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一些夫妻同时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普遍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 “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要尽可能有效地把这些留守孩子管好、教育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一个不少” ,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更好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已成为留守儿童
2、教育问题的首要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学校适应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 ,成为一个特殊群体 “留守儿童”, 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规模已达 2200 多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因素复杂、解决难度大等原因,逐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此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
3、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价值观、人身安全、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个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和命运,还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关系到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学校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力量, 特别是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一、 “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适应学校
4、生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曹述蓉(2006)通过对湖北省 6 县 304 名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分析;张鹤龙(2004)通过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分析;彭文波、高亚兵(2008)利用教师对学生学校适应情况的评定量表比较分析了 650 名留守儿童和 698 名非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的分析。笔者在详细阅读了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进行的研究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学校适应情况表现较差
5、,明显地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接受能力低,学习成绩较差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2、情绪适应水平很低、自我效能感差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在学校中容易感受到较强的相对剥夺感,即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排斥和不公平,这会影响其适应学校生活。社会排斥感和社
6、会不公平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被抛弃、被隔离和被边缘化的情感状态。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的被排斥、被歧视、不公平感越强烈,他们在学校就越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上进的心理动力就越容易受到挫伤,其对集体的疏离感就越强烈,对学校生活的负面情感体验也就越强,从而就越可能处于学校生活的边缘状态,越难融入和适应学校生活。3、容易出现焦虑和孤独感等特征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 ,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 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 ,没有人在第一时间
7、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 ,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4、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 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 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 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而在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生活中,因其父母不在身边,课后没有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世界,经常会导致其上网成瘾,看电视成瘾。根据学者研究显示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学校适应情况就
8、越差。 这可能是因为,如果儿童看电视成瘾,依赖电视,靠电视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就很容易形成虚拟人格,或者引起心理障碍与生理失调,形成孤僻、自私、冷漠、无情的性格。这些都将会阻碍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往,影响其在学校的人际交往适应和学习适应。同时,在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商业化的时代,为了追求收视率,某些传媒不惜以色情、暴力、凶杀、淫秽等内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对接受信息能力强而分辨信息能力弱的儿童具有极不好的影响。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看电视的时间越长,接触到不良信息、不健康内容的频率就可能越高,这不仅对其学校适应情况带来负面影响,还会深刻影响其良好道德观念、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
9、的形成。二、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笔者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寻找到了原因。1、学校在“留守儿童 ”教育中的缺位学校是培养人这一特殊使命的场所,学校理应承担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生活中留守儿童的 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但是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
10、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显然没有到位,具体表现为:(1)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2)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整个受教育者中留守儿童毕竟还是少数,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
11、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 中大打折扣。(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
12、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2、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比例缩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但是,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家庭教育在“ 留守儿童” 教育中的比例严重缩水,具体表现为:(1)监护对学习成绩不重视,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
13、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外出父母又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2)缺乏情感沟通,滋生不良情绪和习惯
14、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 物质+放任 ”的方式进行补偿,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
15、更多的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谁关心子女的发展。(3)老人的过分溺爱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不少老人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呢?虽也时刻挂念着孩子,但远隔万水千山,无所事从,有的一年半载不给孩子打次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造成父子或母子间的隔阂,影响其亲情,更谈不上父爱、母爱?因此,带给留守儿童的是恐惧、孤
16、僻、空虚,对人对事怀有敌意,学习上放任自流,生活上忧虑麻木,有的沉湎于网吧彻夜不归,有的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着非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因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家庭中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思想品德问题较多,在家无人管束,学习成绩落后 ,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在隔代监护的过程中,因太溺爱孩子,导致这些学生养成很多不良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由于亲情缺失,儿
17、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三、 “留守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解决留守儿童学校适应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1政府加大投资,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待遇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
18、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更新学校教育理念,改善校园环境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只有在观念上发生变化,才能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 ,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 ,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
19、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 ,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完善学生档案,建立监测制度,积极推行家访制度(1)学校应逐步建立并切实执行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专门档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育和管理,让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2)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 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 共享信息” 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 ,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 ,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 ,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
20、联系方式 ,孩子的代理监护人( 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 ,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3)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开通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4、鼓励学生住校, 专设教辅老师。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 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 ,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作为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教育
21、管理机制,比如学校安排专( 兼 )职学生生活指导教师,管理、指导他们吃、住、睡等安全问题。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 ,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 ,学校对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笔者建议 ,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 校方采取集中管理, 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 ,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 ,专设教辅老师 ,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5、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
22、,我国 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 ,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 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 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 ,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 ,学会理解,关心别人, 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
23、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 ,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 ,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6、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另外,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也是对儿童心理疏导的好途径, 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 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 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 ,养成师生之间、
24、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具体建议如下:(1)各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理,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2)全面开展学校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把集体的温暖和自信心带给留守儿童(3)建立儿童心理信箱等,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成绩有地方记载,看书有地方借阅,d.班主任还可以指导留守儿童半月给父母打次电话,一月写一次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为父母送去祝福,联络和沟通父(母) 子
25、感情。7、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提议建立学生监护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 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 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 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
26、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监护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外,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共同营造一个使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8、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27、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总之,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就让我们携手起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只要我们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必将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参考文献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 人口研究2005 年第 1 期。2曹述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 , 青年探索2006 年第 3 期。3张鹤龙:远离父母,他们失去了什么? , 半月谈2004 年第 10 期。4彭文波、高亚兵:基于教师评定的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特点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年第 5 期。5徐剑: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 , 法制与社会2008 年第 5 期。6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中国农村教育,2007(10 ):32 7常青.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8徐群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2007(11 ):156-1579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 2006(5 ):5210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