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域旅游目的地的构建路径与商业模式当前,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进入大众旅游时代,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折合 8016 美元,旅游业正式跨越休闲到度假的鸿沟,高端休闲、分时度假、旅居养老等“新业态”得到业界的追捧。与此同时,自助游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宾馆饭店。2015 年,国内旅游达 40 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 3 次,自助游超过 85%,自驾游超过 60%。2015 年 10 月,习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开创发展新格局”席卷中华大地。可以说,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践行“五大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转型
2、升级的理念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旅游供给侧改革供需协调、景点景区内外协调、城乡协调、软硬协调、规模与质量协调;同时,将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创造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更为重要的是,全域旅游将打破传统旅游的景区景点格局、打破行政地域分割、打破各项制约,拓展旅游全方位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体现小康社会要求,统筹城乡旅游互动与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大市场的形成。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引领全域发展的整体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把整个行政区作为整体,全区域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打造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系统,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全景化、全覆盖,整体
3、开发旅游大环境,构筑资源优化、时空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大旅游系统。全域旅游突破了旅游发展的景区、城市限制,融区域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各方于一体,形成全域一体的旅游品牌形象,通过旅游品牌建设盘活城乡、自然、人文、风土人情等资源,以第三产业创新一二产业,进而实现全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产业为主线,统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全社会、全产业参与旅游发展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贫困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幸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统筹。一般来讲,旅游开发包括三个系统,即目的地、客源和交通集散。全域旅游的重点是建设旅游目的地系统,即具有宜居宜游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安全
4、、诚信、守法、亲和的社会生态环境;完善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设施与服务;准确、即时、多功能(咨询、订购、付款、退款、投诉等)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网络;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适度的利用;可持续地提供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全域旅游的核心思想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四位一体集聚发展。全域旅游的文化基础,即立足于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兼容并蓄,提升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全域旅游的创意核心,体现在通过创意包装地域文化,推动传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维度创新(如智慧旅游)、形式创新(如自驾车房车营地)、渠道创新(如电子商务)等。全域旅游的旅游载体,以旅游产业为主导
5、,借由旅游组织方式记述、展示、传承地域文化,民族精神,打造“地域旅游品牌”。全域旅游的产业目的,强调通过文化创意融通旅游与传统产业,促进资源从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信息产业、服务产业的转移,提升传统产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和产业价值,最终完成地域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全域旅游的理论依据是国际经济学“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H-O 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全域旅游界定同样体现了要素禀赋理论。“以旅游产业为优势产业”涵盖了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的内容,而“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则显示了“要素禀
6、赋”的内容,最终形成“以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有形成“竞争优势”的意味。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全域旅游实质是“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践体现,操作空间还很广阔。旅游资源差异,社会经济要素不同、文化元素不同,决定区域要素禀赋不同;以旅游吸引物为主题的地方目的的系统差异构成了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边界不同;受制于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使得区域旅游供给能力不同;进而使得旅游产品组合差异,并在区域竞合中达到均衡,最终形成“以旅游产业带动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当然,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上升到竞争优势,才能在区域竞合中胜出,促成地
7、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域旅游的竞争优势由四大要素组成,即旅游生产要素、旅游企业、旅游需求、旅游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2015 年 8 月 25 日国家旅游局发出通知,每年拿出 10%的县来探索全域旅游,连续三年推进,形成 600 多个全域旅游发展县。通知要求各市县在 9 月 15 日之前上报省旅游局申请报告,并于 2016 年 2 月 5 日公布首批 262 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速度之快实属空前。然而,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推进,究竟该如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影响全域旅游发展有五种力量,即资源开发与产品、市场渠道建设、产品生命周期、交通集散及制度
8、。首先,资源与开发从旅游资源、产业基础与相关设施三个方面影响全域旅游建设。在资源品质高的地方,旅游要素具备竞争优势,以资源集聚区(景区/景点)为中心餐饮住宿及旅游相关商品零售业态呈现环状分布,并沿进入景区的交通通道呈现带状偏移,即形成资源驱动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一般在旅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区域旅游经济依赖“独占资源”,传统旅游经济业态相对完整,旅游转型压力较大,全域旅游需要协调城市与景区管理的矛盾。例如河南栾川提出的“全景栾川”。影响全域旅游的建设的第二种力量是市场,旅游需求的变化促使旅游供给随之改变,旅游企业竞争格局导致市场结构变化,广告促销及价格策略构成不同的市场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绩
9、效的改变等都是市场影响的具体表现。影响全域旅游建设的第三种力量,即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就是指一个旅游产品从开发出来投放市场到最后被淘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一条旅游路线、一个旅游活动项目、一个旅游景点、一个旅游地开发大多都遵循一个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然后衰退、消失的时间过程。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通常是以旅游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的变化状态来进行衡量。在实践中,投资和创新驱动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体现了产品及生命周期的影响力。影响全域旅游建设的第四种力量,即交通组织。“要想富、先修路”是很多县域墙面的宣传大字,全域旅游的建设依然离不开“修路”。交通集散指向的发展模式,可以在资源不独占、但区位条件优越、邻近客源市场、或邻近国内大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或位于客源到大型目的地的快速交通通道上(高铁或高速),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相关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实行。影响全域旅游建设的第五种力量是体制与机制。当前我国全域旅游建设没有明确的体制规范,在李局长的讲话中列出 7 点优惠策略,但操作上很难落实,全域旅游制度安排是什么、考核要点(6+4)够不够、考核如何落实都需要研究。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