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下第二章基础知识提纲第 1 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1. 种群定义: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称为种群。 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 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 /种群生存的面 积(或体积); 性别比(% )=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 /种群个体 总数1000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 /种群个体 总数1000 。2.群落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
2、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 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 层、苔藓地衣层。3.植被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 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 等。5.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
3、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保护色、 拟态等。生物 间关系 互助互利,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 竞争,如水稻与 杂 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细菌等。第 2 节 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 种植 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 环境,又通 过各自的活动 影响 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
4、统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生产者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 间接的能量来源;分解者:物 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 (把 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不可直接比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 20 千米,但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 100 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这一薄层当中。5.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5、 食物 形成联系 食物链。举例:举例: 草 鼠 蛇 鹰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态系统中流通的渠道。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 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 联系 叫 食物网。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 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注意:生态 系统中消费 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 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6.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遭破坏。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人为因素:人 类对自然 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 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 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