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历史第三分册参考答案第 17 课1.(1)文官;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2)因为唐末五代以来藩 镇拥兵自重、禁 军将领兵变篡夺皇位时有发生。 (3)因 为重文轻武已成北宋的国策。2. 同意。赵匡胤奉行“重文轻武”国策,通过调整政治军事制度,以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等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 备受推崇的文治之君。 “重文 轻武”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篡夺皇位的局面,使宋代的经济文化出现繁盛景象。尽管宋朝 300 年的基业中,长期积贫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3.(1
2、)考试制度: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 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 为定制。考 试规则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 “誊录 ”、“别头试” 、“锁厅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 帖经” ),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2)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 兴盛的科 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 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探索与争鸣(1)通古
3、今:隋唐宋的科举制。 (2)通彼此:政治在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关系;科 举制与文官体制的关系。第 18 课1.(1)冗官;积贫、积弱。 (2)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措施)。庆历新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激烈的反对。随着宋夏和 议定局和内乱的平息,仁宗对因实施新政而引起的纷争产生厌烦,范仲淹、富弼等主力改革的官员被反对派排挤出朝廷,新政所推行的大部分措施也随之废除。王安石 变法,随着王安石的辞职、宋神宗的去世、保守派被起用,新法全面罢废。2. 从改革的背景看,新王朝大多是在 农民起义的风暴、旧王朝被瓦解或推翻后建立。农民起义本身就是对旧王朝的冲击,这种冲击成了新王朝推行改革的破冰
4、船。而王朝中后期,随着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 益分配的成型,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均势,保守顽固的倾向与日俱增,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从统治者的利益看,王朝初期的 统治者比较重视吸取前朝 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这时的改革多半是对前朝旧制的“反动”,既 赢得民心,又兼 顾新权利获得者的利益。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是建立在不改变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一旦触及到统治者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反对。从改革的支持力度看,王朝初期的改革由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的改革则缺乏这种权威。第 19 课1. 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先进,学习汉制,加强民族间的互相往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
5、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统治。2. 和平:宋辽澶渊之盟 、宋夏 议和、西夏与 辽议和、宋金绍兴和议、榷场。战争:北宋与辽的战争、金与辽的战争、金与北宋的战争:靖康之变、金与南宋的战争:郾城会战和二次北伐、蒙古与西夏金的战争、蒙古与南宋的战争。文明交融的两种形式。探索与争鸣(1)三次。 (2)政治原因:自秦朝开始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杰出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思想原因: 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维护国家统一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了积极作用。加之各个 时期的民族融合,
6、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加深了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从而 为统一奠定了思想上的基 础。第 20 课1.(1)三国两晋南北朝;(2)两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赶上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而同时期的北方,因战乱而人口减少、城镇衰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3)农业:水田农具的改 进、 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圩田、沙田和梯田,水稻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 “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了“机户”。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 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 镇成 为全国的制瓷中
7、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 也十分发达,造船技 术居世界 领先地位。商业外贸:宋朝政府鼓励外贸的原因、三大外贸港、市舶司、 “番坊”、 “番市”。海外贸易的商品、 “海上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意义。2.(1)由于西夏的崛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对外贸易在南宋经济 中的重要性。如 绍兴末年,泉洲、广州两市舶司的每年收入达到 200 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 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2)经济重心南移后,对外贸易成 为南宋王朝的重要收入来源。3.(1)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以中国泉州为起点的海
8、上丝绸之路,向北可通往日本、高丽,向南可通往东南亚,向西南可通往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2)向外传播丝绸、瓷器等商品的 “经济贸易之路”;传播各国人民友谊的“友好往来之路”;传播各族人民光辉灿烂文化的“文化交流之路”;传播我国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交流的“造福人类之路”。探索与争鸣两宋时期,传统纳贡体系的崩 溃和岁币的输出,使海外 贸易成 为必要。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指南针的发明,又使得海外贸易成为可能。特别是南宋,海外贸易成为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南宋经济逐渐背离了悠久的农业传统 ,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政策。第 21 课1.(1)三国、
9、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2)造纸术、圆周率、地动仪、 伤寒杂病论、 “麻沸散”、 齐民要术、印刷术、指南 针、火药、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等。(3)中国古代社会时间长,在上升 时期,相 对开明、积极进取。古代社会的中央集权和小农经济,对国计民生进行垄断性管理。一些大型科技项目往往是由政府 组织人力、物力、 财力来实施完成。中国古代社会 虽然不断出现江山易主的现 象,但文化氛 围、政治制度、 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明 显的传承性。而且中国文化未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文化的传承性对科技发展有利。科技 发明是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较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10、。士阶层 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负着历 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 较高的理性精神,为科技文化发 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1)唐朝虽已发明雕版印刷术,但直到北宋中期才逐 渐盛行普及。况且,雕版印刷术的局限性。 (2)不会。因为此时平民毕昇已创制了泥活字印刷术 。3杨辉三角。从北宋的“贾宪三角”到六百多年后的法国“ 帕斯卡三角”,中国对世界数学的重大影响;文明交融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与争鸣(1)正确。 (2)印刷术的发明使史料和史 书得到有效流传。在印刷术发明以后,只要已经印刷发行的书,一般不会绝迹。有的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书版和存书都被销毁,但民间还会有留存。有的书在国内绝迹了,却流传到海外
11、。古代有些地方志,在国内已不佳踪影,但近年来陆续在海外发现。第 22 课 元的统一一、栏目参考答案1. 文献选读:元朝开辟了南北海运航线, 说明指南针在航海上的通行。始自至元二十年(1283 年)至于天历、至顺( 1328-1332 年)的 40、50 年间,通 过海运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大都,由四万石以上增而为三百万石以上,更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情况。2. 读图学史:元朝疆域四至东,大海、南,南海、西南,西藏云贵、西北,新疆以西、北,接东西伯利亚。如,行省中的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
12、琉球(今台湾)。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 观上起了促 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这些都超出汉唐时期。3. 读图学史:从马可 波罗陆来海去的路线中,说明元朝建立后,非常注重内陆与海外交通的开辟和建设。在陆上丝绸 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的状况下,中西交往盛极一时。元朝的对外交流是开放的。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忽必烈采纳了第 2 种建议。忽必烈取法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地方行政则创置行省制度。此外,又从适应农耕地区的特点考虑,对蒙古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实行一些有利于农业与手工 业生产
13、的措施,使社会 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由于经济形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原先的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再加上其 统治地区的扩大和统 治人口的大增, 为了巩固政权,汉化是必然趋势。2马可波罗回威尼斯后,依据其在东方的见闻完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书中对中国各地的记述尤为详尽,涉及当 时的重大政治事件以及工商行 业、 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虽说唐宋时期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在东西方交流中起到的一定传递作用,但该书问世后在西方引起轰动却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马可波罗行纪广泛流传于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使西方人对古老中国有个相应的认识,加上其 过分的扩大,更引起西方的好奇,据说,哥伦
14、布就是读了这部游记,才对遍地黄金的 东方大国产生由衷向往,从而激起冒险远航的决心。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同意。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 实行有效统治,取法 汉 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在地方增设一级,管辖更直接。元朝中央政府主要由中 书 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 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 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地方行政创置行省制度,分设 10 个行中 书省, 简称“行省”或“ 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第 23 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栏目参考答案谚语历史信息:
15、“苏湖熟,天下足。 ”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出北方,成为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说明一是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有,主要是抚百姓,因为他是由农民起义而得天下,深知官逼民反的教训。具体表现:经过元末的长期战乱,明初社会 经济衰落凋敝,出现大量抛荒土地。朱元璋致力于复兴农村经济,下令农民 归耕,承 认由农民开垦耕种的荒田 归农民自有,并减免徭役和赋税。同时,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政策,多次调集无田农民前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屯种。 为使屯田顺利推行,政府向屯田之家配 发大量耕牛和农具。朱元璋还鼓励农民种植桑、麻、
16、棉等经济作物,责令地方官督促,从而优化了农产品结构,为丝、棉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初政府还推行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改善了官营手工业工匠的劳作状况。此外,政府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复与兴建,元末水利失修、河滥成灾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经明初的一系列措施,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 产 力逐步提高。2. 秦朝中央设三公,确立君主集权的统治;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 牵制,其 实是皇权逐渐增强 的产物;明朝罢去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包括六部在内的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集国家元首、政府首 脑于一身,总揽决策、行政大权,形成 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17、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3明内阁权力仅仅限于批答之权,而批答又必 须得到皇帝的面授后才能 拟定,只相当于文书的职能。可见,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具有 拟 定、 审查和执行的权利不可同日而语。 说明了相权消亡,皇权强化的实质。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明代是继元朝蒙古统治后,恢复 汉族传统政治的再建。然而,由于朱元璋全面 强化专制政权, 废丞相,设内阁;屠戮功臣,建立厂卫,使得政治局面全盘恶化。比如,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 权力凌驾政府司法部门 之上,并有自己的 监狱和法庭。况且,厂卫特务的活动遍布各
18、地,上至文武重臣,下及平民百姓,都被列为侦缉对象。中国历史上,以法外行事的特 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明朝皇帝确实 开了一个恶例。可能与朱元璋本人生性疑忌的个性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集权政治即将走到尽头的大趋势是一致的。第 24 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栏目参考答案1.名家史论:背景相同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结果相同: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
19、朝建朝近 300 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2.读图学史:明长城虽说蜿蜒万里,但只不 过是明朝皇帝心里上 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防御。明末社会矛盾尖锐,政权已被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长城又如何抵挡得了满清的铁骑。况且,满清此时又正处于 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 视眈眈地窥测中原,伺机长驱直入。3.文献选读:文中的“亡国” 是指王朝的更替或君主的废立, “亡天下”是指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是激励中华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关头, 为反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所承担的责任。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明末社会状况:政局败坏宦官专权(
20、内外大权一归忠贤。所过,士大夫遮道拜伏,至呼九千岁);土地兼并 皇室封田(福王分封,括河南、山 东、湖广田为王庄,至四万顷);赋税繁多 加派辽饷(通前后九厘,增 赋 五百二十万,遂为岁额。崇祯三年,每亩再征三厘,总名“ 辽饷”, 计一百四十万两);陕北大旱 农民起义(臣乡延安府,自去 岁(崇祯三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有司(官府)亦不能禁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上层到下层,无不反映出明末的社会矛盾已全面激化。2. 清军入关时 的大肆圈地是与满清原先在东北的畜牧经济有关,直至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清王朝,其生产力已经受到中原 农耕经济的影响。 马背上的民族
21、此 时必须适应于他们面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停止圈地政策的 调整变化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一变化完全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正确性。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内重,西汉末,王莽篡汉;外重,唐中期,安史之乱;内外俱轻,明末,农民起义,满清入关。从皇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内外交困等方面加以说明。第 25 课 康乾盛世(上)一、栏目参考答案1.名家史论:虽说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 权,并具有 办事效率高,决策程序慎密的特点,而且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然而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 长,亦无 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完全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2、其仍不过为 清王室一御用机关。因 “其权 属于君”, 皇权得以空前加强,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上升到一个新高度。2.读图学史:东北沙俄在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中,于 17 世纪中叶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 ,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 边界。西北 清初,原居今新疆伊犁一带的蒙古准噶尔部势力渐强,控制了天山南北,并不断向东向南进兵,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 终于平定叛乱。其后,聚居新疆天山南路的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 统一了天山南北,随即派军驻守,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2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 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 赖、班禅的 转世程序。东南郑成功于 1662 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郑氏政权在台湾地区的统治维持了 20 余年。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驻军守备,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清朝前期的设内阁,主要是仿效明朝作 为协助皇帝办理政 务的中枢机构,而保留 议政王大臣会议,则是满族旧俗。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 族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
24、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由于 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 议,皇帝也无法 轻易改变,皇权受到一定制约,因此,康熙帝在位时, 为加强皇权,于 宫中 设立南书房。他希望通 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 实际作用有限。直至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 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职 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 拟诏旨等,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 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2. 康、雍、乾三朝在巩固和 发展
2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基本的策略是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如 对东北沙俄入侵的抗 击、 对西北准噶尔部和回部的叛乱的平定、对西藏治理的加 强、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 统 一管辖之下。反映了中国传统的以巩固为主,而不是以扩张为 主的思维定式。第 26 课 康乾盛世(下)一、栏目参考答案1. 读图学史:从沿街的商铺林立,人流如潮、百船入港、争相起货等方面来描绘苏州万商云集,运输繁忙的景象。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康、雍、乾三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其最 显著的特点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业中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在农业中的发展,同
26、时促进了手工业的商品 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家庭手工 业绩麻、纺纱、织布、养蚕、缫丝等不断推广;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 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 业作坊,所制作的各 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 丰富, 这一切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致使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首都北京也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商品 经济 的发展和繁荣,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康乾盛世”:从政权稳固加强皇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安定战事不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 繁荣农业、手工 业和商 业的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文化建树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 集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时,
27、清政府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 全书,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等方面或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展开 论述。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用意深刻”指的清朝为稳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通过编撰大型类书, 对全国图书作了一次清查,凡被认为 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一概禁毁 。这样,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成绩显著,同时也清理了一批不利于其 统治的书籍。事 实上,这与秦始皇的焚书有相同之处,也是大兴文字狱的一种补充,总 而言之,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 制空前严厉,但手法策略些。第 27 课 明清对外贸易一、栏目参考答案1. 名家史论: 明成祖的“商税是国家用来抑商逐商的,而不是 为了获利。现在有夷人慕义远来,我们
28、却去侵害他们 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 说,但却大大有损于我朝的形象。 ”这番话确实是印证了“ 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明朝的朝贡制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2. 读图学史: 太平洋丝绸之路与中国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说都是以转载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名,但实质 是不同的。以往中国的 陆上或海上 丝绸之路,一是以中国大陆为起点,向西运到印度洋或地中海周边地区,二是担任 转运的都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三是以中国官方市舶使或民间的商贩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做生意。太平洋 丝绸之路,一是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 东向美洲的新航路,二是担任转运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等欧洲殖民国
29、家,三是中国的官方完全退出此行横渡太平洋的远程贸易。3. 文献选读:“大皇帝君临万国,恩波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反映了清统治者对当时世界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一无所知,仍然以“天朝大国”自居。而 “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洋货物以通有无。 ”又反映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 经济的闭塞观念。在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最终实行了闭关 锁国政策, 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4. 知识链接:英国礼品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航海的仪器,中国礼品是传统的丝织工艺品。差距:英国已走上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反映出向外 扩张的目的。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已 经失去世界的领先地位。二、
30、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同意。因为朝贡贸易确实是各国唯有接受中国册封,才能获准与中国通商,明廷希望借此,达到“四夷 宾服”的目的。由于朝 贡贸易的目的不是为 了通商获利,加上 统治者的恩威四方的指导思想,往往在朝贡贸 易上出现“ 厚往薄来”的现象。明成祖时郑和 7 下西洋的壮举也消耗了明朝大量的物质,再加上西方殖民者的 东侵,致使明朝的朝贡贸易逐渐萎缩. 2. 自明朝中期以来中国 进入到古代社会的停滞和衰弱阶段,世界尤其是欧洲却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方以守,西方为攻,由此在对外贸易上出现了明初的朝贡体制和清朝的闭关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 贸易急速衰退。西方却开辟了不同以往的海上贸易航线“太
31、平洋丝绸之路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内因是中国社会的专制皇权的加强,自然经济的顽固,思想文化的压抑,对外交往的收缩。外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展,及对外殖民的扩张。三、探索与争鸣参考答案收集资料,从官方贸易和民间贸 易两方面来论证。第 28 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1欧洲耶稣会士出入中国时,与中国人的 风俗习惯、思想的摩擦:上帝与祖先、基督教与儒学、独身与居家、语言与文化、服饰与饮食等。洞悉中西差异的利玛窦深知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入 华之初,他即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取汉名,习汉语,穿汉服,钻研中国典籍,遵行中国礼仪
32、,允 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他 还注意打通官场关 节,争取地方官 员乃至朝廷的支持,并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 结交士大夫。2. 对于早期的西学东渐,应基本肯定。在传播宗教方面能入乡随俗。在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方面,内容泛及数学、物理、地理、天文历 算、水利技 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以及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 学、 艺术等。如,利 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他与李之藻合作 编译的同文算指,系 统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 远。 总之,将一种新颖的异质文化由此导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系统,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