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议古陶瓷鉴定.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802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雏议古陶瓷鉴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雏议古陶瓷鉴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Lans collector创建时间:2005/5/13 20:51:00 第 1 页 共 2 页雏议古陶瓷鉴定杜锋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复杂的综合学问,涉及到多个学科,既需要实践经验也应有理论基础。现代仍以眼学鉴定为主,眼学鉴定也是一门科学,但真正完全掌握非常困难,仅有极少数人由于酷爱收藏与研究,经过刻苦的努力,外加悟性、学识、修养与机遇,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对于古陶瓷的鉴定,有时由于鉴定者的水平往往参次不齐,外加其他诸多主观与客观因素,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特别是对于珍罕器物的鉴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不仅是古陶瓷,其它珍贵文物如古书画的鉴定也是如此。 鉴定古陶瓷包涵两个内容:首先

2、是“鉴”即辩别新旧与真伪;然后是“定”也就是断定年代与窑口。眼学鉴定法是一门系统科学,建立在对古陶瓷标准器宏观表征信息大量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利用眼为主要感觉器官,有时也需要借助于手、耳 等感觉器官,全面地收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的各种可视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釉面、胎体、瑕疵、器型、纹饰、工艺、款识、轻重、手感、声音等,并将这些信息分析整理后,存储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古陶瓷信息资料库,这就是学习研究古陶瓷的过程。 通过以眼为主的感官收集被鉴定陶瓷的各种宏观信息,与储存在大脑中的古陶瓷信息进行对比,再经过全面综合的逻辑分析与推理,最终做出判断,这是古陶瓷鉴定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脑的工作就如同一部高速运

3、行的超级智能计算机。 在大脑中建立准确的古陶瓷信息资料库,是眼学鉴定法的基础。这个基础的雄厚扎实与否,是由接触到古陶瓷标准器的多寡以及对古陶瓷宏观表象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掌握程度,即对古陶瓷的悟性来决定的。悟性也就是理解能力,直接取决于个人对艺术品时代特征的明感度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有些人尽管有机会接触过一些真器,但还是不入道找不到感觉,在实践中一遇到真品就害怕,人云亦云。归根到底还是心里没底,没有真正领悟和理解古陶瓷的根本规律和时代特征 。 孙赢洲、耿宝昌等前辈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鉴定经验与方法,孙耿两前辈都曾做过古玩商,后来又都进了故宫博物院,他们对所见过的器物感悟最深,他们

4、的著作和文章为后人提供了一条间接学习明清官窑鉴定经验的捷径,间接学习前辈的经验,并不是对着书本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而是要深入到市场中去,边收藏边学习和领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前辈们的经验之精髓。我个人认为现代鉴定古陶瓷特别是明清官窑的鉴定应建立在孙耿二前辈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同时还要结合学习最新考古发现,以“ 1 釉、 2 胎、 3 制造工艺、 4 烧造工艺、 5 随意性瑕疵(不一定所有器物都有)、 6 器型、 7 纹饰、 8 款识等”为鉴定主次顺序。民国以前的仿品宏观特征往往不过关,因此鉴定时先看器物的造型和纹饰。而现代随着作伪者的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高,鉴定时就应首先从陶瓷的小宏观和亚

5、微观特征入手,在不忽视其它可视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特别是古陶瓷的胎体和釉面(包括釉上彩料和釉下彩料), 受 当时的原材料、制造工艺和烧造工艺的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和普遍规律,现代高仿瓷不可能采用和古人完全相同的原材料和工艺,故很难仿到位,这就是高仿瓷的“死穴”。古陶瓷的纹饰和器型 , 虽然也 能反映 其时代特征,但个别图案简单的高仿瓷已做到非常近似,不过对于有古书画鉴定基础的人来说,还是能够看出马脚的。中国古代不同门类的艺术品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能在学习古陶瓷鉴定的基础上,具有古书画鉴定基础对古陶瓷的纹饰、器型和款的认识都是很有帮助的。而发色不好的(

6、如官窑次品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民间)、画工草率的(并不是所有官窑的画工都工整)、款有些歪斜或字体不常见的(明清官窑有些时期由于烧造量巨大,书款应由多个人来完成,写款者的书法水平有差异,但都具有时代特征)Lans collector创建时间:2005/5/13 20:51:00 第 2 页 共 2 页等不一定就是赝品,一定要结合其它方面的特征特别是胎釉的时代特征来全面综合分析。还应指出的是, 釉面的光亮程度有时并不能完全代表器物的新老,如何掌握“酥光”(也叫“宝光”)与“浮光”的区别,很难用语言来准确描述,必须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和掌握,往往越是精品就越被后人妥善保护而传世,因而釉面损伤较少,外行人看上

7、去似乎“光亮如新”,但这种光亮和新瓷的浮光还是有区别的。学习明清景德镇陶瓷鉴定,单就胎釉而论,首先应以区别清初与清末胎釉入门,经过刻苦的努力和实践外加悟性,最好能达到比较准确地区分出明清无纹饰与款识的白釉瓷片的大致年代的水平。 鉴定中国古陶瓷应逐渐发展成两条腿走路,即传统的眼学鉴定和科技鉴定相符的道路。而现代高科技手段有可能成为 鉴定 的有力武器之一,如利用热释光技术断代,利用高倍电子显微镜研究古陶瓷釉面的规律, 利用核分析技术( PIXE , SRXRF 等) 研究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库,等等,但这一工作必须建立在收集大量的可靠的古陶瓷信息与数据的艰苦工作的

8、基础之上。 鉴定古陶瓷既要提高警惕小心谨慎,更要防止草木皆兵矫枉过正,把“打假”变成“打真”。中国陶瓷有几千年的历史,烧造量不计其数,全世界的博物馆收藏量的总和也仅占实际烧造量的很小的一部分。全世界的馆藏珍稀器物,在民间也应有一定量的传世,全世界公立博物馆的藏瓷除了台北和北京两故宫的部分藏品为清宫旧藏外,绝大多数来自于民间渠道,英国就曾有人将成化斗彩当花盆,美国人曾经将雍正粉彩橄榄瓶当灯座,中国人曾有百姓将宋钧窑洗当作烟灰缸,用宣德洒兰釉钵作喂鸡的盆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因为在民间真正认识古陶瓷的人必竞是少数。一个人的经历有限,一生即使见到的真品再多也仅仅是窥豹一斑。古陶瓷的烧造量与传世量都是一个未知数,因此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对于罕见器物,特别罕见的品种、器型、纹饰等,更应作全面认真系统的分析考证,不要因为自己没见过或书本上没有过著录,就人云亦云,轻易下结论为新仿,或不敢下结论。必须深入到国际和国内文物市场第一线,深入到窑址第一线,去认真研究学习,不断提高对各个时期各个窑口古陶瓷本质规律的认识,防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见到罕见的精品宁可信其假也不敢认其真。艺高才能人胆大,只有在关键时刻胸有成竹,敢于负责任,将真品定真,赝品看假,才是当之无愧的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真正的专家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