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181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题目: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 专业:小学教育分析:云南电大理工学院(师宗点)姓名:毕春桔学号:039000297单位:师宗县丹凤镇中心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写作提纲:本文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在生活中培养创新。通过游戏活动巧妙应用数学、生活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数学、课外活动综合应用数学等,再通过引发疑问保持好奇、萌发创新,学生进行原型启发,突破定势来诱导创新;引发质变,重新组合结构来促成创新;教师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动来激发学生创新;讲究教学策略,指导学法来培养创新.最后得出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师宗县丹凤镇 毕春桔200

2、5 年 3 月摘要:本文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在生活中培养创新。通过游戏活动、生活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等巧妙、综合地应用数学,再通过引疑、启发、参与、激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得出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关键词:数学 应用 创新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基础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构建眼前不存在的事物设想。它需要借助想象,猜想和直觉顿悟来实现。它需要教师适时渗透,有机结合,需要学习者仁者见智,瞬间发现。要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因为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

3、用,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行为,不通过一次次创新实践,自然不可能形成创新能力。要全面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就要注重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并让这些时间和空间发挥应有的效益,促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 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认为:实现这一基本理念,教学中应充分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1

4、、在游戏活动中巧妙应用数学。游戏活动具有“儿童” 、 “意趣”的特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在数学系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能使学生从仅有的“背起双手”,认真听讲的“权利”中解放出来,变“呆”为“活” 、化“静” 、“动” ,使学生在现中学,在“动”中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教学数学中的“夺红旗” 、 “找朋友” 、 “猜迷语” 、 “找规律” 、 “走棋”等数学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巧妙应用数学。如在学习了“100 以内的加减法”后,可以设计“走棋”这个孩子熟悉爱玩的游戏来应用 100 以内的加减法,在四人小组内抽出一名“尖子生”为裁判,其它成员各走不同颜色的棋子,教师自制 1 到

5、 100 排列的环形棋盘和小正方体,并在小正方体的六面写上不同的加数,加 0、2、4、6、8、10,小组成员轮流掷该小正方体,每人掷一次,并算出棋子所在的位置和小正方体上面数的和,该正方体上面的数是几就走几步棋,从 1 开始,谁先跨过 100 谁胜,相反从 100 开始,作减法计算,谁先跨过 1 谁胜,并规定算错则退几步棋。通过走棋、使得学生在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应用 100 以内的加、减法,提高了口算能力和培养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2、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数学。实践活动是实现情景的仿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6、。因此,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购物活动,小小设计、游览计划,小制作等实践活动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如一教师在教学圆柱表面积时,通过演示得知:圆柱的表面各为侧面积与底面积之和。并发现侧面展开图为一个长方形,其长为底面圆的周长,宽为圆柱的高,探究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随后,教师创设情境:我是红太阳工厂的设计师,我厂的各圆柱形产品畅销国外,现有一经理急需一批高 10 厘米,底面直径为 8 厘米的笔筒,我厂原有笔筒已售空,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帮我制

7、作这批笔筒,并算出笔筒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做这个笔筒用了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片?同学开始小合作,有的量、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粘,一派工厂气象顿时生成,并对所制作的产品检验定出优秀产品、合格产品等。通过计算,多数学生发现实际用材比计算用材多一些。这时教师问: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有错?学生在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中探究出:因要焊接,所以实际用材比计算用材多一些,并理解了“进一法”在数值取舍中的作用。可见,在实践操作中综合应用数学,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操作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3、在课外活动中拓展适应用数学。外课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自愿、自觉、自动性,能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

8、向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有数学生活化的气息,还要让每一部分内容在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猜测实验分析综合、验证、推理、概括及想象与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数学化的气息。使主体在环境中碰撞和摩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完善和发展。力求体现“课内出成果,课外求发展” ,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变机械、繁锁、模式化的课外练习为灵活、有趣、综合化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把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现实中去。如在学习了圆形与长方形的推导面积后,一数学兴趣小组根据课外活动中的活动经验,提出疑问:在周长相等时,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将是谁的面积大,该组成员通过从 12 米栅栏围成上述三种图形计

9、算,验证得出圆形的面积最大。另一学生紧接着追问:围成正方形和半圆形,将是谁的面积大?半圆形面积的计算更具有挑战性。进一步加深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拓展应用。二、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创新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学习本身就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赞可夫也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想象是智力活动最有活力的心理现象。培养、激励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儿童初步创新能力的法宝,是创新能力“粒子”骠变的先决条件。由于数学知识的激增,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过去的老师教,学生学;教什么、学什么

10、。甚至,有的教师干脆把答案告诉学生,而使学生缺乏分析,思维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保持好奇、引发疑问、萌发创新。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是以好奇开始的。好奇心使儿童富有追根问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善于观察特殊事物的真象,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爱好,以关爱、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极力营造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这里没有教师威严的面孔,没有做错题后的胆怯,这

11、不正是创新前所奏出的乐章吗?因此,现代教育呼唤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变指挥与服从的关系为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只有消除了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讲、敢做、敢争论,才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生疑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把它们引入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景中,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准备。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有疑而间,正反映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在深入,智力在于发展、创新在于萌发,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反思、多问,挖掘学生潜意识中的想法,进行大胆的判断,猜想,提出一些预感性的问题,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

12、。从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比较重视教师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质疑。课堂上出现一问一答,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班上少数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不能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发问机会,这种现象严重抑制了学生创新的冲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情景,提供质疑的机会、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哪里转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如在教学思考题“被除数(除数商)=( ) ”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应在括号填“1” 。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答案就不是“1”了。这位同学“不惟书、不惟上”的表现,从根本上摆脱了复制型思维的束缚,正向创新迈进。生疑的方法很多,

13、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角度引发疑点。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的学生好奇地提出梯形的面积 S 梯=(+)2,三角形的面积=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否也能用“上、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去解答。经过尝试、验证,说明学生的好奇想法是正确的。学生从侧面引发提问,其实也创造出一种新的几何定理。2、突破定式,原型启发,诱导创新。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于应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思维定势严重防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式,才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学生常受求积的近似值的影响,在求商的近似值时,遇到了困难,教学时,利用求商的方

14、法和求积近似值方法的原形,引导学生发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探究揭示课题后,教师问:“你们会求商的近似值吗?”随既在黑板上写出 117,学生迫不及待地算起来,当他们把商算到十几位小数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能不能按指定位数去求商的近似值呢?此时,教师亮出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又如让学生算“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底角是 400,求顶角的度数” ,一般学生均用算式:180 0-400-400、180 0-(40 0+400)或者 1800-4002 来算。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即用(90 0-4

15、00)2 来算。于是,他拿起等腰三角形分析起来:刚才我们把等腰三角形沿着底边的高对折时,两边完全重合,这不但说明它的底角相等,还说明底边上的高将顶角平均分成 2 份,并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于是用 900-400就求出顶角的一半,再乘以 2 就是顶角度数。看!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同学们无不为这一发现赞叹不已。在解决这个疑难中,巧妙地运用了原型启发,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3、重组结构,引发质变,促成创新。小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的认识图式是一种质变,由认识图式的不平衡到平衡的循环过程往复。就是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如在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时,教师由能被 2、5 整除的数

16、的特征迁移到探索发现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师生共同写出一些 3 的倍数,如 3、12、21、30 或 6、15、24、33 或9、18、27、36 等,当学生发现利用观察个位上的数的方法,去判断这个数是否能被整除的方法行不通时,认知上产生了不平衡。通过摆小棒的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新的图式,产生创新思维,一学生提出:发现第一组各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都是 3;另一个学生提出:发现第二组各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 6;再一学生提出:发现第三组的各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都是 9;最后一学生提出发现 3、6、9、都是 3 的倍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能被 3 整除的数,它的各位上的数字和能被 3 整除“或”能被3 整除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是 3 的倍数。 ”在学生认知结构的更新、完善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结构也在原有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