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419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作者:云晓出版社:朝华出版社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解决孩子的成长烦恼,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重塑孩子的“心灵” ,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与培养。前 言很多家长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其实,答案很简单。家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阐述孩子心灵的学问,研究孩子行为的一门科学,它贯穿于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不管家长们愿不愿意、知不知道,都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心理学的知识,与孩子进行着或深入或浅显的心理博弈。例如,很小

2、的孩子就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也可以从孩子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孩子是否在说谎,是否又有什么新的想法或举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孩子还是家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为什么总与我的想法有很大偏差呢?于是,在我们的身边不时响起了父母们各种各样的困惑与不解的声音:“孩子太顽劣了,用什么样的方法管教才最有效呢?”“我说向东,他偏会向西,他为什么就不听话呢?”“他的行为我简直无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孩子很讨厌学习,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一直很认

3、同这样一句话:“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却十分不容易。 ”为什么父母很难读懂孩子这本书呢?研究表明,其原因是这样的:大部分父母在“品读”孩子时,都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的,而非“心灵” 。更关注孩子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孩子具有好行为,父母就高兴、就顺意,孩子一旦表现出坏行为,父母就会愤怒、就会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该如何如何” 、 “你犯了什么错”这也正是很多父母感到孩子难教难管的共同原因。更关注孩子的心灵,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关注孩子心灵的父母,会更多从孩子的心理成长角度出发,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隐情,去关注孩

4、子不肯轻易表露的内在情感,他们教育孩子的常用语言是“你是怎么想的” 、 “你有怎样的需要”这也正是和谐亲子关系诞生的根源所在。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如果能够做到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倡导父母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按照孩子最易接受、受益最大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将在本书中向您呈现以下几大特色。特色一:充分展现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心理发展历程。从幼儿期、少年期,再到青少年时期,在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孩子都

5、在经历着不同的生理成长历程与心理成长历程。与此同时,父母的教育方向也必须随之不断转换,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例如在孩子心理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爱抚和拥抱,对少儿期的孩子给予更多鼓励,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学会适当的示弱和让权;在孩子能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对幼儿期的孩子要着重“听” “说” “看”能力的培养,对学龄前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对小学期的孩子要着重培养其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在孩子的智力发展历程方面,父母应运用多种方法不断开发孩子的右脑,等等。在孩子的这些特殊成长阶段,父母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去应对与引导?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都有详细而具体的

6、阐述。特色二:指导父母灵活运用多种心理学规律,科学地进行教育。总体来说,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们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思维模式。他们虽然不谙世事,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往往比成年人丰富、脆弱,即使微小如尘的事物,都可能引发他们心理上的波动。作为父母,在呵护孩子身体的同时,更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而掌握一些最常见的心理学规律,恰恰是父母走入孩子内心世界,帮孩子走出困惑、排除烦恼,把他们培养成才的最佳捷径。针对于此,本书总结了上百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并配有实用操作案例,以方便家长们理解和掌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和塑造孩子

7、最有力的心理武器。特色三:与单纯的理论指导不同,本书更注重的是方法。单纯的理论指导,只能为家长们提供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而理论指导一旦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往往又会感到无从下手。于是,很多家长都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看着很好、读着很棒,但究竟如何去应用呢?为解决家长们的这种疑惑,在本书中,我们将要呈现给读者的,将是科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的完满结合。不仅让您读有所思、有所想,更能让您有的放矢,将科学的教育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日常教育中。特色四:以图解的形式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解读,更有利于操作和理解。在本书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本章要点图示” ,以图解的形式对整个章节中父母需要灵

8、活掌握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总结。通过这些图解,父母可以在阅读文字内容之后,对其有更加深刻的把握,更利于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和运用。希望这种图解的方式,能够给您带来一定的便利与愉悦。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在此就不更多介绍了。希望本书能够带给广大父母以更多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也衷心祝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有所成就! 第一章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一 孩子的心理发展 003方法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 004方法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 007方法三:青春叛逆期:家长适当示弱与让权 010二 孩子的能力培养 016方法一:幼儿期:“听

9、” “说” “看”能力的培养 018方法二:学龄前: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021方法三:小学期: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发展 025三 孩子的智力开发 030方法一:鼓励孩子多用左手:开发右脑 032方法二:提高智商的几个小技巧 036本章要点图示 038第二章 担当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一 家教理念: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 045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048方法二:为孩子营造适于成长的环境氛围效应 051方法三: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053方法四: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首因效应 055二 了解孩子:做孩子的心理医生 058方法一:让孩子为家庭做贡献满足孩子的心理归属感 0

10、60方法二:关注并接纳满足孩子被注意的需求 061方法三:尊重与理解应对孩子的秩序敏感心理 064三 父母的心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067方法一:尊重孩子发言权效应 069方法二:读懂孩子的语言和行为知己知彼战略 072方法三:别让孩子对教育不耐烦超限效应 074方法四:适时向孩子“求救”示弱效应 076四 父亲的角色:孩子的领路人 086方法一:父亲 VS 孩子的性格加入柔性因素原则 088方法二:父亲 VS 孩子的智力加入技巧性原则 091方法三:父亲 VS 孩子的心理开放式原则 093五 母亲的角色:孩子素质的决定者 097方法一:即要疼爱,又要严厉加入原则性原则 099方法三:不要对孩

11、子束缚太紧放宽限制原则 101本章要点图示 104第三章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一 培养好习惯:四种有效方法 125方法一:多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正强化法 127方法二:将坏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寻找突破口法 128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 负效应 130方法四: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自然后果法 131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 143方法一: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角色效应 145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147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 149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 152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153方法二:

12、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156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158四 塑造好性格:思维类型不同,方法不同 161方法一:规则型孩子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原则 162方法二:谐调型孩子充满爱意的提醒原则 165方法三:发现型孩子变任务为乐趣原则 168方法四:分析型孩子精益求精原则 170本章要点图示 173第四章 沟通教育中的心理学一 与孩子沟通的基本原则 183方法一:用“爱”去读孩子的各种行为关爱原则 184方法二:控制坏情绪感情和行为分别处理原则 187方法三:不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尊重原则 188方法四:放弃长篇大论的说教简短原则 191二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193方法一:先

13、处理情绪,后处理问题情绪优先处理原则 194方法二:把沟通的音调降低低声效应 197方法三:为教育增添“润滑剂”幽默效应 199方法四:不要让孩子对你的语言失望拒绝“可是效应”201三 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的四个细节 203方法一:在唠家常中与孩子沟通调味品效应 205方法二:倾听孩子的诉说心灵减压效应 207方法三:以快乐的基调结束谈话近因效应 208方法四:用正确的语言与孩子沟通瀑布心理效应 210四 鼓励与禁止的艺术 213方法一:用鼓励成就孩子的自信手套效应 215方法二:每一个孩子都值得鼓励重视努力与进步原则 217方法三:批评和惩罚要尽量少用厚脸皮定律 219方法四:批评的技巧反弹琵

14、琶效应 221方法五:将批评变得“可口”三明治效应 224本章要点图示 227 一 孩子的心理发展从儿童发展学角度上看,孩子的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幼儿阶段、少儿阶段、青春期阶段。在每一个特定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都要完成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任务。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到五六岁还有吃手的毛病,并且家长越是提醒,这个坏毛病越是严重。其实,这就是孩子在婴儿期的一种自然心理需求没能得到满足。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在 34 个月大时,都会出现吃自己的手和脚的行为,这使得很多讲究卫生的妈妈焦虑万分,于是便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如强行将孩子的手拉开、将孩子的手裹起、给孩子脸色看,或大声斥责孩子。

15、其实,家长们的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确切来说,是有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是他们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而且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如果孩子在婴儿时期的吃手行为被强行制止,由于其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一直伴随着他,因此很易形成焦虑、多疑、敏感、胆怯的性格。因此,懂得心理学的父母,一般会理解孩子吃手的这种心理,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然后再想办法转移孩子的这一行为。又如,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很多孩子会频繁出现撒谎的现象,并且屡教不改,令家长们大为头痛。其实,孩子的这种坏毛病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一

16、位家长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晚饭前,孩子要吃饼干,妈妈耐心地告诉孩子:“晚饭前不许吃东西,不然吃饭时就吃不下东西了,这样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孩子点了点头,妈妈就去准备晚饭了。然而,当晚饭准备好,妈妈来叫正在客厅的孩子吃饭时,却看到茶几上有很多饼干渣,便问孩子:“你偷吃饼干了?”孩子使劲摇着头说:“没有,我没吃饼干。 ”但这位妈妈清楚地看到,孩子的嘴上还带着刚才吃饼干时留下的饼干屑。孩子为什么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呢?其实,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这种现象就很好理解。46 岁的孩子已经很好地完成了自我角色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

17、他人的关注。但这时期的大多数父母常常是忙于工作或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当需要他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就会“出此下策” ,冒着被惩罚的危险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因此,对待孩子的这种撒谎行为,家长千万不能惩罚孩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惩罚孩子,就意味着孩子的“诡计”得逞,从而会继续这种撒谎的行为以赢得父母的注意。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对孩子的撒谎行为视而不见,事后再找机会告诉孩子,其实父母时刻都在关注着他,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伤害,甚至是阻碍孩子心理发展的事例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总之,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必须了

18、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并且要了解孩子在每个心理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这样,孩子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进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去。那么,在幼儿期、少儿期、青春期这三个重要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分别是什么呢?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呢?方法一:幼儿心理依恋期:多爱抚、多拥抱、多亲吻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刚出生时,在心理上并不能认识到有一个外部世界,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中,类似于一种自闭,被称为原型自恋状态。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两个月,这段时间,孩子心理成长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依恋转移,即由对自我的依恋,向对母亲的依恋或他人的依恋转变。在这个时期,假如母亲性情暴躁,

19、动作不细致,对孩子疏于照管,经常让孩子处于口渴、饥饿、寒冷、潮湿等不安状态,那么孩子就不能与人形成良好依恋。这种情况还会使孩子出现心理发展滞后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自闭。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完成幼儿期的这种依恋转变呢?对此,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过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他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一个母猴的模型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绒布。然后,在两个“妈妈”身上分别放一个奶瓶,再把两个“猴妈妈”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了。然而,即使“铁丝妈

20、妈”身上有奶瓶, “布妈妈”身上没有奶?,小猴只有感觉饿了时,才跑到“铁丝妈妈”那儿吃奶,而其余的时间则依偎在“布妈妈”怀里。哈洛等人对此的解释是: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是母猴能给小猴柔和的感觉。“布妈妈”给予小猴的还不止这些,在小猴离开“布妈妈”出去玩耍时,如果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古怪的庞然大物,小猴会惊恐地撒腿奔向“布妈妈” ,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妈妈”换成“铁丝妈妈” ,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妈”还能给小猴安全感。后来,心理学家哈洛等人给“布妈妈”增添了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里装上灯泡,使“体温”升高。这时相比之下,

21、小猴就更愿意去找温暖的“布妈妈” ,而不愿找冷冰冰的“铁丝妈妈” 。当然,当“布妈妈”能够做动作时,如抚摸、拥抱小猴时,小猴就越来越离不开“布妈妈”了。但是, “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成年后不同程度地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的精神疾患。由此可见,幼儿期孩子心理依恋的完成,仅仅是有食物吃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父母的拥抱、亲吻、爱抚等肢体抚慰,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父母的接纳、温暖和爱。在这种环境下,孩子才能与父母、与他人,形成信任、安定、亲密的依恋关系,才能形成活泼、热情、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事实上,这段时期孩子依恋的完成,一般都是妈妈协助他们

22、完成的。除哺乳、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之外,还需要妈妈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抚、拥抱和亲吻,并不时地轻声与孩子“说话” ,让孩子感知自身之外的世界,感知母亲的存在,感知他物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依恋就能很好地完成。当然,还有很多妈妈由于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完成这种依恋。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虽然婴儿不会说话,但他会用表情来表示他内心的感受与欲望,例如,饥饿时,他会大声哭闹,而高兴时,他又会手舞足蹈。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表达,大人要给予积极的反应,当孩子哭闹时,要及时通过哺乳、爱抚等安慰孩子;当孩子高兴时,家长也要通过说话、

23、动作等,让孩子明白,你在分享他的快乐。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一些家庭由于某种原因,妈妈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而孩子对妈妈并没有依恋。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也不必过分担忧。实际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可以进行补偿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补偿必须在孩子 5 岁之前完成。否则,这将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在此,父母必须牢记:5 岁前,爸爸妈妈必须帮助孩子完成心理依恋。方法二: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现在,很多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还常常有这样一个坏毛病:不喜欢去幼儿园或学校,整天跟在妈妈的身边,简直就成了妈妈的小“跟屁虫” 。而且,除了妈妈之外,他们不愿意跟任

24、何一个人在一起,包括爸爸。经过多年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更可怕的是,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做其他事情,他们常常会被强大的自卑心理包围。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没有很好地完成少儿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进入少儿期之后,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妈妈完成亲密分离,即孩子要从对妈妈一个人的依恋中走出来,开始接纳爸爸和其他人。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与其他人接触,特别是爸爸,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并不时地鼓励孩子。另外,家长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多些接触,以帮助孩子完成与父母的亲密分离。事实

25、上,在孩子与父母完成亲密依恋的同时,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并试图从社会或学校那里寻求认同。而这时,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开始建立起来,如自尊、自信等。确切来讲,孩子的这种自我认同感大约从 2 岁左右就开始萌芽了,只不过那时的认同只是一种模糊的、低级的自我认同。到了少儿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他们已经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父母是否喜欢自己,他人是否喜欢自己。少儿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强烈的,例如,他们仅仅会因为一件漂亮的衣服、别人一句夸奖的话,而变得充满自信;相反,别人一个不信任的眼神、一句批评的话,又会让他们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当然,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所谓正确的自我认同,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正确的自尊和自信都来自于哪些方面。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一位爸爸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