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913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理性化信仰与伦理的架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浅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1 页 前 言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信仰虚空的时代,面对周遭浮华享乐的环境,从小就被灌输学习好,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挣大钱,挣钱之后就是享受生活,在安稳中度过一生。劳动,这个本是人自觉、自由的活动,却成为人为了生存、发展无可奈何的选择。我们失去了信仰也就丧失了生活意义的支撑,无意义感充斥在整个生活中,现代人内心中的压抑与受制在此意义上并不比传统主义时受到更小的束缚。这是现实,但并不是人类存在所应该的状态。思考在这样的世界中如何找回人类应有的尊严,如何重塑个性、获得自由,就成了每一个人文主义者最大的问题。马克思韦伯无疑是众多思考这一问题的思想大师中举足轻重的一位

2、。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以宗教信仰与资本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论题,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详尽论述了基督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精神及其经济行为的巨大影响。他以“理性化”为核心,分析了宗教理性主义与经济伦理之间的亲和关系,结尾处,韦伯对理性化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出了悲观性的忧虑。在无信仰的现代状况下,研读此书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仅论述宗教信仰与个人生活实践行为理性化之间的架构关系,认为理性化是连接信仰与伦理之间的桥梁。之所以以这样的角度来解读此书,是因为从韦伯相关的论述中可以寻找出,对当下信仰缺失所造成的无意义感的一种超越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解读此

3、书,以期寻求一种方向来审视、反省自身的存在。这个论题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这本书在历史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也是韦伯最为著名的著作。后世对此的评论与研究很多,但大都是从宗教信仰与经济伦理间的关系为分析重点,也有部分是以“理性化”及其局限或现代性问题作为解读此书的视角。本文抛却了对经济行为的分析,只是从个人的生活样式的转变上阐述信仰之于人生乃至社会的影响,并对现代性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 第一章 西方理性化的独特性“理性化”是马克思韦伯著作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其思想脉络的核心所在。韦伯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解答西方理性化所独具的特色源自何方。所以,有必要先

4、对这一独特性做一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述宗教信仰与生活实践行为理性化之间的关系。1.1 韦伯意指下的理性主义与理性化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中对“理性主义”并没有明确清晰地定义。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指出, “理性主义”一词可以有许多极为不同的解读。正如其在前言中所举的例子:神秘冥思的“理性化” ,从另一种生活领域来看是特别“非理性”的行为,但在其中也具有“理性”成分。在韦伯对“理性主义”不怎么确切的使用中,也需要对这一核心且基本的概念进行总结。首先,理性主义指一种通过计算来操控事物,以达到既定目的的能力。这种理性主义以“技术上的决定性因素的可计算性”为特征,也就是广义上的科学-技术的

5、理性主义。其次,理性主义意味着一种对“意义目的”加以知性探讨与升华,即是伦理的理性主义。最后,理性主义也代表了一种在利害关系的驱动与理性世界观的引导下的有系统、有方法的生活样式,韦伯将此称为实际的理性主义: “有意识地把世界上的一切连接到个我的现世利益上、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做判断的生活样式” 。 在厘清了“理性主义”概念之后, “理性化”的定义也就清晰明了了。它是指理性在西方文明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逐渐讲求效率与可计算性,不断驱除巫术、魔咒等神秘性并去人格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目的理性不断加深,价值理性逐渐衰微的过程。1.2 社会秩序理性化与伦理理性化区分清楚三种不同意涵的理性

6、主义后,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的关键问题就被呈现了出来:科学技术的及伦理的理性主义,在一定历史形态下,是如何与实际理性主义相结合的。这个问题与西方理性化的独特性紧密相连,因为韦伯认为西方理性化的独特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0.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 性体现在理性的、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严密的史学、政治思想与法律体系,理性的艺术风格、政体国家以及资本主义组织方式上。这些都属于韦伯所谓的“诸社会秩序” 。而这些社会秩序的理性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以上各种程序技术的系统化发展。韦伯集中论述的问题不是社会秩序如何影响程序技术的

7、发展,而是程序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实践行为的伦理理性化,以及与人的个性塑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书中,人的生活实践行为的伦理理性化就成了分析焦点。韦伯重点研究的并非理性主义的各个方面,而是生活领域之生活样式的理性化。他认为“一旦这种能力与性向为精神上的障碍所阻挠,则经济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亦将遭遇到严重的内在阻力” 。 正是这种伦理理性化的出现,即人们的生活行为的条理化与系统化,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西方理性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理性化亦即现代资本主义的出现,这就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可以说,西方社会秩序的理性化是根植于人的生活实践行为的伦理理性化之中,并且二者之间具有紧

8、张关系。唯其如此,西方理性化的独特性才得以展现。韦伯在其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导论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了这一点:“但是,恰恰在他们(指基督教徒)身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即使程度极不相同:同技术与经济的理性主义趋势相结合,复活伦理理性主义的生活监督” 。 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2 马克思韦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8.20.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4 页 第二章 理性化问题与自由问题的结合在本书的分析中,伦理理性化是通过“天职”观念,使得日常生活的世俗义务成为型

9、塑个性的关键,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秩序的发展。 “天职”观就是韦伯论述人的个性专门化的关节点,也正因此,理性化问题与自由问题结合在了一起。而理性化在宗教信仰与生活实践行为之间的连接作用也体现于此。2.1“天职”观念对个性的塑造“天职”一词德文是“Beruf” ,英文是“calling” ,就其字义而言就蕴涵着一个宗教观念:“由神所交付的使命” 。 宗教改革后, “天职”概念为全部基督新教教派提供了中心教义。新教认为神所接受的唯一手段不是修道禁欲而是切实履行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世俗义务,这便是他的天职。这一思想是由路德提出的,但由于他受到传统主义的束缚,只是将职业视为上帝的旨意而甘愿且顺从的接受。然而

10、,这种传统主义论调“掩盖了天职观里的另一种思想,亦即职业劳动本来就是一种或唯一那种由神所赋予的任务” 。 韦伯对路德的传统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但将“天职”思想作为宗教信仰与人的生活实践行为之间的连接作用延伸到了卡尔文教派的“预定论”上。在此基础上的“天职”观才是韦伯认为塑造个性,寄托自由的关键。由于救赎思想在信徒心中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地位,所以在尘世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是“为了增加神的荣耀”而做。而职业劳动被认为是增耀上帝的最佳手段,那么忠实于世俗的职业工作就成了所有信徒不变的信条。由此而形成的勤俭、克制、警醒、自觉、诚信等等歌德所谓的完美个性就这样被塑造出来。然而,现代人的个性已不再是古典主义理想

11、中那种追求完美的个性,也不是浪漫主义式的总体个性。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现代人的个性出现了专门化的趋势。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5 页 这一点韦伯在本书结尾处对歌德个性观念的讨论中有所体现。歌德在威廉麦斯特的第二部漫游时代中告诉我们,主人公之所以最后发现自我个性,恰恰是因为他放弃了追求完美个性,而是投身于一个共同体中的有限目标。可以看出,现代人的个性不是去彼岸世界寻求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探

12、索。 “天职”就是这种个性的鲜明表现。韦伯告诉我们的也就是在俗世中完成“天职”的日常要求,从而在这忠诚履行的过程中寻求到自我个性。在此意义上,人的自由问题就与理性化问题连接在一起。2.2 信仰与日常伦理的关系“天职”观念来源于宗教信仰,人的个性与行为属于日常生活领域。二者的联系正好反映出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伦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路德派的天职观、卡尔文派的预定论以及整个基督新教的禁欲的理性主义都反映出理性化在这种联系上的架构作用。不论是从宗教教义本身的逻辑发展出发还是从宗教改革后的宗教理性主义出发,理性化进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韦伯用了大量篇幅,详尽论述了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其目的就是在说明新

13、教伦理理性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从出世到入世转变的禁欲主义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随着宗教理性主义对日常生活的不断影响,伦理理性化出现了,而此一理性化的出现使得世界解除了魔咒。 因为,卡尔文派的预定论教义导致了每个人巨大而空前的孤独感,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确定恩宠状态,甚至神本身都不能。就是这样一种逻辑使得一切巫术性的救赎手段被拒斥,理性最终战胜了巫魅。而“除魅的世界”又对人提出了一种“英雄主义”的伦理要求。在不断理性化的世界中,只有拥有韦伯所谓的“卡里斯玛”的非凡品质与坚强人格,才能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获得自由,不至在工具理性主义占主导的现代社会中沉沦。在本书的分析中,韦伯说明了一种存在于宗教信仰与

14、生活样式秩序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日常生活在宗教理性化之前并不具有理性性格。然而,这样的预设是有局限性的,韦伯只是从众多改变生活样式的因素中看到了宗教这一特1 关于现世的除魅过程,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但需提及的是“世界除魅”是在理性化过程中,科技理性主义与宗教理性主义间的紧张关系辩证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宗教世界观的瓦解使意义价值领域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科技理性保持其价值中立的一贯立场,无法为人们解决价值等形而上领域的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为事不为人”和去人格化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逐渐丧失了信仰的支撑,充满了无意义感和压抑感。参见张钰.解读韦伯的三大隐喻 探测韦

15、伯对现代性的洞察J.社会,2005.(06).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6 页 殊形式。不过,在这种因果关系中,他给出了一条主线,那就是理性化。正如上文所述,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之所以会对生活样式形成新的支配形式,是因为宗教理性化的出现,这种理性化通过教义对信徒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使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条理化、系统化。 第三章 当代世界中人的命运韦伯对“理性化”是持矛盾态度的,他深刻认识到了“理性化”对现代人的钳制,并将人文价值关怀贯穿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始终。但受到时代风气的局限,他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抱持着“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虽然如此,韦伯对当代世界中人的命运的思考、对现代性的诊断都是发人深

16、省的。3.1“铁的牢笼”韦伯在全书结尾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宗教根基式微后的现代社会图景。他指出,一旦思想中的宗教根基消失后,功利的倾向就开始占据社会思想的主流。新教徒将职业劳动奉为天职,其强烈的营利欲是有深厚且坚定的信仰基础的,并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赚钱而赚钱。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灵魂救赎这一终极目标。职业劳动经过基督新教的理性主义发展,由开始的、救赎确证的最佳手段最终变为唯一的手段。这对信徒产生了巨大的心理推动力,使劳动者切实履行世俗的职业工作,即便工资低也仍旧忠实地劳动。而新教的禁欲又视企业家的营利为“天职” ,财富的增加是为神所喜的事,但不能沉溺于享乐、放纵,而要不断自我审视、克制

17、节俭,凭借自己的能力创造更多的财富。然而,随着财富的迅速增加使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遭遇到了和中世纪修道院类似的下场:宗教理想受到严重侵蚀, “增加上帝荣耀、获得来世救赎”这一新教徒唯一的终极目标和激情来源被其后代子孙逐渐淡忘,只剩下为赚钱而赚钱的现实心态。人们最终沦为了物欲的奴隶,工作劳动变得无可奈何,没有意义。韦伯以悲观的语气写道:“清教徒想要成为职业人而我们则必须成为职业人而这宇宙秩序(指近代受到机械生产的技术与经济等条件束缚的经济秩序)如今以压倒性的强制力,决定着出生在此一机制当中的每一个人(不只是直接从事经济营利活动的人)的生活方式”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7 页 “钱财乃身

18、外之物”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说出的简单道理,但当置身其中时,我们又能真正明白其中多少含义。韦伯说:“对于外在事物的顾虑,应该只像件披在圣徒肩上的随时可以卸下的斗篷 。然而,命运却使得这斗篷变成了钢铁般的牢笼” 。这命运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现代人对此命运的掌控显得无可选择和不可抗拒,从而失去了自由这一人生根本性的维度。韦伯的早期研究者洛维特通过将马克思与韦伯进行比较,指出韦伯的“理性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正是因为理性化而从传统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却在现时代的钢铁般的牢笼中丧失了个人自由。就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形容的那样,现代人放弃了自己掌握命运的动机

19、与信念,只是在庸俗化的享乐中迷失自己,不是逃避现世就是适应现世,无意义的漂泊感、压抑感深藏在每个现代人的心中。韦伯对现代社会的未来是持悲观态度的,那种“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的社会异常坚不可摧,他表示:“没有人知道,将来会是谁住在这个牢笼里?在这惊人发展的终点,是否会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旧有的思维与理想是否会强劲的复活?” 3.2 我们如何重塑自我、寻求自由韦伯虽然抱以“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来看待现代社会,但作为一位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他同样拥有对人文价值的强烈关怀。他努力为现代人寻求着“走出困境”的良方。韦伯在后期作品中对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的论述分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出走的可能。 在 新

20、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并没有明确地对这一对概念进行阐述,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救赎宗教的“天职”观念。宗教理性化的最终结果就是“世界的除魅” ,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在充满救赎意味的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7.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7.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8.2 关于这一对概念,由于本文仅解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文本,所以在此不作阐释。

21、有关此思想可参阅韦伯以学术为业 、 以政治为业和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等著作。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8 页 宗教与世俗世界之间,形成了持久的紧张关系。寻求灵魂救赎与永恒安宁是人内在的必然需求,是精神形而上的问题领域,宗教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意义的世界,而宗教理性化后,人们已从冥想地“逃避世界”转向积极地“改造世界” 。 “现世注定是为了而且只是为了神的自我光耀而存在,被神拣选的基督徒的使命,而且唯一的使命,就是在现世里遵行神的戒律,各尽其本分来增耀神的荣光。 ”所以要想获得救赎,就必须忠实地建立社会事功,履行世俗义务,对职业劳动充满责任感。可以看出,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宗教情感中,人们将是多

22、么有激情地投入到人生此世的目标实现上。勤俭、冷静、克制、反省,审视、坚定、诚信、自信等品性都成功地呈现在了新教徒的身上,形成了歌德所说的完美个性。于是,宗教信仰通过对信徒的个性型塑,使日常生活实现了伦理的理性化。这种日常是为神服务的、有条理的、系统化的生活。而将此生活上升为天职,就成了获得救赎的保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眼前的、此岸的特征恰恰是与寻求解脱的人最有关的彼岸的东西” 。 由此,韦伯给我们的答案已经很清楚,那就是天职观。现代生活的问题不是要消解身处其中的种种紧张的二元关系,而是在这些紧张中维持着生活。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消极顺应现实,而是采取折中的途径,为自己寻求一位守护神,像新

23、教徒当年的选择那样,从人的天职入手,履行这一天职的“日常要求”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方可找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重塑自我,找回失去的自由。3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1 马克思韦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儒教与道教M.王容芬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9 页 第四章 以理解的态度看待理性化的吊诡如上文所述,韦伯在全文结尾处以悲观的语气反讽了理性发展的吊诡。理性的计算、科技工具的运用以及计划性的社会变迁扩大了科层制的影响范围,乃至现代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无不朝向“工具理性”的运作

24、原则。在这样的意义下,个人除了背负“被迫成为职业人”的牢笼外,还要受到组织内部秩序的压制。在这双重压力下,个人看似拥有了传统社会所无法想象的自由选择机会,但却在严密的资本主义官僚体制中如一颗螺丝钉一样机械运转,其意义不外乎是一个庞大机器中的一个小零件而已。这样的个人就像卡夫卡城堡中描写的小公务员一样,丧失了个人的存在意义,丢掉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关于“铁的牢笼”的隐喻不再赘述,在此我想以韦伯社会学中的“理解”视角来看待理性化的吊诡。理解在韦伯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性理解,就是我们能够理解发生了什么;一是解释性理解,在理解了是什么后,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在此意义上,理解不仅仅是去感同身受个人主观意义

25、上的行动,而且还要追问决定人的动机与价值观的力量是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去理解一个事物时,本身就包含了实然与应然这两个层面。韦伯始终认为让“理性”蒙上阴影的,归根结底也是那一股如脱缰之马的“理性化”力量,这正是理性化的吊诡之处。然而,对于身处这洪流之中的一般人而言,这样的矛盾性是摆脱不掉的。社会与个人本就是双向型塑的两级,我们被“异化”席卷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10 页 的同时也在不断以反观自身、追问意义的姿态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换句话说,当异化或理性化冲击我们的精神时,我们才猛然惊醒于已然丧失的自我。 “复己”的意义正是在于自我的丧失,也是因为失去,恢复才成为可能。所以,我想

26、用韦伯定义下的“理解”来看待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世界与命运,以冷静、自制的态度生活于现世。日常生活行为的条理化与纪律化是宗教信仰的理性主义发展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信徒的个性,从而支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后逐渐形成的,亦即伦理理性化的出现。正是这一理性化过程使得信仰与生活伦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积淀为一种民族性。对于这一点,韦伯明确指出:“此种孤寂感(指信仰预定论教义所产生的巨大孤独)却也成为毫无幻想且带悲观色彩的那种个人主义的一个根源,在具有清教历史的民族之民族性与制度里,此种个人主义现今仍起着作用” 。 这种信仰与伦理之间的架构关系,就是理解理性化及现代性矛盾的起点。在无信仰的存在状况下,对曾有过的信

27、仰的探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自身的存在,我以为这是超越的某种可能。韦伯在描述理性化的吊诡时所流露出的悲观情绪,并没有让作为哲学家的他失去追寻人生幸福的希望。在以政治为业中,他说:“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 ”责任伦理就是他为现代人指引的生活方向。以“理解”的视角来看待理性化的矛盾,也正是韦伯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他说:“这样(指对理性化的矛盾性的忧虑)我们就涉入了价值判断与信仰批判的领域,而这是此一纯粹历史陈述的论文所不该承担的。 ”抱持着实证主义与人文价值关怀相结合的视角,是韦伯对理性化做出总体性、批判性思考的关键所在。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