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和田玉:中国玉的杰出代表.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8641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和田玉:中国玉的杰出代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01和田玉:中国玉的杰出代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和田玉:中国玉的杰出代表在我国灿烂的玉文化发展中,和田美玉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它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形质高贵,仿佛一位翩翩君子,千百年来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热烈追捧。一块羊脂白玉的价值动辄成千上万,甚至价值连城。同时,它也被赋予人性的品质,达到了“人即玉,玉即人”的境界。由此可见,和田玉已经不单纯是自然的宝物,而是浓缩着中华民族性情与修养的象征物。国石的评选中,和田玉正是以历史的绵延传承和文化的灿烂积淀为最大特点。到目前为止,国人对玉石的认同大多集中在这千年美玉身上,它不温不火,雍容不迫,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幽幽地散发出巨大的魅力。从殷商时期开始,和田玉就进入了中原。和田玉从新疆经过甘肃、

2、陕西或山西才能运抵河南,路途漫长,弥足珍贵。传说在 2900 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骏大辇,出玉门登昆仑,收到西王母的热烈欢迎,曾载玉万只而归。传说归传说,和田玉的确是在周朝称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论祭祀、礼仪,还是朝见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国家生活重礼崇乐的玉文化传统基本定型。汉朝张骞通西域后,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主导材料,成为一种价值的象征。天工开物中说:“凡玉,贵重者尽出于阗。 ”为什么独有新疆的和田玉被尊为玉中的极品?这与玉石的形成有关。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我国的玉石在形成过程中拥有三大板块:东北、西北、东南三大板块。和田玉的产出位于三大板块中的西北丘陵地区,具有先

3、天的优势,其透闪石含量很高(透闪石主要由镁和硅形成,人们把它称为“真玉” ) 。就拿最常见的和田白玉或者青白玉来说,透闪石的含量都在 90%以上。其中玉中之王和田羊脂白玉的透闪石含量竟然达到了 99%,难怪其如油似脂,洁白细腻,价值连城。和田玉有山料和籽玉之分,以籽玉的质量为上乘。羊脂白籽玉就是上品中的上品。目前世界上只有新疆有此品种,产出十分稀少,极其名贵。籽玉是原生矿经剥蚀后被流水冲到河流中的玉石,它经常分布在河床附近,或者裸露,或者被掩埋在地下。籽玉经常是卵形,表面光滑,经受了自然界长期的搬运、冲刷、分选才形成。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玉有山产、水产两种,各地之玉多产在山上

4、,于阗之玉则在河边。 ”和田籽玉非其他玉所能及,这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原因。新疆目前已经发现和开采的和田玉矿床有 20 多处。这些矿大多分布在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高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新疆阿勒玛斯玉矿,这里山高路险,山峰的背阴处冰雪晶莹,寒气逼人。阿勒玛斯除了产有和田白玉山料,最近在这里更发现了储量很大的蛇纹石矿藏。以前认为蛇纹石主要产在辽宁岫岩,而和田却少见。但这个矿脉的发现,解释了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它极具开发的经济价值。和田籽玉一般都是取自昆仑山北麓的两条河:白玉河和墨玉河,它们经历代挖掘,今天依然吸引着无数采宝人,但对于它的真正源头却鲜见确凿的介绍。历史上,维吾尔族人

5、采玉主要是从河中拣或捞籽玉。 宋史于阗传有记载:“每岁秋,国人取玉于河,谓之捞玉。 ”可见采玉是有季节性的,主要是秋季和春季。昆仑山中有许多河流在夏季时由于融化的冰雪补给,河水暴涨,携玉石碎块奔流而下,到了低山及山2前地带因流速减慢,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天寒,河水渐落,玉石显露,这时气温适宜,可以入水采玉。冰封一冬后,到了春季,冰雪融化,玉石又露出来,就又可采玉了。古代捞玉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人们对和田玉奉若珍宝,每次采玉前,于阗国国王会亲临现场,象征“捞玉于河” ,以示虔诚。民间捞玉,有很多类似神话或巫术的讲法,比如说“月光盛处有美玉” ,是说美玉会反射月亮的光晕,但其实和田玉反射率并不大。古人还认为玉聚敛了太阴之光,所以女人以阴性相招,更容易找到。这就是所谓“阴人招玉” 。美玉成为君子的品质象征是后来的事情。古人识玉“首德而次符” ,这里的“符”是指玉的色泽。其实是因为美玉的优良品质让人联想到君子,才产生了“玉德”这种讲法。和田玉温润匀净,坚韧铿锵,有光泽却内敛深沉,最合君子之道。上个世纪 40 年代,一位苏联地质学家说过:“中国玉,理所应当成为中国的国石。 ”他所说的“中国玉”就是指和田玉。可见和田玉无论在质量、历史、传承、民族认同度上都富于代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