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9020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考号:080111100465浅谈幼儿任性问题及对策专 业 名 称: 学前教育 姓 名: 张亚敏 2012 年 4 月 2 号河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2内容摘要: 孩子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他指出,幼儿随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并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

2、,而不管这些事物是否对他适宜、有利。家长则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他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孩子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境,儿童在商店看到好玩的、好吃的就站在那不肯走了,家长如果不从儿童的要求,儿童是又哭又闹,有的还连哭带骂,又踢又打,甚至满地打滚。笔者在幼儿园也见过儿童拉着家长的手,哭着喊着不肯让家长离开。这其实就是儿童的任性问题。所谓任性,就是任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

3、,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非常执拗。儿童任性不仅让家长教师犯难,对儿童的身心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笔者将在文章中做具体分析。关键词:儿童 任性行为 教育方法 家长 自我意识 解决对策 一、幼儿任性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3幼儿的任性行为是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才会发生和逐步形成的,这些外因绝大部分来自成人不当的教养方式。我们常见的幼儿任性行为中主要有这样两类: 一类是孩子以自我中心性的任性行为,主要是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娇纵造成的结果,使孩子养成了“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你们就要答应我什么”的意识定势与不良的行为习惯,一旦稍有不符合某种心理愿望、行动达不到目的时,就会发脾气、哭闹,父母心

4、一软就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就造成了孩子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这就成了产生孩子任性行为的温床。 另一类任性行为是由于成人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正当需要,任何事情都只能成人说了算,一次次引起了孩子对立情绪的爆发。其实,自控能力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经常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幼儿期孩子的共同特点,有的父母自己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却以粗暴的手段来对待孩子的合理需要,甚至用高压的态势去剥夺孩子解释的机会,往往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以强拗相抗争;还有些家长喜欢先向孩子许下诺言,如答应带他到某地方玩,买某某东西等等。但是,有时候由于种种意想不

5、到的原因而失言,孩子闹起了情绪,家长又不会应变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一味责怪孩子不懂事,去激化长幼之间的情绪冲突,促使孩子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事实告诉我们,孩子的任性绝对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多萝茜诺尔德曾经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个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见,环境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家庭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情绪行为的发展。如果家长不能正确认识造成孩子任性行为的根源就在自

6、己身上,那么要切实转变孩子任性就是一种奢望。常言道“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没有不好教的孩子”,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转变自己做起,才能有效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二、任性孩子性格的形成 (一)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类型,孩子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有个性”的孩子,这与家长的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二)心理反抗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两三岁就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愿意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

7、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家长妥协,自己满意为止等。从以上不难看出,孩子的任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4内在的、外来的、社会的、自身生长发育期的等等。作为家长应该及早发现、分析、及时纠正,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教育。在两岁左右时,大部分孩子思维、语言、动作已经发育的相当好,有些孩子反抗意识也逐渐表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表现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家长就要抓住婴幼儿阶段这个有利时机迅速进行调整,如果认为孩子小一味地去迁就,任性的个性就可能越来越厉害。任性的个性一旦形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是有

8、相当难度的。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因性格的制约受到影响,成了事业成功的最大障碍。究其原因,任性性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后天教养不当所造成,是溺爱的结果。在教养方式上,家长该制止的不制止,一味的迁就;该鼓励的不鼓励,使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认为只要哭闹就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助长了孩子的偏激与任性,最终造成了孩子性格的缺陷。 (三)后天养成。任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与人的神经类型有关。但是,关键还是后天的教育和影响。一是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据调查,独生子女和末生的孩子任性率较高,达到 60%左右。孩子任性往往与他们在家庭中受到百般宠爱有关。二是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有些家长

9、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不管家长说的对不对,孩子都不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一味限制,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想出各种方法让孩子就范。这种做法不仅违背孩子的意愿,也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孩子形成任性的重要原因。三是家长蔑视孩子的人格。有些家长总爱讽刺、挖苦、漫骂孩子,或者当着众人面数落孩子,有时家长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里明白自己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来对抗。 三、儿童任性的表现和对幼儿的危害儿童任性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

10、,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不吃饭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要求与脾气;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所以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行为大胆而放肆;甚至有的儿童以各种破坏性行为,如摔打东西经进行反抗,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说来,儿童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但是,孩子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5纠正。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儿童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撒娇使性子,家长担心幼儿大吵大闹,于是便会对幼儿妥协,儿童“胜利”过一次,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故技

11、重施,并且愈演愈烈;因为任性的孩子也多伴有自私、专横,达不到目的常常会生出“怪招”欺骗、要挟以制伏对方,一旦失败就容易走向极端,出现常人预想不到的结果,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儿童时期正是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认识时期,如果放任幼儿的所作所为,任性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纠正,会导致儿童不明事理,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儿童的个性固执,不善与人交往,而且难以适应环境,最终因为不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不利影响。任性儿童的情绪表现为冲动性极大,一旦遇到他们不如意的情况,他们就开始抵制和反抗,无视成人的要求,儿童对情绪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久而久之,儿童会养成易冲动的

12、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四、探讨儿童任性问题的原因儿童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但是,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和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和幼儿园创设的不良精神环境及社会不良行为、文化传媒的负面影响的综合结果。1、家庭结构功能上的缺陷引起儿童任性2、儿童的任性往往与家庭对孩子的不良教养有关3、儿童的自身因素导致儿童任性64、幼儿园的不良精神环境因素导致儿童任性5、社会的不良影响也导致儿童任性的增加五、教育任性孩子的策略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

13、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也要讲科学也要有理性,爱,绝不能溺爱,不能宠;爱,也应该有限度。如果儿童任性心理长期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人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妨碍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一)教育任性孩子应注意的问题。当孩子已有任性表现时,家长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绝不可死板教条、千篇一律的采取措施。根据我们的观察、分析,家长在教育任性孩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

14、问题。 1、任性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只要不影响别人,适度保留孩子性格中的霸气,还是有必要的,这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中外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大人物身上我们可略见一斑。如拿破仑、爱迪生、爱因斯坦、毛泽东等都存在这样的性格特质。但太过分,那就有害而无利了。 2、任性的孩子不代表学习能力差,有的可能对某个领域有特殊的爱好甚至有所贡献。但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层面,事业的成功率会受一定的影响。在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观念中,如果性格不健全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现在一些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就把培养的目标界定在德、智、体、美、社会交往五育并重的范畴,

15、可能就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3、孩子的任性不是人格的表征,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因此,家人或保教人员是可以通过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及社会认可的规则,通过引导、教育来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的。 4、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要积极向好的方面去引导,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教成小绵羊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所以,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去发现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 (二)教育任性孩子的方法。 71、习惯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任性。家长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按要求做,孩子就能自觉地和大人保持一致。一旦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干什么就都有规矩,不会随意提

16、出特殊要求。 2、预防法。孩子的任性发作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当可能诱发孩子任性的条件临近时,要事先预测好,做好预防工作。可以事先约法三章,提出要求。 3、严格法。孩子任性往往是抓到了家长的弱点。家长越怕孩子哭,孩子越哭个没完;家长越怕孩子满地打滚,孩子就偏在地上滚个没玩。家长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决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态度要坚决,而且要坚持到底。 4、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任性的时候,可以利用孩子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要做的事情上转移开,从而改变孩子的任性行为。如一个跟着母亲购物的儿童,在商场里玩得很上瘾。母亲急着赶回家,

17、可他就是不愿意走。如果母亲说,“我们回家吧。”他可能坚持要在商场玩;如果母亲说,“走,妈妈带你去坐汽车。”他可能愉快地答应了。然后妈妈领着他坐公共汽车回家。 5、理解法。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忽然想起爱吃的菜今天没有,就生气地拒绝吃饭。即使冰箱里有原料,母亲也不应该迁就孩子给他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如果孩子继续闹,可以让他饿一顿,等他感到饥饿时,自然会找食物吃。6、回避法。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纠缠不休,这时,家长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他就会停止。事后可以与他坦诚地交流,让他说明原因。当然,解

18、决孩子任性的方法还很多,关键在于培养孩子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7、交往法。让孩子多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个人的意愿与多数人不一致,那么就会被否定。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和他的同学、伙伴一起玩耍。因为在同龄人中间,如果孩子一味地任性,他就会被群体所孤立,所以即使在家中,比较任性的孩子当处在群体之中时,他也不会轻易地把任性表现出来。而且,在群体中,那些通情达理、不任性的孩子也会在无形中给任性的孩子以示范,让他们感到任性只会遭人厌弃,而通情达理才会融入群体之中。久而久之,孩子身上任性的毛病就会逐渐淡化。8、知识法。孩子有时任性是因为知识少,认死理,往往把错误的行为

19、当成正确的行为,固执已见。孩子还不易分清坚强与固执,谦让与软弱,勇敢与8蛮干的界限。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 9、诱导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成的骨头,长成的筋,天生的拧种”,改不了啦。其实不然,孩子毕竟还小,只要诱导得法,完全可以改变他任性的毛病。诱导时要多抓积极因素,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当孩子要犯拧时,家长就表扬他的优点,孩子听到表扬可能情绪就转过来了。 10、强化法。要让孩子感到家长喜欢的是不任性的孩子。当孩子刚要任性发作时,家长可以借以前听话时的例子引导他克制自己,不任性。这样有利于调动孩子自己克服任性的积极性

20、,提高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家长还可以在孩子任性时或任性后,对其任性给予一定的批评或惩罚。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家长的严格要求,使孩子认识到任性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结束语:“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一科学论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教育幼儿,培养幼儿健康、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需要长时期学习和研究的课题,孩子是最生动、最丰富、最精邃的研究对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对他们既要有爱心,还需有诚心和耐心和恒心。儿童任性问题不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面对儿童的任性行为,不必太紧张,关键是家长、教师对任性儿童的及时纠正和正确的引导,要正确认识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掌握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技巧,以及有锲而不舍的教育态度,相信在家长于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儿童摆脱任性不会是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李勇.儿童心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3 焦艳,范茜,曹奕.幼儿常见不良行为矫正.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69 朱月龙.心理门诊:听专家讲述心理治疗.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4 朱月龙.心理门诊:细说心理疾病.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4 李洪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