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数学论文:在“玩”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强调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的目标达成。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些传统、呆板的教学组织形式正悄然发生变化。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1.让学生置身于“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之中。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发生兴趣,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之中。教学要以每个学生当前具有的知识、理解力、思考力等为基础,提出与这一基础有适度距离的、使学生感到有歧义的问题,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是一种引起学生对事物关切的
2、情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就渴望得到“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做”的答案,认识兴趣也就随之发生。数学教学中悬念设置,可以在每一单元、每一节、每一课时的开头,这样有利于激起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探究兴趣。设置悬念常常从概念、法则、公式的实质出发,挖掘一些学生看来似乎熟悉,但一下子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前,让学生思考: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学生能从“三角形的轮子不能滚动”“椭圆形的轮子造成车身极不稳定”等方面,运用反证法来说明,但不能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就在学习上引起了悬念。 2.积极组织多种恰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发展思维。 例如,百分数、统计图表、比例尺、正反比例、几何形体的计算公式等方面的知识,应该组织学生用于生活或生产实际,使他们体验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解决问题的极大乐趣,体验所学知识的价值,进一步产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需要。 3.教师应当教学民主,在课堂上始终热情洋溢,有活泼愉快的情绪,语言声调要满怀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跃跃欲试,表现出对知识的执著追求。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循环”这个概念,他请了一位学生到讲台前面,让他原地踏步走。这时,教师脸露笑容启发大家观察思考:“如果老师不让这位同学停下来,他能否停下?这位同学踏足有什么规律?” “总是左右两只脚在循环地
4、踏。”然后教师又问学生:“一个星期中 ,你最喜欢哪一天? ”“星期天。 ”“过星期天有什么规律?”“每 7 天一个循环。 ”接着教师才引导学生认识“循环小数” 。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从直观到半直观再逐步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活动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中进行,而且重视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的开展。 4.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实物、绘画、电教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这种形象化教学,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一课,她让每个学生带一袋 1 千克重的洗衣粉和一枚
5、1 克重的 2 分硬币。课始,她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让每个学生的左手放上 1 千克重的洗衣粉,右手放上 1克重的 2 分硬币,两只手同时掂量。学生很有兴趣地在相互交往中“玩”,当掂了 30 秒钟以后手臂便累了。这时,教师问学生:“通过刚才的掂,哪只手中的东西重?”学生很自然地举起了掂洗衣粉的左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洗衣粉袋上标出的重量,再从课本上看一看 2 分硬币的重量,从而使学生在“玩”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一知识。 5.设计问题,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课始教师在黑板上出示“5、50、500”三个数字,问:“能否想办法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 ?”学生们都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静思和交往的学习之中。通过讨论和思考,大部分学生终于探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别在每个数后面写上不同的单位名称。这简单的三个数字,拨动了学生思考的心弦,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探求知识的过程。 事实上,人在整体活动中都有情感产生,一切活动的完成都要以情绪和情感为支柱。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满怀信心,以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进而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