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专题五第一讲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野花为谁开 曾纪鑫 一行人走在初秋寂寞而蜿蜒的山道上,没有风声、虫鸣、鸟叫,静谧笼罩山野。我们也沉默着,静静地感受周围的一切。空谷足音清晰地回荡袅绕, 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突然,我见到了道旁的一朵野花, 不觉一声惊叫,赶忙跑了过去, 蹲下身子认真地观赏起来。这是一朵叫不上名字的深蓝色小花,它开在一根长长的细茎顶端。四周是草丛、树木、藤蔓,就只有这么一朵盛开的野花卓然独立,是那么热烈蓬勃、生动可爱,充分展示着生命的灿烂。特别是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 高远而深邃,神秘而肃穆, 令人心旌摇荡,神思翩跹 这时,一声叫喊将我从
2、欣赏与陶醉中拉回现实, 挚友邓君正站在前面向我招手。抬眼望去,大家已然走出好远。我瞧瞧野花,舍不得就此撇开离去, 便狠狠心,将那细茎掐断, 如获至宝般地拿在手中,跑步赶上前行的队伍。 邓君见了野花,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艳丽, 同时惋惜它的就此夭折,声讨我对它的”专政”与” 暴行”。我分辩说,野花得感谢我才是,它寂寞地开着,又将寂寞地凋谢,是我发现了它的美丽,其生命之价值才得以实现。说着,猛然想起陆游的词作卜算子 咏梅,不觉吟诵道:”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又将野花凑近鼻端, 深深地吸了一口。一股淡雅的馨
3、香顿时充盈胸腹,于是,不由得反问自己,难道没有我的发现, 野花的存在便真的失去意义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我没有见到之前,它已经展开花瓣存在着, 显示出生命的圆满;我的发现反使它惨遭”厄运”,只落得个” 身首异地”的下场。从这一角度来看, 是我斩断了它的生命之源,使它的价值化为乌有 就这么一朵野花,不觉使我心思烦乱, 理不出个明晰的头绪来。它开在深山野地,没有同伴, 没有竞争,自然也就没了嫉妒与恭维。那么, 它到底为谁而开放呢? 既不为人类,也不为同伴,难道为那些野草树木、藤蔓岩石、秋虫小鸟、野兔猴子,抑或秋云、风雨吗?显然都不是!它盛开着,孤孤单单、寂寂寞寞,却又旺盛饱满、热热闹闹, 真
4、可谓蓬蓬勃勃、轰轰烈烈了。不在乎环境,不在乎观众,不在乎对象 ,作为一种生命 ,它曾经生存过,怒放过 ,辉煌过,既不为别人,也不为自己。没有强迫,没有诱惑 ,自自然然孕育 ,自自然然盛开,又将自自然然凋零。一切顺乎自然 ,圆润而完满。这,难道不是一种天地之大道, 一种永恒的呈示么? 于是,我不禁想到了一个佛教故事。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时,一言不发,只用一只手拈起一朵鲜花微笑。弟子们顿时寂然,用心揣摩他的用意,但都不甚明了,只有弟子迦叶心领神会,突然破颜微笑。于是, 释迦牟尼便将心印法门传给了迦叶。这一法门,有别于正统佛教, 它微妙无相,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传至我国,后来发展蔓
5、延为影响深远的中华禅宗 ,演奏出无数缤纷灿烂的千古绝唱。 谁说释迦牟尼当时拈着的那朵鲜花,不是一朵艳丽无比的野花呢? 1.为什么道旁的一朵野花会引起作者的”惊叫”?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第、段,要注意语段中的关键词, 如第 段的”寂寞”“沉默”等词,这些词为野花的出现作了铺垫。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 (1)我们在寂寞蜿蜒的山路上沉默地走着,野花的出现打破了这寂寞。(2)它独自开在草丛、树木、藤蔓之间,展示着生命的灿烂。 (3)它的深蓝色彩,恰如头顶湛蓝的秋空, 令人心摇摇荡,神思翩跹。 - 2 -2.本文第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
6、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艺术手法、内容和情感。首先要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最后体会作者对野花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第段采用了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由作者的思绪可知,作者对野花生存的价值作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3.对于一朵野花盛开的意义,作者先后有哪些不同的认识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于野花盛开的意义的探讨是整个语段的核心 ,从全篇来看, 作者思想的变化以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一词为界。前面是作者最初的想法
7、,不成熟,不深刻 ;后面是作者深入的思考 ,认识到野花存在的本质意义。 【参考答案】 (1)原先,作者认为寂寞的野花只有得到别人的欣赏才有意义, 所以不愿撇下它,把它掐断带走了。(2)后来, 作者感悟到野花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生命本身,在于它生命那展开的过程之中, 因此为掐断它而懊悔。 4.在文末,作者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一朵野花, 请探究其中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理解佛祖的这个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语段的核心部分就是对野花价值的探讨,所以在理解这个佛教故事时要紧紧抓住野花的价值。 【参考答案】 (1)一花一世界,一朵花的开谢暗喻着人的生老病死和世事轮回。
8、(2)将佛祖手中的花想象成野花, 表现了野花开谢的自我价值就在于生命本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8 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 干 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主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 ,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 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 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
9、。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 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 ,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 也不可抵触。 文人墨客,为什么对红叶有着说不尽的情愫呢?并且都带有褒义? 因为他们由此想到了人生,红叶在上,人生有何可叹 ?原本人世间美好的赞誉,往往是世人赠予的或是追认的 ,而不是绞尽脑汁去讨要的,明抢暗夺的。 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我每到兵马俑发掘处,就感到浑身不自在, 替那些帝王将相脸红。他们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 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很可悲
10、的。 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还没有柏油路,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 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 远眺近望, 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 ,已是这里的主色调,尤其是变红的槭树漫山遍野地灿烂着,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夜晚,山月当空,金黄和火红都退到了一山的朦胧里。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 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 给这些不速之客唱了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
11、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 并且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 3 -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 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 担心红叶的命运, 久久不能入睡。清晨五时, 我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 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门, 山风有些冷 ,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 ,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诗意, 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 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 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
12、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上, 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 ,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 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 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场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5.本文第一段中,我读到的”枫叶内心的独白” 是什么? 如何理解文末”读到了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第一问,理解”枫叶内心的独白”,实际上是讲作者对枫叶飘落的认
13、识。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枫叶的语句,如”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 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 在欣欣然归来”“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 ,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等,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来概括”独白”的内涵。第二问,”我” 的灵魂由灰变红, 实际上是我的思想认识在升华,需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 认识本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问:枫叶坦然面对凛冽的秋风时 ,视下落为天律而欣然接受, 无留恋,无所求。第二问: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受自然之理的感染而产生的灵魂的变化,”灰色” 是指”我”为红叶的飘落而忧伤, 更深层的是指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红色”是指” 我”受到自然的洗礼,看淡
14、了生死,悟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 6.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枫叶飘落的情景,请对这一段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寻找第一段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运用艺术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红叶在秋风中静默”“ 不带一丝忧伤 ”等几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枫叶人格化,刻画出枫叶的睿智深沉及飘落时的安然快乐的形象,生动传神, 表现出”我”对枫叶肃然起敬,为下文” 我”的灵魂变色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枫叶飘落时安然、不带一丝忧伤的神态 ,并把它比喻成欣然归来的行僧和一袭袈裟,十分生动传神地
15、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营造了美妙庄严的环境,也形象地反映出作者的灵魂受到了洗礼。这段生动形象的描写为下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7.文章第四段描写一群水鹿有什么用意?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概括水鹿出现时的具体情景,然后考虑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与上下文的联系。 【参考答案】 (1)一群水鹿的出现 ,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植物, 也有美丽的动物,环境优美,令人陶醉。(2)” 我” 纵情演唱,水鹿竖耳聆听, 这一场景为作者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还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这一观点提供了依据。(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
16、作了铺垫。 8.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探究作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背后的深层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 ,首先要分清文中两处 ”万物之灵”的含义,并联系- 4 -作者提供的语境,思考作者说法变化背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由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思想是可贵的。 (2)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是以帝王将相为代表,贪生恶死 ,无视自然规律,在作者看来 ,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没有表现出” 万物之灵” 的杰出睿智,这是可悲的。(3)第二处
17、,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 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无高低贵贱之分 ,人自视为万物之灵,但结果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红叶落得安然,飘得诗意, 无半点忧伤,这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及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 12 题。 中国之美 (美)赛珍珠 这就是中国! 她的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体现了历代贵族的艺术追求的古董、古迹,这些古老的东西,也和它们的主人一样, 正缓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堵临街的灰色高墙,气势森严, 令人望而却步。但如果你有合适的钥匙,你或许可以迈进那雅致的庭院。院内,古老的方砖铺地, 几百年的脚踏足踩,砖面已被磨损了许多。一株盘根错节的松树,一池
18、金鱼 ,一只雕花石凳。凳上坐着一位鹤发长者,身着白色绸袍, 宝相庄严,有如得道高僧。在他那苍白、干枯的手里,是一管磨得锃亮、顶端镶银的黑木烟袋。倘若你们有交情的话,他便会站起身来, 深鞠几躬 ,以无可挑剔的礼数陪你步入上房。二人坐在高大的雕花楠木椅子上, 共品香茗;挂在墙上的丝绸卷轴古画会让你赞叹不已,空中那雕梁画栋, 又诱你神游太虚。美,到处是美, 古色古香 ,含蓄优雅。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 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著名中国现代画家的画室。看着那一幅幅广告画,一幅幅俗套的健美女郎像和那用色拙劣的海上落日图,我的心直往下沉一堆粗制滥造的油画! 但是在画室的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我发现
19、了幅小小的水彩画。那是一条村巷,在夏日的黄昏的阵雨中,弥漫着淡蓝色的雾,一些银灰色的斜线划过画面。从一座让人感到亲切的小屋的窗口,闪出微弱的烛火。一个孤零零的人手撑油伞踽踽独行,湿漉漉的石块上投下了他那摇晃的身影。我转过身来,对画家说:”这是最好的一幅。 ” 他的脸顿时明朗起来。 ”你真这么看? 我也是这样想的!这是我以前每天都看到的故乡街巷 ,但是,” 画家叹息一声,”这是我为消遣而画的,这画不能卖掉。 ” 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一直都在为一口饭而终日辛劳,但我知道,无论如何,人不能仅靠植物生活。我们最需要的是那些大家都能自由享用的美澄塘霞影,婀娜的花卉,清新的空气, 可爱的大
20、自然。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个想法对我的中国老师讲了, 他随口讲了一句:”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 我想是这样的。 然而,我相信我的园丁昨晚美餐了一顿。当时, 他在草坪上快活地干活。我则坐在竹丛下沉思。突然,一片奇异的光彩把我从沉思中惊醒, 我抬头一看,西天烧起了绚丽的晚霞, 令我心驰神往。 ”噢 ,看哪!”我喊道。 ”在哪儿 ?在哪儿?” 园丁紧紧抓住锄把儿叫道。 ”在那儿。看那颜色有多美!” - 5 -”哦 ,哪呀!”园丁却不胜厌恶地说, 弯下腰去接着修整草坪。 ”你那样大声喊叫,我还以为有蜈蚣爬到你身上了呢!”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为爱美要以填饱肚子为前提, 再多的美食家也只是美
21、食家。此外,如果我的中国老师说的那句话绝对正确,那我该怎样解释下列情况呢?那又老又聋的王妈妈, 可怜的寡妇中更可怜的一个,整日里靠辛辛苦苦为人缝衣换碗饭吃,然而,她桌上那个有缺口的瓶子里,整个夏天都插有她不知从哪儿弄来的鲜花。当我硬是送她一个碧绿的小花瓶时,她竟高兴地流出了眼泪。 还有那个小小的烟草店。那位掉光了牙齿的老店主,整天都在快乐地侍弄他的陶盆里一株不知其名的花草。我院外的那位农夫,让一片蜀葵在房子四周任其自然地长着。还有那些街头”小野孩儿”,也常常害羞地把脸贴在我门上,向我讨一束花儿。 不,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 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尽管困苦的生活有时会将它扼杀,但它却是永生不灭的
22、,有时它会在那些沉思冥想的人的心田里茁壮成长,对这些人来说,即使住进皇宫与皇帝共进晚餐也远非人生之最大乐趣。他们知道自己将永远不会满足,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 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国之美” 这一题旨逐层展开文章的。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 ,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 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概括段落大意, 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本文段落大意、行文思路还是很明显的。第一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围绕”中国之美” 的话题写
23、了以下几个片段: 第一层是以” 雅致的庭院 ”为例来说明中国之美的古典之美”美,到处是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 。再用” 变化中的中国发生了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引出下文,写了画家卖画的事例,强调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追求真正的美,或经济利益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忽视。接着用”虽然这儿的千百万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的议论承上启下,转入第三层,列举了一位老师、园丁、老店主, 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美与物质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发出呼唤:”我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田里, 都能播下爱美的种子。 ”审美情趣应该从小培养。 【参考答案】 作者从古典之美的衰落写起;转入变化中的中国 ,经济利益导致对美的忽视;之后正反举例,
24、说明物质与美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呼吁从小加强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10.文章画线处有两处景物描写,试分析它们在描写内容、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的能力。该题的指向非常明确:比较两处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而且还明确要求是从描写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有如此明确的题意,也就降低了难度。内容的比较很容易,语言特征要难一些, 但主要还是看考生平时的积累。可以借助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来回答。艺术鉴赏,诗歌、散文有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第一处描写古老的庭院,表现沧桑
25、典雅的特点 ;语言朴素简练,极为俭省。第二处描写黄昏的雨巷,表现朦胧、淡雅的特点 ;语言相对细腻, 色彩对比鲜明。 11.阅读相关段落,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画家先”明朗”后” 叹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园丁的”快活”和” 厌恶”反映出怎样的内心世界?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的能力。本题看似是对个别词语的理解,其实是对重要文句深层含意的理解,也是对文中所涉及的人物精神世界的体会。第 (1)题中画家心情”明朗” 很显然是因为有人对自己画作的欣赏,遇到了艺术的知音, 但面对吃饭问题又
26、不得不 ”叹息”起来。第(2)小题中园丁”快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昨晚美餐了一顿”,也就是生活改善带来的满足,而” 厌恶”很显然是”我 ”干扰了他的劳动。 - 6 -【参考答案】 (1)虽然自己找到了艺术上的知音,但迫于经济压力也只好创作庸俗的作品。 (2)园丁对劳作带来的生活改善感到满足, 对自然之美缺少感知和欣赏的能力。 12.结合作品, 分别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句话作者显然并不完全同意, 请结合全文举例说明作者怎样看待物质与审美的关系。 (2)文末说”除非他们以某种方式找到了美 ”,你认为可以有哪些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
27、形象 ,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1) 小题实际是一个重新验证的题目,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 ,在文中的举例也很明确, 只是要求考生重新整理一下,拿作者所举事例来重新证明一下作者的观点。第 (2)小题也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题目, 还是要结合文本, 不能离开文本乱发挥。 【参考答案】 (1)庭院长者的事例,说明美有时需要建筑在物质之上 ;画家卖画的事例,强调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放弃追求真正的美;园丁厌恶的事例,说明物质的满足并不必然带来审美意识的提高; 身边爱美的事例,强调物质的缺乏
28、并不影响审美意识的存在。 (2)学习审美知识, 培养审美情趣 ;不断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实践中去领略、去发现、去创造。(答案不止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6 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匆匆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 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
29、研磨成团黏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 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 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 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 在墙边闲站时刻,足以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 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
30、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 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无须在意, 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 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 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 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
31、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 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 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 薜荔长- 7 -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 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目眩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 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 只有众多锃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 才生出气派。遥
32、远的薜荔墙下,很巧, 每天黄昏 ,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 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 静静地欣赏吧。 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 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 再来细读柳宗元的” 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 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
33、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 薜荔墙 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 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13.文章是围绕” 薜荔抢”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把握文章思路 ,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本文没有明显的线索, 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意,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
34、发点(第 段),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 和”墙”各自的特点( 第 段), 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 薜荔墙” 的特点( 第 段),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 第 段) 。 14.文中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的能力。找到题目中原文在文本中的段落,问题很容易解决。 【参考答案】 (1)城市之墙: 墙面都不干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 ;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2)乡村女墙:墙体低矮,泄漏着
35、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15.结合全文, 回答下列问题。 (1)第段说薜荔 ”旺盛而坚韧 ”,为什么它却成为”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 (2)第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薜荔的疯狂攀爬往往因为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或一去不返,它的茂盛率先表达时光的推移, 从而成为 ”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第段)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 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背景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 ,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墙的喜爱之情。 16.这篇散文意蕴丰富,给人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的问题进行探究。 (1)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
36、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2)这篇散文将”生存的现状”作为谈论薜荔墙的文化背景 ,请结合这一背景, 谈谈这篇散文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解析】 第一问仔细阅读文本,不难理解, 作者写薜荔墙的消失,暗示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的碰撞。第二问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对这种文明碰撞的思考 ,二是考生对作者思考的思考。 【参考答案】 (1)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 ,是古典艺术存在的恰当背- 8 -景。对于薜荔墙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悲伤之情, 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 (2)示例:城市文明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逐渐远离乡村自然的质朴之美 ,所以对自然要敬重并保护。现代文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远离了传统和古典,也使传统与古典丧失了与之协调的环境,所以应当存放传统精华于当代。物质主义的时代新潮,可能会使我们的生存质量受到损失,所以要让我们的性灵不被杂芜的东西淹没。(就一点回答即可。如果对作者观点提出批评, 只要言之有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