿樟溪-石佛岭的溪谷建梯级拦碴坝(谷坊)梯级堆放弃石至 300m 标高,在梯级上部覆盖风化岩和残积坡积土表层碾压后,再覆盖耕作(腐植)土整理成高标准机耕农田面积约 0.83km2(83 公顷或 1245 亩)。此方案若实行将使岩坛面山花岗岩开采到海拔 300m 时连片造地达 1.68 km2(168 公顷或 2520 亩),其中约 1000 亩(66.6 公顷)为建设用地。同时,彻底消除堆渣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并改善地貌景观使生态环境更协调。岩坛面山矿区上游有数平方公里
9、汇水面积,用水易于解决。 3.小结 采一块石,整一片地;消除地灾,改善环境;循环开发,持续发展。 3.1 采一块石,整一片地。优化花岗石开采,放弃现行切坡、削壁的开采方式。因该方式即使完全按标准的开采设计采矿,闭坑后留下的是总高差约 50米,圈椅状,后背台阶式,每阶高达 10 米陡壁的弃采坑。即使经完全达标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表面可以绿了,可矿坑内多个每阶高达 10 米陡壁都暗藏不安全因素,不适合人、畜、野生动物活动。这类弃采坑的土地再利用率较低。尤其要关注的是相当部分的弃采坑、弃土石堆,其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 倡导削顶法同水平开采。削顶法开采花岗岩的采矿区与
10、周围地貌协调性好,方便交通、供水、采准,方便终了采区的再开发利用(建议以供中心村镇建设用地为首选目标)。削顶法同水平开采方式或模式能在维持和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条件基础上降低花岗岩开采成本,保持并逐步提高矿区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土地得到不断更新和循环利用。这样既开采了花岗岩石材,又整理了罗源山地,还改善生态环境。石业、环境、土地整理共赢的愿景可以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罗源县境再找多个“岐余山”、“岩坛面山”是可能的。经“国土、环境、农、林、水、安监、发改、规划等”部门综合论证确定合适的闭坑水平,集中较大规模开采。不会影响反而促进花岗石开采业的健康发展。削顶法开采花岗岩,矿山闭坑时原采场就
11、是一片基础良好的建设用地;妥善处置矿山弃土石,建坝(谷坊 )填石覆土整理出建设用地或旱涝保收高标准机耕农田,与闭坑的采场有机连片。矿地恢复成一片平地的新用途远超过原有土地的用途是不言而喻的。 3.2 消除地灾,改善环境。削顶法开采花岗岩,采场基本没有边坡也就没有边坡灾害(崩塌、滑坡) 发生。边脚料综合利用于建筑条石、块石、碎石、铺道石、工艺石等,剩余的作填料造地。因不当堆渣而导致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也消除了。环境要素除土地用途改善外还有景观要素和生态要素。矿地恢复为一片平地对于多山的罗源县来说应是一种福音;平地若规划为中心村可腾出多个(搬迁)自然村复垦,这对矿地及其邻近地区
12、内的生物生存条件、生态环境、地貌景观可瞻性美感的改善和环境的总适宜性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3 循环开发,持续发展。削高开采花岗岩,填低造地造福。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设则建设。宗地每一寸国土资源都恰当利用规划出最佳效益,支撑石材工业发展又不产废渣、废地,既开矿又整地还协调地貌景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矿区所在的小流域国土资源整体循环开发利用到极致。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人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现实和未来都要求我们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合理地循环开发利用县境国土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资源等),让地尽其力、资源尽其用、地质环境更协调、发展可持续。不再让“伤痕累累挺旗峰(海拔1108.4m)”(照片 4)的悲剧重演。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以罗源县支柱产业饰面用花岗岩产业的开采为例,提出罗源县循环国土资源开发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品头论足、批评指正,共谋循环国土资源开发管理的办法与实践。为国土资源部门实践科学发展观奉献力量。 原载:http:/ 资源网 投稿集萃 社会纵横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