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院 系 晋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教育学 姓 名 崔 俟 才 学 号 学习年限 2011 年 3 月至 2014 年 3 月 指导教师 2014 年 6 月 10 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彰显。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教师课业负担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乃至中国梦的实现。文章通过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办法,以求进一步促进中学生健康成
2、长,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目 录一、当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1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必要性分析.1(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1(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3(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要求 .3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3(一)家庭因素 .4(二)家庭因素.4(三)社会因素 .4(三)政策因素 .4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对策.5(一)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3、.5(二)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5(三)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6(四)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6五、结语 .6参考文献 .7致 谢.8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提高其整体素质,特别是关系到提高社会适应的质量、劳动技能的质量和生命意义的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但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在一些贫困地区
4、,问题还显得特别严重,在提倡素质教育震人欲聩的潮声中,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首先,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养。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优良品格。因为心理品质好的人,情感丰富,理智健全,以热爱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才会为维护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而在当代,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同样,心理品质好的人,心地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助人,热情待人,因而更容易养成爱人民
5、的好品格。正因为雷锋有着健康的心理品质,才使得他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公而忘私,死而无憾,才使得雷锋精神万丈霞光,普照万物!而演员赵薇披日本国旗,招世人唾弃,这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位“格格”的品格刮目相看;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品质还有助于培养爱劳动、爱科学的优良品格。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科学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不管是进行生产劳动还是进行科学研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都需要有艰苦的努力。心理品质好的人,能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积极探索事物的奥秘,因而养成爱劳动、爱科学的优良品格。我国 2000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6、,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经历多次失败,品尝无限苦寒,却毫不气馁,经过九年的艰辛工作,最终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若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没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能品尝成功的喜悦吗?”其次,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少年儿童长知识、智慧和才干,锻炼强健的体魄,为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奠定良好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正当的兴趣和爱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事业心,特别是富有创新精神,因此,他们有强大动力。能正确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挫折,不断增长知识、智慧和才干,坚持锻炼身体,在不懈的奋斗中使自己取得成功。(二) 、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
7、要求。2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为此,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而在建设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建设者都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人格修养,不断克服困难,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作为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由此,加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面对当前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是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要求二、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日前,调查显示,中小学生
8、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不当、性心理问题、网络依赖成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四大热点话题,也集中反映了目前未成年人遭遇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不同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以百万计。现在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 、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调查显示,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家长对教育的忧虑和困惑转化为对孩子的要求,从而更增加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巨大影响,这些
9、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一般都缺乏安全感,他们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由于教育方法或管理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是很大的伤害。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比较忙碌,无暇管理孩子,对孩子不了解,即使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也没有好的方法进行管理。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青春期教育成为其中的热点话题。专家分析,这说明当前广大家长家庭教育知识较缺乏,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顾孩子身心特点实行强压教育,使孩子出现逆反、负面情绪
10、以及不良嗜好等心理问题。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3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 “强中更有强中手” 。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使学生形成了自负心理。(二) 、学校因素中小学生在家庭外部接触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和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在一定
11、程度上,老师支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著名心理学专家秦园林教授说过: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围绕考试分数的教育。就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说,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小学与初中虽然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每个学校内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所教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 ,这样评价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大量的作业、超快速的教学进度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完不成作业或学习成绩不好会被教师不恰当地批评或者体罚。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师生间的冲突,而由于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冲突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形成持久的内心冲突,严重一些的话便会
12、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一方面是学生的毫无兴趣、压抑和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是教师安排的无休止的、大量重复的作业和随时准备让学生承受的不恰当的批评处罚,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试问,中小学生那小小的身子,我们何必把这么大的担子压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何来健康发展?学生成绩决定学校的命运,学校的命运决定老师的命运,老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成绩。但这些学生还是孩子,他们拥有所有孩子的天性,他们好玩调皮捣蛋,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也同时是抹杀孩子纯真的恶魔。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
13、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一味地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发的将会是更大的社会问题。(三) 、社会因素经济的原因,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遍地开花,很多营业主为利所图,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于不顾。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断地往上涨,这也是促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娱乐场所的原因之一。低俗文化的诱惑。当今社会上,这样一些错误的说法正在抬头:在校成绩一流的学生,将来只能在成绩二流的学生那里当打工仔,因此知识无用,读书没4“钱途” 。加上实际工作中个别通过学习深造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在社会上却得不到应有承认的
14、现实,给中小学生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当今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学习是一件过时的事,学习无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关于学习重要性的道理,也同时输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在这两种相悖观点的作用下,对是非曲直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思想上难免产生困惑、迷惘,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养成,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其一。其二,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极强的中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他们眼中所见的正不压邪、好心不得好报、做好事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等,这些不良现象与家长、老
15、师从小向他们灌输的坚持正义、助人为乐等思想,时常发生碰撞,使他们迷惑,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症状。中小学生的心理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由于社会不良的文化,思想,行为等等各种浑浊的事物在这张白纸上抹上了各种各样的污点。(四) 、个人因素: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 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儿童“心理墙”向成年“心理墙”的过渡,是一 种质的过渡,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心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 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满了矛盾动荡性。 正如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 ” 又如霍尔所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 情绪不稳定、易
16、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 感。心理上,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逐渐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他们自我意识趋于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既保留有儿童的某些心理待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新的心理品质,这些新旧不同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过程中交叉重叠出现。一般来说,青少年前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
17、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而青少年后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个体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心理上的成人感, 由于青少年身体快速发育和性的成熟,表现为其具有了成人特征,使其心理上具有了成人感。对于成人应有的成熟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渴望。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即总是试图以自认为较成熟的方式去处理,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认识和学习能力还处在发展时期,尽管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水平,能够进行系统、全面的知识学习,但5其认识或学习仍不够全面、深刻;情绪、情感强烈、丰富,富于热情,但还不稳定,并常常缺乏控制;青少年的思维
18、逐渐趋向于成人水平,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优势地位,逐渐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这些事实说明,尽管他们主观上认为自己成熟了,但在客观上,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只是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过渡状态。例如,青少年处理事件时,爱充小大人,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但是他们的行为又难免流露出孩子气。 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他们逐渐跨越无忧无虑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他们会在很大程度上希望把自己的行为与儿童早期的行为区分开来,对自己的童年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不成熟的痕迹加以否定,改变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以新的姿态来面对接
19、踵而至的许多挑战与问题。 但是在否定童年的同时,他们又眷恋着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喜欢用儿时的简单方式处事及宣泄情感,同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他们仍希望把父母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得到他们的关照。既使在平时,他们也希望像从前一样,能和父母保持亲昵的关系,每当吃完饭,他们在父母的关注之下玩他们的玩具等等。闭锁性很容易发生,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出现,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开始走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外,随着独立性与
20、自尊心的发展,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率、单纯和天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 ,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更多地封闭自己,于是心理活动出现了闭锁性。 学生就会保守自己的秘密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速发展期,此时,青少年把注意力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到自我世界的时期。在这个世界中,他们打开了探究自己内心感受的大门,他们时刻在问自己:“我的特点表现在何处?” “我有什么优点?” “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什么样?” “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总是不得其解,一直困扰着他们。这时,他们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秘密,于是,他们喜
21、欢偷偷地记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述说自己的体会和种种内心感受等,他们的情感也开始有了一定文饰的特点,如,此时青少年内心喜悦,但其表面上看来可能是若无其事的样子。此外,他们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抽屉要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自己的房间等。与此同时,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不易做到心理上毫无保留,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对一些问题总是以各种藉口拒绝回答。因此,处在青少年期的个体不仅与父母、教师之间不易沟通,就是在同龄人中也很难找到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青少年常感到非6常孤独寂寞。 反抗父母管束 到了青少年期,青少年开始要求从儿童时代那种父母的保护、监督
22、、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并在家庭中要求获得平等和独立的地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林沃思(L.S. Hollingworth)曾用“心理性断乳”这一概念来描述青少年期的这一变化。具体表现为:在情感上,他们与父母拉开了距离,不再像儿时那样与父母亲密无间,甚至有的孩子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并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获得真正的自由、独立。他们必然要寻找可能的“替代品” 。第一种“替代品”就是他们崇敬的、模仿的英雄人物,或被社会赞许的理想人物,并常常把感情重新寄托在他们身上;第二种“替代品”就是他们身边的某位他们热爱的、尊敬的老师或大朋友;第三种“替代品”就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同龄伙伴或好朋友。这
23、三种“替代品”都能使他们及时鼓起精神。 在思想上,由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思维品质中的独立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促使他们对于任何事件都愿意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于是他们开始审视与父母的观点的不一致,哪怕是过去他们一直相信的观点也要重新审视。同时,随着青少年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展开,与其他成人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这会使他们产生对比,也会发现父母身上存在的缺点。正是由于从前定形化了的思维习惯与相信父母总是正确的理想化看法,使今天父母的缺点显得更为突出,从而使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开始动摇与削弱。在行为上,他们要求父母、教师给他们以更大的自由,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待,让
24、他们独立地做事,开始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各种干涉、指导、控制。但是,如果他们感受到某些方面享有的自由被剥夺时,自身激发的一种抗拒心理,即反抗心理出现,他们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反抗心理的支配下,他们表现得或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对他人的态度表现的过于敏感,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或漠不关心,冷淡对待,反抗行为不显露于外,对对方的一切置之不理。 , 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忽而表现出“成熟” ,忽而表现出“幼稚” ,此时他们表现出各种矛
25、盾的心理现象。性心理成为未成年人咨询的热点话题,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在青春期阶段对性知识的极度渴求,以及学校、家庭对性教育知识的严重缺乏,谈性色变的观念仍未有较大改观,成为造成未成年人各种性心理问题的原因。此外,网络依赖、早恋、人际关系等也是咨询的热点问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家长自身不良嗜好、人格缺陷也是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在生活上不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自私狭隘心理。7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
26、、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导致自卑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孤僻心理 、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心理 、逆反心理、 嫉妒心理、 猜疑、强迫心理、厌学心理等等,都困绕着我们的学生,希望我们更找出有效地解决策
27、略和方法,让我们的中小学生走上心理和身理都健康发展的道路。三、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1999 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据权威部门对当代中学生调查表明,53.2%的形式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了学生情绪、性格、人际关系上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们的社会适应及品德、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犯罪行为。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所显示出的严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
28、教育教学中去,并且言注重落实,重视效果。(一) 、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二) 、 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 、 “小公主” ,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