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吴江市人口发展与调控 “十一五 ”发展规划“十一五” 是我市全面实现“两个率先”的关 键时期,为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结合人口计生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一、 “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回顾(一)主要成绩“十五” 以来,我市 认 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创建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市和全国优质服务先进市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宣传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优质服务,维护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全面完成了“十五” 规划目标任务。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十五” 以来,全市人
2、口出生率年均6,计 划 生 育 率 年均 99.5%以上,人口持 续零增长。创建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示范市通过上级复检。村(居)民自治稳步推进。 “十五” 期间,依托 计生协会积极参与村(居)民自治,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公约,全市共有 280 个村、居委会推行了计生协会村(居)民自治,占全市村(居)总数的 94.3%。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并举。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动制度、信2息通报联系制度、现居住地管理制度和流动人口技术服务网络,实施“新吴江人 ”计划,做到同宣传 、同管理、同服务, “十五” 期 间,流 动人口持 证(卡)率 94.76%,相比“ 九五”提高 30多个百分点。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健全
3、。 “十五” 以来,我市提高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标准,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2004 年,设立了年均规模 80万元的计划生育公益金,2005 年起,全面实行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市首批 2435 人受惠。优质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市妇幼与生殖保健服务中心为龙头、镇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为骨干、镇级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级计生服务室为基础的三级四层优质服务体系。通过省级验收镇级中心站 7 个。育龄妇女普遍享有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方面的优质服务。新型生育文化广泛传播。 “十五” 以来,以 “婚育新风进万家” 、“关爱 女孩”活动为主
4、线,建设一批生育文化景观及宣传教育载体,人口与计生知识普及率年均 97.33%。人口研究项目开始启动。2004 年,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适应更名后职能的拓展需求,我市成立了吴江市人口研究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吴江人口研究基地,积极开展人口研究,建成了人口发展水平基础数据库。数字计生建设全面提速。全市建成了计生专用宽带局域网,育龄妇女信息系统、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3化系统等三大管理服务系统并轨运转。开通了吴江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众网、青春健康教育网和吴江人口发展论坛三个网站,信息准确率达 99.27%。计生部门能力不断增强。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市人口计生委领导班子成
5、员全部达本科以上学历,市、镇两级计生工作人员大专以上文化占 93.5%。全市区域调整机构改革后各镇保留了计生办,吴江经济开发区实行划区管理后成立了计生办,盛泽镇设立了副镇级建制的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按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制度。 “十五” 期末,市 级财政人口和 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达人均 10 元。(二)基本经验一是始终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形成和完善了党政决策、计生参谋、社会参与,村(居)依法自治的人口发展与调控的良性机制。二是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把改革创新作为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
6、断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构筑了融宣传教育、依法行政、技术服务、信息引导等相关服务为一体的优质服务新体系。三是始终坚持作风能力建设并举,把作风过硬的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保障,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作风硬、专业强、能密切联系群众的人口计生工作队伍。4(三)存在问题一是人口综合调控机制尚未完善。人口机械增长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生育管理难度增大,部分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矛盾,低生育水平随时有反弹的可能,个别地方和单位的利益保障奖励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多多。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不稳定因素增多,人口数量、质
7、量、结构、分布问题交织,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三是人口计生系统自身综合能力较弱。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服务手段相对薄弱、方法单一,机制创新有待加强。二、 “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和人口研究,努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着力构建适应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 服务体系,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吴江
8、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主要目标人口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户籍人口 稳定在 80 万人5左右,常住人口控制在 130 万人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 99%以上;人口出生率预期控制在 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在零状态。逐步形成稳定均衡增长、素质全面提升,结构动态优化、迁徙适度调控、分布科学合理、人与自然和谐、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人口发展局面。人口调控:关注人口安全,完善生育监测制度,出生婴儿性别比保持正常,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完善领导责任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机制。优生优育:出生人口素质逐年提高,人口出生缺陷
9、发生率控制在 8以内,早教知识普及率达到 100%。优质服务:打造“世代服 务” 品牌机构,建立健全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的优质服务 新机制和覆盖全市城乡的基本满足群众需求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体系;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率达 90%、随访服务率达 90%、出生缺陷干预筛查参与率达 70%、生殖道感染防治率达 80%。数字计生:实现信息化带动战略,以信息化全面提升人口计生科学决策水平、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十一五” 期末,85%的村(社区)实现联网。完善内部办公信息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办理行政事务审批电子化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人口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三、 “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10、的主要任务(一)实施“人口安全”计划,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拓展人口计生管理职能,强化人口安6全意识,加强对人口问题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对人口迁移、老年化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对人口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的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完善人口定期预测和预报制度。重视人口导入,完善人口准入制度,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将控制人口自然增长与调节人口机械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将人口适度集中与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完善市场化和推进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市地区人口合理布局。积极协助做好就业、残疾人、老龄人口等方面的工作。(二)实施“品牌服务”计划,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按照 “世代服务” 品牌机构和
11、ISO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加大服务阵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市站为龙头,镇中心站为骨干、服务站为依托,村(社区)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 总体发展格局。建立 “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三位一体的 环境温馨、服 务优质、技术优良、理念先进、特色明显、依法规范的人性化服务阵地,开创具有吴江特色且满足群众需求的个性化世代服务品牌,以市场的方式不断提升计生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积极实施以“三大工程 ”为重点的生殖健康推 进计划,广泛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 ;制定吴江市出生缺陷干预计划,推行优生健康券制度,加强婚前、孕前、孕中检查等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
12、维护好人口健康安全。大力引进先进的生殖保健服务新产品,以新技术新产品带动生殖保健产业的升级和开发。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普及工作,提高我市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做好青少年7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在社区建立青少年生殖健康自助活动室(俱乐部),形成以学校青春期教育为主,青春健康教育网、青少年生殖健康自助活动基地为辅的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网络。(三)实施“万家传播”计划,倡导文明婚育观念。坚持把人口计生法律法规和新时期人口理论列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各级党校、成人学校普遍开展人口理论和人口计生国策教育;继续深入开展“ 婚育新风进万家” 和“关 爱 女孩 ”活动。大力开展社会化大宣传,建设
13、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为主体的人口计生宣传文化工作机制,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优化宣传环境,精心打造美观、大方、实用的环境宣传载体,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群众欢迎的自制人口计生宣传品。拓展宣传内容,从对人口控制、生育政策、生育文化的宣传逐步拓展到人口发展、人口安全、依法行政、依法维权和人口文化宣传;从强调避孕节育宣传逐步拓展到预防性病、艾滋病、生育生产生活知识的宣传。同时,要积极探索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化宣传模式。(四)实施“温馨社区”计划,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城镇社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 的人口和 计划生育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流入人口实行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
14、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机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社区计生工作,实现无缝隙覆盖和无漏洞管理。将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服务8纳入社区,将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纳入社区,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纳入社区。加快社区计生协管员队伍和信息员建设步伐。规范流动人口集宿区管理,实行“委托管理,政府买单”的形式,寓管理于服 务中。加强人口信息报送工作,完善以社区为单位的信息采集、核对、更新和上报制度,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信息联网。(五)实施“幸福计生”计划,保障育龄群众权益。依法维护和保障育龄群众合法权益,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口计划生育的经济社会激
15、励、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的各项奖励规定和优先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减少生育行为的外部性不利因素,构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机制。发挥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的作用,落实全市统一的计生奖励、帮扶、保障、救助等各项措施。健全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使奖励扶助政策效应、利益导向效应充分得到发挥,成为德政善举的“幸福工程” 。(六)实施“诚信计生”计划,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围绕维护和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主线,全面推进人口计生法治化建设。强化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定程序执法,做好再生育审批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惩防体系,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办事
16、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加强计划生育信访工作,维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努力塑造“诚信计生” 、“人文计生”、 “法制计生”形象。继续开展文明行业建设,加强优质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9性,保持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的良好形象,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率。四、 “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一)强化领导责任机制。各级领导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出发,强化人口意识、国策意识,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强化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评估体系,完善部门考核责职。强化对人
17、口计生工作的监督,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严格兑现奖惩措施,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 制度和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追究制度。(二)健全人口调控机制。坚持“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的方针,加强和改善人口调控,形成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为依托,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相结合的人口调控机制。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计划生育约束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着重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效稳定低生育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其他人力资源需求的前提下,加强总量控制,实行政策性核准迁入制度,合理调控户籍与暂住人口比例,提高户籍迁移人
18、口质量,促进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创新考核评估机制。以构建和谐的人口环境为总目标,以人口调控和优质服务为导向,不断完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创新考核评估方法,形成目标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10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相结合、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考核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科学设标、日常监控、集中核查、落实奖惩”的考核评估机制,加大对日常工作的督导和监控力度。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引导、评估、激励、警示和奖惩作用,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包括人口控制效果指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能力建设水平指标、育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指标、项目管理即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指标、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
19、的人文指标等“五位一体” 的综合考核 评估指标体系。(四)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将计划生育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和完善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到“ 十一五” 期末,在三个方面建立 优先投 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财政投入体系: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即对基层人口计生工作和服务阵地与设施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落实、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的投入;二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投入,即对出生缺陷干预、孕前医学检查等的投入;三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引导外来人口合理有序迁移和流动的投入。2010 年末,市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年人均达到 20 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财政管理,加强监督,科学规划,以项目推动各项工作,做到合理使用和单位投入的最大产出。(五)构建队伍保障机制。以建立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和产业开发四支队伍为目标,以优化人员结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