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题 目: 从战国策看 说 话 技 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系 别: 专 业: 届 别: 指导教师: 1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目 录 摘要 (2)前言 (3) 第一章 战国策概述 (3)第二章 战国策中的辩才形象 (3)一、 战国策中辩才产生的背景 (3)二、战国策中的辩才形象(4)三、战国策中辩才的作用 (5)第三章 战国策中的说话技巧 (6)一、抓住心理 动之以情 (6)二、把握“势” 晓之以理 (7)三、譬喻寓言 喻之以事 (8)四、引史据典 辩之以例 (8)五、铺排设问 水到渠成 (9)第四章 战国策辩才说辞的影响 (9)一、 战国策说辞在当时的影响 (10)
2、二、 战国策说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三、 战国策说辞的现实影响 (11)致谢 (11)参考文献 (12)2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从战国策看说话技巧学生:指导老师: .摘 要: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眩神迷。四处游说奔走的纵横家是战国舞台上风头最健的人物,他们不仅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善于揣度人主心理,游说他人之时,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其实质是知识精英和政治势力的结盟,目的是争取自己的利益。 战国策作为一本重要的史籍记载了战国策士纵横裨阖的斗争及其相关的精彩游说之辞。本文以战国
3、策说辞为切入点探讨其演变发展过程,分析战国策说辞焕发出来的动人的艺术魅力以及对后世所带来的影响。The cavass in Tactics of the Warring StatesStudent: Guiding teacher: .Abstract: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usually interpreted as a time of disorder and confusion in politics, military status, and diplomacy. Orators, who toured the princedoms and duch
4、ies as well as the lower ranking states offering policy advice and soliciting patronage, were playing the vital, in most circumstances,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is period. They are persons of intellect and erudite tastes, covering a distinctively wide range from astronomy to geography, from the gener
5、al trend of the current world to the social customs and cultures of princedoms and duchies. As articulate and persuasive politicians, they sometimes made such successful speeches that even allured emperors by moving, encouraging words, in essence,it is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forces forming a
6、n alliance, which aims to fight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Tactics 3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of the Warring States. as an important historiographic work in our country, has recorded a great deal of reality about the talk between the kings and strategists and the stories of them. This thesis tends to researc
7、h the developing process,the artistic charm of canvass and the impact of canvass in Tactics of the Warring States.Key words:Tactics of the Warring States;canvass;developing process;artistic charm;impact前言: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各诸侯国为自身政治利益广招谋士,一批能言善辩的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不仅对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善于揣度人主心理,游说他人之时,谈锋犀利,舌吐风雷
8、,在战国舞台上叱咤风云,各自为自己的阵营创造名或利。其精彩的说话技巧常为后人学习研究。 战国策就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相关谋议或说辞的史传文学作品,书中谋臣策士们的辩论,或简明洗练,或铺张扬厉,或锋芒毕露,或委婉圆滑,可以说,他们灵活而有力的辩论说辞是折服对方最有力的手段。我们在对战国策中辩才说话技巧的研究中,应该正视其说话技巧所揭示的战国时代政治、历史,人的价值观、社会观,从而深入推知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与精神面貌,有利于更深层次地认识古时的人与事,对我们进一步知人论世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是从此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战国策 ,以便更好地学习与利用。第一章 战国策概述战国策是
9、由刘向编订的战国时代国别体史料汇编。纵观其书,主要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与社会风貌,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战事及策士游说诸侯和谋议辩论之辞。记录时间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共二百四十年。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对后世影响很大。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战代任武,而文士不绝,诸子以道术取资,屈宋以楚辞发采,乐毅报书辨以义,范雎上书密而至,苏秦历说壮而中,李斯自奏丽而动。若在文世,则扬、班俦矣。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上中也指出:“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其中轻重,可见一斑。第二章 战国策中的辩才形象一、
10、 战国策中辩才产生的背景4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战国策中辩才产生的时代背景,刘向曾在战国策书录中称:“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即用商鞍变法者)捐礼浪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晚世盖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作相争,尽为战国。贪餐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设,有谋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也就是说,当时周室衰微,局势动荡,群雄割据,
11、竞相称霸。在这高山为渊、深谷为陵、邦无定交的动荡年代,各国君主大都意识到称霸仅仅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批的“贤人”出谋划策,所谓“贤人在而天下顺,一人用而天下从”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 ,各国争先恐后地招纳贤人,重用贤人。政治、思想方面衍生出“百家争鸣”的文化奇观,而且各统治者力求寻找强国、图存的思想,礼贤下士蔚成风气,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士人阶层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其中就包括巧舌如簧的辩才,为求生存,脱颖而出,他们审时度势,耍尽手段,通过大脑和嘴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其地位达到“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一些士人在此情况下纷纷效仿,学习其能说会道、
12、“运亡为存,转危为安”的本领,以此实现人生追求。这样看来,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以及尚贤仕进的政治风潮,百家争鸣的思想氛围和崇实尚利的社会心理都为论辩之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厚基,这最终导致辩才队伍迅速壮大,辩才泛滥。二、战国策中的辩才形象战国策中所涉及的人物很多,主要人物是谋臣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刺客、游侠等各色人。易思平先生将战国策中策士分为四类:一是说士,极力追求功名富贵,口齿伶俐,堪称辩才。或主张合纵而劝六国联合抗秦者如苏秦,或离间六国而诱其亲秦如者张仪,是为纵横家;二是谋士,多为诸侯食客与国家臣子,以出谋献策、为人为国释忧解患为职业,以求诸侯的器重
13、与荣华富贵如吕不韦、冯援等,更多的是为国献策的谋士如颜率;三是勇士,他们有侠义精神,知恩必报,有仇必复,讲信义,重然诺,刚直不阿,勇猛果断,不畏惧死亡,敢于捐躯赴难,视死如归如荆柯、聂政;四是义士,这类人崇尚道义、济危救国,为天下排难解纷而无所取如鲁仲连、王斗。我们所说的主要是其中的辩才。在战国策中辩才是个主角,包5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括苏秦始将连横中意气昂扬的苏秦、 张仪说秦王中令山东诸侯国君胆战心惊的张仪、 秦策三中小心谨慎的范雎、 齐策三中足智多谋的孟尝君、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伸张正义的鲁仲连、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中力挽狂澜的虞卿、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例服人的邹忌、
14、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礼有节的触龙等。纵观全书,这些辩才们巧舌如簧,能言善辩,为达目的,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在人生观上,他们肯定自我,张扬个性,睥睨王侯,傲视天下;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计谋,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其形象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1、追名逐利。富贵权势、功名利禄是大部分辩才们的第一追求。 秦策三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章中记载“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时,应侯范雌有一段精彩的言论:“秦于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贵耳。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 ”其中就指出天下士人游说合纵,表面上是为了秦国,实质
15、上是为了富贵利禄。辩才们“奉利 、 名为追求的目标,载千金为游说的资本,以实利为诱人的钓饵” 。为了各自利益辩才们不惜大胆地撕去了儒家“仁义道德”的面纱,背信弃义,游走不定,朝秦暮楚,这是已经违背了古人心中的道德原则,被后人所鄙薄。(举例说明)2、尚智善辩。我们知道,辩才们最大的优势便是崇尚智力,玩弄计谋,巧言善辩,骨子里有纵横家的思想。 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末尾,作者评论道:“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后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这些赞誉苏秦之词,表现了苏秦策略至上,厉害过
16、人。战国辩才,地位低贱,生死难测,却磨练口才,靠巧说善辩辅佐国政,赢得后人的钦佩和尊敬,这是令人叹服的。三、战国策中辩才的作用对于辩才所起的作用,刘勰曾概括:“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可见其威力。时事造英雄,战国时代造就了一批救国英雄,战国时代的舞台就是这些英雄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出于时事需要,一批春秋时期从容辞令的行人变为剧谈雄辩的说士,他们奔走于诸候之间,以其三寸不烂之舌, “扶急持倾” , “转危为6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安,运亡为存” 。辩才们靠自己的巧舌可以阻止和延缓了战争的爆发,减轻了人民所承受的战争之苦,救国救民;可以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一
17、些较为开明的让步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得以相对的稳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此外,这些辩才们还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使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对后世,辩才们的出色言语表现给后人以榜样,为战国以后各国的人才战术埋下伏笔,后来的国君可以从中明白人才的力量,在治国上任贤唯能,致使后来大批谋士与说士的涌现。这后来的种种可以说与辩才的出色表现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第三章 战国策中的说话技巧在对战国时代形势的细述上,章廷泗先生曾在其的辩说艺术中称“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都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之强者
18、均欲并天下,凌万乘 。秦用商鞍变法,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增强军事力量。同时不断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因而引起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当时,诸侯国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各国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是重要因素,故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 ”作为记录这些辩士们言行的战国策,对战国时期辩才们敷张扬厉的说辞如数家珍,详尽描绘其“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的说话技巧。具体来说,辩才们的说话技巧有以下几点:一、抓住心理 动之以情辩才们为说服其游说对象,用尽各种手段,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他们善于在辩说中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行入情入理的辨析,从感情上触动对方。例如,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
19、就是应用了这种说话技巧。当时的情形十分危急,秦国兵临城下,赵国向齐国救援,齐国答应救援,但又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因溺爱自己的幼子长安君而拒绝齐国,并和大臣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面。 ”大臣触龙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化解了这场危机,他主动进见太后,与其他大臣不同的是,触龙心知太后此时的心情,所以先避开长安君之事,而是主动表示歉意,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介绍养身之道,太后在谈话中“色少解” , 触龙是用同情、慰藉和关心的“将心比心”的感情来解除太后的精神武装、转变她无理可喻的错误态度的。触龙见此时谈话已打开开始的紧张局面,便进一步抓住太后的心里,他知道太后溺爱长安君,便顺势以
20、自7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己同样爱怜少子舒祺作比,假意向 太后为儿子谋职,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说父母疼爱孩子,就应该为孩子谋划长久之计,此时太后甚是同感,触龙见时机成熟,便顺势将赵国的利益与长安君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称“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胰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这是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之语劝诫太后要考虑长安君的未来,不要让自己一时的溺爱使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这是对长安君百害而无一利,不是一位母亲所愿看到的,这些话可谓正中赵太后下怀,让赵太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短浅想法,最后答应
21、:“诺,恣君之所使之!”长安君为质,齐国出兵解救赵国之围。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辩才触龙在劝说过程中始终抓住对方的心理,动之以情,说话说到对方心坎里,最终让对方与自己达到共识,完成自己的劝说目的。其实在战国策中,这种例子有很多,我们可以在平常的阅读中加以总结概括,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二、把握“势” 晓之以理所谓的“势” ,可直接理解为形势,如政治形势、历史文化形势、经济形势、地理形势等。 战国策中辩才们不仅仅会动之以情,他们还能准确估计政治形势、把握地理环境,向对方详细分析其中利害关系,使对方能够更全面地从各国的相互联系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认清局势,明辨利害,最终与辩才们达成共识,言听计从
22、。以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章为例,在劝说楚威王中,苏秦有一句:“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他先从地理形势、经济形势出发,大夸楚国,以楚国之强盛,楚王乃贤王来激励楚威王合纵抗秦。接着话锋一转,又说“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郡、郧动矣。 ”从军政形事出发,强调秦楚势不两立的形势,告诫楚威王不行合纵就
23、有被侵的危险。接着又说如果楚威王行合从之计,则“山东六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任大王之所用。 ”不仅如此,而且六国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 ,用高名厚利劝诱楚王。从苏秦的一连串劝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在向对方强调当时的各种形势,从正反面同时剖析,晓之以理,最终让楚威王看清时局,8淮南师范学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谨奉社稷以从”接纳苏秦合纵建议。要想说服他人有所放弃、有所跟从,就必须把握“势” ,指出错误所在,出路所在,晓之以理。苏秦指出了楚国连横事秦的众多不利结果,同时指出了合纵抗秦的众多好处、指明了只有合纵才是唯一的出路。苏秦先是奉承楚国的强大,说明如此
24、强大的国家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国家侍奉的对象,在极力渲染了合纵的美好前景后,苏秦集中攻击了连横战略的弊端,秦国是贪得无厌的国家,而那些主张合纵的说客和大臣们则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苏秦极尽口伐之能事,使楚王深感连横战略之恶劣,合纵的确是唯一的选择。这一破一立,使苏秦终于达成了游说的目的。 (一个例子嫌单薄,再举两个,简单提一下)三、譬喻寓言 喻之以事战国策中辩才们为方便游说,往往加入生动的譬喻和寓言,以事说理,以达到其游说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巧妙运用譬喻的一例。邹忌为了劝服齐王广开言路,以自身为例,称其日间与美男徐公比较相貌,寻问妻妾朋友,他们都说邹忌美于徐公。但在面
25、对面比较后意识到自己“弗如远甚” ,认识到妻妾朋友之所以说自己“美于徐公” ,是因为妻之“私我” ,妾之“畏我” ,朋友之“有求于我” 。以此推彼,可以得出在妃嫔、大臣、友国的夸赞问题上,他们因各自原因没有实事求是,都有所隐瞒,齐王所听的并非全是事实,从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修明内政,邹忌的譬喻劝说让齐王很快明白其中道理,于是接纳建议,广开言路,最终使齐国朝廷“门庭若市” 。这边是邹忌聪明地应用连类取譬的方法收到的效果。 至于寓言,一位学者称“寓者,寄、托也” ,就是把本意寄托在臆造的故事中。 ”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遍见各策,数量较多,涉及面广,取材不拘。从描述对象来看,以动、
26、植物为主角者有三十则,以人物为主角者有四十四则;而在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中,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有二十四则,借历史故事以为寄托之言有二十则。如庄辛说楚襄王中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庄辛于是运用寓言劝说,他以蜻岭、黄雀和黄鹄为例,称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用网罗捕获,蔡灵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用绳索捆缚,指出它们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自以为无患,最后却在无意之中被捕捉和被弹坠,甚至被射中,抓去烹煮,以此来说明说明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的人必将招来严重祸患。这番游说使楚襄王意识到处境的危险,最终采纳庄辛建议。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有江乙的“狐假虎威” 、 陈珍9淮南师范学
27、院 2012 届本科毕业论文的“画蛇添足”等等。辩才以寓言为说理手段,能够简明扼要、委婉曲折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听者很容易就接受,最终达到劝谏的目的。四、引史据典 辩之以例战国策中辩才们所游说的大多都是国君、大臣等有身份的人,若想让其完全言听计从并非易事,在说话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对其层层诱导,引史据典便是其中一种,有些事不好挑明,辩才们便通过历史事件或典故加以叙述,辩之以例,使对方不由地由彼及此,想到自身现状,从而达到游说目的。例如魏策一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篇,记载了吴起反驳魏武侯和王钟等人关于霸王之业只凭恃山河之险的说法,说服魏武侯注重修德治国的一段说辞。他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河山之险,
28、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接着引用历史上三苗、夏桀和殷纣失败的典故作为论据:“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溪之阳,庐、繳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 ”最后现身说法:“从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从听者的亲身经历再次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整个论证具有事实和逻辑的强大力量,听后不能不折服于辩才的雄辩与高见。这种引用历史典故来证明自己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的讽喻说辩法,有很强的说服力
29、。五、铺排设问 水到渠成辩士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方时,为使对方很快接受自己的想法,壮大声势,常常采用大量的铺陈,排比和设问的手法,使有些问题在他的铺陈后都水到渠成。如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中,苏秦为了促成六国合纵抗秦而说服齐王,为了增强齐王对自己实力的信心,他首先从多个角度极力渲染齐国的国力:“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 ”武力:“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 ”人口:“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大量铺陈、排比,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然后再逐一从各个具体方面分析齐国在地理上的优势,说明有强国的实力,而不必惧怕秦国。正是强大的心理造势加上具体深入的分析,使齐王在增强信心的同时陷入了合纵的圈套中,水到渠成。语言的堆砌和重复可以加强话语的力度,加重受众的判断,显示说话者的热情和力量。所以话语的铺陈不是浪费,是十分必要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