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几大误区2001 年 4 月 28 日及 2002 年 4 月 10 日财政部分别发布实施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 ,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制度性指南。但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对预算管理理解的片面性以及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致使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盲区。本文试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误区进行分析,旨在使预算管理能真正起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作用。误区一:为预算而预算企业和企业的主管部门均认识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作用,并把是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但对预算到底应是什么样
2、子,如何安排和实施预算,尚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少企业为了在企业管理水平认定方面能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认同,纷纷实施预算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预算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实际上,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所以,企业不能只将预算管理作为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制度空白,而应将预算管理作为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手段,重点不在于企业有无预算管理制度,而重在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和落实。误区二:编制预
3、算属纯财务行为全面预算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控制,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和措施。随着管理的计划性加强,全面预算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全面预算是集业务预算、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预算内容涉及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众多方面。尽管各种预算最终可以表现为财务预算,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业务、投资、资金、人力资源、科研开发以及管理,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主要是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
4、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而非代替具体的部门去编制预算。首先,预算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行为,必须由公司最高管理层进行组织和指挥;其次,预算的执行主体是具体部门,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内容只能由具体部门提出草案。所以,全面预算并非是仅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在实务中,认为预算是一种纯财务行为的看法是无法使预算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必须明确企业的董事会、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科研开发机构在全面预算中各自的角色和应履行的具体职责。不过也得注意将预算指标独立于会计核算系统之外的倾向。如企业安排部门费用预算时,不应仅考虑付现费用的预算,而应从财务会计角度将付现
5、费用和非付现费用一并考虑,在安排收入预算时,不应仅考虑新增供货合同的情况,而应从会计对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方法角度,充分考虑原有合同在预算期间的执行以及新增合同在预算期间的实现情况,等等。总之,预算指标的确定不是纯财务行为,但应以现有的财务会计方法为依托,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口径相衔接。误区三: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编制预算时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和概率预算等方法,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而我国多数企业均
6、采用增量或减量预算编制方法。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增量或减量预算的编制简便,二是给预算确定中的讨价还价行为留下空间,三是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尽管增量或减量已经考虑了某些非正常因素,但确立增量或减量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事实上,预算管理的最直接目的有三个,一是充分利用价值链分析,剔除经济行为中的非增值因素,二是通过预算的确定协调部门和单位关系,分清各种经济行为的轻重缓急,三是确保各种经济行为有助于企业目标战略的实现。按照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在编制预算时必须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经济内容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
7、模式化,甚至希望通过标准化预算管理软件的应用代替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误区四:对编报预算的准确度急于求高预算是企业对未来(一般指下年度)行为的一种计划安排,在预算确定中体现为一系列的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尽管考虑了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并进行了合理的估计,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计指标仍存在差异,甚至差异很大。管理层总是希望预计值与实际执行结果尽可能接近,最好是能吻合,能够不偏不倚地落实既定方针。但执行的结果往往是,要么远远超过预算指标,要么大大低于指标,很少有企业能够使预算指标同实际执行结果接近或吻合。这种现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1、实行超计划奖励的企业,为了能较多地完成预计任务,往往编报较低的预算草
8、案并给预算审批留下足够的“加码”空间,使预算能够轻松地完成;2、在实行以经营目标作为任免主要经营者依据的企业中,预算单位的经营者为了获得经营资格,往往编报的预算很高并提出达到预算目标的理想措施,以取得预算审批部门的高度信任,当预算无法完成时,预算编报单位又会以各种客观理由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如何使预算指标真正起到目标导向作用,并减少乃至取消讨价还价行为,是管理层非常头痛的事情。事实上,预算指标究竟定在什么位置,预算编报单位基本上是心中有数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往往无法合理确定比较可行的方案,于是讨价还价在所难免。要求预算单位一下子将预算确定得很准确也不现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前
9、苏联计划工作者为解决预算失真问题提出的激励引导模型值得我们借鉴。激励引导模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优化对预算编制单位的报酬制度,引导出正确的预算信息。该模型称为 New Soviet Incentive Model,曾被美国的经济学者和会计学者广泛研究和推广。根据该模型,管理者的收入分为三部分:(1)基本报酬 B0(与业绩无关的报酬) 。 (2)基本奖励 Yh (Yh 表示预算编制单位上报的预算值, 表示依预算上报值确定的基本奖励系数) 。 (3)附加奖励或惩罚 (Y-Yh)或 (Yh-Y) (Y 表示实际业绩, 表示实际业绩高于预算业绩时依超额部分确定的加奖系数, 表示实际业绩低于预算业绩时依未完
10、成部分确定的扣奖系数,而且三个系数存在 0 的关系) 。按照该报酬激励引导模型,假设预算编报单位认定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好业绩为Yh,则他只是在预算制定中报出 Yh 的业绩,才可使其收入最大化,报出的业绩无论高于或低于 Yh 都会减少其收入。当企业采用了此原理实施预算管理后,预算准确度会随着一个个预算周期的增加而提高。误区五:预算能否批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对预算结果的满意度预算草案上报后,预算的审批就成为关键。预算审批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讨价还价的争论过程。实务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在审批预算草案时,多以预算结果满意度作为是否批准该预算的主要依据,只要预算结果在
11、管理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之内,预算就会被批准。这实际上是形式主义在预算管理中的表现,不符合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满意度的高低无法衡量,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也容易产生腐败。为了使预算能真正起到细化战略管理的作用,预算的审批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预算审批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因此,在审批预算时,企业管理层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与预算内容有关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提出问题,并由预算编制单位进行答辩,最终
12、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虑,决定是否批准预算草案。误区六:管理部门的预算考核只注重费用节约额预算起源于美国的政府开支,在企业的应用也是从管理费用开始的。企业尽管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但对管理费用的支出仍实行预算控制的办法。由此大多数认为,对管理费用实施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能通过预算控制费用,以使费用支出不超过预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企业都规定了管理费用超支或节约奖惩办法。但导致的结果是,有些管理部门为了节约费用,得到相应的奖励,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从而产生了减少工作,多得奖励,消极怠工的矛盾现象,这与实施管理费用预算控制的目的相违背。在管理费用预算控制方面,正确的做法是:制定和审批管理费用预算时,宜采用零基预算的做法,根据实施有利于企业管理战略的管理活动,分项制定和审查其费用预算的合理性;进行预算考核时,应首先看其中管理活动是否按质完成,只有在百分之百完成各项管理活动情况下节约费用才可获得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