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民国瓷,华夏古陶瓷的“拐点”在烽火连天、饿殍满地的 38 年岁月里,正如民国时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学术、教育等领域仍然取得辉煌成就一样,民国瓷器尤其是艺术瓷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数千年陶瓷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2由于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改进,瓷绘名家艺术个性的释放和发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影响,现代绘画形式的感染,社会风气民主化、平民化、人本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上流社会的各种特殊需求等,民国瓷器在品种的创新和开发方面、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方面,成绩可观,硕果累累,充分体现出古今相交、中西相融、雅俗共赏的时代文化特色。民国“御瓷” ,藏家眼中的现代官窑3民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为了给
2、自己或统治集团装点门面,也曾指定专人,设计专门样式,特意制作过成批的专用瓷器,其质量和水平并不亚于封建时代的官窑瓷器,完全可以称之为“现代官窑” 、民国“御瓷” 。多种民国官窑中,袁世凯特制的“洪宪瓷”是最有名的。他效仿以往的皇帝,命令景德镇烧制精瓷,以备御用。为此,他从故宫中选择出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瓷器精品做样本,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还想重建御窑厂。一种说法是,原定要生产 4 万件瓷器,4但因时间等原因结果只完成了 6000 件。这批瓷器除增加一些新的造型外,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但彩绘比清代瓷器更胜一筹。为袁世凯特制的“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袁世凯灭亡后,主事者为了收回本钱,将未烧成的洪宪瓷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乾隆等不同年款,因此这批“洪宪瓷”中有些造型、工艺虽然完全一样,但却有雍正、乾隆等不同的底款。后来有人将一批“洪宪瓷”转往香港,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便将这批共 600 余件的“洪宪瓷”悉数购得。1959 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杨铨把家藏的 5542 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广州市政府,这里面就有那 600 余件“洪宪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