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7250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通过国家竞赛促进“嵌入式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言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本文从 C 语言的教学入手,在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语言教学质量的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目的是为后续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题库建设;考核方式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程序设计是人类利用和开发计算机各种功能最直接的方法,因此,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掌握一门高级语言及其基本编程技能是必要的。除此之外,在学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分解、归纳、整理最终得出算法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目前

2、,C 语言是近年来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使用的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它功能丰富,表达能力强,使用灵活方便,应用面广,目标程序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诸多优点使得 C 语言程序设计几乎成为高等理工院校本科低年级必开的一门重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我院将 C 语言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 C 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前,对计算机语言、算法、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一无所知,更没有任何抽象建模的基本知识,加上初学 C 语言时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规则繁多,以致多数学生普遍反映 C 语言难懂难学。如果前面简单的小程序写不出做不对,当涉及较复杂算法的程序时就更无从下手,慢慢地就会产生一种

3、排斥心理,甚至放弃对 C 语言更深入的学习,这就是该门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的症结所在。面对上述情况,许多教师一直都在努力研究、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目的就是将学生顺利地领进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大门,对后续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2 选定一本合适的教材 C 语言同所有算法语言一样都由自己特定语句组成,每条语句又有自己的一些特定使用规则。现在有关 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版本很多,作为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介绍的都是 C 语言的语法规则和定义,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既枯燥又难记,在讲授的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们一直选用潭浩强编写的C 程序设计 。它的特点是章

4、节划分合理,内容完整,叙述清楚,例题适中,有代表性,属于经典性教材。但它也存在叙述过于细致,略显繁琐的缺点,相应配套的实验指导没有解题思路,且习题偏重于数学,面向客观事物的领域不够宽,所以面向不同专业可选择的习题不足。C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如何将程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 C 语言教学中的重点。我们结合专业特点,选用或自编实验题目,尽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与实践 3.1 兼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的多媒体课件 利用各类计算机软件,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制作出高水平的 C 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

5、量大等特点。 讲授“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但不能过于依赖课件,我们观察教师若自始至终坐在课堂控制台前,始终以课件授课,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使用课件的同时,穿插使用黑板,将重要知识的演绎过程强调出来。 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制作适合自学的网络版课件,发布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该课件应层次结构清楚,较之课堂用教学课件内容更加全面、详细。能够自由选择章节,使用方便,供学生下载、学习。 3.2综合性实验 C 语言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主线,以小型练习、验证性实验为训练手段,往往只对一两个语法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一般的 C 语言课程,大致是按照“数

6、据类型-基本结构 -数组-函数- 指针-结构体-文件”这样一个顺序来组织的。在课程的起始阶段,系统地讲述 C 语言的各种数据类型和输入输出格式,极为琐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没有足够多的例子来映证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导致进入程序设计缓慢。我们根据 C 语言的特点,将教学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前者主要包括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与操作符、数组与字符串、函数等基本的语言要素,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够解决完整的编程问题;后者主要包括指针、结构体、文件等语言要素,有了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能够解决更高级的编程问题。 在前一阶段,应该以较快的速度,让学生接触程序基本结构、数据类型、输入输出的灵活用法、数组、

7、函数等编程基本概念,在这些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应加以梳理和总结,消化前面的各知识点,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系统化,这时给出一两个较大的综合实例程序,分析其结构与语句,也就是引领学生读懂程序,通过解释程序中各个语句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程序语言的一些细节知识,能够修改程序的片断,观察程序的运行行为,然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已有的程序去做相似的问题,让学生对 C 语言编程的概貌有所了解。此时可安排一次期中测验,以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深入学习的阶段。要讲清指针、结构体、文件的应用特点和优势,尤其是指针的内容,鼓励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多用指针完成,这时的程序设计已有第一阶段做基础,在程序设计上可

8、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我们在两个阶段之后,各布置了一个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练习。综合性实验的编程问题覆盖了前面所讲过的全部或大部知识。由于综合性实验涉及的问题较完整和较有实际意义,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复习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以达到强化教学的效果。 3.3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C 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后的知识点相关性很大,语句简洁、紧凑,语法限制不太严格,程序设计自由度大。在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语法细节掌握得相当好,但是涉及到较大的实际编程问题时,还是显得困难;还有的学生始终无法学会如何把实际问题也就是算法转化为程序语言,他们面对

9、一个问题,往往心中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而无法写出一行行的程序,久而久之,连原来学会的语法细节也遗忘殆尽。这一问题是目前 C 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是因为学生缺乏预习的学习习惯,并未带着问题听课,而是等着老师的灌输,所以比较生硬地理解语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应该在 C 语言教学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编选带有专业特点的题目,采用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分析、确立解析该问题的算法,实现逐项转换成程序语句的方法,放弃过度追求语言知识本身的系统化和细节化的做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将纯粹的学习语言和真正的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的深入理解,同时学生也感

10、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思维的能力。 采用上面的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许多原来花费大量时间也难以讲清的问题,现在学生领会和理解这部分知识就比较自然。 3.4 认真选题,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使用课堂练习和提问,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首先,课堂练习的题目要有趣味,结合实际。如模拟计算器、猜数字或字母游戏、查找本班某一个或多个同学的信息等程序设计。我们曾通过查找本班某一个或多个同学的信息的程序运行完成抽查点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编简单程序并进行演示,不拘泥于一种算法,若发现学生有新颖的、独特的算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讲解个人的解题思路,尽量

11、让学生自由发挥。必要时,还可以布置一个小系统,如简单的学籍管理系统等,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加以实现。其目的是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5 上机实践环节的质量保证 程序设计是一门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初学时往往由于对实验的目的、内容理解不深,在上机操作时常常是盲目地把课本的例题作为上机实验内容,机械地编写、调试程序,并未真正理解程序中每一个语句所完成的功能以及语法,最终面对程序运行的正确结果而收获甚微。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就是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为此,我们对上机实践环节做到实验内容精心准备,每个实验既有很

12、明确的目的,同时也与相关的其他知识连贯。实验时,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有问题,尽量给予提示,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要针对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规则,详细设计实习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函数、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在实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当发现具有创意的作业后,就应该及时通过网络推荐给其他同学学习,或在授课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给学生并给予评论和提出改进方法,促使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转换。 同时强调上机实验辅导的管理,控制合班人数,一个老师辅导一个自然班(40 人左右) ,保证辅导质量。教师在上机实践

13、环节做到实验有题目、有检查,严格课堂纪律,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注意平时成绩的记录。要求上机实验面对面提问检查不少于实验课时的30%。 4 题库建设 根据 C 语言二级等级考试大纲要求,采取择优选取和自己编写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覆盖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包括大量经典习题的 C 语言精选题库。按章节、题型加以整理、编排。题库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典型题目做讲解或练习,引领并督促学生利用题库加深对 C 语言知识的理解。因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有笔试与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客观习题与主观编程的并行训练,每次作业均有 20 道客观习题与 12 个编程习题。 5 改革考核方式 摘要:本文分析

14、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提出了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的立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第二课堂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我国在各个领域中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因此研究如何根据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改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的局面,实现高等院校“英语精、电脑通、素质高、能力强”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课程教学内容 1.

15、1 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全校性本专科生的通识课程,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2。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本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3。 1.2 课程的重点 1.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 课程的重点是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冯 诺依曼机器结构、指令、程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对计算机及其技术形成整体意识,找到计算机及其技术与专业应用的结合点,为日

16、后的专业应用打下基础。 1.2.2 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 首先是常用软件的应用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电子邮件、IE 浏览器等常用的软件的使用。其次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查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计算机应用的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的能力。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研究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1.2.3

17、 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需要大批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善于思考,不墨守成规。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可以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对主题作业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有充分的思想表达空间,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来展现,可以极大地刺激其学习热情的提高。 1.3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对面向应用

18、的要求认识不足;(2)原有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严重脱节; (4)课程体系不适合专业的特点和需求;(5)教学知识点多而分散,而学时数少,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难安排; (6)教学对象的层次存在很大差异。 1.4 解决办法 1.4.1 采用模块化教学 按知识单元“精讲”课程内容,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讲述。知识扩展安排学生利用本课程的教学网站或互连网自主学习。 1.4.2 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分层次教学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层次差异较大的特点,若实施“完全的分层次教学” ,目前学校的一些客观条件还不具备。为此,我们在实验内容上采取了层次化的方法,将每个

19、单元实验的内容分基础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两部分,实验内容由低到高以满足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需求。1.4.3 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主要有:(1)实验课教学;(2)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3)网站实验平台学习;(4)计算机技能竞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实践空间。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新的

20、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相互配套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三者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依托。以多模块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网络教学为平台,以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形成一个时空立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2.1 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该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 2.1.1 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多环节教学”等。 2.1.2 采

21、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专业课程整合 采用模块化教学,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以若干个案例为载体,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从专业应用实际出发,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各专业课程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改善了计算机基础与专业需求脱节的局面,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2 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基地,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教学中引入综合型作业,锻炼学生对互联网有效

22、信息的收集利用能力、信息提炼加工表现能力和体现在主题作业中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是打好基础,面向应用,模块化,可操作性强。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培养自我开拓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

23、社会的需要。 2.2.2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注意将第一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设计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做到内容充实、导向清晰,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迪,学习上有所长进。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也不能过低。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吸引学生由“执行者”变为“设计者” ,由被动参与变为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3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组

24、织与管理 计算机基础第二课堂活动种类多,差异大,加之班级多,组织管理中的困难较大。为了保证“第二课堂”教学有计划、持续地开展,需要按照活动的特点分类管理,建立和健全适应学校特点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制度。把“第二课堂”教学纳入教师的正常工作量,根据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安排事业心强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进行指导、监督、考核。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定期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提高第二课堂管理效果。 2.3 以网络教学为平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建设(如多媒体课件、

25、教学实况录像、试题库建设等) 。并对教学资源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参考资料等。网络教学资源全部对学生开放,并根据教学实践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网络资源运行机制。教学网站的内容每学期都要不断进行更新。 2.3.2 建立了多元化教学网站 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上建立了学习资料、知识扩展、技能大赛、第二课堂、特色课堂、章节练习、在线测试以及实训技巧等栏目。 学生通过这些栏目的自主性学习,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扩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

26、多等特点。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日益旺盛的需求。然而目前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对不同专业的分类不够深入,考核模式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相关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30. 2 刘卫国. 当前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 大学教育科学 ,2003,(1):49-51. 3 摘要:计算机专业学

27、生就业难不应简单的归之于规模问题,关键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的方式,力图了解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从而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计算机专业就业难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据统计,2002 年中国高校 IT 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 90以上,2003 年第一批扩招生毕业时就业率就开始下滑,到 2004 年已降至 55,2005 年、

28、2006 年的就业形式依然不容乐观。于是,有许多人将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笼统的归之于高校扩招,认为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数量过多,超过了市场需求,造成了所谓的“人才过剩”的现象。 事实果真如此吗?据 GARTNER的预测数据表明,以中国当前 IT 产业的发展速度,每年至少需要 400 万 IT 人才,而 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338 万,若按计算机专业学生占总体在校生 5的比例计算,2005 年新增近 17 万 IT 求职者,在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刘旭,2005) 。而计世资讯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2004 年到 2010 年,中国将迎来 IT 业的一个“黄金五年” (余江,

29、2005) ,市场对 IT 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从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及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大背景下来观察,IT 人才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不应该成为“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实际的运作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存在着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搜索到自己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 虽然这几年,高校培养出了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以响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及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我国的计算机人才基本上是按照 IEEE-CS 的 CC1991 培养出来的,教学大纲、专业设置带有较大的模仿性,难

30、以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出与市场相匹配的异质性专业人才,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计算机就业难不应简单的归之于规模问题,重要的是进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5) 。 长沙理工大学作为一个普通的本科院校,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为更好地了解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现状及与市场需求的差异,为我校及其他普通高校优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打造过硬的市场品牌,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与建议,本人设计了“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 ,在学生

31、与用人单位中进行问卷调查与对比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归纳与分析,找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用表) ”及“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单位用表)”,于 2006 年 3 月至 8 月,在 2006 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及相关用人单位中进行调研。涉及的内容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第二部分为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为解决就业难的步骤与方法。其中学生共发放问卷 125 份,回收

32、 110 份,有效回收率为 88,被调查的学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占 74.5%,通信工程的学生占 25.5%,均为我校的本科毕业生,对本校的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均相当的熟悉,这些学生大多在用人单位进行了为期 23 个月的实习,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与其差距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回答的问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典型性。用人单位共发放问卷 32 份,回收 30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8%,涉及到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广西、湖南等地的 30 家 IT 企业,样本涉及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合理性,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的合理建议与意见。 二、 调查结

33、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时应具有的素质。该内容分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素质、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及毕业生在众多同等求职者中胜出的最关键因素三个问题。 1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素质。按照所选项目,由多到少排列,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素质依次是:专业水平(32.7%) 、综合素质(21.8%) 、发展潜力(18.2%) 、工作经历(14.5%) 、团队合作精神(6.4%)思想道德素质(3.6%) 、其他(2.8%) ;而用人单位认为其在招聘毕业生时最注重的素质依次是:专业水平(33.3%) 、发展潜力(23.3%) 、综合素质(16.7%) 、思

34、想道德素质(10.0%) 、工作经历(6.7%) 、团队合作精神(6.7%)其他(3.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现在的毕业生对就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十分注重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对参与社会实践也很积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成为了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这也是与 IT 行业知识更新及行业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的。而对作为综合素质灵魂的思想道德素质,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甚至于超过了对学生工作经历与团队合作精神位居第四,这说明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应加以注

35、意的。2 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学生认为毕业生在求职时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依次排前三位的是:专业水平(51.8%) 、求职技巧(20.9% ) 、企业的选人标准(16.4%) ;用人单位则是专业水平( 67.7%) 、企业的选人标准( 20.0%)求职技巧(6.7%) 。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认为良好的专业水平是毕业生求职时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所不同的是在“求职技巧”与“企业的选人标准”上,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毕业生对企业用人标准的理解上。这就提示我们,大学毕业生在找单位的时候,虽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想应聘成功的机率增大,就必须事前对所应聘的单位有一个

36、较全面、详细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并在应聘成功之后,能尽快地适应单位的企业文化与氛围。 3毕业生在众多同等求职者中胜出的最关键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都将毕业生优秀的综合素质看作是在求职中取胜的最关键因素,分别在各自的选项中占到了 43.6%和 56.7%的比例。这就告诉我们,在就业市场中,只有专业技术过硬、思想道德高尚、身体心理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脱颖而出,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所幸的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对此也有着较清醒的认识,并在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生培养及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该内容分

37、为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目标岗位技能需求、毕业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及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三个问题。 1 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满足企业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关于学生与单位对此问题的 看法见表 1: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均认为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选择难以满足或持怀疑态度人数加起来至少的占据了八成以上的比例,这说明,优化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否则长此以往,将被市场所淘汰。 2高校培养出来的现在毕业生存在的最大问题。42.9的学生选择了“动手能力不足” ,32.3%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21.2的学生选择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3

38、.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50.0的用人单位选择了“动手能力不足” ,33.3的单位选择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13.3的单位选择了“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这说明计算机作为一门应用性、适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有效的培养出大批与市场及社会需要相匹配的计算机人才。 3目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可多选) 。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此问题的回答见表 2。 通过学生与单位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回答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一致认为高校的专

39、业课程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课程设置老化,落后于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灵活度不够,未突出专业特色。由此,高校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根据市场与社会经济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的实际,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目的,形成专业特色,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培养出能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解决就业难的步骤与方法。该内容包括解决就业难最重要的步骤及学校应提供的指导两个问题。1解决当前就业难最重要的步骤。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42.7%的学生选择“提高专业能力” ,21.8%的学生选择“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0.0的学生选择“改革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8

40、.1的学生选择“拓展就业渠道” ,4.6学生选择“调整就业心态”2.8的学生选择“加强就业指导” 。而用人单位选择的是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6.7%) 、改革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23.3% ) 、提高专业能力(16.7%) 、调整就业心态( 13.3%) 、拓展就业渠道( 6.7%)加强就业指导(3.3%) 。其中“提高专业能力” 、 “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作为以培养卫生士官为主要对象的院校,针对卫生士官的任职需要和实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进行的一系列优化。 关键词:卫生士官;信息素质培养;计算机教学;优化 我院办学规模不算大,但却是一所历史悠久、别具特色

41、的军队医学院校,几年前,随着军队院校整编的深入,我院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转型,由干部学历教育改为以培养面向基础部队卫生士官的教育,针对卫生士官是根据部队实际近几年新增加的学历教育层次这一新情况,经过对基层部队的实际需要和卫生士官的任职要求的深入调研,我们本着“积极探索、大胆改进、有所创新、不断完善”的原则,制定了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立足于教给学员一种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对卫生士官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 1 转变教学观念,使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部队卫生特色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部队卫生信息化越来越引起了重视

42、,目前,军队医院医疗管理已逐步实现了网络化,基层部队卫生机构也使用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因此,卫生士官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和其他院校完全一样,仅满足于计算机基础应用之类的内容,我们结合卫生士官的任职目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部队卫生信息系统及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使用,增加了基层部队卫勤相关的软件操作的内容。同时,基于实验教学环境,搭建了模拟基层部队卫生工作的一些实际环境,让学员进行反复演练,从而使学员在校期间接触到并熟练掌握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2 优化教学方式 2.1根据学员特点、综合运用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种

43、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式、启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案例式教学是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讲授给学员;启发式教学主要体现在以所讲内容为基础,激发学员的思考并进一步获取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主要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员指定具体的任务,使其利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一个具体的操作目标1。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以实例的讲授为主,并引导学员从实例中简单总结理论,同时提出问题,进而要求学员完成具体的操作目标。例如,在 Excel 图表教学中,首先将已设计好的案例效果展示给学员,然后演示、讲解此案例具体的制作方法和详细过程,在讲解过程中,通过案例制作步骤的某些变化,将产生的不同效果介绍给学员,从而让学员自己思考、总结,并在独立制作中进行验证性练习,最后由学员制作出案例的内容。 2.2 基于“精讲多练”原则组织教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很快,各种应用软件的更新速度尤其迅速,学员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学习,只能掌握常用、流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 “精讲多练”是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的必要选择。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按“精讲”的原则讲清要掌握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