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696571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呈现了我国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整合,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将人文底蕴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人文底蕴是我们内心蕴藏的人类文化中的先进和核心部分的才智和见识,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包括对其内情、底细的洞察及其内涵的理解,是推动我们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支撑言行的综合体。其中的“人文”决定着人的精神走向,“底蕴”指出了人的才智与见识是带有内敛和隐含特点的。人文底蕴的不断积淀与丰富,可以提升人的品位和气质。有人文底蕴的人,心智豁达、情感纯净、意志经得起磨砺。拥有丰厚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舒

2、展的人,是内心包容有大爱的人。自 2017 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到今年“两会”上“中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直指人文的词语已成为代表们履职建言的重要关键词。在“文化丢失”的热议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脉延续的重要性。要增强我国学生的人文底蕴,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是我国人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脉延续过程中必须重视的、可以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活态流变的文化宝藏,是人类宝贵的智慧和精神血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学校教育深度结合,融入学生人文

3、底蕴培养,使其丰富的资源与多重价值等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和平台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对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促进教育革新有重要意义。一、人文底蕴的缘起2016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个人、社会、国家三个方面,整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要求,呼应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修身与济世,表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构建核心素养与培养在核心素养基础上的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尤其是排在其首位的人文底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1、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我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修身养性的思想观点,重视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人文与

4、历史知识传授、文字表达能力培养等。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时,理应继承与延续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这些独具特色且仍富有现代价值的内容。首先,仁民爱物的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扩充仁爱之心并践行忠恕之道,建立“人我一体”“物我一体”的信念,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在社会及宇宙中的地位和责任,激发“自强不息”的使命感和“仁民爱物”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养成自强不息、爱人如己、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形成心怀天下的责任心、和而不同的包容心、守望相助的友善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使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人格修养、诚信自律的精神。使学生自幼认识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可耻的,不断强

5、化学生“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做到能不为利益所动,明辨是非、坚持正义,养成行己有耻、明辨是非、见义勇为的道德品格,自觉维护伦理道义和社会正义。大力提倡“诚信”精神,不断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能力,强化学生道德自律观念,引导学生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严格做到真诚不欺、诚实守信,确保维持个体的正常人际交往和社会的正常运转。最后,文化修养。重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与艺术知识,具备人文精神和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够初步从事人文历史研究。重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进行准确、流畅、清晰的口头与书面

6、表达,与人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与交流。2、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人的远大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品德修养的学问是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重点。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传统文化思想、艺术与民俗等。其中先进的文化思想,特别是传承至今的理念精粹,蕴含了诸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启示。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包含的丰富思想和优良传统,为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借鉴。培养学生人文底蕴需要汲取我国延传下来的文化与教育中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悠久源远,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精粹对培养学生人文底蕴

7、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筛选出其中最为优秀,并被广泛认可与传承的思想品德和重要能力,让其在培养学生人文底蕴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不应仅依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对于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动态也要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证实。在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和时代进步的人文底蕴。二、人文底蕴的价值1、引领价值人文底蕴的提出,加速我们的文化寻根。人文底蕴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都是从认识、分析、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收获的

8、智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之源,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人文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人文底蕴的提出明确了我们的努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理论、制度之后,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而富有生机,归根结底就是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

9、传统文化,更体现了民族最深厚的软文化,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于人文底蕴,人文底蕴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只有拥有文化底蕴,我们才有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2、教育价值人文底蕴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分析、运用人文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端正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些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科学、艺术、传统、民间等知识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参与实践、动手操作内容、非遗传人传授技艺的过程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内化自身。人文环境是最强大的力量,人文关怀是最动人的教育。人文底蕴,说到底其实就是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离不

10、开人文教育和人文环境。学校营造环境,创设空间,引入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积淀,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法,为学生人文底蕴的培养创造精神家园。使人文底蕴教育成为继承民族之魂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团结一心和众志成城的教育手段。3、传承价值人文底蕴的培养过程能够促使爱国主义薪火相传,形成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是民族精神和爱国传统,这是凝聚和鼓舞中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根”与“魂”,被视为民族“大节”。同时,积淀人文底蕴的过程是诚信正心、修身立德的过程,更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先贤哲人先学会做人,才

11、有后来的美名天下。学生们在向往理想人格的路途中自律觉悟,必能达到一定道德境界。人文底蕴传承过程中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是对具有实事求是的实学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从先秦时期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庄子的“析万物之理”到汉代王充的“重事实,疾虚妄”等我国古人求实的学术价值观,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行为准则,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未来更需要传承下去。三、人文底蕴的养成1、走进课堂,应用于课堂通过课程开发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学校建立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实教育内容。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从范围广泛、学科多样、研究严谨等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

12、产着手,将本土民间艺术等非遗项目与校本课程相融合,并融入校本教材中,形成契合学生成长阶段、认识理解与爱好的各式各样的课程,培养学生相关特长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打开眼界,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人文资源还可以深度挖掘。如开设非遗课程特长班,组织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的学者及专家选择有特色的“非遗文化”项目,将民间工艺、民间歌曲编写成学生阅读教材。开设相应选修课,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融入教学中。学生需要人文关怀,教师需要营造人文课堂,与学生进行人文互动。试想,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教师,拥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一定的审美水平,讲究师生平等交流、知识共享,实为

13、师生,看似“同学”。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教育魅力春风化雨,在课堂上透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了解,包括文史哲、琴棋书画等,顺其自然与当堂所学知识形成扩展链接。他们能够为学生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源源不断输送养分,其透出来的学识和散发出来的魅力吸引学生,被学生当作榜样。在当堂课的扩展阅读环节,他们和学生一起探究伦理道德、钻研人文历史,教育大爱由心而生,智慧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喜欢参与我国传统文化活动,仁爱孝亲、正义爱国、礼敬谦和及诚信自律,重视个人修身养性。2、开展相关校外活动,形成区域教育特色以欣赏教学为第一步,让学生们初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

14、加强对其保护的意识,提高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带领学生去参观民间艺术、拜访民间艺术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悟。并鼓励有技能和兴趣的艺术生向艺术家们学习民间最原始的歌舞,通过现场观摩和采风等教学方法来传承和维护最正宗的民间歌舞,在交流中使师生的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充分利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等平台的作用。同时,在学生外出春游、实践活动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们去参观学习。制作工艺和工具资料都比较复杂的内容,需要采取课外小组的学习办法,学校为学生们提供工具材料,让学生们来学习和制作;对于制作工艺较简单,工具材料不难,能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应该大量地引进课堂(如

15、彩色剪纸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对于制作工艺比较容易,工具材料简单但是耗时较长的内容,应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习办法,从而使学生在长时间内不会遗忘技艺和方法。开展、参与大型活动,营造环境和烘托气氛。大型活动教育功能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现集体目标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大型活动为学生锻炼意志品质创造了一个环境,使其优点被发扬、缺点被抑制,能起到平时教育起不到的作用。积极自然的教育氛围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校而言,一次成功的大型活动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形成学校的一种文化特色和传统,抓住教育契机,形成舆论中心和凝聚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3、借助数字博物馆,开展“

16、互联网+教育”课堂是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是有效途径,互联网是重要载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是有效机制。例如,教育部“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濒临消失的手工艺有重大意义,通过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将要保护的遗产使用拍照、录像等方法进行数字化储存,并结合传统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教育类实物的收集及其历史、特质等研究资料的整理,有利于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博物馆以博物馆的网站与馆藏文物信息系统为基础建设,以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手段,但是这些手段与传统的博物馆实现方式有着巨大差别,这也就决定了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不同。利用数字博物馆可

17、以增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参观上,数字博物馆可以实现即时访问和参观,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展示上,数字博物馆不依赖于建筑,而是靠虚拟的空间将馆藏虚拟地展示出来;在管理上,数字博物馆不需要人力来维持业务,通过服务器即可;在人才需求上,数字博物馆需要的是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多重技能和渊博知识的人才。黑龙江省借助教育部“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这个网络窗口,来宣传黑龙江省教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中对黑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包括:“红灯记”文化(绥化海伦)、赫哲族鱼皮文化(佳木斯同江)、萧红文化(哈尔滨呼兰)等。中国教育数字博物馆从其用途而言,一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先进

18、数字博物馆理念的有机融合,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展示黑龙江的人文底蕴,传达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服务于大众,方便群众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学习资源,图、文、声、像多维展示,使其形式具有强大吸引力。三是服务于科研,是一个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挖掘而突显和增多,数字博物馆在论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可传承性、文化性等方面提供了资料,并开辟了讨论的空间,是一个便捷的、免费的、即时的交流场所。这一系列举措为深化教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利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的配合,加强互联网思维融合,通过大众媒体,影视传

19、播渠道,报纸刊物等各种媒体手段,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全民文化底蕴。在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在媒介之间加强宣传,做好教育传媒与大众互动,利用强大的媒介资源宣传推广。学生人文底蕴培养的重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人的远大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品德修养的学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思想,传承至今的理念精粹,蕴含了诸多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思考,对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复兴具有重要启示。学校从专项课题上对人文底蕴进行更深度的教科研探索,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需要教科研人员研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对策,与学生思悟言行之间作直接指向型链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动态,进行成长需求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证实和反推,最后完善教育方法,将理念形成理论和体系,对相应课程进行设计与规划,做有思想、有创见、有实践、有影响的人文教科研团队。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深知人文厚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幸福高度,人文底蕴需要长时间的积淀,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我们要帮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与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深度结合,贯穿教育始终。(作者:于海礁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