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旅游调研报告滁州市旅游局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苏皖交汇地区。东与南京、扬州接壤,西与淮南、合肥毗邻,北与蚌埠交界,辖八个县、市、区(琅琊、南谯、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天长、明光),面积 1.33 万平方公里,人口 450 万。滁州区位优越,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宁西铁路、淮南铁路和南洛、合徐、合宁、宁连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滁州地势西高东低。横贯境内的凤凰山、磨盘山、白米山、嘉山、长山等构成江淮分水岭,将滁州分为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 66.9%。滁州地形地貌大致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平原区和水
2、域四大类型。其中:丘陵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8.15%,海拔高度一般在100 米以上 400 米以下。主要包括全椒的孤山、滁州的南将军山和北将军山、定远的岱山、明光的杏山至来安半塔的一大片高低相连的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弧形带状丘陵和横贯本市中部的凤阳山、老山构成的丘陵。岗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40.39%,海拔一般在 50-100米。主要分布在定远县西北部、凤阳县西南部和明光市西北部,地表岗冲起伏,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2平原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39.16%,几乎全为圩区。主要分布在滁河、淮河等河流沿岸和高邮湖、女山湖等湖泊的滨湖区。平原区土壤肥沃,是粮、棉、油的主要产区
3、。水域包括河、湖、库、塘等,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 12.3%。(二)气候本市的沿淮地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其余大部分地带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全市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雨热同步、雨量适中、梅雨明显、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同时,由于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常有低温、大风、暴雨、冰雹、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交替出现。全市年均气温 15上下,全年中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1-2,最热 月为 7 月,平均气温 27.4-27.9之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 1000 毫米,平均日照时数约为2079-2269 小时,平均霜期在 144-157 天之间。(三)
4、水文和水系滁州市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南部属于长江流域,北部属于淮河流域,境内主要有滁河和池河两大支流。河流大多数为发源于丘陵岩层的中小型河流,集雨面积小、流程短、坡降小、河道弯曲,不利于泄洪,径流变化取决于降水,受季节影响大,枯水期往往趋于断流。二、滁州生态环境现状3(一)、森林及生物资源全市有林地面积 17.14 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 74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19.6%。陆续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总面积达 261.57 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 2% 。物种资源丰富,全市拥有乔灌木 414 种,竹类 17 种,琅琊榆、醉翁榆、珠龙油桐是本区域的特有品
5、种,野生动物现有鸟类 171 种,两栖动物 8 种,爬行动物 11 种。(二)、矿产资源滁州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已发现各类矿产 52 种,其中,非金属矿近 40 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 25 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 2000 个,其中大中型矿床 35 个,小型矿床 75 个。非金属矿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岩盐、芒硝、石膏、玄武岩、石油储量居华东之冠,岩盐、石膏是我省唯一的大型岩盐、石膏矿床;还有大量的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石英矿远景储量达 15 亿吨,岩盐探明储量达 12 亿吨以上,凹凸棒粘土远景储量可达 1 亿吨,石膏
6、探明储量 3 亿多吨,绢云母远景储量超亿吨。(三)、土地资源全市土地资源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八大类:耕地、园地、4林地、牧草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其中:耕地面积 70.58 万公顷,农民人均耕地 0.2 公顷,全市耕地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61.2 万公顷,保护率为 86%;林业用地面积 14.82 万公顷;居民、工矿和交通用地 13.75 万公顷;未利用地 3.82 万公顷。全市土壤分为 9 类,主要为水稻土和黄棕壤,其中水稻土占土地面积的 26%,黄棕壤占 17%。(四)、水资源滁州市水资源总量约为 33 亿立方米,以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为主,年均径流量 31 亿
7、立方米,亩均占有水资源 500 立方米,长江、淮河流经南北边界,为部分地区提供了可靠的补给水源。本市境内湖泊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高塘湖以及天长东部的苏皖界湖高邮湖。全市现已建有水库 1059 座,其中:大型水库 2 座,中型水库 46 座,塘坝 12 万余面,总蓄水能力22 亿立方米。三、滁州旅游景点情况及存在问题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滁州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目前拥有 2A 级以上景区 21 处,其中 4A 级景区 4 家:安徽省琅琊山森林公园、凤阳县狼巷迷谷风景区、凤阳县小岗村乡村旅游区和滁州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处;省级自
8、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5单位 11 处;历史文化名城 1 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 2 处。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历史旅游景观 100 多处,其精粹可概括为:一是四山:琅琊山、皇甫山、凤阳山、神山;二是四湖:女山湖、碧云湖、卧牛湖、高邮湖;三是四洞:韭山洞、庵基洞、吸水洞、禅窟洞;四是四名:名人(朱元璋、欧阳修、吴敬梓)、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 儒林外史、 );五是四古:古关(清流关)、古寺(琅琊寺、龙兴寺、护国寺、禅窟寺、普济寺等)、古城(明中都城、钟离城)、古陵(明皇陵、虞姬墓)。据统计,
9、2014 年 1-9 月份全市接待国内游客 1032 万人次,同比增长 13.37%;旅游总收入 76.44 亿元,同比增长 11.48%;在建 5 亿元以上旅游项目 28 个,新增投资 35.5 亿元,同比增长 15.5%。预计,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 1400 万人次,二、存在的问题(一)重量级景区少虽然滁州景区众多,但目前除了琅琊山风景区外,真正能在全国叫的响的、具有足够分量的重量级龙头型景区还比较少。呈现出“满 天星星,不 见月亮” 的局面, 虽然这是地方旅 游成长中都会有的问题,但必须从战略高度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龙头性大景区,实现滁州旅游竞争力的大提升。 (二)旅游
10、业发展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产业地位亟待提升 6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 但在具体工作执行过程中,旅游发展力度明显不够,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仍有待加强,认识有待加深,共识有待形成, 旅游产业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旅游产业政策扶持和旅游投入的力度需要加大。 (三)资源整合、联动力度仍有欠缺,旅游市场基础薄弱 滁州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现有的旅游产品尚不成熟,市场吸引力不足,加上工业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旅游市场主要依靠本地和有限的外来商务、公务、探亲访友等 客源,旅游市场基础极其薄弱,因而需要大手笔地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策划和整合开发,并通过强势营销及区域和产业的大
11、整合、大联动、大发展,提高滁州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虽然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 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 及“三古遗址” 这样 悠久独特的旅游 资源并享有 “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四)旅游产品基础薄弱,龙头项目和产品体系尚未形成 滁州旅游业因起步较晚,旅游产品基础薄弱,现有旅游产品多以相对较原始的历史遗存、红色景点和山水生态为主的“一站式” 观 光型产品,特色参与性 项目和生 态休闲产品特色参7与性项目和生态休闲产
12、品开发刚刚起步,商务、会议旅游、度假产品及其它专项旅游产品尚未起步,尤其缺乏龙头旅 游项目,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缺乏支撑,旅游产品体系有待建立,旅游产业结构有待合理规划。(五)要素配套有待完善,旅游产业链有待构建 食、住、行、购、游、娱、信息服务等产业要素中,相对更重视行、住和景点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商品、娱乐、信息服务业的开发体系尚未建立,缺乏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旅游配套设施不够齐全,旅游产业链有待构建,导致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尚未发挥,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 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1、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13、应进一步提高认识, 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 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开辟了一些经典旅游线路,如:滁州一日游:A 线:琅琊山(国家 4A 级旅游区)/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 3A 级旅游区)/吴敬梓故居及纪念馆(国家 3A 级旅游区)。8B 线:凤阳狼巷迷谷(国家 4A 级旅游区)/韭山洞(国家 3A级旅游区)
14、/中都城遗 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区名录) /凤阳小岗村(国家 4A 级旅游区)/龙兴寺(皇家寺院)。D 线: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柳万亩草场/滁州金山文化村/中国金丝楠木家具博物馆。E 线 :定 远 金山滴水寺 /明光女山湖/ 明光跃龙湖旅游区/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四、下一步发展思路滁州旅游产业结构较为初级,各产业要素、管理要素积累少、起点低,发展旅游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今后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还要协调其他旅游要素的开发建设,合理布局,抓好旅游产业链的发展。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通过加大景区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15、的步伐,不断提升滁州景区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的投入,不断提升游客美好感受。 (二)、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应坚决落实好整体规划,对建筑外观、景点打造进行规划,与自然协调,古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游步道建设,串联各个景点,方便游客游览;对景区内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农家乐的品味;加大探险、科考、运动竞技等新兴项目的建设力度。 9(三)、不断完善旅游管理机制,形成长效机制。加强辖区经营场所、农家乐、饭店旅馆的管理,管理好旅游市场,旅游资源开发与项目建设、环境卫生、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从外地引进急需人才,
16、特别要鼓励引进懂管理、善经营、有业务技能的人才,促进滁州旅游发展。 (四)、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滁州形象。邀请国内知名营销策划公司对滁州旅游资源进行梳理,打造滁州独特的亭文化、明文化,通过电视、纸媒、广播、网络等媒体,对滁州景区全方位报道,不断丰富秋冬产品;丰富景区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景区活动的影响力。当前正值滁州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滁州正在实施“打造经济升级版 努力 贡献中国梦”的发展战略,提出来未来五年加快旅游发展的“2211”目标任务。旅游业正在转型升级,各类旅游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旅游政策不断优惠、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醉美滁州、亭好滁州 ”已成旅游品牌,滁州已成为访古探幽、休闲度假、田园风光、美食品尝和自然体验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