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一、中国内流区的河流中国内流区的面积很大,约占全国总面积 36,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的内蒙古高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的藏北高原。此外,东北松嫩地区也有局部的内流区。中国的内流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地高原环绕,源自海洋的潮湿气流来到这里已是强弩之末,再遭山地阻挡,很难深入,故降水很少,除个别地区或山地外,年降水均在 200 毫米以下。加之这里多属荒漠、半荒漠地区,蒸发旺盛,因此,河流数量不多,流程较短,水量甚小,不少地区甚至是无流区。整个内流区的径流总量只占全国径流总量的 4.35,而平均径流深度仅为 33 毫米。中国北部、西北和西藏的内流区虽然连接成片,但
2、由于所处的位置、地形、水源补给条件不一,各内流区河流的水文特性也有明显的差异。(一)内蒙古内流区内蒙古内流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山地(指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贺兰山等)以西和以北的地区,此外,河套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也有局部的内流区域。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3.42,而河流的径流总量只占全国的 0.1。平均径流深度仅 8 毫米,在全国各大内外流区域中其值最小,境内有着大面积的无流区。内流水系主要分布在几个大的塔拉(蒙古语,指宽广的浅盆地)为中心的内陆集水湖盆,它们多由一些短小而不成系统的常流河或间歇河组成。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的内流河,其主要特点是多属国际河流,而且与外流河有着密切的亲
3、缘关系。例如克鲁伦河及哈拉哈河,前者发源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东麓,自西向东注入中国境内的呼伦湖;后者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麓,自东南向西北流经蒙古国,最后注入中蒙边境的贝尔湖,两者都是国际河流,呼伦湖与贝尔湖之间又有乌尔逊河相连。过去呼伦湖曾通过其北面的穆得那亚河与黑龙江的上游额尔古纳河相通,克鲁伦河等曾属外流河,后来,因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湖泊地区下陷,湖水不能外泄,使穆得那亚河河水倒流入湖,从而使这一水系变为内流水系。呼伦湖和贝尔湖因长期不与外流河相通,现已成为半咸水的内陆湖,1971 年为了调节湖水,新开了一条沟通额尔古纳河的运河,并建了闸门,从而人为地控制了呼伦湖水的涨落。又如呼盟另一条较
4、大的内流河辉河,它源出大兴安岭,过去曾汇入海拉尔河的支流伊敏河,故原为外流水系,后因辉河下游沼泽湿地面积广大,水流分散,愈到下游流量愈小,故尾闾就消失在沼泽区了。因此内蒙古东北部的内流河多与外流河有着亲缘关系。总的说,这里的纬度高,蒸发弱,内流河源出雨雪较多的高山,河流较大、较长,是内蒙古内流区中水量最丰沛的河流。内蒙古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山势不高,冬雪不大,更无终年积雪的山峰,河水主要靠夏季降水补给,但这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故河流均较短小,水量也较少, “河不成系、水不没膝”为其特点。这里的河流多半为间歇河,仅是夏季有水,其它季节少水或干涸,其下游多消失于干荒沙地中,只有较大的河
5、流才能成为常流河,往往在下游潴水成湖,例如锡林郭勒(蒙古语,郭勒即河流) 、昌都音郭勒、锡拉木伦河(即塔布河) 、艾不盖河等。内蒙古西部地区深居大陆腹地,降水极少,蒸发特强,年降水仅 40 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高达 3600 毫米以上,这里大部分地区又为沙漠、戈壁所占据,因此就形成了大面积闭塞的内陆无流区。西部唯一成形的河流是源出祁连山的黑河的下游弱水。弱水在内蒙古境内分为东西两支,西支木林河注入嘎顺诺尔(居延海) ;东支纳林河注入苏古诺尔,两湖相距 30 公里,逢旺水季节有水流沟通。弱水的水源来自上游祁连山高山冰川融水,由于中游段河西走廊灌区的重复利用,消耗很大,再加上上游修建了水利工程,因
6、而下游弱水一般只在春汛及夏汛才有水,平时河道干涸。内蒙古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内流区,是处于外流区包围的孤立的内流区,这里气候干旱,流沙广泛分布,区内无完整水系,也缺少常流河,微量的地表径流都以星罗棋布的内陆湖盆作为它的归宿。(二)西北内流区中国西北内流区主要指甘肃省的河西走廊、额尔齐斯河流域以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本内流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4.3,占全国内流区总面积的 2/3 以上。这里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气候甚为干燥,但因地形起伏大,山地与盆地相间,虽然盆地中心降水极少,山地降水却可达 500600 毫米,迎水汽来源方向的山坡或冰川集结的高山地区,甚至可出现
7、 8001000 毫米的降水中心。此外据统计,西北内流河河源所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高山地区,分布有约 2800 多平方公里的冰川。因此山地降水及高山冰川的融水,就成为本区内流河主要的补给水源,全区内流河年径流总量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 3.1左右,约占内流区总径流量的 2/3 以上,平均径流深度约为 39 毫米。据统计,西北地区的内流河约 430 余条,其中水量超过 10 亿立方米的大型内流河有 15 条,它们集中了全区径流总量 50以上的水量,因此大部分内流河均是水量小、流程短的小型河流。本区内流河多发源于海拔 2000 米以上的山区,一般以出山口为界,都可将其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两
8、个区段。径流形成于山区,因为山区降水量多,并有冰川积雪的融水补给,坡降大,汇流迅速,而用水量很少,故山区不但形成径流,而且水量逐渐增加。河流出山进入山麓平原后,降水量很少,加上山麓平原渗漏严重,蒸发量大,山区的来水往往又被灌区引走,故河流水量逐渐减少,通常就消失在灌区尾部或荒漠边缘,而水量较大的河流,则可以穿行较长的沙漠地段,在一些低洼处潴积成内陆湖泊。源源而来的河水,最终也消耗于强烈的蒸发。1.河西走廊的内流河河西走廊共有大小内流河 60 余条,均发源于祁连山地,分别向北、向西注入大陆的内部。因地形的阻隔,可将其分为三大水系:东部为石羊河水系,中部为黑河水系,西部为疏勒河水系。石羊河水系源出
9、祁连山东段,主要由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组成,主流向北流到民勤县龙王庙附近又分为内外两支,在腾格里沙漠西部分别注入马王庙和青工湖。黑河上游称甘河,源出甘青边境的祁连山,沿途接纳山丹河、洪水河、梨园河及北大河等支流,向北入内蒙古境内后称弱水。疏勒河源出青海祁连山西段,向西北流,接纳踏实河、党河等支流后,注入敦煌西北的哈拉湖。上述三水系中有些支流,如北大河、党河等,解放后经兴渠引灌后,已无余水汇入其主流了。河西走廊的内流河上游在祁连山地均具有坡陡流急、多深切河谷、支流众多、水量丰沛等特点,流域界线很明显。当其一出山口则水流漫散,水量迅速减少,支流稀少,流域界线则很难划分。由于祁连
10、山山势高峻,地处东南季风的尾闾,山地降水丰富,其东部中山区年雨量达 500 毫米,4000 米以上的高山可达 700800 毫米,山地降水比走廊地区多 36倍,同一高度东部的降水又比西部丰富。降水的这种水平和垂直变化,就导致河西走廊径流分布也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差异。水平差异从西而东经度每增加 10 分,径流深度平均增加 13 毫米,西部疏勒河全流域平均径流深度仅 6 毫米,中部黑河流域为 18毫米,到东部石羊河流域已增至 21 毫米了。垂直差异是:由下而上高度每增加 100 米,平均径流深度可增加 11 毫米。以石羊河为例,其上游山区流域平均径流深度可达 261毫米,而高山区可达 300 毫
11、米,故这里是河西走廊径流最丰富的地区。河西走廊各河的水量一般是每年 4 月随气温上升而开始增加,尤其是东部,积雪较多,常可形成春汛,西部冬季干燥,春汛则不明显,68 月为洪水期,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为枯水期。2.新疆的内流河新疆的河流除额尔齐斯河以外全是内流河,内流区面积约占全疆 97,占西北内流区总面积的 2/3。全疆内流河约 315 条,除伊犁河、额敏河等流出国境外,大多数河流均流入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此外,也有少数河流尾部达不到两大盆地,而消失于封闭的山间盆地,例如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中的河流,故新疆内流水系在形态上是盆地向心状水系。与河西走廊不同的是新疆的降水一般多为西风气
12、流带来的水分。新疆降水的分布是西部多于东部,北疆多于南疆,山地多于平原。这样就直接影响新疆河流径流分布的特征。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是北疆源出中国天山西段的伊犁河,其径流量约占全疆 1/5 以上,其次为南疆源自西部天山的阿克苏河,再则为源出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全新疆径流总量超过 10 亿立方米的较大的内流河,也多源自天山、昆仑山西段的高山冰川,而两大盆地中部及东部的河流甚少,并分布着大面积的无流区。新疆的内流河,其水源大多以冰川融水及夏季降水为主,因此多属“夏汛河” ,夏季径流高度集中,约占年径流的 6070,甚至还要高。不少冰川融水为主要水源的河流,河水往往有日周期变化现象,晴天、白天太阳辐
13、射强,冰雪融化量多,河中水量则大;夜晚气温低,冰雪融化量小,甚至不融化,河水明显减少,这种日周期变化有时水量可相差数十倍。因此在冰川下游地区,常可遇到清晨干涸无水的溪谷,每到下午就出现水流汹涌而不能涉渡的情况。新疆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塔里木河不仅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也是世界上长大的内流河之一。塔里木河的上游是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和田河 3 条支流组成。阿克苏河有昆马力克河及托什干河两源,均出自吉尔吉斯境内的天山山脉,汇合后称阿克苏河,它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塔里木河,全长 419 公里,流域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因有腾格里高山冰川融水的补给,阿克苏河水量非常丰富,常年有水流入塔里木河,
14、平均流量为 195 立方米/秒。叶尔羌河发源于海拔 8611 米的乔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区,自西南向东北流入塔里木河,全长 1037 公里,流域面积 4.8 万平方公里。它在山区水量也很丰富,出山以后,穿过漫长的沙漠,因耗于灌溉、渗漏及蒸发,水量损失很大,故其下游桔水期干涸,只有洪水期才有余水泄入塔里木河。和田河由源自昆仑山西段的玉龙喀什及喀拉喀什河汇合而成,它自南向北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入塔里木河,全长 1090 公里,流域面积 2.8 万平方公里。和田河下游为沙质河床,渗漏也很严重,故也是洪水期才有余水入塔里木河。上述 3 条支流在阿瓦提县境内汇合后始称塔里木河,干流沿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自西
15、向东流,最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端折向东南,穿过大沙漠注入台特马湖。干流长约 1100 公里,若以叶尔羌河为河源,则河道全长 2137 公里。塔里木河干流又分为上、中、下三段:羊吉巴扎以上为上段,此段河床不分汊,侧蚀强烈,曲流发育,河床不稳定;羊吉巴扎至群克为中段,这里汊道、湖沼众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为下段,河道复归统一,河水经上、中段渗漏、蒸发及引用灌溉后,所剩不多,又困群克至铁干里克之间兴建了大西海水库,故只有少量河水可以流到英苏,洪水时期才有水泄入台特马湖。塔里木河干流处于非常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中,属于径流散失区段,河水主要来自上游 3 条支流,枯水期(106 月)全
16、部靠阿克苏河供给,洪水期(79 月)河水仍主要来自阿克苏河,阿克苏河来水约占干流总量的 4/5 以上,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两河来水仅占干河的 1/5 以下。今后随着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垦区的发展,叶尔羌河及和田河的来水量将日益减少,甚至也会与喀什噶尔河一样,有可能变为与塔里木河无关的独立河流。喀什噶尔河在历史上也是塔里木河上游的支流之一,后因水量减少,变为尾闾消失于沙漠的独立河流。塔里木河两岸茂密的胡杨林,宛如绿色的走廊,与其南部的沙漠地区相比,景色截然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生产,在阿克苏河上兴建了胜利渠;在叶尔羌河上兴建了小海子水库、上游水库;干流的铁干里克附近兴建了大西海水库等。灌区的迅速
17、发展,塔里木河的水愈来愈多地被用于灌溉,使两侧的荒地逐步变成为肥美的绿洲良田。近年来,塔里木河中、下游出现了流量减少的趋势,目前正结合孔雀河的改造利用,全面规划,以使塔里木河两岸出现更多的大片绿洲。3.柴达木盆地的河流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周为海拔 40005000 米以上的昆仑山地、祁连山地等高山所环抱,盆地底部为海拔 25003000 米以上的高寒、干旱的荒漠区,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个高原内陆大盆地。这里的河流全是内流河,大小不下于 50 条,均发源于四周山地,组成分布于盆地边缘山前地区的水网,其中较大河流多穿过戈壁、沙漠,到达盆地中心聚为湖泊。例如:盆地北部和东北部,源出祁连山地的哈尔腾河流向苏
18、干湖,鱼卡河汇入得宗马海湖,巴音郭勒河注入托素湖,塔塔棱河流进小柴达木湖;盆地东南部和南部,源出于昆仑山地的那仁郭勒河入台吉乃尔湖,格尔木河入达布逊湖,柴达木河则入霍鲁逊湖,由于受昆仑山脉地质构造的影响,这些河流干流多呈 T 字形;盆地西缘,因阿尔金山山势较低,无冰川及终年积雪存在,气候更为干燥,故大河较少,仅斯巴里克河注入格孜湖。因此,总的说,柴达木盆地的水系是向心状的。柴达木盆地各河中以格尔木河流域面积为最大,达 1.5 万平方公里,全长 419 公里。其次为柴达木河,再次是那仁郭勒河,仅这 3 条河的流域面积就占全盆地面积的1/6 以上。河流水量以那仁郭勒河最丰富,格尔木河次之,这两条河
19、的水量之和,占全盆地径流总量一半以上。流量最多的 6 条河的水量,可占全盆地的 2/3 以上,其中 4条源出昆仑山地,巴音郭勒河及哈尔腾河出自祁连山地。盆地内各条河流的河水均具有夏汛冬枯、变化急剧的特点。夏季高温,降水集中,雨雪水及冰川融水同时而来,故各河 7、8 两月的水量就占全年总量的 5060以上,冬季少水甚至断流。即使水量最丰的那仁郭勒河,冬天汽车可以涉河而过,但夏天洪水暴发时,下游散乱的河道曾多达 60 多条,漫流宽度亦达 20 公里,估计最大洪峰流量每秒可达 300 立方米以上。事实上,各河即使在汛期,洪峰也是陡涨陡落,往往在数小时或一两天以后,原来咆哮湃澎的洪水就消失了,接着又恢
20、复成潺潺流水的平静状态。(三)藏北高原内流区藏北高原内流区,北抵昆仑山脉,东至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南达冈底斯山脉,总面积可达 60 万平方公里。高原平均海拔 4600 米以上,境内高山终年积雪,并有不少冰川,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在 0以下,是中国的寒冷荒漠区。由于藏北高原地处大陆中心,降水稀少,故河流短小,绝大多数为间歇性河流,其尾闾多注入内流湖泊。河流的侵蚀能力微弱,河床宽浅,谷地开阔,各河上游往往与雪山冰川相连,河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径流多集中在夏秋冬节,并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这里虽然没有波涛汹涌的常流河,但从宽谷底部的宽阔河床与深厚的新鲜冲积物来看,冰雪融解后,也会出现短暂的滔滔洪
21、水。藏北高原上最大的内流河为扎加藏布(藏语,藏布即河流) ,它源自唐古拉山南麓,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色林错(藏语,错即湖泊) ,色林错除接纳扎加藏布外,还有水道与其西面的吴如错、西南的鄂错相沟通,故色林错水系是藏北高原内流区最大的水系。藏北高原的第二大河是波仓藏布,它源自藏北高原中部的雪山,自西向东流,归宿于达则错,河长约 200 公里,该河谷地比较宽大,并有阶地发育。此外,源自冈底斯山流向西北的毕多藏布、阿毛藏布也是藏北高原较大的内流河,前者汇入塔若错,后者注入昂拉仁错。每到冬半年,藏北高原不少河流的河源谷地常有晶莹皑皑、寒气逼人的盾状或舌状冰体,铺展延伸在宽坦的干涸河床上,我们称之为“泉冰” 。它是在全年平均气温低于冰点,而严冬漫长的高寒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水文现象。在冬半年,昼夜气温均低于冰点,夜间更可达零下数十度,此时,当地下水或水温稍高于冰点的泉水溢出地表后,受气温的影响,在泉眼下方停积成冰,泉水源源补给,冻结则继续进行,冰体进一步发展,因而就变成冰川状的“泉冰”了。 “泉冰”的大小视水源多寡而定,大的可超过 100 万立方米。 “泉冰”通常在每年 56 月开始消融,大多数“泉冰”在8、9 月间纷纷消形匿迹,只有少数巨型“泉冰”未及消亡,又复冻结,就像高山上万年冰川那样,成为相对“永久性泉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