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校注.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805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旉农书校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陈旉农书校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陈旉农书校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陈旉农书校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陈旉农书校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陈旉农书校注(宋)陈旉 撰目录序陈旉农书评介陈旉自序卷上:财力之宜篇第一地势之宜篇第二耕耨之宜篇第三天时之宜篇第四六种之宜篇第五居处之宜篇第六粪田之宜篇第七薅耘之宜篇第八节用之宜篇第九稽功之宜篇第十器用之宜篇第十一念虑之宜篇第十二祈报篇善其根苗篇卷中:牛说牧养役用之宜篇第一医治之宜篇第二卷下:蚕桑叙种桑之法篇第一收蚕种之法篇第二育蚕之法篇第三用火采桑之法篇第四簇箔藏茧之法篇第五陈旉后序洪兴祖后序陈旉跋汪纲跋编辑后记序陈旉农书历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流传较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批评它“虚论多而实事少。 ”其实这书篇幅雏小,倒还很有些内容,在我国古代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应当列为我国第一流

2、的综合性农书之一。作者长于文字写得相当简练,还往往喜欢用典,但是现在读起来不免有点古奥难懂。通行本也间有错字。因此,对这书进行校勘、标点、注释,以便关心祖国农业遗产者的阅读。此外又另写评介一篇,希望能说明这书的内容特点,引起对这书的广泛注意。陈旉农书评介万国鼎载陈旉农书校注一 陈旉事迹及其所着农书的特点宋史没有陈旉传,其他文献中也看不到有关记载,现在只能从他所着农书及其序跋中得到一些关于他的事迹的梗概。他生于北宋后期熙宁九年(一七六年) , 农书写成于南宋初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年) ,那时他已经七十四岁,五年后又在书后作跋,享年当在八十以上。他的一生,正当王安石变法之后,新旧党争日益剧烈,封建

3、政治日益混乱腐朽,以至北宋溃亡,南宋开始偏安江南的战乱时期。他的原籍没有记载。他在自序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 ,又说“躬耕西山” 。他在写成农书后,以七十四岁高龄,从西山送到仪徵给洪兴祖看,西山当离仪徵不远,可能是扬州西山。书中地势之宜篇特别重视高田,薅耘之宜篇强调自下及上的耘田法,这些都是针对邱陵地区的情况说的,可能就是他所居西山的情况。但书中其他部分所说,没有这种明显限制。而且洪兴祖后序说他“所至卽种药治圃以自给” ,可见他不是一直住在西山的,他曾在别处住过。当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时,他也不可能在扬州西山安居。书中所说农业情况,实代表长江下游较广泛的地区。洪兴祖是江苏丹阳人,当时任眞州(卽仪眞

4、郡)知州。陈旉可能是因为洪兴祖是地方长官而把农书送给他看,但也可能是事前就认识的,就陈旉的活动地区和他的社会关系来看,他大概是江苏人。陈旉相当博学,多年亲自参加农业经营,用心观察,直到近八十岁的高龄,因此对于农业具有很丰富的知识与实地经验。他在自序中说:“旉躬耕西山,心知其故,撰为农书三卷。是书也,非苟知之,盖尝允蹈之,确乎能其事,乃敢着其说以示人。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言闻见虽多,必择其善者乃从,而识其不善者也。若徒知之,虽多,曾何足用。 ”他明白指出,他着这书,不是单凭耳闻目睹,而是自己做过,具有实践经验, “确乎能其事” ,才把它写下来的。他

5、批评葛洪论神仙,陶弘景疏本草的错误,并且认为“齐民要术 、 四时纂要迂疏不适用” 。而他的这部农书 ,不是“誊口空言,夸张盗名” ,而是要“有补于来世” 自序中语的。他对此很自负,要用这书教导农民, “使老于农圃而视效于斯文者转相读说,劝勉而依仿之” (自跋中语) 。陈旉农书不抄书,着重在写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卽使引用古书,也是融会贯通在他自己的文章内,体例和齐民要术不同。他对齐民要术的批评未免过分(要术所说是黄河流域的农业,和陈旉所习见的不同;要术包括的范围广,自然不能全出自己经验,但范围广自有它的用处,不能因此就说要术迂疏不适用) ,但他的这部农书 ,在体例上确实比要术谨严,出自实践的成份比

6、要术多。实践性可以说是陈旉农书的一个显着特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这书“虚论多而实事少” ,是不确当的。陈旉农书的篇幅虽不大(连序跋约共一万二千五百字) ,但内容比较切实,在我国农学上表现出不少新的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可以归纳为下列六点:(一)第一次用专篇来系统地讨论土地利用;(二)第一次明白提出两个杰出的对于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三)不但用专篇谈论肥料,其他各篇中也颇有具体而细致的论述,对肥源、保肥和施用方法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四)这是现存第一部专门谈论南方水稻区农业技术的农书,并有专篇谈论水稻的秧田育苗;(五)具有相当完整而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分别说明如下。二 土地利用规划书中地势之宜

7、篇可以说是一篇讨论土地利用规划的专论。一开始说明土地的自然面貌和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有高山、邱陵、高原、平原、低地、江河、湖泊等区别。地势的高下旣然不同,寒暖肥瘠也就跟着各不相同。大概高地多是寒冷的,泉水冷,土壤也冷,而且容易乾旱。下地多数是肥沃的,但是容易被水淹没。所以治理起来,各有其适宜的方法。这里虽没有作全面的分析,但已接触到问题的关键。所说地形和温度、肥瘠、水旱之间的关系,也是基本上合理的。接着提出高田、下地、坡地、葑田、湖田五种土地的具体利用规划。其中对于高田的利用规划说得比较详细。要勘察地势,在高处来水会归的地点,凿为陂塘,贮蓄春夏之交的雨水。塘要有足够的深阔,大小依据灌溉所需要的水

8、量,大约十亩田划出二、三亩来凿塘蓄水。堤岸要高大。堤上种桑柘,可以系牛。这样做可以一举数得:“牛得凉荫而遂性,堤得牛践而坚实,桑得肥水牛粪尿而沃美,旱得决水以灌溉,潦卽不致于弥漫而害稼。高田早稻,自种至收,不过五六月,其间旱乾不过灌溉四、五次,此可力致其常稔(可以用人力保证经常丰收) 。 ”不但如此,而且还可以看出:这里是利用水面较高的陂塘放水自流灌溉的,不必提水上升;大雨时有陂塘拦蓄雨水,可以避免水土流失,冲坏良田。确实是一种合理而巧妙的小型土地利用规划。以上是就塘和堤说的。对于耕种的田,要把田埂做得宽大,以便牛可以在上面放牧,田埂可以藉牛的践踏,变得坚实而不漏水。田丘高下差不多的,就把它们

9、合并为一丘,使田丘阔大,便于牛犁的转侧。在并丘的过程中,当然需要平整地面;因为这里是水稻田,若是地面高低不平或稍有倾斜,灌水时就不能使全田有同样深度的水。这样分丘平整地面,如果在斜坡的丘陵地或山麓,就成为梯田。在谈论五种土地的利用规划之后,接着引周礼稻人(官名)的职掌:用陂塘之类贮蓄水,使水聚而不致流失;用堤防挡住水,使水不致泛滥;用田头小水沟来分开水势;用排列成行的排水沟来排去多余的水;用大水沟来会合小沟的水使它倾泻而去。他说:这样的制度,很完备,哪里还会有大水淹没田地的患害呢?这裹说到蓄水、防洪和排水,但重点在于防洪和排去多余的水,以免淹没良田。上面他所说到的几种土地利用规划,只限于南方水

10、稻区域的部分地区,没有涉及较大规模的农田水利,显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创始这种统筹的观察与讨论,在我国农学史上应当说是一种可贵的进步。三 两个杰出的对土壤看法的基本原则陈旉农书对于土壤的看法,提出两个杰出的基本原则。一是土壤虽有多种,好坏不一,只要治得其宜,都能适合于栽培作物。他在粪田之宜篇说:“黑壤确实是好的,但是过于肥沃时,也许会使庄稼徒长而结子不坚实,应当用生土混和进去,就疏爽得宜了。瘠薄的土壤诚然不好,但是施肥培养,就能使禾苗茂盛而籽粒坚实。虽然土壤不一样,要看怎样治理,治理得宜,都可以长出好庄稼” 。虽则他在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所说不够精细全面,甚至不一定全对,但是他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卓越

11、的。这种基本原则,是建筑在我国农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土壤治理和改良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的。它包含着坚强的可以用人力改变自然的精神。它和苏联杰出的土壤学家惠廉土所说的“没有不好的土壤,只有拙劣的耕作方法”的原则,几乎是一致的。另一个是土壤可以经常保持新壮的基本原则。他在粪田之宜篇的结尾说:“有人说,土壤敝坏了就草木不长,土壤气衰了就生物长不好,凡是田土种了三五年,地力就疲乏了。这话是不对的,没有深入考虑过。如果能够时常加入新而肥沃的土壤,施用肥料,可使土壤更加精熟肥美,地力将会经常是新壮的。哪里有什么敝坏衰弱呢?”这种看法,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地力渐减论”恰恰相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以为耕种就是地

12、力逐渐消失的开始,甚至有人着书立说,申论罗马帝国的衰亡,就是由于地力的耗竭。我国是农业古国,从来没有这种说法;几千年来的耕种,并没有使地力耗竭或渐减。反之,我国很早就有这种信念,用施肥和其他相应措施可使土壤肥美,能维持和提高地力。陈氏所说这种地力可使常新壮的原则,充分表达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神。也就是说,这一原则所包含的基本思想,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是有它的深厚基础的。陈氏在八百多年前就能毫不含糊地提出这种豪迈而具有重大实用意义的基本原则,说明他的观察是很深入的。对于不同土壤,怎样治得其宜,怎样维持和提高其地力,在上述陈氏所说的语句中,只提到客土法和施肥法。而且上述两段引文所自出的粪田之宜篇,主

13、要是谈肥料和施肥的。这样的安排,似乎说明施肥是维持和提高地力的主要方法。施肥当然极其重要。但是必须指出,前面所说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后面将要谈论的耕作技术,也是有关维持和提高地力的重要措施。四 肥料和施肥的新发展陈旉农书的篇幅,远小于齐民要术 (总字数约为齐民要术的九分之一) ,但是陈旉农书用于肥料问题上的字数,显然超过齐民要术 。在齐民要术中,书前杂说有踏粪法,但不是贾氏原文;在要术本文中,若把引自古书的(主要是泛胜之书 )除外,只有对于绿肥的强调很突出,除此以外,只是零星地偶尔提到施肥问题。但在陈旉农书中,不但写了粪田之宜篇专论肥料,其他各篇也颇有谈到肥料的,而且不是零星地提到,往往是具体而

14、细致的叙述。把这些叙述合并起来,不论在字数或内容上,都超过粪田之宜篇。它给人以一种深刻印象,到处显示出对于肥料的重视,对它有不少新的创始和发展。这种发展,自然不是陈旉个人的创造,而是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六百年间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得来的进步。六百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间农书散失,我们现在无从逐步追踪这些发展的过程,只能就陈旉农书观察这些发展所获得的结果。但是,我们也不能抹杀陈氏在这方面所作的总结和提高工作的贡献,个别地方还可以看出是出于他自己切身的经验。关于肥源,至少有四个新的(不见于以前古农书的)发展:(一)制造火粪。善其根苗篇三次提到火粪,但没有说明什么是火粪,怎样得来的。粪田之宜篇说:“凡

15、扫除之土,烧燃之灰,簸扬之糠粃,断稿落叶,积而焚之。 ”这和浙东现在烧制焦泥灰的方法相像,可能陈氏的所谓火粪,就是这样烧制而成的。烧的时候,只可冒烟,不让它发出火焰,烧至变为焦黑为止,不可烧成灰。其中有土,可能土的含量不少,因此亦称土粪。六种之宜篇所说“烧土粪以粪之” ,和种桑之法篇所说“以肥窖烧过土粪以粪之” ,土粪大概就是火粪。也可能火粪含土较少,更近于焦泥灰,而土粪含土较多,更近于熏土;但二者并不能截然区分。到了王祯农书所说火粪制造法,则完全是今日的熏土。(二)堆肥发酵。善其根苗篇说:“要种稻,必须先搞好秧田。若用麻枯(麻子榨油的残渣)尤其好。但麻枯不好使用,需要细细打碎,和火粪混和堆积

16、,像做麴的样子;等候它发热(因发酵而生热) ,生鼠毛(发霉如鼠毛状) ,就摊开中间热的放在四傍,把四傍冷的放在中间,再堆积起来;如此三四次,一直等到不发热,才可以使用,否则就要烧杀秧苗的。 ”这里明白指出发酵现象和制造堆肥的过程。(三)粪屋积肥。粪田之宜篇指出,农家必须在房屋傍边设置粪屋,在其中积贮火粪。屋檐要低,以免风雨进入粪屋。粪放在露天里受着风飘雨淋,就不肥了。粪屋里面,要凿成深池,砌上砖壁,使不渗漏。(四)沤池积肥。种桑之法篇说:“聚糠稿的方法,在厨栈下凿一个深阔的池,砌上砖使不渗漏,每逢舂米,就收聚砻糠谷壳,以及腐稿败叶,放在池中沤渍,并收聚洗碗的肥水和洗米的泔水等,沤渍日子久了,自

17、然腐烂浮泛。每年三四次取出这样沤制的肥料来对苎麻施肥,因而也肥桑(桑下种苎麻) ,使桑愈久愈茂盛,不会荒废枯摧。一举两得,用力小而见功多。我常这样做,邻居没有不称赞而仿效的。”善其根苗篇所说“糠粪” ,就是如此积沤而成的肥料。上述四个新的发展,贯穿着一种精神,尽量想办法开辟肥源,多积肥料,增进肥效,而避免损失。熏土和堆肥发酵的功效,并不是简单易知的,这种创造突出地表现出农民的智慧,在八百多年以前对于肥料知识就已达到这样的水平。陈旉很反对施用人粪尿。善其根苗篇说:“切勿用大粪,因为它会使芽蘖腐烂,又损人手脚,生疮,难于治疗。只有火粪和燖猪毛以及窖烂粗谷壳最好。如果不得已而用大粪,必须先和火粪堆积

18、相当时期,才可以施用。往往看见有人用生小便浇灌,立刻损坏秧苗。 ”他主要是为着卫生和施用不当会造成损失,同时也可能因为他已用其他办法积肥,又有财力可以施用麻枯,不必依赖人粪尿。但是从他的话裹,也可以看出,那时实际上人粪尿在南方已被一般农家广泛施用。他所说人粪尿必须腐熟后施用,是正确而必要的,这在我国已是传统的经验, 泛胜之书和齐民要术早已强调要用熟粪。关于施用方法,有三点具有新的意义:(一)强调“用粪得理” (善其根苗篇) 。并且说:“俚谚谓之粪药,以言用粪犹用药也” (粪田之宜篇) 。其中包含肥料种类的选择,是否适合于土壤性质,以及施用分量、施用时期、布施方法等。在善其根苗篇所说秧田施肥法,

19、最能具体地体现出这种精神。 (二)多次施用追肥。 泛胜之书注重基肥和种肥。 齐民要术也很少提到追肥。 陈旉农书除仍重视基肥、种肥外,突出地注重施用追肥,而且不是一次施用而是分次施用。例如种大麻“间旬一粪” ,种小麦“宜屡耘而屡粪” (见六种之宜篇) ;种苎麻一年施肥三四次,种桑一年施肥二次, “锄开根下粪之,谓之开根粪” (见种桑之法篇) 。 (三)对甲施肥而效及于乙的一举两得的施肥法。种桑之法篇指出,在桑园里种苎麻,对苎麻施肥,桑树也就获得肥效了。桑的根深,苎麻的根浅,两不相妨,而获利加倍。若能勤于粪治,可以一年收割苎麻三次。每年对苎麻施肥三四次,桑树因而也越长越茂盛。五 南方水稻区域栽培技

20、术的进步我国经济文化中心原先在黄河中下游。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远早于南方。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业技术,和北方不同。所以尽管春秋战国至秦汉长时期内,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那样发达,南方还是地旷人稀,长期的远远落后于中原。经过楚、吴、越、汉和六朝千多年间,劳动人民在南方这一广大地区对自然作斗争,逐渐积累经验,不断从事农田基本建设,改变了自然面貌,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终于使全国经济重心移转到南方。西汉泛胜之书和后魏齐民要术所说农业,都是属于北方旱作区域的。唐韩鄂四时纂要中的农业技术,主要引自齐民要术,也是基本上属于北方的。 陈旉农书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谈论南方水稻区域栽培技术的第一部农书。耕耨之宜篇谈论整

21、地技术,分别四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一)早田收获后,抓紧时间,随手耕治施肥,种上二麦、蚕豆、豌豆或蔬菜,因而使土壤精熟肥沃,可以节省来年耕作的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多得一季收获。 (二)晚田收获后来不及种上二麦、豌豆之类冬作物的,等待来春残茬腐朽后,就容易耕,可以节省牛力。 (三)山川环绕、排水不良而较冷的土地(水的比热高,土中含水较多的,到了春季转暖时,土温不易上升) ,秋后需要排水深耕,使土壤在冬春冻融而苏碎。(四)宽广平坦的土地,冬季翻耕浸水,残茬杂草在土中沤烂,使土壤变肥,杂草种子也烂掉。薅耘之宜篇谈论中耕除草技术以及烤田和对水的控制,指出卽使没有草也要耘田,要把稻根旁的泥土耙松,耙

22、成近似液体的泥浆。烤田措施最先见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才指出烤田的好处,而且和自下向上的耘田法相结合。先在高处蓄水,把最低的一丘田放水先耘,耘毕一丘,卽在中间及四旁开深沟,使其速乾,乾到地面开裂,然后灌水。如此依次向上,逐丘放水耘田。这样每丘可以从容不迫地耘得精细,保证耘田质量。如果上下各丘同时放水,水已走失,田里乾得很快,太乾就不能耘了,因此就不免草率从事,耘得很粗糙。若再遇上多日没有雨,又无法灌溉,那就可能造成严重损失。陈氏在这反复说明,强调必须“次第从下放上耘之,浸灌有渐,思患预防。 ”善其根苗篇专门谈论水稻的秧田育苗技术。虽则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中已提到栽秧,但是陈旉是第一个谈论秧田育苗技

23、术的,而且在农书中写成一个专篇,已具有颇高的水平。这一篇主要包含四部分:(一)申说培育壮秧的重要性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总原则。总的原则是:“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三者皆得,又从而勤勤顾省修治,俾无旱乾、水潦、虫兽之害,则尽善矣。 ”(二)谈论秧田在播种前的耕作和施肥,充分体现精耕细作和用粪得理的精神。(三)谈论烂秧问题,指出由于播种太早,天气尚冷而烂秧;秧田经过精细整地施肥才播种,烂秧后另选白田作为秧田,就要造成双重损失,不但浪费种子和劳力,白田不能培育壮秧,还会严重地影响稻的生长和收获。 (四)谈论怎样控制秧田里的水,所说颇为细致而合理。六 农学体系和思想齐民要术具有农业

24、全书的性质,但它主要只是分别叙述各项生产技术,而没有对其中所包含的问题与原理作系统的概括。这种系统性的讨论,在现存古农书中,开始出现于陈旉农书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可以说是土地经营与栽培总论的结合,这是全书的主体(不但性质上是主体,在篇幅上也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 。中卷的牛说,在经营性质上仍是上卷农耕的一部分,因为牛是当作耕种用的役畜饲养的。下卷的蚕桑,在当时农业经营中是农耕的重要配角。再就上卷的编次说,以十二宜为篇名,十二宜互有联系,有一定的内容与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陈旉在自序中说:“旉躬耕西山,心知其故,撰为农书三卷,区分篇目,条陈件别而论次之。 ”又在后序说:“故余纂述其源流,叙论其法式,诠次其先后,首尾贯穿,俾览者有条而易见,用者有序而易循,朝夕从事,有条不紊,积日累月,功有章程,不致因循苟简,倒置先后缓急之叙。虽甚慵惰疲怠者,且将晓然心喻志适,欲罢不能。 ”作者显然有意识地追求农学体系的完整和前后贯穿。再看各篇内容,虽不是都很充实的,一个问题也可能散见于若干篇(例如肥料),但是如天时之宜篇谈论天时变化的规律及其掌握,善其根苗篇一开始就指出培育壮秧的总原则,牧养役用之宜篇概括地说明牛的饲养管理的原理,等等,都能或多或少地提出一些系统性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