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度环境与农村创业行为演变基于一个村庄的创业案例研究孙红霞 刘冠男 摘要:制度环境的变迁促使中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在农村地区表现为,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农民创业活动越发活跃。从规制性、认知性和规范性三个维度探讨制度环境对中国农村创业行为演变发展的影响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创业模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创业模式的变化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通过外部和内部的共同作用引导创业行为发生发展;制度环境影响农民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资源的获取,进而作用于创业意向,随着农民创业技能的提升,农民又通过开拓新的资源和机会创业,使得创业数量不断增长
2、、创业类型升级转变。中国经济转型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从不被允许到允许,其发展经历了明显的转折,制度环境的变迁促使中国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在农村地区表现为,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农民创业活动越发活跃。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1980 年,全国乡镇企业 142.6 万个,总产值 656.9 亿元,2005 年,企业个数增至 2 249.59 万个,总产值达 217 818.6 亿元,25 年间,企业个数与总产值增长迅速1 。同时,来自 GEM 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创业活动的类型也正在由被动的生存型向主动的机会型创业过渡。可见,创业行为在数量、动机等
3、方面的发展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变迁密不可分。农村创业是相对城市创业而言,国外学者大多认为农村创业与城市创业的差异在于农村环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学者多关注农村创业环境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的内涵、维度的构建和评价等方面。Gomper 等提出创业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环境,包含规制性、认知性、规范性制度体系。制度环境揭示了不同的创业资源和机会,其影响着农民创业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创业结果,西方制度环境的规制性、认知性、规范性特征维度在中国的适应性问题还缺乏充分的理论实践认证,且当前大多中国转型期间制度环境对创业活动影响的研究都是基于静态的研究,缺少对不同阶段的动态纵向分析2 。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烟
4、台市东泊子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不同特征制度环境作用下农村创业行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是制度环境是如何影响农村创业行为的发展演变的?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拓展中国情境下的制度理论,丰富农村创业领域的研究,为发展中国区域农村创业提供经验参考,对推动农村未来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1. 制度环境的维度划分。制度理论从社会学、行政科学及经济学等理论中慢慢形成,Scott 在综合不同学科对制度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规制、认知与规范制度三系统理论模型。规制制度来源于法律、政策、规定等具有法律权威或者与法律权威类似的组织(如国家、政府)所颁布的各种
5、细则,通常带有国家强制性特点,可以表现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3 。在创业领域,国家可以通过为新企业提供法律或政策上的支持,调整或引导创业活动的发展。规制性制度维度可包含本国政府组织帮助个人创办企业、为新企业提供鼓励政策、资助新企业成长等指标4 。认知制度则是对外部真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为对某种概念、教义、意识等的认同。规制制度和规范制度具有外部约束特征,而认知制度则是源于内心的认可,是个体内化的、自觉自愿的3 。可以说,制度不再只是外部约束的象征,也表现为内部的意愿,具体而言,认知维度包括学校教育提供指导、人们对创办新企业的好机会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有能力组织创办新公司所需的资源等指标4 。规范
6、制度则带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包含了一系列类似规则、准则等行为标准的元素,建立在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平台上3 ,规范维度所拥有的有关人类本性和行为价值观及规范是需要人们有意识遵从的,包括本地文化鼓励创造和创新、创业者受到推崇、社会广泛认为发明者的发明权应当得到尊重等指标4 。这三个维度分别反映了政府支持、个人创业能力和社会对创业的认可程度,能够充分衡量制度环境的各项要素,细化了制度的来源、层面及约束机制,研究者可根据具体制度环境的特征考察制度对个体或集体的约束、影响。2. 制度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嵌入在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和个体,制度环境作为创业环境的一部分,是
7、一国取得科研及教育支持的制度,并决定着创新形式、资金和人才的可获得性,制度环境也是创业者所处的外部环境之一,外部环境在影响个体因素的同时,与其共同作用于创业过程,影响个体的创业动机、意愿和机会感知,进而影响创业行为。创业意图的形成受到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法规、税收等因素的影响,并且政策法规还会影响创业机会的识别。事实上,机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企业的体制、社会和政治环境,创业者会使他们所建企业的行为战略同外在的机会和限制相适应,而这一机会与限制都是由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框架决定的5 。由于机会识别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主要驱动力量,个体若从制度环境中识别出更多的创业机会,创业意向也会更强,从而把机会转化
8、为价值,实现创业过程。不同的制度环境也会影响创业类型的发展。制度环境能够为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提供激励,如果制度激励非法的创业活动,创业者会倾向于从事破坏性的创业,相反,如果激励生产性的创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那么这种创业形式就会成为主流,创业者会以现今的价值观道德基准为参照,衡量制度环境中现有的激励6 。Ardagna 等认为,对低收入国家及女性创业者来说,进入和合约管制只对生存型创业构成影响,而劳动力管制对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都有影响,对于商业技能较高、社会网络较丰富的人群,进入、合约和劳动力管制会造成机会型创业活动水平的下降。可见,制度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的类型,甚至是创业
9、活动的结果。制度环境及具体时点的整体环境状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组织的业务行为、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和文化表现等,制度、经济性、社会性力量等与内部力量共同作用于组织形态的演变7 。Bruno 和Tyebjee 认为,环境的宽松性对新成立企业的数目、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法律结构及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制度可以解释经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包括竞争过程的运行、结果及个体所从事经济活动的性质8。商业体制包括法律、金融、教育体制、非正式制度,如信任、权力关系的习俗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财务、人力和社会资本等重要资源的获取9 。制度体系中拥有丰富资源或占据优势网络位置的个体在识别到创业机会后会更主动地采取策略开发机会
10、并获利10 。这些有关制度环境维度的划分及制度环境对创业行为的影响都是基于城市创业的,在农村创业方面,国外学者认为,环境的变迁使得农民需要创业,同时也推动农民创业。Stathopoulou et al.将影响农村创业的农村环境归纳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郑风田等认为,应从创业辅导、金融支持、创业机会、创业服务等方面来构建鼓励失地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王国华提出,体制性因素、政府政策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都会对农民创业行为构成影响。多数学者研究不同创业环境对农民创业的影响,一方面从区域创业活动角度进行横向研究,另一方面从创业组织或个体角
11、度进行横向研究,如 GEM 对同一时点上或同一时间段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创业的环境展开比较研究。而单从制度环境角度纵向探讨其对创业行为全过程的研究还十分稀少,对同一地区创业活动的创业历程进行纵向分析,能更好地探究创业行为发生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揭示创业行为阶段性变化,基于此,本文从动态角度研究创业行为的演变过程及制度环境在此过程中如何发挥影响作用。二、研究设计1. 研究方法。本文选择单案例多层次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规制性、认知性和规范性三个视角研究制度环境在农村创业行为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采用实证等定量方法验证制度环境农村创业行为的影响比较困难,而案例研究则切实可行,案例研究适合运用于研究尚不充
12、分的领域11 。单案例设计研究可为一个既存的现象提供厚实的描述,可以引发读者对于某个研究问题的兴趣,并将一些现象更清楚地予以揭露呈现 。本文将农村创业界定在东泊子村域内发生的除自给自足的口粮地种植及养殖等传统农村经济行为外的其他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包括土生土长的本村村民,也包括来自村外的农民和城市人。这样的界定范畴符合转型期农村实际情况,也能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2. 案例选择的理由。东泊子村案例具有典型性。东泊子村创业行为的动态变化处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且该村创业行为的前后发展在中国制度环境变迁的作用下有着鲜明的对比和阶段性特征,此外,该村有着显著的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位于黄海之滨,亚热带海洋性
13、气候,原为典型的渔村,盛产苹果等,具备创业发展的诸多便利条件,创业活动可追溯的历史时间较长。东泊子村案例具有普遍性。在转型经济的制度变革时期,中国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这种环境的变化具有普遍性。而东泊子村 2003 年土地被征用,农民获得了征地补贴,大量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随之出现,该村庄正处于新农村建设阶段。有利于调研和持续跟踪。本文的第一作者出生并成长于该村,具有血缘、亲缘、地缘等有利条件,易于深入村民中直接开展调研活动,同时,作者也对该村进行了长期的观察,获取了第一手感性和理性资料,对案例有着全面系统的了解,便于追溯跟踪,这也保证了研究的信度,增加了结论的说服力
14、。3. 资料收集程序。本案例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随意访谈、深度大范围访谈的方式获取。2010 年作者又通过东泊子村志、村务(村办期刊)、东泊子村网站等途径取得二手资料,丰富充实了案例内容,随后又进行大范围访谈,反复验证并获得了尽可能翔实的信息。目前,作者所获得的资料足以进行分析,研究者的观察,村志网站、期刊等披露的信息,访谈对象的陈述信息三个角度所得资料符合三角测量法的要求,确保了案例研究本身的信度。三、制度环境对农村创业的影响: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1. 规制性制度环境与东泊子村创业行为的演变。规制性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了降低创业风险、促进创业资源获取的相关法规政策,为农民识别创业机会、开展创业
15、活动带来了便利。第一阶段(19801986 年):创业萌芽阶段。1982 年宪法肯定了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和利益,允许没有雇佣的个体经济存在。1983 年村域内首次出现了海上运输个体户,之后又陆续出现了一些类似的个体户,如部分村民开采海砂、从事海洋捕捞和水果种植、集体创办面粉厂、个体创办理发馆等。该阶段,宪法虽然承认个体经济的存在,但国家没有明确的立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东泊子村的创业处于萌芽阶段,农民开始尝试创业,但这些个体经济的规模很小,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尚有待进一步明确。第二阶段(19871996 年):集体创业快速发展与个体创业萌芽阶段。1988 年,中国宪法修正案规定,“
16、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从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1992 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1994 年,村内出现了第一家民营企业烟台鸿源管业有限公司,但由于国家的制度导向仍倾向于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东泊子村的个体创业行为也只是有了起步性发展,而集体创业却开始飞速发展,村内先后创办了 7 家化工厂,建立了 6 个扇贝养殖场和 12 个对虾池,并设立村冷藏厂,实现养殖、捕捞、加工“一条龙”,化工行业和海水养殖业的经济地位突出,扇贝养殖业和对虾养殖
17、业得到重点发展。在传统经济领域中,苹果种植业继续发展。第三阶段(19972001 年):集体经济转型与个体创业兴起阶段。这一阶段,私营经济的发展逐渐突出。1997 年,党的十五大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1999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 年,个人独资企业法出台并实施,大大降低了个人自主创业的门槛。伴随制度环境的变化,东泊子村做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村办集体企业通过私人承包或租赁等形式从集体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东泊子村的个体创业不断兴起,个体运输业发展迅速,完善法人制度的机械类民营企业相继出现
18、,如莱山区春桂造锁机械厂、烟台高新区益远机械加工厂等。第四阶段(20022007 年):个体创业自由蓬勃发展阶段。2002 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以实现农村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规定“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5 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政策提出;2007 年,又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目标提出。此时期,在一系列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引导下,东泊子村土地被征用,中国农业大学、山东
19、商务学院、航天部 513 所等单位选址入境,大量外流人口涌入,带来了新的创业机会和资源,创业活动十分活跃,餐饮业的发展最为突出,村内创办 20 余家餐饮饭店,以海鲜为招牌招揽四方客人,另外,村内继续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并获得较大收益。2005 年,新公司法出台,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由 1 000 万元降到 500 万元,大大降低了创办企业的门槛,东泊子村集体创业逐渐减少,公司制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苗木公司和烟台东泊子物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以东泊子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开展业务。此外,新农村建设使得大量的外来创业者到本村创业,创立喜乐源蛋糕店、海林缘茗茶、蓝眼睛网吧等。规制性制度环境使得东泊子村内个体创业自由蓬勃发展。第五阶段(20082010 年):个体创业活跃、集体创业适量发展、股份制企业兴起阶段。为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泊子村利用本地海洋资源及传统的水果栽植优势规划建设海鲜城和葡萄酒城、海滨旅游度假村、海底造礁养参、海上垂钓、“东海岸”旅游等创业项目;个体创业方面仍围绕生活的吃、穿、住、行展开,2009 年村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