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594502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153 大小:4.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原稿系出自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张匀华所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田间鉴定方法,张匀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内 容,一、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二、主要作物病害症状识别及田间 调查分级标准1.玉米病害2.大豆病害3.小麦病害4.水稻病害,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植物病害: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超越了它们生长的适应范围,使其不能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导致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态(甚至死亡),则称植物发生了病害。因此,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谓之病因: 植物自身遗传因素; 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不良的环

2、境条件。 仅有病原生物和感病的植物存在,还不一定发生病害,因为病原生物可能无法接触到植物,或不能萌发和侵染,还需要合适的媒介和环境条件,才能侵染植物引起发病。,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病害的类型:,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病害的症状:,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包括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症状是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病状的类型-变色:,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花叶,黄 化,条 纹,斑 驳,病状的类型

3、-坏死:,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番茄斑枯病,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紫 斑 轮 斑 角 斑,穿 孔,叶 枯,溃疡(canker):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柑橘疮痂病,梨黑星病,疮痂(scar):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病状的类型-腐烂:,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马铃薯干腐病薯,软 腐,白菜软腐病,番茄脐腐病,葡萄白腐病,病状的类型- 萎蔫:,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马铃薯青枯病,黄瓜枯萎病,

4、棉花黄萎病,病状的类型-畸形:,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叶 片,果 实,瘤,瘿,癌,瘤: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畸形结构。瘿:内部包孕着大量的病原物叫瘿。癌:某些细菌引起的植物根部肿瘤,具残余疏导组织。,白菜根肿病,番茄蕨叶病,甘薯丛枝病,以上这些症状都是植物发生的病理变化而产生的症状,而实际中看到的,许多病害很突出的症状是病原物在植物上产生的各种不同菌体形态,如锈病在叶面上形成孢子堆,黑粉病在穗部及其它部位产生大量的黑色粉状孢子体,白粉病在叶面上形成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细菌性病害分泌的细菌溢(菌脓)等。因此,对这类病害的调查识别,也是根据其所表现的各菌体形态进行的。,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病

5、症的类型:,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1、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霜霉、灰霉、青霉、绿霉、赤霉、黑霉等颜色。2、粉状物: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白粉病、黑粉病、锈病。3、小黑点:真菌病害常见特征。有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闭囊壳、子囊壳等。4、菌核:真菌病害中丝核菌和核盘菌常见特征。5、菌脓:细菌病害常见特征。菌脓失水干燥后变成菌痂。,植物病害的有关基本概念,霜 霉,绵 霉,青 霉,绿 霉,锈 白锈 白粉 黑粉,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豇豆白粉病,豇豆锈病,茄子褐纹病,番茄灰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油菜菌核病,菌 脓,地衣和苔藓混合危害茶树 菟丝子危害辣椒,寄生性

6、植物,玉米主要病害的鉴定,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茎腐病,玉米灰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1.玉米大斑病,病原菌 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ionard et Suggs病害症状 大斑病菌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叶片受侵染后,出现点状水浸斑。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很快形成长梭型、中央灰褐色的大病斑,一般大小为5-1050-100mm ,有些病斑长达200mm。叶片上形成大量病班时,常导致整叶枯死。在具有抗性的品种上,病斑呈萎蔫状、浅灰色。田间湿度大时,在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是病原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病斑

7、上的子实体,典型病斑,田间症状,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多数品种为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在叶片上产生大量病斑,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浆不足,导致产量降低。,鉴定方法:田间鉴定,按当地田间管理和株、行距播种。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在玉米1011叶期和心叶盛期,分别进行人工接种。从上年品种上采集病叶,进行分离、培养并在高粱粒培养基上扩繁后接种。,玉米大斑病调查分级标准及参考标准,玉米大斑病调查分级标准及参考标准,2.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 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 holci-sorghi (Rivolta) Vnky病害症状病株果穗短粗,外

8、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内部组织已全部变为黑粉,黑粉内有一些丝状的植物维管束组织,所以称此病为丝黑穗病。在后期,果穗苞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菌刺激后畸形生长。由于病原菌的侵染,一些植株在苗期产生分蘖,植株呈灌丛状。,玉米丝黑穗病,雌穗,雄穗,病害发生特点玉米丝黑穗病是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玉米种子发芽时,从土壤中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萌发,从玉米幼芽的芽鞘、胚轴或幼根侵入并到达生长点,其菌丝随玉米生育扩展,进入花芽和原始穗,破坏穗部形成大量黒

9、粉。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可侵入玉米的时间较长,在种子的白尖期至三叶期左右为侵染高峰。由于病菌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左右,连作越长发病越重;播种至苗期的土壤温湿度及整地质量与侵染发病有密切关系。,鉴定方法田间鉴定,按当地株、行距播种。每份材料不少于50穴,每穴保苗2株。从上年田间采集菌粉,混合后,每100g菌粉兑100Kg过筛细土,充分拌匀,配成1菌土,播种时每穴用100g菌土覆盖种子。,玉米丝黑穗病参考分级标准,3.玉米瘤黑粉病,病原菌 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zeae (bickm.) Unger病害症状 病害可以发生在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病菌能够侵染植株的所有地上部组织。被侵

10、染的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膨大的瘤状物组织初为白色,渐变为灰白色,内部白色,肉质多汁。随着瘤状物的迅速长大,外表逐渐变暗,有时带紫红色,质地变硬,内部充满大量黑粉(病菌冬孢子)。当瘤状物外表的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的黑色粉末。与丝黑穗病的特征不同,玉米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叶片、茎秆及果穗和雄穗上的任何部位,成熟瘤内均为黑粉所占据。,玉米瘤黑粉病,玉米雌穗上的瘤黑粉病,玉米雄穗上的瘤黑粉病,茎秆上的瘤黑粉病,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侵染植株的茎秆、果穗、雄穗、叶片等幼嫩部位,所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可以造成高达3080的产量损失。,玉米瘤黑粉病参

11、考分级标准,4.玉米茎腐病,病原菌 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串珠镰孢、 禾谷镰孢 病害症状 病害发生在玉米茎秆基部节位,玉米进入乳熟期后,全株叶片突然褪色,无光泽,很快变为青灰色并干枯。茎基部1-3节变褐、发软,剖开后可见茎髓组织变褐、分解,仅剩维管束组织,植株极易倒伏。根系(侧根和支持根)变黑腐烂,失去支撑力。果穗倒挂,植株早衰死亡。发病较慢的植株,其叶片呈黄枯状。,茎基部症状,茎基部症状,根部症状,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 田间症状,病害发生特点 玉米茎腐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病菌侵染植株近地表的茎节,导致营养和水分输送受阻,茎秆腐烂。玉米在灌浆阶段遇到较大降雨并且雨后暴晴

12、,茎腐病则发生严重。病株籽粒灌浆不足,造成减产。,鉴定方法:每份材料播种2行,行长3-5米,每穴双株,3次重复。抽雄盛期,在距茎基部10cm处扒开两侧表土,露出根系,将接种物撒在根上,每穴30-50g,覆土浇水保湿,待病情稳定后调查供试品种的发病率。,玉米茎腐病参考分级标准,5.玉米灰斑病,病原菌 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病害症状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逐渐变为灰色、灰褐色或黄褐色,有的病斑边缘为褐色。病斑沿叶脉方向扩展并受到叶脉限制,两端较平,呈长方形。田间温度高时,在病斑两面产生

13、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集,常相连成片而造成叶片枯死。,玉米灰斑病症状,病害发生特点玉米灰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常导致叶片产生大量病斑而枯死。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条件下发生,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条件下易大发生。,玉米灰斑病参考分级标准,6.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 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病害症状 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点状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展,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黄白色,边缘褐色或有褪绿晕圈,有些品种仅表现为褪绿斑。

14、病斑一般大小为l-2 2mm,在一些品种上病斑可达4-5 5-7mm。在感病品种上,病斑密布全叶,相连成片,导致叶片枯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症状,病害发生特点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苗期抗性较强,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玉米抽雄后,高湿高温、降雨多,利于发病,发病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导致产量损失。,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参考分级标准,大豆主要病害,大豆灰斑病,大豆病毒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根腐病,大豆胞囊线虫病,1.大豆灰斑病,病原菌 大豆短胖胞Cercosporidium sojinum (Hara) Liu& Guo病害症状 该病又称斑点病、蛙眼病,叶片上病斑圆形、椭圆形或

15、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病斑与健全组织分界明显,似蛙眼状,潮湿时,病斑背面生有密集的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并可相互合并,使叶片干枯。茎秆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并有不太明显的霉状物。豆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扩大后可呈纺锤形,灰褐色。轻病粒只生褐色小斑点,重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部灰色,边缘暗褐色,似蛙眼状。严重时病部表面粗糙,可突出表面并生有细小裂纹。,大 豆 灰 斑 病,病害发生规律 此病属气流传播为主的多循环病害。一般表现为种子带菌量高,则幼苗子叶、单叶发病重;同时,播种后出土前,多雨、土壤过于潮湿,则苗期子叶、单叶上发病常重。成株期发病,与

16、品种抗性、生理小种变化及菌源数量、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一般大豆连作较轮作发病重。夏季多雨、高湿,叶部病害发生较重,尤其在开花结荚后遇多雨、高湿天气,荚、粒部病害发生重。夏、秋多雾、多露、日照时数少,此病发生重。,鉴定方法:供鉴定品种可播种于装有肥沃土壤的盆内,每品种种1盆,留苗2株。当植株第二片复叶全部展开时进行喷雾接种。接种用的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 10倍镜每视野含8-10个孢子,接种量为每盆3毫升。接种后在23-28下保湿24小时,然后将盆苗移至圃场,15天后进行病情调查。,大豆灰斑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2.大豆病毒病,病原 大豆花叶病毒SMV、黄瓜花叶病毒 CMV、苜蓿花叶病毒AMV病害症状

17、 因寄主品种、病毒株系、侵染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症状也有很大差别,重病植株矮小,轻者可出现轻花叶、皱缩、沿脉生疱斑、卷叶、黄色花叶、叶脉坏死及顶枯等。种传病毒时,多数单叶开始显症,呈花叶、纵卷、扭曲畸形或倒三角形。大豆花叶病(SMV)典型症状为植株显著矮化,叶片畸形并呈褪绿花叶,叶片向下卷曲。有时沿叶脉两侧出现许多深绿色的泡状突起。病株豆粒常变为褐斑粒,即种脐上产生向外呈放射状或云纹状的褐色斑纹。斑纹色泽随脐部颜色而异,褐色脐的豆粒斑纹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纹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纹呈黑色。,A,B,C,D,大 豆 病 毒 病,A.黄斑坏死 B.黄斑花叶 C.顶枯 D.荚上症状,大 豆 病 毒 病

18、,病害发生规律由于种传病毒是此病唯一且最重要的初侵来源。一般种子带毒率高的情况下,如春季气温高,带毒种子能多次产生病苗。因此,早期出现毒源多,后期病毒病发生较重,返之则轻。一般传毒介体蚜虫发生越早,数量越大,病毒病发生越重。花叶病的发病适温为2030。超过30病害隐症。一般高温、干旱、少雨,有利于蚜虫的发生、繁殖、迁飞,传毒几率高,病毒病发生重。病毒褐斑粒的形成与结荚初期的温度有关,温底越低,病粒越多,病粒斑驳越重。有的品种当温度超过30时,则不形成褐斑粒。,大豆病毒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 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glycines病害症状主要为

19、害叶片,也可为害叶柄、茎和荚等。叶片病斑初期呈褪绿小斑点,半透明水浸状,扩大后呈黄色至褐色多角形病斑,直径3-4mm,后期多呈红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有明显晕环,在病斑背面常见有白色菌脓溢出。病斑常相互汇合形成大块斑,使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枯死,提前落叶。叶柄及茎的病斑为褐色,长条形,水渍状,有时几个病斑形成不规则形长条斑。豆荚上病斑初为红褐色小点,后变黑褐色,不正形,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种子上病斑不规则形,褐色。,大 豆 细 菌 性 斑 点 病,病害发生规律病菌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一般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夏季气温低,多雨、多露、多雾条件下,发病重;暴风雨后,由于

20、伤口增多,有利于侵入,发病更重。此外,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低洼易涝地比岗、平地发病重。,鉴定方法鉴定方法 供鉴定品种顺序排列种植;每品种1行,行长2米,留苗20株以上。在大豆开花初期进行人工喷雾接种。接种液浓度为每毫升菌液含细菌3105个,接种时可用竹杆等敲打大豆叶片,以造成伤口利于侵染发病。在发病高峰期进行病情调查。对田间初筛中的抗病材料,应在室内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重复鉴定。,细菌性斑点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4.大豆霜霉病,病原菌 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病害症状大豆霜霉病从大豆苗期到结荚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时在叶片基部呈现褪绿斑块,后沿着叶脉向上伸展,使叶片大

21、部甚至全部变为淡黄色。天气潮湿时斑块背面密生灰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病重叶片凋萎早落。终至整株枯死。成株期染病时叶片上散生许多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绿色星点状小斑点,小斑扩大后成为多角形病斑,中部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愈合为黄褐色大斑块,致使叶片干枯早落。,大 豆 霜 霉 病,背面霉层,病害发生规律 此病为气流传播为主的多循环病害。带菌种子是霜霉病的初侵染源之一,种子带菌率高,不仅苗期病重,又为成株期发病提供了大量菌源。种子发芽后不久(展叶5-6天)最易感病,幼苗期随苗龄(展叶8天后)增长,抗病性提高,感病率下降。苗期发病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早春土壤

22、温度低,有利于发病。成株期,大豆开花后,霜霉病在多雨(雨日多、雨次多)、高湿、温度高低交替、昼夜温差大发病重。,鉴定方法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可采取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相结合的方法。供鉴定品种每品种二行,行长2米,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隔2个品种种1行带病粒种子为诱发行。另外也可通过早播感病品种作为菌种繁殖圃。待病圃内病叶背面产生较厚的霉层时,将其病叶摘下用无菌水冲洗制成孢子囊悬浮液,然后用喷雾器将其接种于供鉴定材料上。待供鉴定材料达发病盛期时,每材料选择5株,调查其全部叶片的发病情况。,大豆霜霉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大豆霜霉病品种抗性评定参考标准,5.大豆根腐病,病原菌 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

23、olani 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 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 半裸镰孢菌F. semitectum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病害症状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层腐烂,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病株地上部长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得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大豆根腐病,病害发生规律 该病属于典型的土传病害。大豆

24、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壤较黏重土壤及通透性差的土壤病害轻。土壤肥沃较土壤瘠薄地病害轻。播种早,由于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则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低,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害侵染,病害加重。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若播种过深,则地温低,幼苗生长慢,根易被病菌侵染,使病情加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病害重。,大豆根腐病株病情分级参考标准,6.大豆胞囊线虫病,病原 Heterodera glycines Lch

25、inoch病害症状苗期在根部受害后,地上部叶片黄化,茎部也变淡黄色,生长受阻,以至造成幼苗死亡。成株期发病不但可使叶片变黄,植株矮化,重者则停止生长,以至枯死,故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症状表现为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重的整个根系变成发状须根。根上长有0.5毫米大小白色至黄白色的胞囊。被害株根部根瘤少或无,根部表皮被雌虫胀破后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为害,引起腐烂,使病株提早枯死。,大 豆 胞 囊 线 虫 病,病害发生规律胞囊线虫病发生轻重与土壤类型、土壤温湿度以及耕作栽培等诸多因子有关。在通气良好等粗结构的土壤和瘠薄沙岗地、坡地等土壤胞囊线虫病发生重。在偏碱性的土壤内线虫发生重。一般土温高,土壤湿度适

26、中,通气良好,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过湿和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多年连作大豆的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为害也加重。,鉴定方法 病圃应选择连作重病田块。供鉴定材料适期播种,每一材料播种12行,行长3米重复23次。根据病圃大小和材料多少适当设置感虫对照品种,一般来说,每隔10个鉴定材料可设对照品种1个。播种后1个月左右,即可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一品种的每一重复可随机取样 510株,取样时尽量避免损伤根系,并在室内用清水小心地冲洗去根系上的土壤,然后逐株检查根系上的胞囊数,按标准加以分级。,大豆胞囊线虫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水稻主要病害,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白叶枯病,1.稻瘟病

27、,病原菌 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病害症状水稻从发芽到收获均可受到稻瘟病为害,病原菌侵入的时期和发病部位不同,其症状表现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叶瘟主要发生在秧苗和成株叶片上,随品种的抗病性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症状表现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扩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时多形成“全白穗”,局部枝梗发病时形成“阴阳穗”,发病晚时造成谷粒不饱满。,水 稻 稻 瘟 病,水 稻 稻 瘟 病,水 稻 稻 瘟 病,稻瘟病叶枕瘟症状(左),

28、节瘟症状(右),水 稻 稻 瘟 病,穗颈部症状(左上), 颈部中后期症状(右上) 穗部症状(左下), 谷粒瘟症状(右下),病害发生规律稻瘟病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谷和病稻草中越冬。来年春,随着种子萌发、出苗,病菌就开始侵染引起发病,以后病部灰绿霉层上的分生孢子和病稻草上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到成株稻株上,进行多次再侵染。稻瘟病在适温、高湿下易于发生,抽穗期如遇日平均温度20以下并持续1周左右或日平均气温17 以下3天,则稻瘟病发生严重;日照不足,土壤温度低利于发病;感病品种发病重;长期深灌,偏施氮肥等,均易诱发稻瘟病。,鉴定方法病圃自然诱发鉴定,鉴定材料每品种栽插10-20丛,分插2行

29、,每丛7-8株。播种时间、株行距及田间管理均按当地常规进行。,分级及抗性评价参考标准,穗颈瘟:,叶瘟:,2.水稻纹枯病,病原菌 水稻纹枯病菌为瓜亡革菌Pellicularia sasakii (Shirai),其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病害症状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拔节至抽穗期盛发。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斑,以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中部灰白或灰绿色,边缘褐色。叶上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高温潮湿时,在病部表面形成初为白色,后变黑褐色1.5-3.5mm的菌核。,水稻纹枯病症状,发生规律 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

30、田间杂草上越冬。飘浮于水面的菌核萌发出菌丝侵入稻株近水面处的叶鞘中,并形成病斑,以后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及菌核可再侵染其他部位和植株,使病情加重。高温高湿多雨,种植过密,偏施氮肥,长期深灌,都有利于发病。,鉴定方法病区自然诱发鉴定,是将供鉴定品种在重病区种植,然后在成株期根据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来考查他们的抗病性。病情调查可在成熟期进行,并按照下列标准评定各品种的抗病性类型。分级标准及抗性: 1:全株无病(免疫);3:稻株茎部叶鞘和叶片发病(抗病);5:顶叶或剑叶以下第二叶鞘叶片发病(中抗);7:顶叶或剑叶以下第一叶鞘叶片发病(中感);9: 抽穗后全株发病,提早枯死(感病)。,3.稻曲病,病原菌

31、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病害症状该病发生于穗部,为害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并逐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黄色块状物,形成“稻曲球”,初期外包一层薄膜,以后包膜破裂,散出墨绿色粉末;有的两侧生有黑色扁平的菌核。,稻曲病症状,病害发生规律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稻绿核菌。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或厚垣孢子附在种子表面上越冬。菌核于翌年7-8月份发育而产生子囊孢子,成为初次侵染主要来源,孢子随气流传播,在开花时侵染花器及幼颖。在抽穗扬花期适温(26-28)、多雨、偏施氮肥及深水灌溉下发病重;另外,连作地块发病重。,4.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 稻黄单孢

32、杆菌白叶枯病致病变种细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病害症状水稻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水稻受侵染后,苗期一般不表现症状,到分蘖初期症状即开始明显。症状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条斑,很快变为暗褐色。然后在其周围形成淡黄白色病斑,相继扩展,沿叶脉两侧或中肋向上下伸延,转为淡黄色,最后病组织枯花呈灰白色。病叶的受害部分与健全部分界限比较清楚。另外在病斑的前端还有鲜嫩的黄绿色的断续条状晕斑,有别于机械或生理所致的叶端枯白。天气潮湿时,常在叶缘和新的病斑表面凝聚一至数个黄色粘性小露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菌浓”。,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

33、田间为害状(左),病叶片上的条斑(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病叶上部症状(左),病叶下部症状(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菌脓从叶缘溢出(左),病叶横断面溢出菌脓(右),病害发生规律病原细菌主要以菌体在稻种、病稻草和稻桩上越冬。第二年,随稻种萌动、出苗、生长,病菌也开始从水稻叶片气孔、伤口侵入,并形成各类症状。病部形成的菌脓,又随雨露、流水、昆虫等的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该病在高温高湿、雨多露重、暴风雨的气象条件下发生重;长期深灌、串灌、偏施氮肥使植株贪青过嫩也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鉴定方法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供鉴定材料按其编号顺序排列,栽插于病圃之中,行数不等。为了利

34、于发病,病圃内应注意深水灌溉、偏施氮肥。待孕穗期后,每品种选择平展剑叶25-30片,选用当地致病力最强的菌株,采用剪叶法接种。接种用菌是经室内培养3-4天的细菌,配置成浓度为 3108个毫升细菌悬浮液。接种时,将解剖剪在菌液中浸一下,用来剪去剑叶的小段叶尖,其长度为叶片的 110左右。剪刀每浸一次菌液,可剪叶片5片左右。接种后15-20天(晚稻 2 0-25天)进行病情调查。每一品种调查叶片20片。,水稻白叶枯病病情分级参考标准,小麦主要病害,小麦赤霉病,小麦叶部根腐病,小麦秆锈病,小麦叶锈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白粉病,1.小麦赤霉病,病原菌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

35、 Schw.病害症状小麦在抽穗扬花期受病菌侵染,先在个别小穗上发病,然后沿主穗轴上下扩展至邻近小穗。病部褐色或枯黄,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大麦赤霉病,小 麦 赤 霉 病,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在土表的稻桩或玉米秸秆等作物残体上越冬,春季形成子囊壳,产生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花药侵入造成侵染。病害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降雨天气,即可造成病害流行。,鉴定方法大田人工诱发鉴定 供鉴定材料整理编号,顺序排列播于鉴定圃内,每品种1行,行长1米。待供

36、鉴定品种大多数进入抽穗扬花期,即对诱发行人工接种。具体方法是用15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含15-20个抱子的拘于悬浮液,直接喷洒在穗部,以喷遍麦穗为度。接种后应连续3天,利用早晚时间向穗部喷水,使麦穗上有较高的湿度,以利于病菌的侵染发病。蜡熟后期进行病情调查。,小麦赤霉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2.小麦叶部根腐病,病原菌 麦根腐长蠕孢菌Helminthos porium sorokinanum Sacc.病害症状出土幼苗因地下部分受害变褐苗弱叶黄,发育延迟。成株期继续发生根和茎基腐,植株易倒或提前枯死。叶片发病初期呈梭形小褐斑,多个病斑相连导致叶枯。叶鞘上形成褐色云纹状斑,严重时叶鞘连同叶片枯死。穗部颖

37、壳上形成褐色不规则斑,穗轴及小枝变褐,潮湿时产生霉层。病种子种皮上形成褐斑,胚变黑。,小麦叶部根腐病,发生规律病原菌可在种子内外和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引起初侵染。叶片和叶鞘上病斑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造成流行的因素是菌源量、品种抗感性和田间温湿度。,鉴定方法供鉴定品种顺序排列,每品种1行,行长1米。待小麦抽穗后用已培养好的根腐病菌制成10 X 10倍镜下每视野30个左右孢子悬浮液,在傍晚无风的天气下进行叶面喷雾接种。接种后麦田应及时浇水保湿。待小麦达乳熟期时进行病情调查,收获室内考种记载黑胚数。,小麦根腐病分级参考标准,3.小麦秆锈病,病原菌 小麦秆锈病菌Puccinia

38、 graminis tritici Eriks.et Henn病害症状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抱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合成大斑,抱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长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疤状的冬孢子堆。,小 麦 杆 锈 病,病害发生规律秆锈菌以夏孢子传播,夏孢子萌发侵入温度要求为3-31,最适 18-22。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这些地区是主要越冬区。主要冬麦区菌源逐步向北传播,由南向北造成为害,所以大多数地区秆锈病流行都是由外来菌源所致。除大量外来菌源外,大面积感病品种、偏高气温和多雨水是造成流

39、行的因素。,鉴定方法将供鉴定的麦类材料顺序排列,每份材料播1行,行长 1米,行距 0.33米。在二个供鉴材料区间种植一行极度感病品种作接种行,其两侧各距供鉴材料15厘米。接种前,用数滴吐温20将菌粉调成糊状,然后稀释成菌液(吐温20与水的比例为(1:1万)于孕穗前接种。接种行每隔10米设约1米长的接种段,用手持或背负式喷雾器接种混合菌液,覆盖塑料薄膜,四周用土压严)第二天早晨揭去。接种宜在晴朗无风的下午或傍晚进行。 为使麦叶结露,在接种前灌水。为确保病情达到严重发病程度,需进行3次接种,每次接种间隔35天,选择接种行的不同接种段接种。,小麦秆锈病调查参考标准,4.小麦叶锈病,病原菌 小麦叶锈病

40、菌Puccinia recondita var. tritici Eriks. Et Henn病害症状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抱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梅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小 麦 叶 锈 病,病害发生规律小麦叶锈菌在我国各麦区一般都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浸染源。病菌可随病麦苗越冬,春季产生夏拘于,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流行,叶锈菌侵人的最适温度为 1520 。造成锈病流行的因素主要是当地越冬菌量、春季气温和降雨量以及小麦品种的抗感性。,鉴定方法小麦成株期的抗叶

41、锈病鉴定,在田间病圃内进行。供鉴定品种编号登记,在病圃内顺序排列,不设重复,每品种播种1行,行长1米,行距0.3米。四周播种2-3行诱发行,诱发行应播种高感叶锈的品种。待小麦将要抽穗时,即可对诱发行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可采用喷雾法。即将准备接种用的新鲜叶锈菌夏孢子粉,加蒸馏水或洁净清水配制成孢子悬浮液,然后用喷雾器喷雾接种。接种后及时灌水,以提高病圃内的湿度,有利于夏抱子萌发侵染。,小麦叶锈病调查分级参考标准,5.小麦散黑穗病,病原菌 小麦散黑穗病Urocystis tritici Koern病害症状病株抽穗略早,初期病穗外包一层灰色薄膜,未出苞叶前内部已完全变成黑粉(厚垣孢子)。病穗抽出时

42、膜即破裂,黑粉随风飞散,只残留穗轴,在穗轴节部还可见到残余的黑粉。感病株通常所有分亲麦穗和整个穗部的小穗都发病,但有时也有个别分蘖或小穗不受害,可结实。,小麦散黑穗病,6.小麦白粉病,病原菌 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a DC. 病害症状叶片上起初产生黄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或长圆形病斑,上有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病斑霉层上可散生黑褐色小点(子囊壳),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或枯死。,病害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浸染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冬小麦出苗后,来自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或越夏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麦麦苗上,造成浸染,并以分生孢子形态或潜伏于小麦组织内的菌

43、丝越冬。小麦白粉病在0-25均能发展,在此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展速度加快,温度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阴天多,病害发生重。氮肥施用多、种植密度大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鉴定方法田间抗病性鉴定可以在自然发病田加以观察,也可结合人工接种观察。供鉴定材料应适时播种,顺序排列,每材料播种2行,行长1米。鉴定圃的四周应播种两行高度感病的材料,即诱发行。在拔节期即可对诱发行接种。接种时,可将事先培养好的新鲜分生孢子,直接抖落在麦苗上。为了利于侵染发病,应该增加诱发行的密度,并注意偏施氮肥,在雨量较少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灌水次数。病情调查一般在抽穗期进行。每份材料随机取样100株,调查其叶片(包括叶鞘)的发病情况。,小麦白粉病品种抗性分级参考标准,0级:免疫,没有可见症状。1级:高抗,叶面只有有限菌丝体。2级:中抗,叶面菌丝体量中等,有一些孢子,组织 轻微坏死和褪绿。3级:中感,菌丝体的量中等或很多,孢子产生的量 有限,有一些坏死或褪绿。4级:高感,孢子堆很大,产生大量孢子,没有坏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