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得以广识——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105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问得以广识——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巧问得以广识——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巧问得以广识以素芭等为例,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教育部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 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对提问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说得好:“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 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 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

2、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提问可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掌握巧“度”1、 设计问题的角度。相同的问题,提问的 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像产品的包装,精美、独特的包装总能受到顾客的青睐,不是道“人靠衣装马靠鞍” ,都是同理。教素芭 时,由于是小说人物,所以就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了解,素芭的生 平 ,以及人物的大致性格。可是以“生平”和“性格”为关键词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不会很大,而且又是下午的课,效果本身就会打折扣。为此,我把问题设计成:请大家自选,一个小说中的人物(父亲、母亲、帕勒达帕、村人、动物)说说你们眼中的素芭

3、。这样有角色的担当,学生就容易融入课文,女生比较喜欢以“母亲”的心疼和自责的口吻叙述或选择小动物从知己的角度述说,而男生较多地选择父亲或与素芭似乎有着微妙关系的帕勒达帕德口吻娓娓道来,不但使学生“活”了起来,而且在表达过程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发现和理解。来源:学*科*网、问题设计的梯度。来源:Zxxk.Com 来源: 学+科+网 Z+X+X+K钱梦龙老师说:“课堂上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 这样就好似登山, 过了一个山峰, 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面前了, 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 ”如果开头几个问题先

4、把学生“闷”住了, 那么往往造成整堂课气氛沉闷。问题设计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素芭 中,为了要探究素芭悲惨命运,可以设置 的问题:()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说明素芭的结局是什么?()父母既然这么爱素芭为什么还狠心地把她远嫁他乡?()素芭还能回娘家吗?()你在素芭的命运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素芭被丈夫抛弃,唯一的出路就是没有任何出路,从而揭示那个社会妇女地位的低微和命运的悲惨。这种提问设计能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视野, 不但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养成, 而且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孔老

5、夫子的“循循善诱”早就给我做出了榜样。、问题设计的深度。来源:Zxxk.Com这里的深度, 不是说教学的内容要深、要有难度, 而是说教师的设计要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细细琢磨教材, 反复咀嚼教材, 甚至咀嚼到了“化”的地步; 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教师对课堂活动设计的独到思路。在一个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中, 一定有着非常精妙的创意, 一定有 着其深层的含义。在素芭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总结文章的思想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素芭 这篇文章能不能换一个大背景,比如是美国,结局还是一样吗?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大有玄妙,文章的深层旨意不露声色地就呼之欲出,而且更容

6、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师背印度背景或种姓制度。让学生明白有些文章是根治于民族土壤的,有些作家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烙印,比如泰戈尔、海明威、普宁等。这样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又有了一种质的提升,这都是源于素芭 ,源于那个老师的这个看似简单的妙问。所以说,一个问题有深度,不是说越大越好,而是要切口小,而容量大,达到以点盖面的效果,能让学生的认识符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次。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这里似乎没有问题, 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一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 ,却仍

7、叫她祥林嫂呢?鲁 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 “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 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 , 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 ”二、幽咽泉流冰下难化“直”为“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

8、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 “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逆向设疑。逆向设疑是根据文章思想内容和结尾,从反面提出问题或拐个弯、变个角度的提问。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寻根究源, 不满足 “知其然”,要探索“知其所以然” 。他们不愿意回答“是不是” 、 “对不对”一类问题。教师提问常常要从反面或转个弯发问。如一位教师教我

9、的叔叔于勒时,就从反面提出:如果于勒果真发财,回乡出现在码头上,菲利普夫妇一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纷纷答问,根据课文所揭示的人物性格想象出各自不同的反映。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 “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 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

10、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 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新大纲“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明确规定: 在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讲究课堂教学提问设计, 是积极响应新大纲的精神的。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 ”成功的课堂提问, 是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