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宿投资与开发 除了诗和远方还要什么?厌倦于闹市的嘈杂与拥堵,又离不开现代化的繁华与便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工作之余,去山野间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近日,在由浙江酒店邦发起的“ 乡村多元化住宿投资峰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只有草根、没有乡绅的社区无法提升民宿品质;同时,只有诗和远方,完全不接地气的民宿项目也不能持续发展。 基于民宿的三大基本判断 第一、 民宿适应了大众旅游新时代的住宿选择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在入境旅游和国民旅游早期,我们对旅游住宿的认识主要是星级酒店,尤其是那些由国际酒店集团管理的高星级城市商
2、务酒店。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同时也更加理性,随着乡村旅游和自驾出游的兴起,依托民居资源的非标准住宿业态逐渐成为出行的首选。第二、民宿为旅游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从短短几年就成为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 独角兽”公司的途家、“ 非标准住宿” 的倡导者去呼呼,到刚刚上市新三板的住百家;从风生水起的“精品精店联盟” 、筹建中的浙江省民宿协会,到今天全国各地赶来的与会嘉宾以及你们所推动的项目,都在显示一个不证自明的事实:中国民宿产业正在迎来历史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第三、民宿正在成为政府针对旅游供给侧改革与创新施策的关键着力点。尽管从规模上看,旅游住宿的供给存量并不短缺,
3、甚至在局部地区和一些细分市场上还存在供给过剩,但是从日渐增长的国民休闲度假市场上看,适应乡村旅游、自驾出游、家庭和亲子旅游等新兴消费需求的项目和产品还存在着供给不足的困境。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保护、农民增收、青年人就业、扶贫脱困等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又迫切需要旅游业的溢出和拉动效应。在这一背景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开始重视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并密集出台一系列的促进政策,加上对外开放和国际经验的引进,共同推动了我国民宿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宿要与乡村融为一体 民宿只有与所在乡村融为一体,提升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氛围,才能活得下去,才能有更好的持续发展。好的创意离不开情怀,离
4、不开诗和远方的文艺范儿,但也不能脱离项目所在地的人文情境太远,哪怕那是你心里瞧不上的“眼前生活的苟且” 。在具体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得发自内心地与街坊邻居打成一片,提升所在社区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品质。同时,一个只有草根,没有乡绅,或者说没有精英居民的社区,就不会有日常生活的品质,又哪里有情怀乡宿得以存续的土壤呢? 此时,我想到了三个月前的周庄之行所参访和体验的香村民宿。那是以本地人为主的商业精英阶层主导,着眼于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内某个具体项目盈利的开发模式。村子还是那村子,产权还是原来的产权,公司选择若干有条件,也愿意合作的人家,开发成各不相同的民宿单元。这些单元的主体加入是自愿租赁的形式,只是
5、共享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序开展人员培训。 员工尽量本地化,客人多了,人手不够,登记在册的邻家大婶就过来帮忙烧一桌菜,完了就各回各家。来自远远近近各大都市的游客在此住几天,就是过去中上阶层人家走亲串友的感觉。类似民宿模式的开发者就是我心目中的新乡绅,类似的民宿单元则是我心目中的乡宿。 民宿投资不能背离消费市场 无须讳言,除了创业和经营主体,民宿的发展离不开商业,特别是资本力量的介入。现在以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和战略投资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关注民宿,这是好事情。但我想提醒一下资本意志的代言人,对于一个尚处于市场导入期和品牌培育期的民宿产业而言,包括民宿在内的投资基本面,不能背离国民旅游休闲市场的消费基本面
6、太远。 从国民出游率、旅游休闲人次和消费规模等总额上看,我们已经是旅游大国,并且具备了消费带动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从消费频次和人均每次旅游住宿的消费预算上看,过去十年仍处于一个稳定而缓慢的增长期。 今年五一小长假后,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的联合实验室发布了相关数据:从全年消费频次来看,50.24%的游客每个月到乡村旅游一次,一次以上的只有 13.74%;平均出游半径为 69.9 公里,其中华北和华东两个地区超过 90 公里,基本上是在本省和本地区的范围内;平均出游时间为 25.2 个小时,最长的上海是 37 个小时,也就是平均停留一个晚上;五一期间,全国乡村旅游者人均消费573 元,这个数字
7、包括汽油、过路、行前购物等相关费用。 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发达地区的周末和小长假的市场简单外推,得出休闲度假产品短缺的结论。南京一位做乡村休闲项目的企业家朋友告诉我:“ 周末你来看我的项目确实是爆满的,可是平时没有这么热闹,更不用说碰上雨雪等极端天气。有时我看着一个游客都没有的场地,难过得都不想说话。”这虽然是个案,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民宿姓民就应该放权于民 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包括民宿在内的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好事情。但我希望政府尊重客观规律,相信市场主体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服务游客的能力。不必一重视就是资本、土地、财政、金融各项政策一股脑往上招呼,也不必让民宿这个概念承载太多宏观
8、叙事。 既然民宿姓民,又主要是在乡下长起来的,我们就拿乡下最常见的农事来说吧。一般来说,庄稼长得好不好,到秋天能不能有个好收成,首先取决于作物与土地的匹配性,其次取决于农民对土地的养护,拔苗助长的事情是绝不能干的。现在的问题是,管理者似乎不相信农民会种地,或者至少觉得自己会比农民种得更好,总是动不动就去田间地头转悠两圈,喊个口号、定个标准、给点奖金什么的。 事实上,现代农业的经营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契约精神,包括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契约精神;是合理的预期,包括财产安全和商业收益方面的预期;是制度创新,特别是提供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民宿创业创新广泛依赖于宅基地、农用地政策,交通与路政管理的便利性,依赖于所在村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村民的整体素质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包容度,与民宿有关的政策创新很难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由某个部门单独推进。 当且仅当与民宿有关的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发自内心地承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承认市场主体的商业能力,注重发挥基层乡镇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民宿建设才不会沦为昙花一现的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