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人们往往按出生的年代把人分为 70 后、80 后、90 后,我出生于 1971 年,算是紧赶慢赶赶了个 70 后。人都说 70 后的人活得很累,在家里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是中坚力量、业务骨干,你不吃苦谁吃苦呢。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 70 后也是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每当我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成长放到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去回忆时,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我们是改革开放一路风雨的见证者,我们也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我们,是幸福的。30 年前,我 8 岁,刚好开始上学。学校的课桌是用泥土砌的土墩子,一茬一茬的学生用他们的
2、破衣袖把“桌面”磨得油光锃亮,凳子是学生从家里自带的小板凳,开学时带来放假时再带回家。我们的老师全是清一色边种地边教书的民办教师,我已不记得他们怎么教语文、数学,但我记得我一年级时就有音乐课可以上,这一点和同龄人比起来是很幸福的了,因为教我们一年级的苏老师会拉二胡。每到音乐课,苏老师就带着他那把二胡来教我们唱歌,永远只唱一首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苏老师只会拉这一首曲子呢,还是有意要在我们的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至今也不得而知。我也永远记得这样一幕:那时母亲在大队小厂里上班,一天厂里发了两根油条,母亲没舍得吃,一根带回家给弟弟,一根送到学校来给我和姐姐,母亲把油条从中间分开,给我和姐姐一人一半
3、,同学们看着我能美美地吃上半根油条,那种羡慕的眼神啊!1984 年,我小学毕业进入大巷中学读初中。改革开放仅仅6 年,学校环境、人民生活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我跟着父亲住在乡政府大院里,在乡政府食堂吃饭,每天早晨都可以吃上油条了,晚上写完作业还可以偷偷溜到政府会议室里看大院里那唯一的一台大彩电。我的中学老师们也有很多科班出身的了,音乐课不仅有风琴伴奏,还可以跟着录音机学唱蜗牛和黄鹂鸟、兰花草这样的流行歌曲了。三年后,没有任何悬念,我这个优等生顺利地考上了扬州师范学校,此时的学习条件更加好了,每个教室都有一台大彩电,还有气派的篮球场、大大的图书馆、漂亮的舞蹈房、宽敞的音乐教室。90 年,我师范毕业
4、分配到大巷中心小学任教。带着青春的理想,带着满腔的热血,从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我这个70 后教了一帮 80 后。这些 80 后孩子好幸福啊,他们早已经不知道我们小时候坐过的土墩子课桌为何物了,学校也不再有一边种地一边教书的民办教师了。那些民办教师早已经沐浴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春风,从民办教师转为吃国家饭的正式教师了,他们对祖国对党充满了感激,唯有倾自己的所有来培育祖国的花朵。经过基层学校 4 年的锻炼,1994 年,我调入育才小学。育才小学,地处桑园深巷,没有一流的办学条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孕育了和谐的、朴素的人文环境。在育才这棵大树的庇护下,在教育的改革
5、开放大潮中,我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2003 年,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我有幸成为市新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学科指导组,成了我一个新的成长起点。指导组成员经常进行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导组成员还要给学员们上课,作讲座,这些都逼着我学习学习再学习。一本本新课程理论书籍,一本本中外经典名著,我尽情吮吸着书籍给予我的营养,尽情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精神盛宴。此时,我的人生目标也悄悄地起了变化。以前,我满足于上好每一节课,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公开课能够得到认可。可现在,我已经不满足于这些,我不满足于仅仅做个教书匠,我要努力做个科研型教师。于是我加入了省级课题“拓展思维空间,学生自主习作”
6、、扬州市级课题“写字教学研究”等课题的实验,还主持了扬州市级课题“小学语文作业的发展性评价”实验研究。随着课题实验的深入,我的研究论文自主习作,信笔生花、新课程下的作业有效性探索等先后在仪征、扬州乃至全国获得一等奖,从作业变化看理念更新、倾听花开的声音等多篇文章在小学教学参考、小学语文研究等杂志发表。一系列教科研成果的取得,使得我三年跨了三个台阶。2006 年,我被评为仪征市名教师,2007 年,我被评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2008 年,我被评为扬州市首批特级教师。回顾我的成长历程,从小学到中学、师范,再回到学校,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整整三十年,恰好是祖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三十年来,校园里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多的惊喜,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慨。感谢这个座谈会,让我有机会拾起自己一路成长的印迹,不知不觉,我们成了时代的见证者。改革开放 30 年,我有幸与你同行,而且,将一如既往追随你,走下去。