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些问题的对策研究作者:桂金根 贵池职业教育中心 联系电话:15357799586 邮箱:摘 要:当前,中职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面前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出现了一些困境。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调节中职教育,调节的手段就是改革,改革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革,让市场经济的法则应用于中职教育办学模式、管理模式、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诸方面,成为中职教育办学的核心理念;以经济为纽带,建立起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联系,进而使中职教育跟上工业化前进的步伐,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词:中职教育,经济社会,企业。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职
2、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表明,职业 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职业教育。我国是发展中的国家,社会经济正处于建设发展之中,这就意味着需大量的高素劳动者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一线中去。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使经济建设快速顺利进行,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本世纪初,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民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各个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举办了一些职业学校。2006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 750 万人,2011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 2196.6 万人,接受职
3、业教育的人数呈增长态势。在职业教育在全国蓬勃发展之际,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明显跟不上外省发达地区的步伐。现状与问题一、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除经济较发达地区少数学校外,其他地区学校规模较小,零星分散,发展档次不高,教学 质量也不好,小打小闹,一时难以成大气候,很难有大的作为,教育资源需要整体组合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有待改善。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不大,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民间资本又难以进入投资,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二、职业教育品牌效应难以显现。专业设置受到人才认识观、资金和学生兴趣的制约,市场导向性不强,新兴专业和与市场密切联系的专业缺乏,软件建设过软,至今没有可与省外职业类
4、强校相比拼职业学校,也没有几个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示范性专业。三、真正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的教师很少。一些专业课教师都是转岗来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手段趋于落后, “双师型”教师稀缺,甚至有些老师刚毕业就成为专业课教师,没有实际的劳动工作经验。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普通高中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比较扎实,而动手操作能力明显较差,有悖于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特点。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受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接受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个别家长宁可自己子女初中毕业后流向社会,也不愿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导致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而社会需求量却逐渐增大,形成供求失衡
5、的两难境地。以前就发生这样的事,广东的一些企业还有本地的一些企事业都找到贵池职业教育中心要实习生,可学校里就那么一点学生,给谁都不好。 另一方面,许多用工单位及企业招聘工人时把关不严,一些没有接受专门职业技术教育的人“鱼目混珠” ,堂而遑之地进入技术岗位,而许多真正有技术的职业技术类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工作,使人们产生了不用接受职业教育也能找到好工作的观念。五、学生状况不容乐观。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生源很差,比如,为了“ 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治安问题,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低分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 的无奈 选择,扭曲着学生的学 习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把大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培养成“学历
6、加证书” 的合格职校生是多么的难。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一、运用产业集群思想,开展联合办学, 组建职教集团中等职业教育要想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并不落后,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基于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更为密切,与经济社会更为贴近的特点,中职教育必须向企业学习,借鉴企业的运作模式,走联合之路,集群化发展。联合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集群化、集约化,是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是把办学者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投入到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把“关系竞争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换成教学质量、人才质量的“质量竞争型 ”的发展模式, 这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具有长远的根本意义。它关系到职业教育的
7、长远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转变,是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联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受局限。无论是校与校之间的联合,还是融入企业参与的大联合、大职教集团,都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联合,而不是由政府行政干预的形式上的联合。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制定保障企业的利益与中职教育的利益相一致的制度,并形成机制,保障各联合方在联合中都获得利益、获得发展。二、引入学徒制思想,建立求学者、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链要引入学徒制的思想,传统的学徒制思想和机制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仍富有生命力,是因为这种机制能很好地解决技能求学者与技能传授者及雇主二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这种思想和机
8、制发展到现代,演变成被我们所采纳的学校形式的学徒制就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就读中职校的学生以贫困家庭居多,特别是在县域中职校,这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因贫上不起学的问题。按照这种模式,在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校 3 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即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以教学团队的形式全程跟踪服务,全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包括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劳动,既是老师也是师傅。三、创新投入体制,使中职校
9、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改变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方式,变按招生数投入为按培养合格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投入奖励性经费为主,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同样的投入取得不同样的效果。所谓合格的毕业生就是能够就业,就业的认定标准就是能够和雇用单位签订一年期以上的“劳动合同” 。职业学校的“产品” 是合格的毕业生,从而使中职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从而进一步调动学校对学生将来就业及就业质量关心的积极性,会促进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与联合,瞄准企业的用工岗位,和企业联手有针对性地实施项目教学和实训、实习。四、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积累
10、了大量成功的管理经验,职业学校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向企业学习。高职有较长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在学习企业化管理上做得较为成功,而中职,特别是县域中职,仍沿用基础教育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因此,中职校必须摒弃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向企业学习,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围绕“ 经济”做文章,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以绩效考核、薪酬激励为手段的,促进“ 双师型”教师成长和自觉投身于课程与教学变革,并促进这种变革有效实施。五、摒弃传统观念,改变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充分认识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应用型、技术型的生产第一线人才,具有
11、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教育应充分体现其“职业性”, 必须明确贯彻培养目标,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生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中职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特点,适应市场经济,重视集团化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为社会输送既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又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注释: 谢革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建议J.教育学术月,2009,(6)参考文献1罗青 兰.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08):10-11.2孙存彪 .浅谈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J.集团经济研究,2005, (14):162.3任凯 .职教集团化办学是一种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8, (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