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篇 绪 论2,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发展简况2、了解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外医药交流简况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区别,第一节 中医药的起源,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起源药食同源,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先秦及汉代,它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2.难经-成书于战国时代,在脉诊和治疗学方面有新的发展。,3.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著。确立了辨证
2、论治的纲领。4.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第三节 中医学发展简况,一、基础医学1.隋代医家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病因和症状的论述作出了重要贡献。2.晋代医家王叔和著脉经,对脉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3.宋代医家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学说作出了贡献。4.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从正、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震亨,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二、临床医学,1.晋代医家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及宋代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针灸疗法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对临床各科及养生疗法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家陈自
3、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的发展。4.宋代医家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对儿科有显著的发展。5.明代医家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对外科有显著的发展。6.明清温病学家创立温病学派,对传染病(温病)的发展有显著的贡献。,三、中药学,1.南北朝时代医家著炮炙论、神农本草经集注,对中药学有显著的发展。2.唐代医家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药物844种,图文并茂。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分16纲、60类(目),附方11000多首。对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四、方剂学,1.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载方112首,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人称之为“方书之祖”。2.晋
4、唐医著肘后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对方剂学有显著的发展。,3.宋代医著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方剂学也有较大发展。4.明清时期,方剂学从制方到方论,从分类到方歌都有很大的发展。代表作有: 医方考、 新方八阵、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古今名医方论、 普济方等。5.新中国成立后,方剂学的发展更加迅猛,代表作有: 方剂大辞典等。,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2、熟悉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一节 阴阳学说,概说 1.阴阳的概念 2.阴阳的基本属性,阴阳的起源,最早起源于易经 阳 阴最早涵
5、义为日光的向背朝向阳光为阳,背向阳光为阴一阴一阳为之道,1. 阴阳的概念,【内涵】(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外延】 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属于阳。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2. 阴阳的基本属性,(1)同一事物的阴阳二气或同一范畴的阴阳双方,其各自属性是绝对不变的 -绝对性(2)阴阳的归类划分必须在同一事物或 同一范畴中-相对性(3)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其阴阳二气或其范畴亦随之无限-无限可分性(4)阴阳的相互交感性,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关系
6、),(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量变)(4)阴阳的相互转化(质变),(1)阴阳的对立制约,在物质上:阴阳二气的功能特性、作用趋向对立相反。例如:阴内聚、成形;阳外趋、活动。自然界中春夏阳气生长,温热制约寒凉;秋冬阳气收藏,寒凉制约温热白天太阳升长,明亮制约黑暗;晚上太阳降藏,黑暗制约明亮,(2)阴阳的互根互用,在物质上:同属于一事物(物质)的阴阳两种不同性质的气是相互依存,是互根为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的消长平衡,属于同一事物(物
7、质)的阴阳二气不仅相互依存、趋向相反,而且相互制约、变化消长以维持相对平衡。即 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阳离决,精神乃亡。 阴阳消长变化属量变过程。,(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方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变化属质的变化。“物极必反”的原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阳盛格阴热极生寒(真热假寒)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真寒假热),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组织结构 2.说明生理活动 3.说明病理变化 4.用于指导疾病诊断 5.指导养生和治疗,说明组织结构,人体组织结构中上半身为阳,下半身
8、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为阳,肝肾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左半身为阳,右半身为阴。,说明生理活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呼吸之气,声音、嗅、视、听等清阳之气,出于上窍。大小便等浊阴之物,出于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主卫外,清阳之气运行与腠理;阴主内守,营血、津液等阴精疏松到五脏。阴阳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活动。,说明病理功能,1.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 阴盛则寒实寒2.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 阴虚则热虚热3.阴阳转化阳盛格阴热极生寒(真热假寒)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真寒假热)4.阴阳消亡阳损及阴阳损失一定程度会伤到阴阴损及阳阴损失一定程度会伤到阳阴阳两虚,指导疾病诊断,
9、辨别色泽的阴阳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辨别声息的阴阳声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于实证、热证、阳证;声音低弱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于虚证、寒证、阴证。辨别脉象的阴阳浮、实、洪、滑脉为阳;沉、虚、细、涩脉为阴。辨别证侯的阴阳表证、热证、实证为阳;里证、寒证、虚证为阴。,指导养生和治疗,(1)指导养生 “天人相应”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治未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2)指导治疗 一、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实者泻之”,损其有余阴阳偏虚:“虚者补之”,补其不足二、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 温热为阳,寒凉为阴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升降浮沉: 升浮为阳,沉降为阴。,
10、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的起源五行学说的最早论述,见于尚书洪范。五行源于“五材说”金木为兴作也,水火为饮食也,土为种植也。(一)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特性,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上炎之性。 引申:温热,升腾。土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引申:生化、乘载、收纳。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 引申:收敛、沉降、肃杀。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阴柔、滋养、寒冷。,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归类举例(2)相生相克(3)相乘相侮与母子相及
11、,(二)五行相生,【含义】是一行有序地对另一行具有资生、促进、助长的意思【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 “我生”两个方面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例:木生火,生我者(母)为木,我生者(子)为火。,(二)五行相克,【含义】是一行有序地对另一行具有制约、抑制、克制的意思 【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系】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 两个方面的联系。“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例:木克土,克我者(所不胜)为木,我克者(所胜)为土。,(三)五行相乘(克之太过),【含义】五行中
12、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顺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 【次序】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和相克一致) 【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难以乘受正常的相克,使其更加虚弱。,(三)五行相侮(反克为侮),【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又称“反侮”。逆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 【次序】 土侮木、水侮土、火侮水、金侮火、木侮金。【原因】A.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强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B.五行种的某一行太弱,遭其所胜一行的反侮。,(三)母病及子,【含义】“母行”影响到“子行” (与相生顺序一致)例: 水(虚弱)木(虚弱) 肾
13、 肝,(三)子病及母,【含义】“子行”影响到“母行” (与相生顺序相反) 例: 火(旺)木(旺) 心 肝,1、相乘和相侮,病情哪个严重?2、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哪个病情严重?答案:1.相乘病情较深重,相侮病情较轻浅。 2.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子病犯母病情较重。,(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3. 指导疾病的诊断4. 指导疾病的治疗,(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心属火,火性炎热,心阳温煦肝属木。木生发舒畅,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脾属土,土生化万物,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肾属水,水性润下闭藏,肾主水藏精,(二)
14、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相传:“母子相传”“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相传:“乘侮相传”“ 相乘”“ 相侮”,(三) 指导疾病的诊断,一、五行归类指导四诊资料的归纳诊断例:肝病:面色青,喜食酸。脉见弦二、五行间的关系推断病情例:脾虚:面色青,为木来乘土 心脏病:面色黑,为水来乘火,(四) 指导疾病的治疗,1.早期治疗 不治已病,治未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2.综合治疗 相生: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相克: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益火补土:温肾健脾培土生金:补脾气益肺气金水相生:滋养肺肾抑木扶土: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温运脾阳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