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563435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78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染病流行病学,主讲人:高晓虹,主要讲解内容如下:,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四、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五、传染病的爆发调查,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经过传染过程,宿主一方面仍可保持健康状态,另一方面也可成为症状轻重不一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病原携带者。所以,传染过程不一定都导致传染病,而传染病的发生必然有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一、传染过程及感染谱,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

2、,经过传染过程,感染者轻重程度的频率会表现出很大差异。,类:以隐性感染为主 举例:结核杆菌,类:以显性感染为主,少数死亡 举例:麻疹病毒,类:大部分死亡 举例:狂犬病病毒,隐性,轻型,中型,重型,死亡,二、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与传染过程完全不同,它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的发病特点。它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因为这三个环节是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的生物学基础,缺乏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就不可能发生。,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3、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 :,1.病人,(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1)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2)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3)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4)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5)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该期是传染病病人表现出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因为此期病原体在病人体内繁

4、殖量最大,同时病人又具有促进病原体排出的症状,所以此期的传染作用最强。 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其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多少及毒性大小,此外还取决于病人是否被隔离及隔离的严格程度和条件。,(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机体所受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此时机体免疫力开始出现,病人体内的病原体迅速被清除,即不再成为传染源,如天花、麻疹、水痘等。但有些传染病在恢复期仍能排出病原体并继续充当传染源,如痢疾、伤寒等。病原体侵入易感者机体使其感染后,可使机体具有一定的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即指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

5、时期。传染期一般需依据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加以判断。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2.病原携带者(carrier),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3)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携带的时间、携带者的职业、生活环境、卫生习惯和携带者所处环境的卫生水平。其中以携带者的职业及个人卫生习惯最重要。,(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

6、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zoonosis),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传播机制与传播途径,1、传播机制(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不断更换其宿主的过程。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即为传播途径。,(一)经空气传播,(1)经飞沫传播(droplet infection): (2)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 (3)经尘埃传播(dust infection)

7、:,2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传播途径易于实现,病例常可连续发生,而且发病的人常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人群。若易感人群集中,很可能导致短潜伏期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2)疾病的流行多表现有周期性的特点(主要见于尚无有效预防措施的传染病)或表现为季节性升高的现象,一般以冬、春两季多见。(3)儿童发病多见,显然与儿童抵抗力较低有直接的关系。(4)疾病的流行强度往往与人们的居住条件、人口密度、人群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及卫生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二)经水传播,1.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的两种方式:经饮水传播;经疫水传播 。2、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经饮水传播

8、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共同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2)各种特征的人群均可发病,暴饮者发病更多。3)若水源经常被污染,则流行经过多表现为慢性过程;若系一次性大量污染,常可导致某种传染病的爆发或流行。4)当对水源采取净化措施后,该病的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5)患者潜伏期较长,临床症状较轻。,(2)经疫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病人均有接触疫水的历史。2)病人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职业人群,发病多表现有季节性的特点。3)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发生爆发或流行。4)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的发生。,(三)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

9、)患者有共同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2)如某种或某些食物被大量污染,则在用餐者中可呈爆发或流行。3)禁止食用该食物后,爆发或流行则自然平息。4)患者一般潜伏期较短,且临床症状较重。,(四)经接触传播,1.接触传播的种类依据其接触方式的不同,接触传播(contact transmission)常分为两种,即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和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 2经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2经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1)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发病为主,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之间的

10、传播。(2)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高峰。(3)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4)加强对传染源管理及严格的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五)经节肢动物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infection)是指通过苍蝇、蚊子、虱子、跳蚤及蜱、螨等节肢动物作为媒介所造成的传播,所以又可将其称为虫媒传播。这些节肢动物是通过机械携带作用及吸血活动而成为传播媒介的。那些定位于血液、淋巴系统中的病原体没有自然排出的途径,必须由吸血节肢动物将其吸出动物体后才能造成传播。,2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1)有地区性分布特点,且病例与传播该病的节肢动

11、物分布一致。(2)多呈季节性分布,其发病率的升高与特定节肢动物的活动季节相一致;(3)有明显的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以从事特殊职业人群发病多,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在老疫区发病多集中在儿童,而在新疫区发病则不表现出年龄分布的差异;(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六)经土壤传播,(七)医源性传播 (八)垂直传播 1.经胎盘传播 2.上行性传播 3.分娩引起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herdibility)。判断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需依据该人群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即取决于这个群体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及机体的免疫程度。,人群免疫性(herd immu

12、nity)是以人群中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的。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人群中新生儿比例的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的死亡,(二)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计划免疫 传染病流行后 隐性感染 4.免疫人口迁入,传染病流行,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疫源地 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是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大小,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影响疫源地范围的因素,1、传染源存在的时间长短;2、传染源的活动范围大小;3、传播途径的特点;4、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13、。,判断疫源地是否已被消灭的条件,(1)传染源已被移走(指被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已被治愈);(2)通过各种措施已将传染源排至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3)所有的易感接触者均已渡过了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再无新的病例或感染发生;,流行过程,每个疫源地都是继它前面的疫源地发生的,同时又是其后发生新疫源地的基础。即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其流行过程可看成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发生且不断传播的过程,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流行既是生物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其流行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

1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因素是通过作用于三环节而发挥其促进或抑制传染病流行的双向作用,其中以社会因素作用更为重要。,四、21世纪传染病的新动向,新世纪传染病流行的特点: 一方面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如结核病、霍乱、白喉、疟疾等又死灰复燃、卷土重来,重新对人类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一系列新传染病相继出现或被发现,其中有一些已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恐慌,如艾滋病、SARS等。,新发现的传染病 定义,疾病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人类新出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霍乱、SARS等;疾病在人间早已存在或可能早已存在,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认识,如莱姆病、戊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对一

15、些过去认为是非传染病或慢性病的疾病找出了病原体,并确认这些疾病也是传染性的,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或萎缩性胃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等。,传染病的爆发调查,传染病的爆发调查(outbreak survey of infectious disease)是指当人群中发生某种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时所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它属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中的描述性研究。,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概念,传染病的爆发调查是指对特定人群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传染病爆发的特点是:有时可表现为集中同时的爆发(如食物中毒爆发、流感、水痘及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爆发),有时也可表现为连续、蔓延的爆发(如

16、痢疾、伤寒及甲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爆发)。,传染病爆发的类型,(1)同源爆发(common source outbreak):是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2)连续传播性流行(propagated epidemic):是指致病性病原体从一个受感染者体内传至另一个易感者体内,并不断形成新的感染者的过程。 (3)混合型流行(mixed epidemic):是同源爆发与连续传播性流行的结合型,其特点为开始多表现为一次同源爆发,而后可通过人与人接触传播而继续流行。,2.流行曲线,流行曲线(epidemic curves)是指以横坐标为时间尺度,纵坐标

17、为病例数,把各单位时间内(小时、日、周、月或年)发生的病例数标记在相应的位置上,构成直方图或线图,称流行曲线。,绘制流行曲线的意义,了解该病的流行经过;了解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了解本次疾病爆发流行的模式 疾病爆发的流行曲线可因疾病的潜伏期、病原体、传播方式、传播速度、暴露的类型、暴露时间长短及暴露人数等不同而各异,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典型的疾病爆发流行曲线图。,几种典型的流行曲线,暴露时间,定义:暴露时间(exposure time)是指易感者接触导致疾病爆发原因即病因的时间。在疾病爆发调查中,准确掌握爆发疾病的暴露时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确定重点调查的范围及可疑病因或线索,从而能使我们的调查

18、工作做到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所在,并通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熄灭疫情,保护人民健康。,暴露时间的推算,推算暴露时间应从位于中位数的病例日期(或流行曲线的高峰处)算起,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另一种方法是,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该病的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例发生该病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那么这两个时点之间的某个时间可能就是同源暴露的时间。,疾病爆发的调查方法,1.接到疫情后,首先需立即作好现场调查的准备工作 2.在形成初步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现场做更细致的调查研究,检验假设包括现场观察和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据此结果做出初步结论,检验最初假设是否正确。

19、 3.根据实地调查所得出的结论,采取有效措施,观察爆发疾病的发展趋势,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4.提出该爆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5.结论和总结,第九章 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疾病监测,一、疾病的预防策略(一)在宏观水平上制定预防策略(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1、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2、初级卫生保健(四个方面、八项内容),二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A、传染病的预防(一)、经常性预防措施1、改善卫生条件2、健康教育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预防、

20、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1、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2、计划免疫(planning immunity) 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安全性和有效性)(1)接种的途径与剂量口服、气雾、注射(皮下、皮内、肌内)和划痕等。(2)疫苗禁忌证(3)预防接种的反应(一般反应、异常反应、偶合疾病)(4)冷链(cold chain),4、扩大免疫计划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

21、I) 1974年WHO提出了扩大免疫计划中心内容:1、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2、要求不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1980年我国正式参加EPI活动,并按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的各项目标。,B、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防疫性措施)(一)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我国最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修订。报告的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二)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教育、定期检查(三)对接触者的措施(四)对动物传染原

22、的措施(五)对疫源地的措施1、消毒:是用化学、物理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2、杀虫,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包括:爆发疫情、新发或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人畜共患病动物间流行或爆发;急性中毒(食物、化学、职业);环境污染、放射事故;自然灾害;生物恐怖、人口大规模流动、动乱、暴乱等突发社会事件导致的疾病爆发或流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导致的群体反应、偶合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

23、件应急工作特点:,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势迅猛,常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发生,事先难以预知。特别是不明原因或新发传染病引起的突发疫情,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具有社会性,需要公众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强调多部门配合、国内外合作。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必须具备法律依据和支持,同时也受到法律的制约和限制。4、必须有足够的技术保障。,三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对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应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四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

24、上报或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最早的监测工作是对疾病的发生和死亡进行观察,故称疾病监测,但随着监测内容的扩大,也有人称为流行病学监测,现西方国家一般都将疾病监测成为公共卫生监测。我国名称没改变,但内涵已经改变。,(一)疾病监测的种类,1、传染病监测2、非传染病的监测3、对其他卫生问题的监测,(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3、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5、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三)疾病监测的步骤和内容,1、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资料2、整理、分析和评价所收集的资料3、反馈信息4、监测资料的应用,(四)疾病监测系统,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3、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