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金融危机论文金融危机的影响论文: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反思摘 要:当前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造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形式。尽管现在已经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结束。站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制度原因,资本疯狂的增值本性是机制原因,过度的消费、金融创新、资本虚拟化破坏了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是体制原因,全球化是金融危机世界传播的不自觉的工具。批判和反思这场金融危机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这是重建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秩序的又一次机会,这在很多方面给现代世界经济发展提了一个醒。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
2、过剩;全球化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现象。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发端于美国 2007 年 8 月的次贷危机,然后从这个当前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广的世界金融危机,并已经演变成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面对这场金融危机,使人们不禁想到在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呈现出了周期性。人们不禁会问:“世界经济这是怎样哪?自由市场经济的法则怎样一下子不灵了?世界财富到哪
3、里去了? ”1作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周期性的现代形式,是信奉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的各种“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破产,是资本主义神化的又一次破灭。只有站在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我们或许才能更好地认清这场金融危机,更好的面对未来。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导致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与资本主义一同诞生,是资本主义“内在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从根上就存在的矛盾。每当基本矛盾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强制性地释放一次,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到强制性的暂时解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这就是资本主义
4、基本矛盾决定下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暴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和容纳生产力发展空间的有限性。当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特点,在金融和信用高度发达的今天,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必然表现为金融危机。人们在分析金融危机时往往只从经济现象出发,把危机归结为一些经济表象,例如生产过剩等。这是局限于“需求与供给”理论下的西方经济学分析模式,这很难找到问题症结所在,这种分析是缺乏深刻性的。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当然有其经济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制度原因,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导致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
5、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会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这是因为资本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都是资本家自己的事情,追逐利润及其利润最大化的欲望使经济活动中理性人的资本家变得无理性的疯狂、拼命生产,这样就必然造成生产的过剩。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机器化的大生产,每一单个有组织的企业大生产都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是整个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需要由社会统一组织和协调,有序生产。但是,单个资本家的一切生产都是完全是为了逐利的需要,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化。单个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序化必然同样造成生产的过剩。因此,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
6、然产物。生产一过剩,就意味着产品卖不出去,再生产的资本就不能收回,再生产的资料就无资本购买,生产就不能再进行下去,再生产的环节就此中断,就出现了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这就是经济危机。所有这些表现就是当前金融危机的表现,是生产过剩导致的,导致生产过剩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以,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代形式,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制度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尽管当前资本形式采用的是大众持股或者全民持股形式,但是作为资本私人占有的实质没有改变。当前的生产形式多样化了,不再是单纯物质产品的生产,但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是大大的提高了。这样,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随之发展。较
7、以前物质产品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当前世界金融是高度发达的,资本基本矛盾引发的危机必然首当其冲是发生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金融危机。二、资本增值本性的疯狂是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机制原因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就是逐利,这就是资本的生命,也是资本的活力。资本不同于货币和一般的物就在于其运动的过程不是消失了它的价值而是增加了它的价值,运动的目的不是在于实现使用价值而是实现价值,并且是更大的价值,这就是资本的逐利增值本性。资本有其增值的内在本性,并且这是一种疯狂的本性,因为资本越是增值就越有活力,并且越有活力就越能增值,也就越疯狂,这是资本的逻辑。疯狂增值的资本本性是这场金融危
8、机的机制原因。正是资本逐利增值逻辑的支配,使社会由以前生产领域的资本化到现在消费领域也资本化了,资本家以前有产业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品资本家等形式,到现在普通的消费者也成了微型资本家了,在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就是这种结果,并引发了这场金融危机。房子本来是人们居住的耐用品,可是却被人们用来投资了,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却又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现实购买力,为此,从银行借贷就成了选择。这种建立在贷款人没有( 或缺乏足够的)收入的还款能力、或者其它负债较重的贷款就是次贷款(相对于资信条件相对较好的具有很好信用保证和还款能力保证的贷款来说叫做次贷款)。这样 ,本来应该是消费的行为却变成了资本的投资行为,房
9、地产的泡沫就形成了,资本的疯狂就使这种泡沫越吹越大。刺破这个泡沫的就是抑制这种房地产投资过热的银行连续十七次的加息,还款加重, (次)贷款还不上,正常的金融信用链断裂了,危机形成了。正是资本的逐利增值逻辑和疯狂本性愚弄了美国,也愚弄了世界。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金融风暴的肆虐,然后再到实体经济的受冲击,并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逐利增值的疯狂的结果。尽管在危机形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措施阻止这个情况的发生,例如,对金融机构和虚拟资本加强监管,金融机构不为了自身的企业利益进行无限制的、盲目的、过度的金融产品的创新,等等。可是,资本本性的疯狂冲破了人的理性,再加上私利投机资本的推波助澜
10、,这就使资本成了金融危机的罪恶之源了。在以前,金融和信用是从实体经济中来的,从属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是围绕实体经济的配角角色。但是,当前的金融却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这样实体经济特征下的经济危机必然让位于金融危机。资本的增值本性使金融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离开它所拉的实体经济这架马车,一路狂奔,结果一头栽进了深渊,这就是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三、过度消费、金融创新、资本虚拟化破坏了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是体制原因过度的消费、金融创新、资本虚拟化破坏了与实体经济的平衡是引起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体制原因。当前世界正走向知识经济主导下的消费社会,消费拉动、金融创新和资本虚拟是当前经济的明显特征,但是应该与
11、实体经济相协调才能保证经济正常发展。但是如果这些“过度”化了,就必然存在着脱节的风险,如果再加上没有金融监管、或者逃脱金融监管、或者金融监管滞后,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这实质是体制上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花明天的钱来享受今天好生活”的国度,这是也美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即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是要花钱的,这是一个前提。有多少钱消费多少,这是消费与现实购买力的适应和匹配,这是消费与实体经济的一致,这是一种经济上的微观平衡,是一种经济可持续的生态平衡。但是当没有实现购买力进行消费的时候, 靠借贷进行消费就成了选择,银行又恰恰为此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于是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和旅游消费贷款等多种消费
12、形式就出现了。由于银行为了利益的放纵鼓励,这些消费远远超出了个人的现实购买力,这就形成了过度的消费。这更使过度消费与实体经济应有平衡之间的差距拉得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必然演变成危机。房地产业也是这样,这也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以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房地产企业倒闭为起点并引发房地产泡沫破灭连锁反应的原因。过度消费就是一种消费过剩,是相对于购买力来说的严重过剩。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是银行为了企业私利的结果。由于次级贷款是银行和个人之间的你情我愿的事情,银行成为使一些消费行为变成投资行为的工具。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购买房产或者汽车等耐用品的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又将这些抵押贷款又作为
13、一种投资资产卖给另一家经营或者投资机构,这一家又将这些抵押贷款又作为一种投资资产卖给下一家,这一链条一直往前延伸,并重复着。这样就形成了多级的、多次的投资,每一次投资实际就是金融产品衍生一次的过程,这样就出现了每一个下级的产品都是上一级的衍生产品,形成了金融的多极衍生产品,实质是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每一次衍生都使金融的衍生产品越远离最初的投资起点。在金融多次多极衍生中,往往是每一次衍生都是都会有泡沫,并且是泡沫越吹越大的过程,当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链式反应的危机就必然要发生了。这实际就是信用危机,“信用”变得“不信用” 。虚拟资本是对传统资本形式即“资本所有权的潜在的扬弃” 。当前的资本虚拟
14、化是资本证券化的过程,并且很多虚拟资本形式都是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果,这样很多的虚拟资本都是虚拟生虚拟的结果,是远离实体经济的运动。就两者的特性来看,虚拟经济可以无限的自我膨胀的方式增加,实体经济是不可能的。当两者的关系的变得不能实现的时候,两者之间的平衡就破坏了,虚拟资本可能就会变成资本的虚无,危机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过度消费、金融创新、资本虚拟化是资本生息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体制上存在漏洞和缺失就必然存在着有风险,有泡沫却又被掩盖,经济过热过度却又“信号失灵”,这些风险一旦达到一定的程度,危机的爆发及其恶果的发生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体制的缺失、失效
15、和失灵。四、全球化是金融危机世界化的不自觉的工具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日益紧密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生相融的局面,这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发达的电脑网络技术、交通手段、通讯技术等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这不仅推进和加速经济全球化,并且使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化。正是全球化把世界紧紧连在一起并促使世界极大繁荣的时候,也使全球化成为了金融危机世界化的不自觉的工具,是金融危机向世界传导和全球蔓延的工具。这就是全球化“双刃剑”的两面,这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全球化使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的机制、途径和
16、方式是很多种的,这里从几个方面来说明。生产的国际化使国际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实现是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当前生产的国际化是生产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国际生产把世界联成一体。不仅生产国际化,并且消费也国际化了,实现消费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生活中把世界联成一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国际金融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主要执行者,是当前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形式,是资本输出的主要承担者,是经济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和实现者。正是因为当前国际金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才使当前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并由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扩散。国际投资是资
17、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和实现者,是实现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载体,在当前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国际投资是国际经济交往中的重要纽带。正是国际生产、国际消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才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互相依存和互相联系的整体,这正是世界经济产生最大效率的条件,当然这也是一国出现经济危机之后向世界传播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充当着一个不自觉的工具。在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炒作是一个重要的诱因。当前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像基金公司、投资公司、大财团等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恶意投资、肆意炒作、兴风作浪,以达到乱中取利、牟取企业和集团
18、私利的目的,全球化恰好又为之提供了这样平台。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危机迅速传遍世界,心理恐慌和缺乏信心又是一个重要诱因,全球化又是这种心理恐慌在世界传播的一个机制和原因。在这些情况下,全球化同样充当了不自觉的工具。当今,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已经全球化了。在全球化时代,“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1。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国际化是人类进入全球化的代价,全球化是美国转嫁危机和资本主义剥削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因此,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与“狼”共舞的舞台,全球化就是这种不自觉的工具。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站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上批判和反思这场金融危机,能带给
19、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这次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美元帝国的一次崩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一次强制性的解决,又一次暴露出资本主义内在制度的根本性缺陷,对那些迷信资本、热衷资本主义的人来说,“美国神话的破灭”1不止是清醒。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造成的危害,充分暴露了资本逐利增值的贪婪本性和给世界造成的灾难,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就是这种结果,因此,加强金融监管,规范资本行为刻不容缓,要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实质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冲击,转变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驱动型向生产驱动和消费驱动相结
20、合型转变;加强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紧迫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方式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的现状,并实现向智力和技术产品出口型的转变;当前要通过扩大内需来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互动。这次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转型的一次机会,是推进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多元化的全球经济(特别是世界金融) 新秩序的一次机会,世界早该行动了!参考文献:1李本松.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反全球化的反思和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4):5-10.2李本松.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界意义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1):111-114.3崔友平,等.基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美国金融危机问题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4):1-10.4任平.马克思“资本批判”辩证视域的当代启示J哲学动态,2009(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